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化石墨烯对芸豆花期碳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已经应用于不同领域,但作为叶面肥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较少.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始花期叶面喷施0(CK)、50(T1)、100(T2)、150(T3)和200 mg·L-1(T4)GO对芸豆植株形态建成和碳氮代谢的影响,以明确叶面喷施GO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T1~T4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芸豆干物质积累量、光合色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40.7%~43.4%、10.4%~80.7%和6.4%~9.1%,且T3处理影响效果最佳.与CK相比,T3和T4处理下蔗糖磷酸合成酶、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5.7%~45.5%、17.4%~28.6%和14.7%~20.1%,T2和T3处理下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8.1%~15.2%、11.5%~25.0%和89.7%~93.1%.综上,芸豆始花期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GO可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提高植株光合碳、氮代谢水平,进而促进干物质积累,本研究中T3(150 mg·L-1)处理的作用效果最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9小时前
-
鞣花酸纳米微囊的制备及其在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的抗肿瘤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鞣花酸纳米微囊并观察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行为学特征的影响,以分析其抗肿瘤效果有无改进。方法: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鞣花酸壳聚糖纳米微囊,观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游离鞣花酸的差异性。同时体外培养MCF-7细胞,设立MCF-7组、游离鞣花酸组和纳米微囊组(均 n=3),MCF-7组正常培养,游离鞣花酸组和纳米微囊组分别加入游离鞣花酸和鞣花酸纳米微囊共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与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活力。计量资料先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抗氧化测试结果显示,鞣花酸纳米微囊的吸光度( A734)值为0.652±0.134,明显低于游离鞣花酸的0.855±0.121( P<0.05)。体外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MCF-7组、游离鞣花酸组、纳米微囊组的 A450值依次为0.854±0.102、0.595±0.077、0.452±0.0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265, P<0.01),且纳米微囊组高于游离鞣花酸组( F=12.258, P<0.05),游离鞣花酸组高于MCF-7组( F=31.024, P<0.05);MCF-7组、游离鞣花酸组、纳米微囊组的细胞凋亡率依次为(6.25±0.87)%、(15.63±2.22)%、(21.52±2.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985, P<0.01),纳米微囊组低于游离鞣花酸组( F=26.071, P<0.05),且游离鞣花酸组低于MCF-7组( F=14.356, P<0.01)。 结论:成功制备了鞣花酸纳米微囊,并证实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乳腺癌活性优于游离的鞣花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人工肾在肾衰竭研究中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衰竭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且医疗花费巨大的重大疾病。肾脏功能替代疗法是治疗肾衰竭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肾脏功能替代疗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尚存在诸多局限性,肾脏移植又因器官短缺匮乏限制了肾衰竭患者的普遍救治。近年来生物人工肾(bioartificial kidney)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肾脏功能替代疗法,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替代肾小球过滤功能的血液过滤器和替代肾小管功能的生物反应器,旨在替代肾脏的大部分过滤、重吸收、分泌及代谢功能。本综述重点介绍国际前沿的生物人工肾装置的进展,包括硅纳米技术、组织工程及透析液再生技术等,重点是血液过滤器的滤过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载体膜以及体外肾小管细胞的培养技术及存在的技术难点。期待现代生物人工肾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肾脏替代方式应用于肾衰竭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还原响应纳米四价铂抗卵巢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还原响应纳米四价铂[NP@Pt(Ⅳ)]的抗卵巢癌作用。方法:合成还原响应的聚合物载体,与四价铂[Pt(Ⅳ)]组装形成NP@Pt(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NP@Pt(Ⅳ)在还原环境下的铂释放情况,以及经顺铂、Pt(Ⅳ)和NP@Pt(Ⅳ)处理后卵巢癌ES2细胞中的铂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顺铂、Pt(Ⅳ)和NP@Pt(Ⅳ)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能力的影响。