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收缩压轨迹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收缩压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54 888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相关资料,及其恶性肿瘤新发情况。利用研究对象3次健康体检的血压测量值,进行收缩压轨迹分组。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恶性肿瘤发生率,并进行恶性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根据收缩压轨迹将54 888人分为5组,其中低-稳定组14 326人,正常-稳定组25 630人,中-高组5 390人,高-中组6 438人,高-稳定组3 104人。在(4.95±0.53)年的随访期内,共新发恶性肿瘤1 070例。低-稳定组、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3%(177/14 326)、2.2%(491/25 360)、3.1%(147/5390)、2.7%(156/6 438)和3.8%(99/3 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后,收缩压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病有关,与低-稳定组相比,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高-稳定组的 HR分别为1.413、1.731、1.557和1.907(均 P<0.001)。 结论:高收缩压轨迹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质量指数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为N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6 388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BMI数值,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共14 998例,比较4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 2检验;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BMI轨迹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 结果: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1%、47%、6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BMI低稳定组的1.757[95%可信区间( CI):1.589~1.942]、2.612(95% CI:2.353~2.900)、3.566(95% CI:3.129~4.064)倍( P < 0.01)。 结论: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BMI长期高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苏州市儿童BMI-Z变化轨迹与青春晚期血压偏高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标准化BMI-Z值(BMI-Z)轨迹与青春晚期(16~18岁)血压偏高的关系。方法:基于苏州市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监测项目(HPPCA)2012-2019年的数据,以2019年的监测数据为结局,将末次监测年龄为16~18岁且总监测次数≥4的11 812名儿童青少年纳入研究。运用潜变量生长混合模型分析不同性别儿童成长过程中的BMI动态变化(BMI-Z变化轨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动态变化与青春晚期血压偏高的关系。结果:在男、女生中各确定了6条BMI-Z变化轨迹,分别为较瘦组、略瘦组、标准组、下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与标准组相比,男生肥胖组在青春晚期发生血压偏高的风险增加94.0%( OR=1.94,95% CI:1.43~2.63),而女生肥胖组则增加107.0%( OR=2.07,95% CI:1.33~3.22)。男女生中下降组与青春晚期血压偏高发病均没有显著关联。 结论:儿童持续性肥胖会增加青春晚期罹患血压偏高的风险;若对肥胖儿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使其在青春晚期恢复正常体重,或许能降低血压偏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疲劳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疲劳轨迹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1 年 6 月—2022 年 6 月于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 426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在患者出院时(T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并采用中文版多维度疲劳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疼痛数字评分表和恐动症Tampa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在患者出院 3 个月(T2)、6 个月(T3)、12 个月(T4)继续采用中文版多维度疲劳量表评估患者的疲劳程度.使用增长混合模型识别其疲劳轨迹的潜在类别,并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患者疲劳的影响因素.结果 414 例患者完成研究.