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病变阶段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病变阶段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SPPC患者8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1例1只眼;平均年龄(48.7±8.9)岁;平均病程(13.24±11.30)个月。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照相(IR)、FAF、FFA、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根据病变阶段及特征将患眼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分别为7、4只眼。观察不同病变阶段ASPPC的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OCTA的影像特征。结果:急性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IR可见病灶区域内可见不均匀红外反光;FAF可见后极部类圆形或鳞片状强自身荧光,范围较眼底彩色照相更广泛;FFA动静脉期病灶呈模糊弱荧光,随时间延长荧光逐渐增强,晚期呈类圆形强荧光,其周围环绕弱荧光环,渗出浓厚区域呈荧光遮蔽;OCT可见病变区域神经上皮脱离,其内可见均匀强反射信号。吸收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吸收,色素轻度脱失;IR可见病变区域内斑驳状红外反光较急性期明显减少;FAF可见后极部斑点状强自身荧光,其中"豹斑样"改变3只眼;FFA可见病灶内斑驳状荧光染色,未见荧光素渗漏和积存;OCT可见RPE层针尖样突起,外界膜、椭圆体带均显示不清;OCTA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信号减弱,部分区域内信号缺失。结论:ASPPC急性期,患眼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FFA可见病灶区晚期荧光素渗漏;吸收期,眼底可见黄白色病灶已吸收,FFA呈现荧光素着染,无渗漏。OCT提示RPE、外界膜及椭圆体带均有不同程度破坏,OCTA提示病变区脉络膜有血流信号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磷酸鞘氨醇受体1、1-磷酸鞘氨醇受体3和载脂蛋白M在细菌性血流感染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效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血清1-磷酸鞘氨醇受体1(sphingosine 1-phosphate receptor 1,S1P1)、1-磷酸鞘氨醇受体3(sphingosine 1-phosphate receptor 3,S1P3)和载脂蛋白M的表达及其诊断效能。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90例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50例非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载脂蛋白M、S1P1和S1P3的表达,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细菌性血流感染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M、S1P1和S1P3表达水平分别为(11.06±8.02) μg/L、(305.26±107.45) ng/mL和(320.83±117.62) ng/mL ;非细菌性血流感染组分别为(16.32±5.27) μg/L、(392.38±79.40) ng/mL和(223.76±85.98) ng/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5.43±7.05) μg/L、(462.15±115.70) ng/mL和(134.16±51.27)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716、4.315、-4.94,均 P<0.01)。载脂蛋白M、S1P1和S1P3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0.830和0.939; 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菌血症、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载脂蛋白M分别为(18.08±1.58)、(11.63±4.85)、(9.32±6.58)和(7.95±2.70) μg/L,S1P1分别为(373.00±95.89)、(286.34±105.52)、(264.21±72.98)和(216.97±75.98) ng/mL,S1P3分别为(230.78±71.40)、(305.32±75.39)、(402.83±88.44)和(455.57±87.14)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4.005、11.452、32.988,均 P<0.01)。载脂蛋白M、S1P1和S1P3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0.812和0.878;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 结论:S1P1、S1P3和载脂蛋白M可作为细菌性血流感染和脓毒症的诊断指标,多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重症颅内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是肺炎克雷伯菌的新型变种,具有毒力强、易播散的特点,主要引起肝脓肿合并多部位侵袭性感染,包括眼、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致死率极高。文中报道1例由HvKP引起的重症颅内感染患者。该例患者为44岁男性,急性起病,有发热、头痛伴意识障碍,迅速进展为颅高压、呼吸衰竭。脑脊液提示化脓性感染,细菌培养提示为肺炎克雷伯菌,除对氨苄西林耐药外,其他常用抗生素均敏感。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额顶颞叶、右侧半卵圆中心及双侧辐射冠、基底节区、丘脑、岛叶多发异常信号,脑膜及室管膜强化增多,脑组织肿胀。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又合并了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病情危重。经积极治疗,患者治愈出院,半年后随访预后良好,恢复社会功能。文中通过对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进行报道并回顾文献,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感染性颅内动脉瘤和脑栓塞: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指心脏内膜表面因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疾病。IE的发生是一个复杂过程,包括受损心瓣膜内膜形成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瓣膜内皮损伤处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赘生物,菌血症时血液中的细菌黏附于赘生物并在其中繁殖,以及病原菌与瓣膜基质分子蛋白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等 [1]。IE的发病率在中国尚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在欧洲的发病率约为(3~10)/10万 [2]。IE的临床表现包括全身、心脏和心外多器官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并发症是IE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心外并发症,发生在约25%的IE患者中,其中约56.5%表现为脑缺血事件 [3]。引起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赘生物大小和活动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及二尖瓣受累 [3,4]。如果心脏瓣膜或人工瓣膜上易碎的微生物(通常是细菌)栓子脱落并随血流附着于脑动脉血管壁,可引发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nfectious intracranial aneurysm, IIA),其在IE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10% [5,6]。IIA破裂后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极高 [7]。IE相关性IIA和脑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心内科和感染科等多个学科,在做出最终诊断之前,应对疑似病例进行多学科讨论 [8,9]。本文报道了1例初次就诊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伴颅内血肿患者,入院后行颅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手术过程顺利,但术后1个月患者出现对侧脑栓塞,经多学科会诊诊断为IE。因IIA临床罕见,诊断及治疗均较为困难,本文重点讨论了疑似IIA诊断后积极查找感染源,尤其是排查IE的重要性,并对IIA的发生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不同治疗方案进行了文献复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致细菌性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猪链球菌病是由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听力减退等,常引起脑膜炎,葡萄膜炎、心内膜炎、肠炎等。