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吡非尼酮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抑癌基因Dab2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的治疗作用及其对抑癌基因Dab2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及吡非尼酮治疗组,每组均为16只。模型组及吡非尼酮治疗组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模型,复制进行性肾间质纤维化过程。治疗组予吡非尼酮250 mg/(kg·d)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予等量1%羟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分别于手术后第7天及第14天处死每组大鼠各8只,取梗阻侧肾脏,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Dab2 mRNA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未显示肾纤维化,模型组大鼠显示肾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肾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第7天肾间质损伤评分分别为0.650±0.015,8.826±0.017,6.120±0.022;第14天分别为0.650±0.015,9.420±0.021,6.290±1.010。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肾组织结构正常,间质无明显胶原纤维;模型组造模后,形成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第14天时模型组基本形成弥漫性蓝染的胶原纤维,吡非尼酮治疗组肾间质蓝染的胶原纤维比模型组明显减少。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第7天肾间质纤维化指数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025±0.050,0.470±0.060,0.220±0.015;第14天分别为0.025±0.050,0.590±0.015,0.390±0.033。模型组大鼠肾间质损伤评分、肾间质纤维化指数半定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 P<0.05),吡非尼酮治疗后明显改变( P<0.05)。模型组大鼠Dab2 mRNA相对表达较对照组升高( P<0.05),治疗组大鼠Dab2 mRNA相对表达较模型组升高( P<0.05),治疗组Dab2 mRNA相对表达较对照组亦升高明显( P<0.01)。 结论:吡非尼酮能够显著改善UUO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提高大鼠肾组织Dab2的相对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1家系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告了一个Ⅰ型神经纤维瘤病(type Ⅰ neurofibromatosis,NF1)家系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及产前诊断经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多重连接酶探针依赖扩增技术对该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致病变异位点,并用Sanger测序进行致病变异位点验证,发现先证者及其患病母亲均存在 NF1基因c.4172G>C致病性变异。随后构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连锁单体型,并对胚胎进行变异位点直接测序及SNP单体型分析,完成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后移植1个发育良好且不携带致病变异的囊胚。孕19周 +3时妊娠后抽取先证者羊水标本进行染色体及基因变异位点检测,完成产前诊断。最终该先证者成功足月分娩1健康婴儿。随访至10月龄,该婴儿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纤维素相关大B细胞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发生于不同部位的纤维素相关大B细胞淋巴瘤(LBCL-FA)临床、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和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4月至2021年11月诊断的6例LBCL-FA病例,分为心房黏液瘤和囊肿相关2组病例,总结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基因重排和MYC、bcl-2、bcl-6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结果:6例LBCL-FA,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发生于心房黏液瘤背景3例和囊肿相关背景3例(肾上腺、腹腔和硬膜下);6例均可见肿瘤细胞分布于粉染纤维素物质中,其中囊肿相关病例的囊壁明显纤维化伴炎性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起源于生发中心外活化B细胞,一致性表达PD-L1、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和EB病毒核抗原2(EBNA2)。心房黏液瘤的病例中CD30阳性率高于囊肿相关病例。肿瘤细胞均未检测到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仅1例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异常扩增信号;5/5例免疫球蛋白(Ig)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克隆性重排。所有患者随访期9~120个月,手术治疗后未行放化疗长期无病生存。结论:LBCL-FA是一组发生于不同部位的罕见疾病,好发生于心房黏液瘤和囊肿相关病变的背景中。囊肿相关病变具有显著的慢性炎性背景,肿瘤细胞更为稀疏且退变明显,容易漏诊、误诊。