识别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疲劳轨迹被分为 3 种:显著升高组(19.6%)、缓慢升高组(47.8%)、疲劳下降组(3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睡眠、社会支持、共病个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疼痛和运动恐惧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疲劳轨迹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疲劳轨迹存在 3 种潜在类别,年龄、睡眠障碍、社会支持、共病个数、BMI、疼痛评分、运动恐惧是患者疲劳潜类别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共病老人肌少症异质性轨迹和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究共病老人肌少症异质性轨迹,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3和2015年3期数据.采用亚洲肌少症2019版共识诊断肌少症.利用增长混合模型探究共病老人肌少症异质性轨迹,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1 254名共病老人,识别4条异质性轨迹:高风险-急速下降组(7.5%,n=93)、低风险-平稳发展组(64.0%,n=803)、高风险-平稳发展组(23.5%,n=295)、低风险-急速上升组(5.0%,n=63).Logistic回归提示自理能力、体质指数、认知功能、睡眠时长、吸烟和饮酒是肌少症异质性轨迹影响因素.结论 共病老人肌少症发展存在异质性轨迹,应根据不同轨迹制定对应干预策略.保持合理睡眠时长和BMI范围、预防自理和认知功能损伤、鼓励戒烟和适量饮酒利于防止共病老人肌少症呈现恶化发展轨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儿童早期体重指数轨迹与超重风险关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基于前瞻性队列比较不同方法确定的儿童早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轨迹与超重风险的关联,识别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重要窗口期具有较高肥胖风险的人群.方法:共纳入北大通州出生队列的1 330名儿童,分别在儿童刚出生,1、3、6、9、12、18、24月龄和3岁进行随访,根据其身长/身高和体质量计算BMI Z评分.应用潜类别增长混合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ling,GMM)和基于纵向数据的k-means聚类方法(k-means for longi-tudinal data,KML)分析儿童早期(从出生至24月龄)BMI轨迹分组,采用线性回归比较不同方法确定的儿童早期BMI轨迹和儿童3岁时BMI Z评分的关联,通过五折交叉验证的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不同方法确定的儿童早期BMI轨迹分组对儿童3岁超重风险(BMI Z评分>1)的预测性能.结果:在纳入的研究对象中,用GMM确定的三分类轨迹分为低、中、高轨迹,分别占39.7%、54.1%、6.2%;用KML方法确定的二分类轨迹分为低轨迹和高轨迹,分别占50.3%和49.7%;用KML方法确定的三分类轨迹分为低、中、高轨迹,分别占31.1%、47.4%、21.5%.用不同方法确定的儿童早期BMI轨迹反映的生长模式存在一定差异.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母亲民族、受教育水平、分娩方式、产次、分娩时年龄、分娩孕周、胎儿性别和1月龄母乳喂养等协变量后,用KML方法确定的三分类轨迹中的高轨迹组(表现为出生时BMI Z评分略高、婴儿期快速生长后持续稳定在高水平的生长模式)和儿童3岁BMIZ评分的关联最强.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ML三分类轨迹分组对儿童3岁超重风险具有最佳的预测效果.在额外调整儿童平衡膳食指数正端分、平均每天身体活动时间和视屏时间后,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采用不同方法识别具有不同变化特征的儿童早期BMI轨迹,发现KML方法确定的高轨迹组能更好地发现儿童早期具有较高超重风险的人群,为选择适宜方法开展儿童早期BMI轨迹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孕期体重增长对0~3岁儿童生长轨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分析0~3岁儿童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ody mass index for age Z score,BAZ)的轨迹,并探讨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儿童BAZ轨迹的关联.方法 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至2017年在江苏太仓地区招募孕早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追踪其孕期体重变化,采用中国标准计算和评价孕期体重增长(孕期体重增长适宜、不足或过多).测量儿童出生、1、3、6、8、12、18、24、30和36月龄时的身高/身长和体重,并计算各年龄的BAZ分值.采用基于组的轨迹模型拟合儿童BAZ轨迹.运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BAZ轨迹之间的关联,并调整相关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1864对母婴数据被纳入分析,其中0~3岁儿童的BAZ可拟合为3组轨迹:生长较缓组(34.07%)、生长适宜组(48.23%)和生长快速组(17.70%).单因素分析显示,以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的母亲为对照组,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会增加子代生长较缓的风险(OR=1.95,95%CI 1.28~2.96),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可增加子代生长快速的风险(OR=1.57,95%CI 1.19~2.07);多因素分析中调整了母亲孕前体质指数、产次、儿童性别及出生体重后,孕期体重增长不足的母亲其子代生长较缓的风险更高(OR=1.84,95%CI1.19~2.84);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与儿童早期生长轨迹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26,95%CI 0.94~1.68).结论 0~3岁儿童BAZ轨迹可分为生长较缓组、生长适宜组及生长快速组;母亲孕期体重增长不足可增加0~3岁儿童生长较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发展轨迹及其预测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医体质量表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问卷分别于初次就诊时以及第3、6、12个月进行为期1年的4次追踪测量.