本文报道1例猪链球菌病血流感染致细菌性脑膜炎遗留听力障碍患者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肺炎链球菌性蜂窝织炎7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性蜂窝组织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18家儿童医院的细菌培养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收集到确诊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1 138例患儿中感染类型为蜂窝组织炎的住院患儿共7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7例肺炎链球菌性蜂窝织炎患儿占18家医院IPD患儿的0.6%(7/1 138例)。其中男5例,女2例;起病年龄1个月~6岁,中位年龄为2岁。农村4例,城市3例。1例存在基础疾病,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临床表现:发热、伴感染灶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蜂窝织炎病灶部位:眼眶蜂窝织炎2例,面颊部感染2例,上肢、头部及臀部感染各1例。病初情况:2例眼眶蜂窝织炎患儿分别伴鼻窦炎和化脓性中耳炎,1例为急性根尖周炎治疗后,1例为化疗结束后10个月。并发感染类型:7例中并血流感染6例,并细菌性脑膜炎2例,并肺炎1例。其他培养结果:外周血培养为肺炎链球菌6例,病灶局部脓液培养阳性2例。菌株药物敏感试验: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敏感6例,耐药1例。治疗:3例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2例头孢菌素联合青霉素类治疗,2例脑膜炎患儿予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3例局部脓肿者予切开引流;2例脑膜炎患儿收住重症监护病房,1例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住院时间14.3 d (5~41 d)。出院结局:6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蜂窝组织炎是儿童IPD的少见感染类型,多见于3岁及以下儿童,以头面部和眶周为主要感染部位,可伴血流感染或细菌性脑膜炎,多数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L-6、PCT、CRP对老年人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分析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3者在老年人细菌性血流感染(BS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4例60岁及以上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16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为BSI组,88例血培养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另根据血培养结果将BSI组分为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组和革兰阴性菌(G-菌)感染组.采用SPSS 25.0软件比较BSI组与对照组、G+菌感染组与G-菌感染组之间IL-6、PCT和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3者单独或联合检测对BSI的诊断效能.结果 BSI组IL-6、PCT、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G-菌感染组IL-6、PCT水平明显高于G+菌组(P<0.05);单项检测ROC曲线下面积PCT>IL-6>CRP,3者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项检测,且特异性明显优于单项检测,为97.1%,灵敏度为62.1%.结论 IL-6、PCT、CRP 3者联合检测对老年人细菌性血流感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IL-6、PCT可有效鉴别G+菌与G-菌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临床特征及重症早期预警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临床特征及重症早期预警指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至少1次血培养分离出肺炎链球菌(Sp)的101例IPD住院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患儿住院期间是否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将其分为PICU组(35例)和普通病房组(66例),对比分析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感染类型、药敏试验、菌株血清型鉴定结果.结果 与普通病房组比较,PICU组男性、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和缺铁性贫血占比、冬季发病率,意识障碍、惊厥、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呕吐和腹泻发生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Hb<90 g/L、LDH>7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异常、细菌性脑膜炎、脓毒症及重症肺炎占比更高,体重第3~97百分位、支气管肺炎、无病灶血流感染占比及WBC、Hb、白蛋白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鉴定出11种IPD血清型,排名前5依次为6B、14、19F、23F和19A.十三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13)可覆盖96.9%IPD血清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患儿出现意识障碍、惊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Hb<90 g/L、LDH>700 U/L及CK-MB异常提示IPD患儿病情危重,为入住PICU的预警指标(P<0.05).结论 IPD重症患儿早期缺乏特异性预警指标,PCV13覆盖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51例PL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脓毒症分为非脓毒症组(102例)与脓毒症组(49例);根据院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135例)与死亡组(1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多因素logistic分析PLA并发脓毒症及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51例PLA患者中男89例(58.9%),女62例(41.1%),中位年龄64(56,74)岁,所患基础疾病中胆道疾病者73例(48.3%),2型糖尿病者71例(47.0%);临床表现中有发热者124例(82.1%),肝区叩痛者111例(73.5%);脓肿多为单发(78.8%),右叶居多(72.2%);并发脓毒症者49例(32.5%),并发血流感染者48例(31.8%),脓液培养阳性者71例(4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道疾病、呕吐、并发血流感染、高降钙素原是PLA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并发血流感染、高白细胞计数是PLA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道疾病、呕吐、并发血流感染、高降钙素原是PLA患者并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2型糖尿病、并发血流感染、高白细胞计数提示PLA患者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血清PCT、APOM、sTREM-1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讨细菌性血流感染(BSI)所致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载脂蛋白M(APOM)、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185例(脓毒症组),根据28d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61例)和存活组(12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87例(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POM、sTREM-1水平.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APOM、sTREM-1对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PCT、sTREM-1水平升高,APOM水平降低(P<0.05).185例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28d死亡死亡率为32.97%(61/18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PCT、sTREM-1水平升高,APOM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性休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增加、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增加、血清PCT升高和sTREM-1升高为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POM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PCT、APOM、sTREM-1联合检测预测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大于血清PCT、APOM、sTREM-1单独检测预测的0.785、0.779、0.783.结论: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血清PCT、sTREM-1水平升高和APOM水平降低与预后不良的发生有关,血清PCT、APOM、sTREM-1联合检测对细菌性BSI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