-
正交试验法优选紫山药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紫山药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加热提取法,以花青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L 9(3 4)正交试验考察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盐酸浓度因素对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结果:影响提取工艺的因素依次为:料液比>温度>盐酸浓度>提取时间。紫山药中花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在料液比1∶10条件下,于2% HCl-40%乙醇溶剂中60 ℃提取40 min。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简单、合理、可行,可用于紫山药中花青素的提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补益类中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探讨补益类中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文数据库中2000年到2022年采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数据,构建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期刊文献139篇,处方152首,涉及中药134种;药物使用总频次1 770次,其中排名前5位的高频中药分别为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甘草和山药;药物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脾和心经居多;用药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为主;涉及中医证型17种,其中排名前5位为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肾虚证、肾虚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在关联规则下进行组方规律分析,核心药物组合为"熟地-菟丝子-当归";进行复杂系统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14个(7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潜在新处方7个.新方1:肉苁蓉-桂枝-山药-茯苓-紫石英;新方2:仙茅-肉桂-附子-淫羊藿-杜仲-白术;新方3:覆盆子-桑椹-沙苑子-当归;新方4:桃仁-鹿角胶-补骨脂-山茱萸-龟甲胶;新方5:菟丝子-北沙参-枸杞子-川芎-补骨脂;新方6:菟丝子-酸枣仁-麦冬-阿胶;新方7:黄柏-知母-玄参-泽泻.结论 通过数据发掘发现补益类中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多以补肾填精、益气活血、疏肝理气、调经助孕为主要治疗原则,并佐以温阳之品,其用药原则可为当前中医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严光俊从"痞积转化"论治肠息肉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严光俊教授认为,"痞积转化"是肠息肉发生及癌变的重要病机,"痞化为积"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脾虚为"痞积转化"的土壤;湿热、浊毒、痰瘀等病理因素则是"痞积转化"的种子.严教授治疗肠息肉,以通痞消积为治疗原则,"通"最为关键.扶正以补脾、运脾为主要治法,方用四君子汤补健运皆兼顾.若大便干燥用生白术20~30 g,大便溏软者用炒白术12~20g;气虚兼有内寒者,可用黄芪,兼阴虚或气胀,宜用山药;伴有腹胀,舌苔白腻者,用苍术、厚朴、陈皮、白蔻仁等;脾胃虚寒,可用吴茱萸、肉桂、炮姜等以温脾助运;若虚寒气血凝滞,可加白芍养血,赤芍活血散瘀,木香行气止痛.祛邪以行气调中、化痰活血、除湿清热、化浊解毒为法.行气调中,药用紫苏梗、陈皮、木香、香附、枳壳、厚朴、柴胡、郁金等;化痰活血,宜将活血化瘀药当归、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等与三棱、莪术、金刚藤、山慈菇、浙贝母、瓦楞子、夏枯草、半夏等化痰散结药同用;除湿清热,方用三仁汤、半夏泻心汤;化浊解毒,药用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莲、半边莲等,以祛湿之功化其"浊",以清热之力解其"毒",同时与芳香化湿之药合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基于数据挖掘的黄振翘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全国名老中医黄振翘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验案为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其中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且记录相对完整的119例357诊次病案,经过预处理后建立标准化的病案数据库.基于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SPSS18.0、IBM SPSS Modeler 14.1等软件,分别运用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关联分析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从常用中药、药物功效分类、核心药组、常用药对、药症关联等方面,挖掘黄振翘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及特色.结果 ①共使用中药217种,常用药物为黄芪、生地黄、白术、炙甘草、牡丹皮、黄芩、白芍、蒲公英、熟地黄、茯苓、陈皮、生甘草、党参、墨旱莲、黄柏、水牛角、当归、茜草根、赤芍、太子参、黄连、紫苏梗、山药;常用的中药类型为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②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得到6个核心药组:第1组为生地黄、牡丹皮、黄芩、白芍、熟地黄、黄柏、水牛角;第2组为白术、黄芪、炙甘草;第3组为蒲公英、茯苓、陈皮、生甘草;第4组为党参、当归;第5组为墨旱莲、太子参、紫苏梗;第6组为茜草根、赤芍、黄连、山药.③关联规则分析发现,黄振翘教授临证常用的配伍用药,包括补阳药与补气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之间的相互配伍,清热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清热解毒药之间的相互配伍,重镇安神药、平抑肝阳药与补阴药、补气药、清热燥湿药之间的相互配伍,同时总结出一些药症关联规律.