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老年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经细胞和(或)祖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肿瘤.欧美流行病学调查揭示,MDS发病率为(4~5)/10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位诊断年龄为73~76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1年诊断标准,在2004年至2007年对中国上海地区约390万人的调查中发现,MDS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2岁,其中约1/3的患者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53%的患者因血细胞减少引发的感染、出血或合并症而死亡.老年MDS患者由于合并症较多、体质较弱,无论是治疗选择、疾病转归都有其特点.老年MD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稍高于年轻患者,而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较年轻患者明显增高.此外,老年MDS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数量更多,平均每例患者可发生1.8个基因突变,其中以ASXL1、TET2、SF3B1、STAG2、SRSF2和TP53突变更多见;而年轻患者的突变数量为平均每例患者发生1.2个基因突变,且以U2AF1、ASXL1和RUNX1突变较常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MDS唯一的根治疗法,年轻患者可行清髓性移植,但老年患者只能行减低剂量预处理(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RIC)的allo-HSCT治疗.老年MDS患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差异很大,由年龄(>70岁)、脆弱指数、分子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is scoring system,IPSS)分组等组成的MDS综合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MDS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和治疗不良反应.本共识根据国内外老年MDS研究的最新循证证据,经学组专家共同讨论后制定,旨在规范中国老年M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移植术后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改善受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但术后感染依然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人类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V)是一种对骨髓前体红系祖细胞有着特殊嗜性的单链DNA病毒。正常人群感染后会清除,但肾移植受者术后低免疫状态会增加B19V的感染风险,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PRCA)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旨在就B19V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做深入总结,为肾移植术后B19V所致PRCA的进一步早期识别、预防和规范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西格列汀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5只C57BL/6小鼠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照射组、西格列汀+照射组,每组5只。照射组和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接受7 Gy 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者于照射后2 h开始灌胃西格列汀,给药剂量为10 mg/kg,连续给药7 d;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照射后第30天取外周血进行血象测定,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后取骨髓细胞测定有核细胞数、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数量及其活性氧水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水平均明显减少、下降( t=3.476~12.200,均 P<0.05);HSC和HPC的数量及百分比均明显减少、降低( t=3.174~5.287,均 P<0.05);HSC中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1980.6±309.3对3994.5±1119.0, t=3.904, P<0.05),骨髓细胞CFU-GM显著减少(66.2±5.3对30.8±3.9, t=13.240, P<0.05)。与照射组相比,西格列汀+照射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8.0±1.0)×10 6个对(11.0±0.4)×10 6个, t=4.593 , P<0.05]、白细胞数量[(3.0±0.2)×10 9个/L对(3.9±0.3)×10 9个/L, t=7.020 , P<0.05]均增多;HPC数量[(33 724.4±10 594.9)个对(101 637.6±17 240.5)个, t=5.951, P<0.05]及百分比[(5.6±1.0)%对(11.5±3.0)%, t=4.163, P<0.05]均上升,HSC中活性氧水平降低(3994.5±1119.0对2415.7±122.9, t=2.375, P<0.05),骨髓细胞CFU-GM增加(30.8±3.9对38.2±4.4, t=2.964, P<0.05)。 结论:西格列汀对7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K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NK细胞是一种由淋巴样祖细胞分化而来的大颗粒淋巴细胞,通过发挥细胞毒性功能和产生细胞因子,主要在抗病毒和抗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NK细胞功能的改变或调节的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但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报道较少。此外,NK细胞作为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桥梁,在炎症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探讨。