收集2022年10—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原发卵巢癌组织,采用动物活体成像观察花菁染料(Cy)7.5标记的NP@Pt(Ⅳ)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PDX)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PDX小鼠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顺铂(顺铂组)和NP@Pt(Ⅳ),测量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采用HE染色、TUNEL荧光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坏死、凋亡和细胞增殖情况。测量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和主要器官的HE染色情况。结果:NP@Pt(Ⅳ)在还原环境中48 h后的铂释放量为76.29%,高于非还原环境中的26.82%( P<0.05)。经NP@Pt(Ⅳ)处理4、7 h后卵巢癌ES2细胞内铂含量(308.59和553.15 ng/百万细胞)高于Pt(Ⅳ)处理组(分别为100.21和180.31 ng/百万细胞)和顺铂处理组(分别为43.36和50.36 ng/百万细胞,均 P<0.05)。NP@Pt(Ⅳ)对卵巢癌ES2、A2780、A2780DDP细胞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39、1.42、和4.62 μmol/L,低于Pt(Ⅳ)组(分别为2.89、7.27和16.74 μmol/L)和顺铂组(分别为5.21、11.85、和71.98 μmol/L)。经NP@Pt(Ⅳ)处理的ES2细胞凋亡率为(33.91±3.80)%,高于Pt(Ⅳ)和顺铂处理组[分别为(16.28±2.41)%和(15.01±1.17)%,均 P<0.05]。Cy7.5@NP@Pt(Ⅳ)可靶向蓄积于PDX小鼠肿瘤组织。经NP@Pt(Ⅳ)治疗后的小鼠肿瘤体积[(130±98)mm 3]低于对照组[(1 349±161)mm 3]和顺铂组[(715±293)mm 3,均 P<0.05]。NP@Pt(Ⅳ)组的小鼠瘤重[(0.17±0.09)g]低于对照组[(1.55±0.11)g]和顺铂组[(0.82±0.38)g,均 P<0.05]。肿瘤组织染色结果显示,与顺铂组比较,NP@Pt(Ⅳ)治疗后的小鼠肿瘤组织有更明显的坏死和凋亡,Ki-67表达量减少。NP@Pt(Ⅳ)组的小鼠体重变化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56±2.04)g和(20.87±0.79)g, P>0.05]。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主要脏器HE染色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NP@Pt(Ⅳ)可靶向蓄积于肿瘤组织,促进铂在卵巢癌细胞内的累积,具有较强的抗卵巢癌作用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钛表面有序微纳米结构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构筑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钛表面构筑的有序微纳米分级结构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以期构筑出具有良好成骨活性的钛试样。方法:在纯钛试样(对照组)表面制备有序微纳米分级结构(MN组),通过交替循环浸泡法在MN组钛试样表面进一步沉积羟基磷灰石(HA组),扫描电镜观察3组钛试样的表面形貌。将BMMSC接种至3组钛试样表面,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法检测0.5、1.0、2.0 h后细胞黏附情况,扫描电镜观察2 d后细胞黏附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法检测1、3、7 d时细胞增殖情况,茜素红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14 d后细胞外基质矿化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每组每项实验各3个试样。结果:HA组钛试样保留了MN组钛试样原有的20 μm孔径的微米凹坑阵列,且原有的70 nm管径的二氧化钛纳米管上出现均匀的花瓣样羟基磷灰石沉积。与对照组相比,MN组和HA组BMMSC顺着微米结构充分铺展和交汇,并伸出较多伪足和伪板,HA组试样表面这种趋势表现得更明显。HA组各时间点早期细胞黏附数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和MN组( P<0.05)。1 d时HA组细胞增殖 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和MN组( P<0.05);3 d时HA组细胞增殖 A值显著小于纯钛组和MN组( P<0.05);7 d时HA组细胞增殖 A值显著小于MN组( 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A组细胞外基质矿化检测 A值(0.607±0.011)显著大于对照组和MN组(分别为0.268±0.025和0.522±0.022)( t=-0.25, P<0.001; t=-0.34, P<0.001)。HA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MN组( P<0.05)。 结论:钛表面构筑的有序微纳米分级结构复合羟基磷灰石涂层可促进BMMSC的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并支持BMMSC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梅花针导入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单中心随机对照方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剧烈,可伴有关节活动受限,大剂量抗炎止痛药内服常诱发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且可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为减少内服药不良反应,临床可在受累关节局部涂抹外用药,但起效慢,控制疼痛疗效欠佳,研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研究提出假说,并围绕假说设计试验方案,以初步评价纳米梅花针导入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盲法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以2︰2︰1比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对照1组33例和对照2组17例。