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适应证及术式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有200只眼纳入统计,其中角膜白斑51例(25.5%),感染性角膜炎45例(22.5%),眼外伤28例(14.0%),各类型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17例(8.5%),角膜肿瘤17例(8.5%),圆锥角膜15例(7.5%),大泡性角膜病变13例(6.5%),再次手术12例(6.0%),其他角膜病变(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综合征、蚕蚀性角膜溃疡)2例(1.0%).在45例感染性角膜炎中,细菌性角膜炎31例(68.99%),真菌性角膜炎10例(22.2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4例(8.89%).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122例(61%),板层角膜移植手术66例(33%),角膜内皮移植手术10例(5%),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2例(1%).结论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前三位依次为角膜白斑、感染性角膜炎和外伤.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仍是角膜移植手术的首选术式,而角膜成分移植手术的开展数量逐年增加,大大提高了供体角膜的利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济南市某医院角膜移植术362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角膜移植患者的原发病变和手术方式。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角膜移植手术的362例角膜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原发病变及手术方式。结果:本研究患者的年龄为(51.79±19.35)岁;其中男228例,女134例,比例为1.70∶1。共计335例(92.54%)患者来自山东省,27例(7.46%)患者来自山东省外。占首位的角膜疾病为感染性角膜炎,共182例(50.28%),其余依次为角膜白斑60例(16.57%)、角膜内皮疾病39例(10.78%)、圆锥角膜29例(8.01%)、角膜皮样瘤25例(6.91%)、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8例(2.21%)及其他19例(5.25%)。在182例感染性角膜炎中,真菌性角膜炎107例(58.79%),细菌性角膜炎43例(23.63%),病毒性角膜炎32例(17.58%)。按照角膜移植手术分类,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05例(56.63%),板层角膜移植术135例(37.29%),角膜内皮移植术22例(6.08%)。结论:角膜移植患者的原发病变中,感染性角膜炎占首位,其余依次为角膜白斑、角膜内皮疾病、圆锥角膜和角膜皮样瘤,而真菌感染则是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病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仍为角膜移植手术的主要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6年至2015年角膜移植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式变化趋势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角膜移植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行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2476只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结果,将角膜移植手术适应症分为感染性角膜炎、眼外伤、大泡性角膜病变、再次角膜移植、圆锥角膜、角膜肿瘤、角膜变性或营养不良、蚕蚀性角膜溃疡及其他角膜病变等九种类型.手术方式分为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两类.根据移植替换部位的不同,将板层角膜移植进一步分为前板层角膜移植和内皮移植.结果 在2476只眼角膜移植手术中,感染性角膜炎1067只眼,占总眼数的43.09%;眼外伤446只眼,占总眼数的18.01%;大泡性角膜病变201只眼,占总眼数的8.12%;再次角膜移植183只眼,占总眼数的7.39%;圆锥角膜140只眼,占总眼数的5.65%;角膜变性及营养不良124只眼,占总眼数的5.01%;角膜肿瘤123只眼,占总眼数的4.97%;蚕蚀性角膜溃疡101只眼,占总眼数的4.08%;其他角膜病变91只眼,占总眼数的3.67%.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535只眼,占感染性角膜炎总眼数的50.14%;真菌性角膜炎261只眼,约占24.46%;细菌性角膜炎258只眼,约占24.18%;阿米巴病毒性角膜炎13只眼,约占1.21%.穿透性角膜移植1479只眼,占总眼数的59.73%;前板层角膜移植935只眼,占总眼数的37.76%;内皮移植62只眼,占总眼数的2.50%.结论 感染性角膜炎在角膜移植中最为常见,其次为眼外伤和大泡性角膜病变.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在感染性角膜炎中最为常见.穿透性角膜移植是进行角膜移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前板层角膜移植的临床应用比例逐年升高,内皮移植呈现平稳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兔细菌性角膜病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 究 准 分 子 激 光 治 疗 性 角 膜 切 削 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对兔眼细菌性角膜溃疡愈合的影响,并探讨该方法用于临床上治疗细菌性角膜病变的可能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耳兔48眼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成功制作细菌性角膜溃疡模型.接种细菌后1~2d溃疡明显形成,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术前行双眼前节裂隙灯检查,双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并测量角膜溃疡中央深度.接种3d后所有实验兔右眼行PTK手术,左眼不予以处理作为对照眼.术后3、7d再行裂隙灯检查,并行OCT检查测量角膜溃疡中央厚度.术后7d处死实验兔,摘除双眼眼球取角膜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经裂隙灯观察,随时间推移两组兔眼角膜溃疡均有愈合倾向,表现为溃疡面积缩小和表面变平坦光滑.观察组术前测量角膜溃疡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6,P=0.484).观察组术后3、7d角膜溃疡厚度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K能有效治疗兔眼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促进溃疡创面愈合,这可能为PTK应用于临床治疗患者细菌性角膜病变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紫外线联合核黄素治疗兔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紫外线联合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感染控制及基质修复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注射于新西兰白兔右眼角膜浅基质层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兔角膜炎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4只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CXL组、抗生素组、CXL+抗生素组及未处理组,每组11只.