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 9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73例,女1 389例;首次骨折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1(75,86)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两组:对侧髋部骨折组134例,未再发骨折组1 828例。记录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应用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行走能力、入院时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合并内科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入院至手术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对侧髋部骨折的累积发病率为6.83%(134/1 962),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中位数为365(189,611)d。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女性( RR=2.081,95% CI:1.351~3.207, P=0.001)、合并周围血管病( RR=5.876,95% CI:2.922~11.818, P<0.00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RR=3.750,95% CI:1.897~7.413, P< 0.001)、逐渐升高的CCI( RR=1.363,95% CI:1.223~1.519, P<0.001)、并发肺炎( RR=3.606,95% CI:2.054~6.332, P<0.001)、并发泌尿系感染( RR=7.670,95% CI:4.441~13.248, P<0.001)、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RR=7.389,95% CI:3.992~13.677, P<0.001)。 结论:女性、合并周围血管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渐升高的CCI,以及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状腺未分化癌基因联合突变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低却死亡率高。ATC具有侵袭性强、进展迅速、预后差的特点,目前的治疗方案疗效均较差,因此迫切需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更新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既往研究发现多数ATC可由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发展而来,且BRAF、RAS突变是ATC的关键驱动因素,TP53、PI3K通路、PTEN、TERT、SWI/SNF复合体亚基、NF2等突变也在ATC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单一基因的突变往往不足以驱动ATC的发生,ATC通常是由分化程度较好的甲状腺癌经过多种基因突变的累积后发展而来。因此本文综述了ATC常见联合突变的作用,以加深对ATC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尿酸水平与高血糖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高血糖的相关性。方法:构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职工体检队列,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选取无高血糖的3 937例本院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脂、血糖、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收集基线资料。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每年体检时进行随访,共随访7年。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360 μmol/L、360≤尿酸<420 μmol/L、420≤尿酸<480 μmol/L、尿酸≥480 μmol/L四组,分别计算总体人群及不同性别四组间高血糖累积发病率。以是否发生高血糖作为结局指标,尿酸水平为观察指标,尿酸<360 μmol/L为参照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为混杂因素,调整混杂因素前后分别构建Cox回归模型,分析总人群、男性人群、女性人群不同尿酸水平与高血糖发病的关系。结果:总人群中各组高血糖 7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5.7%、34.0%、38.8%、43.8%( Z=148.94, P<0.01),其中男性职工各组7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3.4%、29.9%、34.7%、35.8%( Z=11.17, P<0.01);女性职工各组7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4.2%、42.5%、52.2%、65.0%( Z=141.84, P<0.01)。以尿酸<360 μmol/L为参照,调整了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影响后,总人群中,360≤尿酸<420 μmol/L、420≤尿酸<480 μmol/L、尿酸≥480 μmol/L三组高血糖的发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73(1.39~2.15)、1.86(1.42~2.45)、1.95(1.34~2.85)倍(均 P<0.05);女性职工中,360≤尿酸<420 μmol/L、420≤尿酸<480 μmol/L、尿酸≥480 μmol/L三组高血糖的发病风险是参照组的2.18(1.62~2.94)、3.41(2.24~5.20)、3.02(1.69~5.40)倍(均 P<0.01)。 结论: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医务人员高血糖发病风险增高,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女性医务人员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症患者液体平衡与预后的时间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液体平衡与预后的时间相关性。方法:基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2.0(MIMIC-Ⅳ 2.0)中2008至2019年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年龄≥18岁、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2 d的脓毒症患者,计算患者入ICU 1~7 d每日液体平衡量和累积液体平衡量(CFB),并根据CFB将患者分为液体负平衡组(CFB%<0%)、液体平衡组(0%≤CFB%≤10%)、液体超负荷组(CFB%>10%)。将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定义为结局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ICU 7 d内不同CFB状态与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风险之间的时间相关性。此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住ICU≥7 d的脓毒症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 437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性6 595例,女性4 842例;年龄(64.4±16.4)岁;10 253例(89.6%)患者存活,1 184例(10.4%)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体质量更轻,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更高,ICU住院时间更长,脓毒性休克发病率更高,使用有创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RRT)及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更高。在合并症方面,死亡组患者中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肝脏疾病、肿瘤更常见。死亡组入ICU 7 d内每日液体平衡量均高于存活组;存活组和死亡组CFB随ICU住院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种族、SOFA评分、SAPSⅡ评分、合并症以及是否使用有创机械通气、RRT、血管活性药物后,入ICU第1天液体超负荷为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降低的保护因素〔优势比( OR)=0.74,95%可信区间(95% CI)为0.64~0.86, P=0.001〕;而第3天液体超负荷是导致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 OR=1.70,95% CI为1.47~1.97, P<0.001),并且在第4~7天均显示住院死亡风险逐渐增加。此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和住ICU≥7 d的脓毒症患者分析得到相同的结果。 结论:入ICU第1天液体超负荷会降低脓毒症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然而从第3天开始会增加住院死亡风险。因此,在不同时间对脓毒症患者液体平衡进行管理可能会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联合体重指数的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联合体重指数(TyG×BMI)的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2019连续3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受检者,共2 30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健康体检的TyG×BMI数值,采用潜类别模型分组确定4个不同的TyG×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极高稳定组。于2020、2021年体检时,随访各组人群NAFLD的发病情况。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TyG×BMI轨迹组NAFLD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yG×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结果:NAFLD的发病率随着TyG×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低、中、高、极高稳定组人群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3.00%、16.70%、20.10%和26.60%( χ2=35.155, P<0.01)。