干预组采用纳米梅花针导入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对照1组采用安慰纳米梅花针配合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对照2组采用纳米梅花针针刺。每日1次,至疼痛消失为止,疗程最长7 d。采用VAS量表评价疼痛程度,从关节皮肤颜色、局部压痛、关节活动程度3个方面进行症状、体征评分,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应急药物使用时间、剂量,记录不良事件用于安全性评价。讨论:此试验设计可为"纳米梅花针透皮给药技术配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炎"提供初步循证医学证据,为后续扩大样本量验证该技术方案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试验提供样本量测算依据与试验设计方法参考。注册信息:本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完成注册,注册号ChiCTR-IOR-1701215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葛根纳米银的制备及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影响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以葛根淀粉和硝酸银为反应原料,制备葛根纳米银材料,考察其特征及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通过微波加热合成纳米银水溶胶,并采用UV-Vis、TEM、FTIR、XRD和EDS对性能进行表征,在MS培养基中添加纳米银,研究不同浓度纳米银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采用100 mL小烧杯(葛根淀粉液50 mL)的单因子优化实验表明,适宜的条件为:AgNO3浓度4.0 g/L、APG溶液0.4 mL、NaCl浓度0.04 g/L、pH值13、微波加热40 s.根据单因子优化条件,采用1 L大烧杯(葛根淀粉液500 mL)放大制备试验,得到的纳米银水溶胶在396.7 nm处出现特征吸收峰,纳米银颗粒为类球形,结晶度较高,含有C、O和Ag元素.在MS+6-BA 0.2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 mg/L的纳米银,选择沙藏50 d、GA3 100 mg/L处理24 h的多花黄精种子接种在上述培养基中,与未添加纳米银的对照相比,种子开始萌发时间大大缩短,萌发率显著提高,达79.6%,根茎芽浓绿,根系发达.结论:以葛根淀粉和硝酸银为原料成功制备了类球形、粒径小、结晶度高的纳米银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该纳米银5 mg/L时,能促进多花黄精种子的萌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临床检测总IgE抗体和过敏原sIgE抗体的方法学比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对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平台(纳博克?)检测临床样本中的总IgE抗体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进行方法学比对.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的相关文件,针对总IgE抗体以及屋尘螨D1/粉尘螨D2/交链孢霉M6/蟑螂I6/猫上皮E1/艾蒿W6/牛奶F2/蛋白F1/小麦F4/虾F24/花生F13 共计11 项过敏原,对纳博克·和ImmunoCAP系统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和Kappa检验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 11 项过敏原两种方法学比对的Kappa值均>0.75,表明两种方法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除了交链孢霉和小麦两项外,其余项目的阴性、阳性、总符合率和±1 级符合率均在 90%以上,表明两种方法学的定性一致性良好;Spearman相关系数(r)均位于 95%置信区间(CI)内,表明两种方法学的量值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纳博克·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过敏原检测平台与ImmunoCAP系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前者的样本用量更少,是一种建议临床推广使用的全定量过敏原检测方法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纳米花固定化蔗糖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蔗糖酶(Sucrase,EC 3.2.1.26)在工业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用于分解蔗糖生成果糖和葡萄糖,现今在工业化技术上存在着蔗糖酶生产果糖方法单一、活力不易保持且难以重复利用等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n3(PO4)2-蔗糖酶的纳米花固定化酶[以下简称Sucrase@Mn3(PO4)2],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对固定化酶的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对固定化酶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Sucrase@Mn3(PO4)2纳米花颗粒分散,大小均匀,呈雏菊形、盛开状,且内部晶体结构完整;固定化酶有明显的Mn2+、PO43-、酶蛋白质的EDS特征峰及明显的酶蛋白质和磷酸根的FT-IR吸收特征;固定化酶表现出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Sucrase@Mn3(PO4)2被重复使用7次后其活性仍能保持其最初活力的40.38%;固定化酶在4 ℃保存28 d时仍保持40%的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杂化纳米花在医学热点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杂化纳米花是一类花状杂化纳米颗粒材料,因其高负载能力、高吸附能力及优异催化性能力而备受关注.杂化纳米花由无机和有机两类纳米材料杂化合成.目前,杂化纳米花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对杂化纳米花在抗菌抗炎、肿瘤治疗及生物传感等医学热点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未来发展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