LBCL-FA临床预后好,可以手术完全切除的病例,不一定要进行放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硫化铜/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制备的抗菌骨膜促进成血管与成骨分化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复合硫化铜(CuS)/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的聚乙烯醇(PVA)/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仿生骨膜作为新型血管化骨组织工程薄膜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GO与CuS/GO纳米片分别复合PVA/CMC基底薄膜后,设为PVA/CMC/GO组、PVA/CMC/CuS/GO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观察并分析骨膜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组成,另外设立PVA/CMC组(仅有PVA/CMC基底薄膜)与空白对照组(无材料)。在体外细胞水平上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分别检测CuS/GO纳米片浓度为0、50、100、200、400、800 μg/mL的PVA/CMC/CuS/GO薄膜)、活/死细胞染色、溶血实验评价生物相容性;细胞迁移和成管实验评价材料成血管作用;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作用;免疫荧光染色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菌平板计数法与抑菌圈法评估骨膜抗菌作用。结果:PVA/CMC/GO组和PVA/CMC/CuS/GO组的骨膜材料基底薄膜表面光滑平整,复合薄膜表面呈不规则片状凸起。生物安全性实验显示浓度为100 μg/mL CuS/GO纳米片的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成血管分化实验提示PVA/CMC/CuS/GO组的HUVEC细胞迁移率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PVA/CMC/CuS/GO组的细胞成管面积与长度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体外成骨分化实验显示PVA/CMC/CuS/GO组的MC3T3-E1细胞的ALP与茜素红染色定量分析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此外PVA/CMC/CuS/GO组免疫荧光染色ALP与Ⅰ型胶原的荧光强度,RT-qPCR成骨基因ALP、BMP-2、骨钙素、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抗菌实验显示PVA/CMC/CuS/GO组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与抑菌圈直径均显著大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复合GO与CuS/GO纳米片的PVA/CMC薄膜材料兼具理想的生物相容性与抗菌性能,可促进体外成血管与成骨分化,尤其是具有成血管成骨耦合功能的PVA/CMC/CuS/GO抗菌骨膜材料,有望为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吉非替尼不同给药时间对肺癌模型小鼠不良反应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不同时间用药对肺癌模型小鼠不良反应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肺癌模型小鼠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4 h组、8 h组、12 h组、16 h组、20 h组、24 h组,对照组给予等量含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蒸馏水,其余均给予50 mg/kg吉非替尼悬浮液灌喂,连续给药21 d。比较各组抑瘤效果、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肿瘤组织EGFR与MMP-9基因相对表达量。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 h组抑瘤效果[(59.42±7.54)%]高于4 h组[(50.54±7.12)%]、12 h组[(44.20±6.45)%]、16 h组[(35.87±5.36)%]、20 h组[(31.52±5.24)%]、24 h组[(40.94±5.32)%, P<0.05, F=81.64]。对照组血清IL-6、TNF-α含量[(30.12±4.34)、(15.43±2.78) ng/L]低于4 h组[(41.20±5.24)、(22.45±3.12) ng/L]、8 h组[(37.45±5.41)、(18.36±2.45) ng/L]、12 h组[(62.32±7.43)、(38.45±5.12) ng/L]、16 h组[(92.45±12.14)、(45.36±5.34) ng/L]、20 h组[(131.21±7.65)、(51.14±6.20) ng/L]、24 h组[(68.12±8.24)、(40.12±4.54) ng/L, F=114.29、98.38, P<0.05]。对照组EGFR、MMP-9基因相对表达量[(1.32±0.56)、(1.23±0.02) ng/L]高于4 h组[(0.48±0.09)、(0.54±0.04) ng/L]、8 h组[(0.29±0.04)、(0.32±0.07) ng/L]、12 h组[(0.56±0.07)、(0.78±0.12) ng/L]、16 h组[(0.78±0.10)、(0.83±0.05) ng/L]、20 h组[(0.89±0.08)、(0.86±0.08) ng/L]、24 h组[(0.96±0.12)、(0.98±0.06) ng/L, F=105.45、92.72, P<0.05]。 结论:吉非替尼4、8 h给药抑瘤效果最好,不良反应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AAO在砷暴露致仔鼠学习记忆损害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AO)在砷暴露致仔鼠学习记忆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将18只昆明种妊娠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未处理组(蒸馏水, n = 6)和染砷组[饮用水中含60 mg/L亚砷酸钠(NaAsO 2), n = 12],自由饮水;自妊娠第1天至仔鼠断乳前经母鼠染砷,仔鼠断乳后至实验结束以自由饮水方式染砷。