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歇充气加压联合红花注射液预防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对血清sTREM-1和骨膜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研究间歇充气加压联合红花注射液预防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对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和骨膜蛋白(periostin)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于武威市凉州医院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20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泵方法,每次使用30 min,每天2次,持续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10 d.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凝血功能、炎症因子、sTREM-1和骨膜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期间,对照组有7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1.67%;观察组有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降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sTREM-1和骨膜蛋白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联合红花注射液能降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sTREM-1和骨膜蛋白水平,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某院2021年脑病科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该院2021年脑病科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和安全性.方法 对该院2021年脑病科收治的1 9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适应症用药、超疗程用药、溶媒选择和用量分析.结果 使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共4种,其中联用共276例(13.94%),使用频次总计为2 621次,由高至低分别为疏血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和心脉隆注射液;患者超疗程用药使用频次占总使用频次的2.14%,由高至低分别为疏血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和心脉隆注射液;2 621频次中,与说明书规定的稀释溶媒不符合的共34频次(1.30%),由高至低分别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丹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和心脉隆注射液;患者联合用药频次共3 806次,由高至低分别为丁苯酞软胶囊、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达比加群酯胶囊和银杏叶胶囊.结论 该院2021年脑病科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中疏血通注射液选择性高,但中药注射剂使用尚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规范使用,以促进药物合理选择、有效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法的建立与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基于红花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建立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优化红花注射液质量控制模式.方法 通过红花注射液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建立试验系,对诱导剂的种类、血小板的数量及不同的剂间比都做了对比,进行量效学关系考察并定义效价,采用量反应平行线(3.3)法进行实验设计及计算效价,建立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法并验证其可行性.结果 选择二磷酸腺苷作为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血小板的数量选用 500×109 个·L-1.通过量效关系考察,发现红花注射液在剂间比为 1∶0.5,在25%~100%与测定值线性良好,并测定了 4 个厂家 8 个批次红花注射液的效价,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结论 本方法结果可靠且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良好,通过效价测定量化了红花注射液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以评价不同批次红花注射液质量,在现行的红花注射液质量控制的模式上进行补充,对全面控制红花注射液的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叶氏肾康方在肾脏病中的开发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叶氏肾康方由生黄芪、酒大黄、丹参、红花 4 味药组成,是叶传蕙教授基于肾脏疾病"虚、瘀、湿、毒"的基本病机及长期的临床实践创制而成.但有时急慢性肾衰竭患者不适合传统口服剂型,经过多年的研究,叶氏肾康方已被开发 3 种新剂型:注射液、栓剂和灌肠液,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肾衰竭,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就叶氏肾康方 3种剂型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合理用药、扩大临床治疗范围及开发更多剂型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非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分析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非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04/2021-12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非缺血性C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91例91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47眼,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和对照组(44例44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随访11 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改善情况,并记录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缺血性CRVO发生情况及全身和眼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2、3、5、7、9、11mo,两组患者BCVA和CR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后3、5、7、9、1 1mo,观察组患者BCVA和CRT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5、7、9、11mo时,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4.83±1.05次vs 5.75±1.01次,P<0.05),缺血性CRV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1%vs 86%,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和眼部并发症.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抗VEGF药物是治疗非缺血性CRVO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显著改善视力,降低CRT,该治疗方案与抗VEGF药物单药治疗相比可增加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率、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减少缺血性CRVO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比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疗效,以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参考.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搜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等联合西医常规治疗AI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3年3月18日,由2位研究者筛选提取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 4.2.2进行网状Meta分析.最终纳入87项RCTs,样本量8580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减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为血栓通注射液+西医常规(88.7%)>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西医常规(73.7%)>疏血通注射液+西医常规(69.7%)>舒血宁注射液+西医常规(51.8%)>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43.