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部分外周血细胞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NA-CRAO)患者外周血中部分与炎症相关的血细胞变化.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NA-CRAO患者218例(NA-CRAO组)及同期常规体检者218名(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受检者年龄(t=0.60)、性别构成比(x2=0.83)、体重指数(t=0.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受检者空腹外周静脉血0.2 ml,检测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红细胞(RBC)、RBC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平均PLT体积(MPV)、大PLT比率(PLCR),计算NEUT/LYMPH比率(NLR)、PLT/LYMPH比率(PLR).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P<0.05的血细胞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各炎症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可信区间(95%CI),根据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性-1)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A-CRAO组患者WBC、NEUT、NLR、RDW、PLR升高,LYMPH、RB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8、12.43、9.47、3.64、5.54、5.18、0.46,P<0.001);两组PLT、MPV、P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1.56、0.8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是NA-CRAO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比值比=2.51,95%CI0.780~0.859,P=0.03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NA-CRAO的AUC为0.819,最佳临界值为3.0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59.2%、92.7%.结论 NA-CRAO患者外周血细胞中NEUT明显升高,LYMPH减少;NLR是NA-CRAO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LR、SII、RPR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的预测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及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分期及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因卵巢囊肿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为观察组(350例)、证实为卵巢其他良性肿瘤的患者为对照组(150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淋巴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清癌相关抗原125(CA 125),并计算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RPR、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并进行比较,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内的随访资料,评价PLR、RPR及SII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分期的预测价值,对术后2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LR、NLR、SII(中位数分别为147.53、1.86、488.70)及CA 125(中位数为59.41 kU/L)显著高于对照组,RPR(中位数为0.16)低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2组SI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Ⅲ~Ⅳ期患者的PLR、SII(中位数分别为122.73、345.00)高于Ⅰ~Ⅱ期患者,RPR(中位数为0.18)低于Ⅰ~Ⅱ期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术后2年复发患者的PLR、NLR、SII、SIRI(中位数分别为179.63、2.75、762.96、1.06)及CA 125(中位数为108.83 kU/L)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CA 125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1,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3.0%,均高于PLR和SII,PLR、SII、CA 125三者联合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AUC为0.952。RPR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分期的AUC为0.713,高于PLR、SII,低于CA 125;RPR、SII、CA 125三者联合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分期的AUC为0.825,敏感度为68.7%,特异度为85.7%,优于单个指标。SII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2年内复发的AUC为0.803,高于NLR、PLR、SIRI及CA 125;PLR、SII及CA 125三者联合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2年内复发的AUC为0.813,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3.0%,高于SII。 结论:PLR、RPR、SII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分期有关,SII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常规参数对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RPR)预测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120例,其中术后发生DVT患者48例(DVT组),无DVT发生患者72例(非DV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血常规化验和凝血功能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水平。组间比较分别采用 χ2检验、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DVT组术前及术后3 d NLR、术前RPR、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分别为10.920±7.120、7.190±3.390、(0.090±0.040)%、(4.800±1.480) g/L、(5.960±3.370) mg/L,非DVT组分别为4.650±1.930、6.020±2.430、(0.058±0.020)%、(5.680±1.730) g/L、(3.910±3.060)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56、-2.065、-5.069、2.867、-3.458,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LR、术前RPR及术后3 d 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 OR)=1.171,95%可信区间( CI):1.016~1.350, P<0.05)。