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囊性肝病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纤维囊性肝病(FLD)是一类与常染色体基因变异相关的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FLD逐渐表现为进行性胆管上皮过度增殖、胆管微错构瘤和多个扩张肝囊肿形成。现有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无法阻止疾病进展,肝移植被认为是唯一有效手段。FLD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但FLD向胆管癌转变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因此,研究FLD的发病机制及其向胆管癌转变的分子机制,对于阻止FLD的发生、进展,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降低罹患胆管癌的风险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aroli病或Caroli综合征患者21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Caroli病/Carol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Caroli病/Caroli综合征的患者21例。通过主要临床表现、对比分析不同临床类型间的差异,描述其肝脏病理特点。结果:所有纳入患者中,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13.5岁。首发症状发热6例(28.6%)、消化道出血6例(28.6%)、肝脾肿大9例(42.8%)、合并多囊肾12例(57.2%)。纳入患者分为两组,Caroli病组6例(28.6%),Caroli综合征组15例(71.4%)。Caroli病组总胆红素6.7(4.7,15.0)μmol/L、直接胆红素1.3(0.9,6.4)μmol/L,均显著低于Caroli综合征组[总胆红素16.0(10.9,33.0)μmol/L、直接胆红素3.5(2.7,16.2)μmol/L];Caroli病组血红蛋白117.0(106.0,126.2)g/L、血小板286.0(149.8,467.5)×10 9/L,均显著高于Caroli综合征组[血红蛋白85.0(74.0,103.0)g/L,血小板76.1(55.0,123.0)×10 9/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者行肝移植术10例(47.6%),其Child-Pugh-Turcotte肝病评分为8.0(8.0,10.2),显著高于未行肝移植组的Child-Pugh-Turcotte肝病评分[5.0(5.0,6.0), P<0.05]。 结论:Caroli病/Caroli综合征早期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通常病理为确诊依据,也可辅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分析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囊性肝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2022年10月,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正式发表《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囊性肝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涉及肝囊肿、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胆管错构瘤、多囊肝、Caroli病、Caroli综合征以及胆管周围囊肿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该指南结合对比增强影像学检查,在肝脏囊性病变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团队对该指南进行详细解读,系统介绍各类囊性肝病的评估要点以及临床治疗的相关建议并对其未来应用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囊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管理和决策制订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中常见的细胞来源,通过向肝脏的迁移、肝源性分化和旁分泌机制,促进肝再生和修复肝损伤。细胞外囊泡(EVs)是一种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分泌的天然载体,主要起维持细胞间通讯的作用,其内容物和功能常类似于亲本细胞。由于EVs本身的优势,已经有大量MSCs-EVs对肝脏疾病治疗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MSCs-EVs这种无细胞疗法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癌和肝再生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遗传代谢相关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高通量测序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代谢相关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CH)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为指导该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ICH的住院患儿80例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儿出院后的临床转归。80例患儿中,女27例,男53例;发病年龄(39±18) d。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明确病因的患儿为遗传代谢组(44例),未能明确病因的36例特发性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INC)患儿为INC组。采用 t检验或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生化指标;采用 χ2检验比较巨细胞病毒感染率。 结果:1.共纳入80例,通过高通量测序明确诊断44例,阳性率为55.0%,其中希特林蛋白缺陷病(CD)23例,Alagille综合征(ALGS)10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 6例,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例,尼曼匹克病2例,囊性纤维化1例。2.遗传代谢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180.6(115.5,271.6) μmol/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0.6(37.1,45.2) s]较INC组[123.3(98.8,163.4) μmol/L、34.8(31.7,40.1) 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遗传代谢组的肝组织病理异常较INC组重,可见点灶样、融合灶样坏死,且5例(4例ALGS、1例CD)汇管区小胆管数量减少,管腔狭窄。 结论:遗传代谢相关ICH常见的病因为CD、ALGS、PFIC。对于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亦应继续积极完善检查,明确胆汁淤积病因。高通量测序对不明原因ICH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明确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经肝穿活组织学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确诊的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207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分别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方( n = 127)和扶正化瘀胶囊( n = 80)治疗,疗程均为24~48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肝脏生化学、肝脏硬度值(LSM)、无创性肝纤维化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FIB-4)]的变化,评估益气活血方抗肝纤维化疗效。 结果:益气活血方组和扶正化瘀胶囊组患者基线LSM、APRI、FIB-4比较, P值均>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益气活血方和扶正化瘀胶囊患者症候积分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益气活血方在改善肝病面容、肝区不适及腰膝酸软方面优于扶正化瘀胶囊( P < 0.05);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随疗程延长逐渐复常,治疗24~48周复常率两组分别为100%对比100%、100%对比93.8%、96.8%对比92.3%及87.5%对比81.8%。