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西医常规(36.8%)>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西医常规(35.3%)>西医常规(1.7%);在提高了临床总有效率方面,SUCRA排序为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63.0%)>舒血宁注射液+西医常规(59.0%)>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西医常规(58.9%)>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西医常规(57.1%)>血栓通注射液+西医常规(56.8%)>舒血通注射液+西医常规(54.6%)>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西医常规(50.5%)>西医常规(0.03%);在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SUCRA排序为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84.7%)>疏血通注射液+西医常规(72.4%)>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西医常规(61.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西医常规(44.6%)>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西医常规(43.2%)>舒血宁注射液+西医常规(42.2%)>西医常规(1.4%);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方面,SUCRA排序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西医常规(82.4%)>疏血通注射液+西医常规(81.6%)>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西医常规(40.7%)>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37.3%)>西医常规(8.0%);在降低FIB方面,SUCRA排序为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81.0%)>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西医常规(71.9%)>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西医常规(70.0%)>疏血通注射液+西医常规(46.7%)>血栓通注射液+西医常规(22.6%)>西医常规(8.7%);在降低hs-CRP方面,SUCRA排序为舒血宁注射液+西医常规(89.9%)>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西医常规(78.8%)>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西医常规(52.4%)>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47.6%)>血栓通注射液+西医常规(43.5%)>疏血通注射液+西医常规(35.6%)>西医常规(2.3%).结果显示,血栓通注射液+西医常规、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西医常规综合排序靠前.其中血栓通注射液+西医常规降低NIHSS评分的效果最佳;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提高患者临床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及降低FIB的效果最佳;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西医常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效果最佳;舒血宁注射液+西医常规降低hs-CRP的效果最佳.但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以提供更加可靠的循证医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提取物防治矽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26
职业性矽肺以不可逆性肺纤维化为特征,是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致.矽肺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中医将矽肺纤维化归属于"肺痿""肺痹"等病证范畴,以活血、益气为主要治则.活血化瘀类中药是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在矽肺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学者在丹参、川芎、三七、姜黄、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的提取物及复方中药防治矽肺方面开展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以探讨有关抗肺纤维化机制、治疗矽肺及其并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还有学者在丹参、姜黄和丹红注射液、桃红四物汤等防治肺纤维化的方面开展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潜在的作用靶点和通路,为矽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但目前有关研究的有效性证据仍不确定,且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未来尚有待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活性成分单体或合剂应用于矽肺防治的探索,为矽肺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红花注射液对8种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体外干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红花注射液在体外对常用临床生化项目是否存在干扰.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EP7-A2文件,采用配对差异试验和剂量效应试验评估红花注射液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肌酐(Cr)、尿酸(UA)、葡萄糖(Glu)和无机磷(P)检测的干扰.结果 配对差异试验结果显示40 mL/L红花注射液对TG、Glu检测产生正干扰,对Cr、UA检测产生负干扰;对ALT、LDH、TP、P检测无干扰.剂量效应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对TG的干扰为二次方程干扰,对Cr、UA、Glu的干扰为线性干扰.结论 红花注射液对部分临床生化检测项目存在干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药特色疗法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中医药特色疗法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试验组①术后第2天口服中药成方抗栓通脉汤(水蛭10 g,黄芪30 g,茯苓30 g,当归15 g,桃仁15 g,红花15 g,地龙15 g,木瓜15 g,赤芍12 g,甘草10 g),10剂,每日1剂煎400 mL,每次200 mL,早晚各1次.统一由本院制剂室熬制,并有专人配送.②术后即进行双下肢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气治疗,每日两次,早晚各1次,连用12d.针刺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每日1次,连用12d,由统一培训的专业针灸师完成,神阙穴穴位贴敷,每日1次,连用3d.功能锻炼有同一康复师进行.对照组①术后第2天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5 000 IU,每日1次,连用14 d.②术后即进行双下肢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气治疗,每日2次,早晚各1次,连用12d.针刺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每日1次,连用12d,由统一培训的专业针灸师完成,神阙穴穴位贴敷,每日1次,连用3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术后10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PT)、D二聚体、双下肢静脉彩超、肢体肿胀情况、肢体功能活动情况等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d,术后10 d、术后30 d、术后90 d,两组患者PLT、PT、APPT、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0 d,术后90 d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术后10 d时试验组血红蛋白基本恢复正常,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皮下瘀斑2例,对照组出现7例;彩超发现血栓共6例,试验组3例,对照组3例,6例血栓形成部位全部为腓肠肌肌间静脉,全部为膝关节置换患者.结论:中医药特色疗法预防血栓形成及溶解微血栓的同时,减少伤口渗血和术后贫血,体现了中药双向调节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构建及丹红注射液脑心同治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心同治理论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发展而来,该文提出了在脑心同治理论基础上,构建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的思路,包括脑心同治网络建模、药效物质发现、作用机制研究以及脑心同治方药体内过程研究等.该文以脑心同治网络建模为例,采用数据库以及文献搜索收集疾病相关基因,并通过网络构建与模块分析,最终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关键生物过程包括氧化应激、代谢、炎症等,其中GSK3B,NOTCH1,CDK4等基因占据网络子簇中关键节点.运用该研究平台,获得了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调控的生物分子网络模型,从而发掘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共有靶点与作用途径.其中,GSK3B在网络中与丹红注射液成分相关性最多,且其所在的子簇涉及到的生物功能有细胞氧化应激.根据分析结果,在氧化损伤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模型上验证了丹红注射液可显著提高氧化损伤后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其保护机制与提高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且丹参与红花配伍具有协同效应.以上结果显示,采用网络建模等方法,可研究揭示丹红注射液等脑心同治方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提出的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框架,为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提供了可行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