该文对NK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协助进一步了解NK细胞与T、B细胞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75岁及以上老年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寻≥75岁老年人外周血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和血液相关指标的关系,明确该老年人外周血循环的EPCs水平与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募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保健医疗部(老年医学科)2008年收治的≥75岁老年人114例,采集临床资料,以2020年12月31日为随访终点,对入组时不同水平的外周血EPCs数量和血液相关指标以及全因死亡事件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构建的低、高水平EPCs组血液指标中,D-二聚体(D-Dimer)为潜在分类标志物[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4.750];不同水平EPCs组血液相关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D-Dime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人群的血循环EPCs数量与RBC、HGB、HCT呈正相关,EPCs数量与GGT、D-Dimer呈负相关( r=0.364、0.343、0.336、-0.312、-0.312,均 P<0.05);循环EPCs数量与≥75岁老年人群生存时间正相关( r=0.234, 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群的EPCs数量、年龄和HCT与12年长期随访的全因死亡事件有关( OR=0.971、1.585、1.231, P=0.013、0.012、0.029)。 结论:外周血循环中的EPCs可能参与贫血、心肝肾损伤、凝血等多种疾病的进展,EPCs的水平可能对≥75岁老年人群的生存时间产生影响,年龄和HCT可能为全因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EPCs数量可能为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蔓荆子提取物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蔓荆子提取物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提取小鼠骨髓细胞,将骨髓细胞分为对照组、蔓荆子组、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蔓荆子组的给药浓度为0.01 mg/ml和0.001 mg/ml,蔓荆子+照射组的给药浓度为0.001 mg/mL,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细胞经1 Gy照射。使用酶标仪检测细胞活力,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通道检测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FITC和藻红蛋白(PE)通道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2)体内实验: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15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 n=5)、照射组( n=5)和蔓荆子+照射组( n=5)。对照组小鼠进行假照射(0 Gy),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小鼠进行一次性2 Gy全身照射。将蔓荆子提取物用二甲基亚砜(DMSO)配制为500 mg/ml的蔓荆子溶液,灌胃前用生理盐水稀释,蔓荆子+照射组小鼠于照射前给予蔓荆子提取物(400 mg/kg)0.2 ml,连续给药7 d,照射后10 d处死小鼠。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外周血血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BMNC)计数,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检测骨髓造血细胞内ROS水平、人磷酸化组蛋白H2A变异体(γH2AX)和磷酸化的p38(pp38)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方差齐)。 结果:(1)体外细胞实验:与照射组比较,0.001 mg/mL蔓荆子+照射组的骨髓细胞活力明显提高(585 485.00±37 335.80对460 384.55±53 786.37),ROS水平降低(12 260.67±232.34对17 969.67±467.24),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28.97±0.32)%对(35.33±0.3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5、18.950、23.161,均 P<0.01)。(2)体内实验:与照射组相比,蔓荆子+照射组小鼠的BMNC数量[(23.34±3.01)×10 6个/只对(16.73±2.57)× 10 6个/只]、白细胞数量[(2.80±0.35)×10 9个/L对(2.21±0.24)×10 9个/L]、红细胞数量[(10.54± 0.51)×10 12个/L对(9.68±0.26)×10 12个/L]、血小板数量[(339.80±49.42)×10 9个/L对(289.40±54.08)× 10 9个/L]和血红蛋白含量[(139.20±3.66)g/L对(129.20±3.87)g/L]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82、2.824、2.999、1.376、9.739,均 P<0.01)。与照射组比校,蔓荆子+照射组小鼠造血祖细胞的数量[(34 916.03±697.36)个/只对(26 388.04±241.78)个/只]和百分比[(29.83±4.32)%对(22.76±2.20)%]升高,造血干细胞的数量[(2 074.00±23.12)个/只对(929.40±166.52)个/只]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423、9.171、3.175,均 P<0.01);造血干/祖细胞中的ROS水平下降[(7 750.20±589.05)对(8 515.20±1 036.46),(9 360.20±831.97)对(10 291.40±767.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5、1.839, P=0.189、0.103);造血干/祖细胞中γH2AX的表达降低(693.20±4.82对751.60±32.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64, P<0.01);造血干/祖细胞中pp38表达降低(1 181.20±11.28对1 183.60±49.70, 1 411.20±50.25对1 424.40±8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05、0.765, P=0.014、0.310)。 