与术后D-D曲线下面积比较,术前NLR、术前NLR与术前RPR联合检测、术前NLR与术后D-D联合检测、术前RPR与术后D-D联合检测、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730、2.368、2.278、2.200、2.814, P<0.05)。 结论:术前NLR、RPR及术后D-D在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NLR与RPR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D-D,而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对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RPR)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4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7(42~84)岁。术前初诊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平均30.6(4.2~499.2)ng/ml。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1.15 ng/(ml·cm 3)54例,<1.15 ng/(ml·cm 3)295例。所有患者均行RP。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8分158例,<8分191例;病理分期≤T 2b期151例,T 2c期110例,≥T 3a期88例;切缘阳性114例,阴性235例;精囊侵犯86例。前列腺癌危险分度低危121例,中危83例,高危145例。349例术后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观察终点为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期(RFS)。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前RPR最佳截断值,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前RPR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本组349例术后中位随访32(4~132)个月。93例出现生化复发。根据ROC曲线得出术前RPR的截断值为0.27(95% CI 0.502~0.653, P<0.05),将患者分为高RPR组(RPR≥0.27)和低RPR组(RPR<0.27)。高RPR组66例(18.9 %),低RPR组283例(81.1 %)。两组的Gleason评分( P=0.005)、初诊血清tPSA( P=0.000)、病理T分期( P=0.031)、前列腺癌危险分度( P=0.037)、切缘阳性( P=0.03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RPR组RFS显著低于低RPR组(26.0个月与35.0个月,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Gleason评分( HR=1.579,95% CI 1.049~2.376, P=0.028)、初诊血清tPSA( HR=2.979,95% CI 1.655~5.362, P=0.000)、病理T分期( HR=1.292,95% CI 1.009~1.653, P=0.042)、术前RPR( HR=3.555,95% CI 2.339~5.401, P=0.000)是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年龄、PSAD、精囊侵犯、前列腺癌危险分度和切缘阳性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tPSA( HR=1.917,95% CI 1.033~3.558, P=0.039)和RPR( HR=3.086,95% CI 1.994~4.775, P=0.000)是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RFS的独立预测因素(均 P<0.05)。 结论:术前RPR可作为评估RP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RPR≥0.27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RPR)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义乌市中心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根据预后结局将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分为存活组(69例)和死亡组(11例),另选取同时间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同时间段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分析RP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PLT比值(APRI)指数、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FIB-4)指数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效能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RDW、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DW[(18.25±3.28)%]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4.67±2.15)%],PLT[(78.47±11.43)×10 9/L]、ALT[(49.48±6.85)U/L]、AST[(45.86±6.28)U/L]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33.36±18.42)×10 9/L、(128.36±15.40)U/L、(98.67±14.41)U/L]( t=8.16、-22.65、-41.86、-30.05,均 P < 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PR[(0.23±0.05)]、APRI[(1.85±0.44)]、FIB-4[(4.25±0.81)]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0.11±0.02)、(1.46±0.33)、(3.38±0.63)]( t=19.93、6.34、7.58,均 P < 0.001)。死亡组RPR[(0.25±0.08)]、APRI[(1.97±0.48)]、FIB-4[(4.52±1.31)]均高于存活组[(0.18±0.05)、(1.68±0.40)、(3.69±1.21)]( t=3.94、2.17、2.09,均 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RPR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中具有良好效能。 结论:RPR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脂和炎症反应指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检测分析93例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HTGP)患者的外周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HTGP患者外周血TC、TG、RDW、PLR、NLR水平呈明显高表达,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呈明显升高趋势,提示外周血TC、TG、RDW、PLR、NLR水平变化对HTGP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具有辅助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与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VST住院患者为病例组。