结论 黄振翘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基本原则为泻火治标制肝木、脾肾同治调阴阳,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清热凉血、益气健脾、益气养血、健脾益肾、凉血化瘀等,并总结出6类常用药物;数据挖掘方法可用于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李顺民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治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7年3月间李顺民教授诊治的慢性肾衰竭门诊病例资料,通过一维及二维的数据分析和Cytoscape软件分层可视化网络图,总结出用药规律及特点.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和下载慢性肾衰竭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出名医经验类型文献,然后清洗、降噪处理后,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慢性肾衰竭病因、症状、证候、治法、中药规律,并用Cytoscape软件将结果可视化,比较并分析李顺民教授用药特点.结果:李顺民教授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上,多选用黄芪、山药、炙甘草、大黄、酒苁蓉、丹参、紫苏叶、芡实、白术、地黄等,并喜用甘、苦、辛药及温、平、寒药为主.文本挖掘的结果则提示,病因当以湿浊、瘀血、湿热、水湿、正虚、饮食因素等为主,症状则以水肿、乏力、恶心呕吐最常见,证候以脾肾两虚为主,治法以活血化瘀、补益脾肾为最常见的治法,中药常用大黄、黄芪、当归、茯苓、地黄、丹参、白术、半夏、黄连、全蝎等.结论: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李顺民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进行用药规律分析,并以文献收集慢性肾衰竭名医经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客观的反映出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注重补脾、健脾、益气、补肾助阳,兼攻下、活血化瘀、解表、固精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归饮HPLC指纹图谱研究及9种成分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右归饮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9种成分(京尼平苷酸、莫诺苷、绿原酸、栀子苷、马钱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甘草苷、芦丁和甘草酸)的量,为控制右归饮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ursuit XRs 5 C18色谱柱(250min×4.6 mm,5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0nm,柱温30℃.建立10批右归饮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与各组方药味及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图比对,对共有峰进行归属和指认,并测定指认出的9个成分的量.结果 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4;共标定30个共有峰,其中8个来自杜仲,8个来自甘草,6个来自山茱萸,2个来自附子,2个来自熟地黄,1个来自肉桂,山药及枸杞对共有峰贡献不明显,其中3个共有峰不能明确其来源;通过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发现7号峰为京尼平苷酸、9号峰为莫诺苷、11号峰为绿原酸、12号峰为栀子苷、13号峰为马钱苷、14号峰为松脂醇二葡萄糖苷、18号峰为甘草苷、21号峰为芦丁及30号峰为甘草酸,并对这9种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其定量测定结果分别为87.6~119.1 μg/g、323.6~365.6 μg/g、108.3~124.1 μg/g、79.5~85.0 μg/g、171.7~188.0 μg/g、163.0~238.3 μg/g、64.5~53.3 μg/g、159.8~168.5μg/g、72.8~83.6 μg/g.结论 所建立的右归饮HPLC指纹图谱及定量测定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好,可为右归饮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HIS数据研究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中医药内外合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模式.方法 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风湿病科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导入风湿病科临床数据库,利用SQL Server管理工具从数据库中将入选患者住院病历的全部数据进行提取、转换.依据是否使用芙蓉膏外敷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内外合治)和对照组(单纯内治),采用office 2010、SPSS 22.0、SPSS Clementine 14.2软件Apriori模块、ORACLE 10g工具等分析2组患者的中药使用情况、芙蓉膏与中药关联情况、免疫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 1)共计4 5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符合本研究要求,其中实验组2 250例,对照组2 250例.2组患者内服中药使用药物涉及400余味,实验组累计使用频次58 400次,对照组累计使用频次43 271次,均以茯苓、甘草、陈皮、薏苡仁、山药等健脾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补气药、化痰药、消食药),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药,威灵仙、稀莶草等祛风湿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药等4类为主.2)2组RA患者治疗后RF、CCP-AB、Hs-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指标差值比较,实验组RF、CCP-AB、ESR、Hs-CRP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二项关联:芙蓉膏外敷联合忍冬藤、紫花地丁、姜半夏与RF、CCP-AB、ESR、Hs-CRP降低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达50%以上.