治疗12周后两组APRI值均显著降低;治疗48周,两组LSM显著改善;而FIB-4显著改善仅见于益气活血方治疗48周,与扶正化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治疗后LSM、APRI、FIB-4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对比63.6%, P = 0.046;68.4%对比52.0%, P = 0.052;68.4%对比62.0%, P = 0.437;益气活血方治疗患者LSM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 结论:中药益气活血方可作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优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胆源性肝脏疾病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胆源性肝脏疾病指肝内外胆管系统病变或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肝脏炎症及纤维化,主要表现为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常见原因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药物或严重感染所致的胆管消失综合征等。瘙痒和黄疸是最突出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逆行十二指肠镜胰胆管造影术、胆胰子镜直视系统(SpyGlass)等内镜检查,可显著提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免疫球蛋白G4相关胆管炎与胆管癌的早期鉴别诊断能力,实现精准细胞学及活组织检查。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球囊扩张术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显著改善瘙痒症状、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预后。因此,消化内镜在胆源性肝脏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显示了重要价值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icroRNA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和纤维化发生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的共同转归。肝纤维化的发生是各类肝脏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通过活化多种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导致肝脏内以I、III型纤维形成性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的过度产生和沉积,最终破坏肝脏组织原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其中,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最为关键。microRNA(miR)是一类能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抑制mRNA表达的短小、单链、非编码RNA,可由细胞外泌体囊泡装载和传递,调节临近和远处的受体细胞的功能。目前已发现许多miR在肝星状细胞活化时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如miR-21、miR-29、miR-708、miR-101、miR-455、miR-146、miR-193等,可通过调节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转录因子等靶基因的表达,调节肝星状细胞的转分化、纤维化发生、增殖、凋亡、自噬等过程,是介导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和表观调节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各种致病因子如毒素、病毒感染、脂质沉积等均可以引起肝病,一旦超过肝脏的代偿能力,就会导致肝功能不全,引起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1]。目前,肝移植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金标准[2],但供肝短缺、费用昂贵、免疫排斥等限制了其广泛使用[3]。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作为一种创伤性小、免疫原性低、成功率高的替代疗法,能够保留患者自身的肝脏并降低免疫排斥风险,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4]。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含有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拮抗纤维化、调控肿瘤生长[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extracellular vesicles,ADMSC-EVs)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分泌的一种膜被囊泡,含有蛋白质、脂质、核酸等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旁分泌途径发挥作用,是ADMSCs发挥疗效的重要成分。许多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均表明ADMSC-EVs能有效减轻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化,促进肝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肝肿瘤细胞生长[6-7],ADMSC-EVs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五味保肝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考察五味保肝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料持续喂养小鼠19周复制NAFL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3.30 mg/kg)和五味保肝丸低、中、高剂量组(0.11、0.23、0.45 g/kg),另设不造模的正常组,每组8只.药物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模型组和正常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4周.末次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的糖代谢(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肝功能[肝指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组织病理评分]、脂代谢[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及纤维化、脂滴形成和糖原合成情况;检测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和肝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检测肝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底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IRS/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经高剂量的五味保肝丸干预后,NAFLD小鼠肝指数,血清中ALT、AST、FFA、TC、TG、LDL-C水平,肝组织中TNF-α、IL-6、IL-1β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肝组织病理评分、纤维化染色面积占比、脂滴染色面积占比均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糖原染色面积占比和肝组织中IRS1、PI3K、AKT、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细胞坏死和脂肪变性程度均减弱,纤维化病变均减轻.五味保肝丸低、中剂量组小鼠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趋势,但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五味保肝丸可调节NAFLD小鼠肝脏脂代谢、糖代谢紊乱,改善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IRS/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