同期连续性纳入症状相似的头痛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之间人口统计学数据、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以及血浆D-二聚体的差异。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NLR及血浆D-二聚体与头痛症状首发CVST的独立相关性。根据NLR中位数将CVST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比较2组患者之间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血浆D-二聚体的差异。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NLR倒数与血浆D-二聚体以及临床特征的独立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VST住院患者51例,头痛对照组54例,健康对照组53例。3组之间三酰甘油( P=0.002)、空腹血糖( P=0.044)、血清白蛋白( P=0.013)、尿酸( P=0.010)、血浆D-二聚体( P<0.001)、D-二聚体阴性患者比例( P<0.001)、平均红细胞体积( P=0.015)、白细胞计数( 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 P<0.001)、淋巴细胞计数( P=0.005)、单核细胞计数( P=0.004)、平均血小板体积( P=0.010)、血小板分布宽度( P=0.029)以及NLR( P<0.001)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P<0.001)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显示,病例组血浆D-二聚体以及NLR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 P均<0.001)。分别以头痛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作为参照进行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以及血浆D-二聚体均与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VST显著独立相关( P均<0.05)。根据NLR中位数(4.817 6)将病例组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进行的比较显示,低NLR组起病时间( P=0.041)、头痛为唯一症状的患者比例( P=0.016)以及血浆D-二聚体阴性患者比例( P=0.002)均显著高于高NLR组,而头痛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比例( P=0.032)、血浆D-二聚体( P<0.001)及空腹血糖( P<0.001)均显著低于高NLR组。以NLR倒数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LR倒数与血浆D-二聚体呈独立负相关( R=-0.521, P<0.001),与头痛为唯一症状呈独立正相关( R=0.280, P=0.049)。 结论:NLR在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VST患者中显著升高,可能有助于CVST患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预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预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为新冠肺炎的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8日至3月10日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5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常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肝功能、心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胸部CT影像学、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RNA等标志物。分析并比较不同预后两组新冠肺炎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另选取2019年8月1日至11月30日本院收治的其他病毒性肺炎患者55例为对照组。比较新冠肺炎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入组215例患者中存活206例,死亡9例。生存组年龄明显低于死亡组,住院时间较死亡组明显延长。①临床特征方面:死亡组出现呼吸困难、咽痛、寒战、畏寒等症状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脏疾病、外科手术史等比例均明显高于生存组。两组其他症状和体征、基础疾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不同预后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死亡组白细胞计数〔WBC(×10 9/L):10.6(4.0,13.4)比4.9(3.9,6.3)〕、中性粒细胞计数〔NEU(×10 9/L):9.7(3.4,12.2)比2.9(2.1,4.2)〕、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14.66(5.19,18.48)比2.34(1.47,3.34)〕、C-反应蛋白〔CRP(mg/L):130.21(35.74,210.86)比17.90(3.11,50.23)〕、降钙素原〔PCT(mg/L):1.46(0.45,13.12)比0.04(0.02,0.07)〕、乳酸脱氢酶〔LDH(μmol·s -1·L -1):4.80(3.34,7.37)比3.77(2.99,5.12)〕、肌酐〔Cr(μmol/L):72.9(69.6,627.5)比68.4(55.5,81.9)〕、D-二聚体〔mg/L:0.86(0.56,3.32)比0.39(0.33,0.58)〕和胸部CT磨玻璃不透明影〔77.8%(7/9)比35.0%(72/206)〕、局部斑片状影〔55.6%(5/9)比17.5%(36/206)〕、双侧片状影〔100.0%(9/9)比49.5%(102/206)〕比例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均 P<0.01),淋巴细胞计数〔LYM(×10 9/L):0.6(0.5,0.8)比1.3(1.0,1.6)〕、Na + 〔mmol/L:136.1(131.0,136.8)比138.8(136.5,140.4)〕、Cl - 〔mmol/L:97.7(92.7,100.9)比102.7(100.2,104.3)〕、二氧化碳CO 2 (mmol/L):23.0(20.6,28.5)比29.2(27.7,30.9)〕水平均明显低于生存组(均 P<0.05)。③新冠肺炎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新冠肺炎组WBC、NEU、LYM、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Cl -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NLR、CRP、K +、CO 2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结论:新冠肺炎早期症状以发热、咳嗽、胸闷、乏力为主,高龄和有基础疾病可能是影响新冠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死亡组和生存组实验室检查指标(WBC、NEU、LYM、CRP、PCT、LDH、Cr)在疾病早期就已经表现出明显异常,对早期预测患者病情有重要意义;同时实验室检查指标(WBC、NEU、LYM、PLT、RDW-CV、RDW-SD、CRP、Cl -、K +、CO 2)在新冠患者与其他病毒性肺炎患者的鉴别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PV和P-LCR及NLR参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应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ontrast ratio,P-LC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在不同病情危重程度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表达水平及临床应用价值。