仔鼠出生后6周,根据母鼠的组别,将染砷组仔鼠分为NaAsO 2组和NaAsO 2 + DAAO抑制剂6-氯苯并[d]异恶唑-3-醇(6-chlorobenzo[d]isoxazol-3-ol,CBIO)组,未处理组仔鼠为对照组;对照组和NaAsO 2组仔鼠腹腔注射0.5%羧甲基纤维素钠,NaAsO 2 + CBIO组仔鼠腹腔注射60 mg/kg CBIO,连续干预2周。干预结束后,采用Y迷宫实验测定仔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仔鼠经心脏灌流后取脑组织,并分离海马,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仔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超高效液相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D-丝氨酸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ynaptosomal-associated protein 25,SNAP25),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 95,PSD95),DAAO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亚基NR1、NR2A、NR2B mRNA水平。 结果:对照组、NaAsO 2组、NaAsO 2 + CBIO组仔鼠Y迷宫实验交替反应率[(58.06 ± 3.78)%、(48.61 ± 5.75)%、(56.25 ± 6.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4.87, P = 0.023),且NaAsO 2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NaAsO 2 + CBIO组(均 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仔鼠海马组织CA1、CA3区神经细胞数量较多,状态良好;NaAsO 2组神经细胞数量较少,形态不规则,细胞形态轮廓不清晰;NaAsO 2 + CBIO组神经细胞数量较多,细胞轮廓有所改善,组织损伤减轻。对照组、NaAsO 2组、NaAsO 2 + CBIO组仔鼠海马D-丝氨酸含量及SYP、SNAP25、PSD95、DAAO、NR1、NR2A、NR2B 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5.41、4.41、10.16、7.60、6.98、5.63、6.53、4.33, P = 0.017、0.031、0.002、0.005、0.007、0.015、0.009、0.033);其中,NaAsO 2组仔鼠海马D-丝氨酸含量和SYP、SNAP25、PSD95、NR1、NR2B 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NaAsO 2 + CBIO组,NR2A 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DAAO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aAsO 2 + CBIO组(均 P < 0.05)。 结论:砷暴露能够损害仔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海马D-丝氨酸含量以及NMDAR亚基和突触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上调DAAO转录水平;而抑制DAAO可使D-丝氨酸含量以及NMDAR亚基和突触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升高,改善砷暴露所致的仔鼠学习记忆能力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酸钠对尿酸性肾病小鼠的降尿酸及肾保护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乙酸钠(Ace)对尿酸性肾病(HN)小鼠的降尿酸(UA)和肾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氧嗪酸钾联合灌胃腺嘌呤制备尿酸性肾病小鼠模型.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0.9%NaCl+0.5%羧甲基纤维素钠)、Ace组(200 mmol·L-1 Ace+0.5%羧甲基纤维素钠)、模型组(0.9%NaCl+350 mg·kg-1氧嗪酸钾+70 mg·kg-1腺嘌呤)、实验组(模型组的基础上加用200 mmol·L-1Ace).观察各组小鼠血清UA和肌酸酐(SCr)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肾损伤分子肾损伤相关标志肾损伤分子-1(Kim-1)和抗衰老基因Klotho,肾纤维化标志Collagen Ⅰ和Fibronectin,肠道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紧密连接蛋白Zo-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空白对照组、Ace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小鼠的血清UA水平分别 为(259.52±24.40)、(227.71±35.91)、(604.06±73.55)和(496.24±30.16)μmol·L-1,SCr 水平分别为(16.85±0.40)、(16.18±0.94)、(22.38±1.56)和(19.78±1.43)μmol·L-1,Kim-1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4±0.25、1.17±0.28、13.00±2.87 和 4.24±3.92,Klotho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4±0.15、1.02±0.18、0.43±0.12 和 0.69±0.12,肾纤维化标志Collagen Ⅰ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5±0.15、1.02±0.18、3.19±1.09 和1.61±0.55,Fibronectin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7±0.18、1.02±0.25、7.86±2.40 和 3.34±2.10,肠 IL-1β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0±0.01、1.01±0.03、2.55±0.63 和 1.21±0.28,肠 ZO-1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7、1.07±0.09、0.54±0.20 和 0.92±0.17.