三项关联:芙蓉膏外敷联合姜半夏与白花蛇舌草、忍冬藤与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与稀莶草、姜半夏与泽泻和RF、CCP-AB、ESR、Hs-CRP降低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达50%以上.多项关联:芙蓉膏与姜半夏、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威灵仙、薏苡仁、陈皮等4对组合,和RF、CCP-AB、ESR、Hs-CRP降低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达55%以上.4)随机行走模型分析,实验组炎症指标RF、CCP-AB、ESR、Hs-CRP综合评价指标的正向递增率分别为0.439 9、0.355 6、0.479 9、0.537 4,综合评价指标记录次数分别为1 414、1 217、2 017、2 834.对照组炎症指标RF、CCP-AB、ESR、Hs-CRP综合评价指标的正向递增率分别为0.398 0、0.401 1、0.3570、0.448 2,综合评价指标记录次数分别为1 623、900、1 115、1 805.结论 芙蓉膏联合中药内服能明显改善活动期RA患者免疫炎症指标,芙蓉膏联合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组合配伍,与免疫炎症指标的改善存在明显关联关系.2组患者综合评价指标和接受的干预措施存在长程关联,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患者炎症指标ESR、Hs-CRP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中药内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贺丰杰从肾虚血瘀论治薄型子宫内膜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薄型子宫内膜近年来是辅助生殖技术胚胎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贺丰杰教授认为肾虚为薄型子宫内膜的主要病机,胞脉瘀阻为核心环节,临床治疗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为大法,以归肾丸合四物汤为基础方(主要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白芍、川芎组成),随月经周期加减.治疗过程中顺应月经周期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变化规律,不同时期用药侧重点不同,经后期酌加黄精、女贞子等以滋肾填精养血为主;经间期常酌加紫河车、红花、泽兰、皂刺等温补肾阳,活血调经,促卵子排出;经前期酌加淫羊藿、肉苁蓉、续断、补骨脂等以温补肾阳;行经期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益母草、川牛膝活血调经,引血下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肛周脓肿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 岁.主因乏力伴肛周肿胀疼痛1 个月余入院.患者 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神疲,乏力感明显,肛周肿胀疼痛,体温波动在 37~39 ℃.纳少,腹胀,寐欠安,小便调,大便溏.既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史 7 年,有血小板输注史,现口服甲泼尼龙片.查体:慢性面容,神志清楚,营养中等,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明显出血点及紫癜.心肺检查未发现异常,腹部听诊肠鸣音减弱.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边有齿痕.脉濡缓.(截石位)肛门外观无畸形,肛周 5 点位距肛门约 1 cm 处皮肤局部红肿,大小约 2 cm×4 cm,触痛明显,波动感(+).指诊:肛内 5 点位可触及一硬结,压痛明显.肛门镜:患者惧痛未行.查血常规(2017-09-11, 我院门诊):白细胞计数11.95×109/L,血红蛋白浓度 178 g/L,血小板计数 34×109/L.胸片、心电图检查正常.诊断:肛周脓肿,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予健脾益气,化湿解毒中药口服,处方:太子参 10 g,茯苓 15 g,炒白术 10 g,炒白扁豆 10 g,清半夏 6 g,陈皮 10 g,莲子 10 g,山药 10 g,净砂仁 6 g,姜厚朴 10 g,广藿香 5 g,佩兰 10 g,紫苏叶 10 g,炒麦芽 15 g,炒谷芽 10 g,炒六神曲 15 g,制远志 10 g,金银花 6 g,连翘 6 g.并予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中药坐浴.金黄膏(津字制药 Z20070702)局部外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链霉菌30702的鉴定及其生防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从海南粗榧根际分离的一株链霉菌菌株30702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防治特性的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并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比较分析确定该菌株种水平的分类地位.该菌株鉴定为紫黑链霉菌进化分枝中的Streptomyces solisilvae;该菌株能够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β-葡聚糖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铁载体,具有解磷活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特性,发酵代谢产物能够抑制山药炭疽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菌株30702具有优良的生防特性,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上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