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和天津市津南医院2020年1至5月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分为轻型组(15例)、普通型组(46 例)、危重型组(8 例),另选取同期70例已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NE#)、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LY#)、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总数(platelet coun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ontrast ratio,P-LCR)各指标变化水平,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指标对危重型COVID-19的预测价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一步分析MPV、P-LCR、NLR单独及联合对 COVID-19的鉴别诊断价值。危重型患者WBC[11.98(8.21,13.43)×10 9/L]和NE#[7.31(5.18,9.68)×10 9/L]明显高于对照组[9.85 (7.71,11.21)×10 9/L;5.55(4.21,6.12)×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63, P<0.01; Z=-9.19, P<0.01),危重型患者LY#[1.41(1.07,2.17)×10 9/L]明显低于对照组[2.84(1.83,3.57)×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9.34, P<0.01)。NLR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危重型组[4.54(2.34, 6.54)]明显高于对照组[1.77(1.34, 2.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7.61, P<0.01);COVID-19患者PLT、PDW、MPV、P-LCR随病情加重而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9.47, P<0.01; Z=11.41, P<0.01; Z =16.76, P<0.01; Z=13.97, 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P-LCR、NLR对危重型COVID-19具有预测价值,MPV、P-LCR与COVID-19患者的危重型呈负相关性( OR=1.004, P=0.034; OR=1.097, P=0.046),NLR与COVID-19患者的危重型呈正相关性( OR=1.052, P=0.016)。预后良好组治疗后MPV[11.2(8.5,12.6)fl]和P-LCR[14.7(12.4, 17.5)% ]明显高于治疗前[9.9(7.1,11.2)fl; 12.2(10.2, 16.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47, P<0.01; Z=-5.36, P<0.01), NLR[1.76(1.15, 2.49) ]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2.48(1.79, 4.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8.13, P<0.01);预后不良组治疗后MPV[6.9(5.3, 8.9) fl]和P-LCR[9.7(7.2, 11.9)%]明显低于治疗前[8.8(6.4, 10.2)fl]和[11.1(9.4, 14.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9.46, P<0.01; Z=-6.81, P<0.01),NLR[6.79(4.22, 8.14) ]明显高于治疗前[4.84(2.34, 6.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24, P<0.01);预后不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MPV、P-LCR、NLR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分别为9.84、14.21、8.54、13.24、10.71、22.87, P均<0.01)。MPV、P-LCR、NLR三项指标联合对于COVID-19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931,敏感度91.5%,特异度94.1%,阳性预测值88.9%,阴性预测值87.4%,优于每项指标单独的检测结果。因此,外周血细胞参数变化可能与COVID-19病情变化相关,MPV、P-LCR联合NLR检测可能对COVID-19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辅助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XELOX方案与FOLFOX4方案治疗结肠癌效果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细胞学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与FOLFOX4(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治疗结肠癌效果和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XELOX方案,42例)和对照组(FOLFOX4方案,42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化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与细胞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近期有效率为76.19%(32/42),对照组为61.91%(2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005, P=0.15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1%(15/42),低于对照组的59.53%(25/42)(χ 2=4.773, P=0.029)。两组治疗前糖类抗原19-9(CA19-9)、大肠癌特异性抗原2(CCSA-2)、骨桥素(OP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CA19-9、CCSA-2、OPN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CA19-9、CCSA-2、O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NLR、PLR、RDW较治疗前均降低(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NLR、PLR、RDW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治疗1、2、3年复发率分别为4.76%(2/42)、14.26%(6/42)、19.05%(8/42),对照组分别为11.90%(5/42)、21.43%(9/42)、26.19%(11/4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86%(39/42)、78.57%(33/42)、71.43%(30/42),对照组分别为85.71%(36/42)、69.05%(29/42)、64.28%(27/4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XELOX方案与FOLFOX方案治疗结肠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相当,均可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学指标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其中XELOX方案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