与低稳定组相比,高、极高稳定组NAFLD的发病风险更高(高稳定组 HR分别为1.564、1.428、1.426、1.389,极高稳定组 HR分别为2.121、1.670、1.659、1.607,均 P<0.05);其中在模型4中,校正性别、腰围、BMI、血糖、血脂、肝功等多种混杂因素后,高、极高稳定组的NAFLD的患病风险仍为低稳定组的1.389和1.607倍(95% CI:1.035~1.864、1.207~2.140)。 结论:NAFLD的患病风险随着TyG×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TyG×BMI可作为NAFLD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宁波市2011—2018年黑色素瘤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宁波市2011—2018年黑色素瘤发病情况、变化趋势,为该地区黑色素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8年宁波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发病资料、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诊断资料和宁波市统计局的相关资料,计算黑色素瘤的粗发病率、标化率、累积发病率和截缩率,并对其类型分布、地区分布及就诊医院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8年,宁波市共1 047例黑色素瘤发病病例(其中男543例,女504例),粗发病率为1.657/10万,中标率为1.642/10万,世标率为1.454/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0.156%,35~64岁截缩率为1.681/10万。2011—2018年,宁波市黑色素瘤发病率上升显著,2018年世标率比2011年上升了519.81%,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2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2, P=0.003)。男女性黑色素瘤粗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其中女性黑色素瘤更多发生在65~74岁组,而男性粗发病率最高为85岁以上组,不同性别粗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27, P=0.604)。宁波市各县市区的黑色素瘤发病率差异明显( χ2=124.38, P=0.003),市区发病率明显高于辖属县市。黑色素瘤大部分发生于患者皮肤和黏膜,分别有657例(62.75%)和172例(16.43%)。659例(62.94%)黑色素瘤患者就诊于市级医院,社区卫生院的就诊率由2011年的0提升至2018年的15.18%。 结论:宁波市黑色素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市区比辖属县市高发。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基层医院诊治黑色素瘤的比例明显提高,从另一方说明该地区黑色素瘤发病率上升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提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检人群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与甲状腺功能演变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与甲状腺功能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至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完成甲状腺彩超和甲状腺功能检查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个人疾病史等资料以及甲状腺功能复检信息,随访期间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则随访截止,或至随访结束。评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累积发病率及发病密度。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与甲状腺功能演变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 754例,年龄为(45.80±12.12)岁,女性占42.7%。平均随访时间1.82年,累积随访12 263人年。随访期间新发甲状腺功能异常154例,累积发病率为2.28%(95% CI:1.94%~2.66%),发病密度为12.56/1 000人年(95% CI:10.66/1 000人年~14.69/1 000人年)。多因素调整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者发生单纯促甲状腺素异常风险与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均显著增加, HR(95% CI)分别为3.09(2.02~4.73)和2.92(1.96~4.33),均 P<0.001。分层分析显示,除体重指数<18.5 kg/m 2、目前吸烟、目前饮酒外,其他分层因素显示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均明显增加。 结论: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是甲状腺功能异常演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视甲状腺功能的持续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铁死亡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目前肺癌的治疗手段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其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铁死亡是一种以细胞内游离铁增加、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累积为主要特征的细胞死亡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铁死亡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铁死亡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对于寻找新的肺癌诊断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细胞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展开综述,以期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质量指数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为N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6 388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BMI数值,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共14 998例,比较4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 2检验;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BMI轨迹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 结果: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1%、47%、6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BMI低稳定组的1.757[95%可信区间( CI):1.589~1.942]、2.612(95% CI:2.353~2.900)、3.566(95% CI:3.129~4.064)倍( P < 0.01)。 结论: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BMI长期高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随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收集黑龙江省12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食管癌发病、死亡和人口数据,其中11个地区的数据符合审核标准,包括地级以上城市(简称:城市地区)7个,县和县级市(简称:农村地区)4个。计算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11个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的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及二者的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采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调整)、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采用Segi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调整)、0~74岁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简称: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粗发病率为6.40 /10万,中标发病率为3.63/10万,累积发病率为0.44%。其中,男性食管癌粗发病率(11.61/10万)高于女性(1.27/10万),城市地区食管癌粗发病率(6.27/10万)低于农村地区(6.71/10万)。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粗死亡率为5.32/10万,中标死亡率为3.01/10万,累积死亡率为0.35%。其中,男性食管癌粗死亡率(9.56/10万)高于女性(1.15/10万),农村地区食管癌粗死亡率(5.13/10万)低于城市地区(5.39/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3年至2017年整体和男性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女性中标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7.92,95% CI -11.52~ -4.21, P<0.01)。 结论:近年来黑龙江省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升高趋势,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对于男性人群,更应关注食管癌的一级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