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 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被识别出2个潜在类别的发展轨迹,分别为改善组(12.45%)和稳定组(87.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以及中医体质在生活质量不同轨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其中稳定组占比较大;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以及中医体质是生活质量发展轨迹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生长分化因子15变化轨迹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比较不同生长分化因子 15(GDF-15)变化轨迹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随访 3 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入住丽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的 1 522 例老年NSTE-ACS患者.利用潜在混合模型识别暴露期间(2016-2023 年)的GDF-15 水平确定了五种不同变化轨迹:低水平-稳定(Q1 组,620~1 324 ng/L,248 例)、中低水平-稳定(Q2 组,1 325~1 576 ng/L,366例)、中高水平-稳定(Q3 组,1 577~1 783 ng/L,559 例)、高水平-稳定(Q4 组,1 784~1 991 ng/L,274例)和高水平-升高(Q5 组,>1 991 ng/L,75 例).结局指标是MACE,包括死亡、心力衰竭入院或室性心律失常(需要ICD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复合事件.比较随访 3 年的MACE风险,Cox回归分析MACE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基线GDF-15、GDF-15 变化轨迹、肌钙蛋白I(TNI)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预测MACE的价值.结果 1 522 例老年NSTE-ACS患者中,男性 805 例(52.9%),年龄 60~87 岁,平均(72.2±7.5)岁.五组的年龄、饮酒史、吸烟史、体质指数、糖尿病、心房颤动、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病率以及血红蛋白、空腹血糖、TNI、NT-proBNP、GDF-15、血尿酸、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末期容积、SYNTAX评分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五组的利尿剂应用率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例等也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中位随访 35 个月期间,共发生 206 例(13.5%)MACE,包括 104 例(6.8%)心力衰竭入院、37 例(2.4%)死亡和 65 例(4.3%)室性心律失常.混杂变量校正后,GDF-15 变化轨迹与心力衰竭入院风险(HR=1.594,95%CI:1.035~2.743)和死亡风险(HR=1.152,95%CI:1.007~1.441)均显著正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GDF-15 变化轨迹(HR=1.484)、年龄(HR=1.136)、吸烟史(HR=1.285)、陈旧心肌梗死(HR=1.247)、NT-proBNP(HR=1.425)、TNI(HR=1.293)、左室质量指数(HR=1.173)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HR=0.874)是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校正其他因素后,GDF-15 变化轨迹仍与发生 MACE 显著相关(HR= 1.264).ROC曲线显示GDF-15 变化轨迹对 MACE的预测价值较高(AUC= 0.786),高于入院时 NT-proBNP(AUC=0.771)、入院时GDF-15(AUC=0.755)和入院时TNI(AUC=0.739).结论 GDF-15 变化轨迹与老年NSTE-ACS患者随访发生MACE风险明显相关,提示连续测量GDF-15 可优化老年NSTE-ACS患者的风险分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与认知、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与认知、焦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北京市海淀区中老年受试者57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29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9.70岁;平均身高164.49 cm,平均体质量69.51 kg,平均体质量指数25.63 kg/m2.受试对象分别在睁眼双足、睁眼单足、闭眼双足、闭眼单足4种站立状态下测试10 s平衡能力.用简单反应时(SRT)和空间记忆广度(VMT)测试受试者的认知功能.用贝克焦虑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进行焦虑状态评估.分析平衡能力与认知、焦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睁眼双足状态下,VMT与线形图总长度(L-SKG)有显著的相关性(r=-0.43,P=0.01).睁眼单足状态下,SRT与轨迹长度(LFS)有显著的相关性(r=0.44,P=0.01),T-AI与x轴上摆动幅度(SMx)的平均值呈正相关系(r=0.35,P=0.04).闭眼双足状态下,VMT与L-SKG有显著的相关性(r=-0.42,P=0.01).闭眼单足状态下SRT与y轴上摆动幅度(SMy)的平均值有相关性(r=-0.34,P=0.04),BAI与MD呈负相关关系(r=-0.33,P=0.04).结论 对于50~70岁健康中老年人来说,静态平衡能力与认知、焦虑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