结论:蔓荆子提取物通过降低造血细胞的氧化应激和抑制造血干细胞内的DNA损伤来达到辐射防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罕见β-地贫-88 C>G( HBB: c.-138 C>G)杂合突变复合ɑ-地贫家系一例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探讨1例罕见β-地贫基因-88 C>G( HBB:c.-138 C>G)杂合突变(β -88 C>G/β N)复合α-地贫基因Hb Westmead杂合突变(ɑ wsɑ/ɑɑ)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于2022年6至8月对该家系三代成员进行队列研究,采集该家系三代成员的外周血样本进行血常规、血红蛋白(Hb)分析,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对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家系成员中先证者、先证者父亲、先证者叔叔及先证者堂弟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分别为70.1 fl、71.9 fl、73.1 fl 以及76.6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分别为21.5 pg、22.0 pg、22.6 pg以及 23.5 pg,血红蛋白A2(HbA2)分别为5.3%、5.4%、5.4%以及5.5%,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HbA2值升高,胎儿血红蛋白(Hb F)略升高或正常,无贫血;先证者祖母、母亲及弟弟的分析结果均正常。基因分析结果示:先证者携带β -88 C>G/β N复合ɑ wsɑ/ɑɑ突变、其父亲、叔叔及堂弟携带β -88 C>G/β N突变,其母亲携带ɑ wsɑ/ɑɑ突变,其祖母及弟弟未检出α及β地贫基因。综上,本研究在中国人群一个家系中发现4例罕见-88 C>G( HBB:c.-138 C>G)杂合突变携带者,携带者临床表现为轻型β-地贫。本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地贫基因变异数据库,对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预防中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为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预防出生缺陷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5月2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病史、血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及抑制物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等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对本例患者进行出凝血疾病相关基因筛查及家系遗传调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5月25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为男性,26岁。因"反复血尿2 +年"于2017年5月27日至本院就诊。当地医院尿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3+)、白细胞(±)。膀胱镜检查、腹部平扫及增强CT均未见明显异常,未进行治疗。②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活性(FⅤ∶C)、FⅫ活性(FⅫ∶C)、FⅤ抗原(FⅤ∶Ag)分别为42.3 s、15.2 s、40%、38%和40%。尿常规结果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泌尿系统超声结果示:左肾"胡桃夹征"阳性。③本例患者致病变异为 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④患者母亲及外祖母PT分别为15.3和15.2 s,FⅤ∶C分别为47%和53%。⑤本例患者的出院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住院期内多次接受血浆、冷沉淀输注等对症治疗。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间断出现血尿,暂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 结论:本例患者被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致病变异为 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该患者仅出现反复血尿症状,可能是较低的FⅤ∶C水平加重胡桃夹综合征的出血症状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核-红系祖细胞分化与调控机制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巨核-红系祖细胞(MEP)是骨髓中一群特殊的造血祖细胞,能够分化为巨核祖细胞与红系祖细胞,对血小板及红细胞的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MEP的特征与鉴定方法存在一定的争议。近年,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及更加准确的分选策略的应用,使得对MEP的鉴定及其造血特点的认识更加准确与明晰,尤其是对其分化与调控机制的研究,对于认识与探索一些疾病状态下的异常造血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拟就MEP发育及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临床上大多数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根治手段。但是由于缺少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供体,以及移植后可能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使该方法始终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利用患者自体造血干/祖细胞(HS/PC)进行基因治疗的方法日渐兴起,成为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基因治疗领域的的研究热点。一方面,基因治疗从根源上避免了免疫排斥的难题;另一方面,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9系统的发现,使靶向基因治疗更具有可行性。CRISPR-Cas9系统能够对靶向基因进行定点剪切,达到修饰基因组DNA的目的。因此,笔者主要就基因编辑技术、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