空白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结论 Ace能有效降低HN小鼠的UA水平,显著改善肾损伤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炎症反应、上调肠道Zo-1/Occuludin通路表达及降低肠道黏膜通透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尼美舒利对宫颈癌荷瘤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机制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对宫颈癌荷瘤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人宫颈癌C33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尼美舒利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抑制剂组、联合组,每组10只.尼美舒利组每天给予20 mg/kg尼美舒利灌胃,模型组给予等量0.5%羟甲基纤维素钠灌胃,PPARγ抑制剂组每天给予10 mg/kg PPARγ抑制剂GW9662灌胃,联合组给予尼美舒利联合PPARγ抑制剂处理,均连续干预4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裸鼠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组织PPARγ、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蛋白激酶B(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40只裸鼠皮下出现直径至少5 mm的肿瘤结节,且未出现红肿或坏死的迹象,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尼美舒利组NK细胞活性增强,PPARγ抑制剂组NK细胞活性降低(均P<0.05).与尼美舒利组比较,联合组NK细胞活性降低(P<0.05).与PPARγ抑制剂组比较,联合组NK细胞活性增强(P<0.05).各组干预后第3、6、9、12天,与模型组比较,尼美舒利组移植瘤体积缩小,PPARγ抑制剂组移植瘤体积增大(均P<0.05);与尼美舒利组比较,联合组移植瘤体积增大(P<0.05);与PPARγ抑制剂组比较,联合组移植瘤体积缩小(P<0.05).与模型组比较,尼美舒利组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及PPARγ、PTEN蛋白表达量升高,p-AKT/AKT比值降低;PPARγ抑制剂组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及PPARγ、PTEN蛋白表达量降低,p-AKT/AKT比值升高(均P<0.05).与尼美舒利组比较,联合组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及PPARγ、PTEN蛋白表达量降低,p-AKT/AKT比值升高(均P<0.05).与PPARγ抑制剂组比较,联合组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及PPARγ蛋白、PTEN蛋白表达量升高,p-AKT/AKT比值降低(均P<0.05).结论:尼美舒利可抑制宫颈癌荷瘤裸鼠移植瘤生长,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PARγ及PTEN/AKT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金鱼草XTH家族基因鉴定及抗核盘菌和雄蕊瓣化相关基因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6/1
木葡聚糖内转糖苷酶/水解酶(XTH)属于糖苷水解酶16家族(GH16),是一类介导木葡聚糖(XyG)-纤维素骨架构建和重组的酶.为探明XTH家族基因在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探究了 XTH家族基因分别在金鱼草瓣化和非瓣化雄蕊以及抗感核盘菌材料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鉴定出的33个AmXTH蛋白主要保守基序为ExDxE,分为3个亚组.AmXTH基因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多为生长发育、抗病及抗逆类.经RNA-seq和qRT-PCR验证,最终挖掘出4个正向介导抗病的关键候选基因(AmXTH3、14、18和33),1个负向介导抗病的关键候选基因(AmXTH23),12个正向介导雄蕊瓣化的关键候选基因(AmXTH 1、7、9、11、21、22、23、24、26、28、29和33)以及2个负向介导雄蕊瓣化的关键候选基因(AmXTH15和31);其中AmXTH23和AmXTH33可能同时在金鱼草抗核盘菌和雄蕊瓣化中发挥作用.该研究初步挖掘出参与金鱼草抗核盘菌及雄蕊瓣化的AmXTH候选基因,为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Cflac1基因的RNAi对白蚁肠道氧化还原电位响应病原菌感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又称为地下白蚁,它以木质纤维素为主食,是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经济害虫.地下白蚁对病原微生物强大的免疫防御能力一直是其生物防治应用的瓶颈之一.植食性昆虫的解毒酶在其消化和免疫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具有木质素代谢活性的解毒酶在白蚁肠道免疫过程中氧化还原稳态的调控研究对揭示其肠道免疫机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免疫诱导物,基于肠道氧化还原态的微电极检测系统,首次对台湾乳白蚁感染真菌后前肠/唾液腺、中肠及后肠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进行了描述;并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了具有木质素代谢活性的乳白蚁漆酶基因Cflac1在感染前后的表达,并确定了 Cflac1在乳白蚁肠道免疫防御真菌过程中对氧化还原稳态维系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丰富了白蚁肠道免疫机制的研究内容,为拓宽白蚁防治新靶点及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