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28 d分别行裂隙灯外眼照相、眼前节OCT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下兔角膜炎的临床表现评分(结膜充血、角膜溃疡、浸润、水肿、新生血管及角膜基质炎症细胞)和治疗效果;通过病变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角膜炎症细胞浸润及组织修复情况.正态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非正态资料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4个组数据进行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重复测量资料进行各个时间点以及各个处理组的组间比较.结果 CXL组和CXL+抗生素组动物结膜充血程度在治疗3 d后由治疗前3(2,-4)和3(2,-3)级减轻为2(1,-3)和2(1,-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5.50;P<0.008);14 d时抗生素组由治疗前3(3,-4)级变为2(1,-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1,P<0.008);未处理组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治疗14 d后CXL组和CXL+抗生素组角膜溃疡面积(0.08±0.05)、(0.07±0.05)cm2较治疗前(0.40±0.18)、(0.49±0.24)cm2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9,-3.64;P<0.008);治疗14 d后,CXL组和CXL+抗生素组新生血管开始消退,由治疗7 d时的1(1,-2)和1(0,-2)级减少至1(1,-1)和0(0,-1)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7,3.80;P<0.0125).CXL组、CXL+抗生素组在治疗后14 d,角膜水肿程度明显减轻,由治疗前的(650±154)、(785±255)μm减轻到14 d时的(432±95)、(455±10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4.92;P=0.00).角膜基质炎症细胞密度也由(446±257)、(321±145)个/mm2,减少至(107±66)、(114±94)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4.76;P<0.05).光学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CXL组、CXL+抗生素组在治疗7 d时,角膜溃疡大部分愈合,上皮细胞清晰可见、排列不齐,基质层少量中性粒细胞;治疗14 d上皮层完整,基质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炎症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紫外线联合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感染控制、溃疡修复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腺病毒的分离与血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由于腺病毒的发现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3年Rowe氏等在儿童增殖腺体的组织培养中观察到生长的上皮细胞的自动退化现象。在Hela细胞或人胚胎组织细胞的培养管内连续传代亦可引起类似的细胞退化,表明了病原体的存在。进一步检查的结果证明病原体系一组新病毒——AD病毒。与此同时Hilleman氏等自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嗽液中,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分离出一株新病毒——RI-67病毒。此病毒在一般实验室动物与鸡胚胎内皆不致病,并与AD病毒有血清学上的联系。不久Parrott氏等自咽结合膜炎患者中亦分离出类似的病毒,Huebner氏等命名本组病毒为APC病毒(Adenoidal-Pharyngeal-Conjunctinal的缩写)。此组病毒具有下列主要特性:①在Hela细胞,人胚胎组织与猴组织细胞内能引起细胞病变;②在实验室动物中不致病;③产生一可溶性组特异的补体结合抗元。④在患者或被免疫的兔机体内能产生组特异的补体结合抗体与型特异的中和抗体;⑤能耐受乙醚处理。随后Jawetz氏等自流行性角膜结合膜炎与非细菌性结合膜炎患者中,Berge氏等自非细菌性咽炎患者中,Dascomb氏等自非典型肺炎患者中,Chany氏等自幼儿肺炎患者中皆分离出本组的各型病毒,充份说明了在人体内本组病毒能引起呼吸道,特别是上呼吸道与眼部的感染。1956年本组病毒被正式命名为腺病毒(Adenoviru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83例儿童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的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儿童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BKC)的临床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BKC患者83例.方法 回顾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误诊原因,治疗均采用睑板腺按摩、热敷等物理疗法,中重度患儿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记录治疗效果.主要指标 眼睑、睑缘、结膜及角膜的改变及治疗效果.结果 83例患者中位数年龄5.8岁(1~11岁).女性46例(55.42%).3~6岁者占42.17%(35例).就诊原因中眼红67例(80.72%)、畏光流泪和眼痛39例(46.99%)、分泌物增多30例(36.14%)和揉眼24例(28.91%).体征中结膜充血83例(100%)、乳头滤泡增生61例(73.49%)、点状上皮浸润61例(73.49%)、新生血管45例(54.22%).被误诊为角膜炎41例(49.4%)、过敏性结膜炎22例(26.5%)、细菌性结膜炎12例(14.46%)、霰粒肿5例(6.02%)和病毒性结膜炎3例(3.61%).随访3~25个月,平均(7.3±3.6)个月.67例(80.72%)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达到临床痊愈.结论 儿童BKC好发于3~6岁女童,临床症状多样,物理治疗结合早期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显著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719例角膜移植术角膜病分类及手术方式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我国中部地区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原发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征,并比较手术方式选择的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同济医院眼科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角膜病患者资料.对其年龄、性别、原发角膜疾病及手术方式进行统计,并与已发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结果 5年间共有719例角膜病患者接受角膜移植手术,平均年龄(44.49±1.70)岁,患者的年龄最小33 d,最大89岁,其中518例(72%)在18~6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68:1.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占首位的角膜疾病(306例,42.6%),其余依次为角膜白斑(154例,21.4%)、圆锥角膜(85例,11.8%)、大泡性角膜病变(63例,8.8%),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39例,5.4%)、角膜皮样瘤(32例,4.5%)及其他(如化学伤、热烧伤、外伤后角膜瘢痕及角膜植片混浊等,38例,5.3%).在306例感染性角膜炎中按病因依次排序为:真菌性角膜炎(149例,48.7%)、病毒性角膜炎(98例,32.0%)、细菌性角膜炎(59例,19.3%).按照角膜移植手术方式分类,最多的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443例,61.6%),其余为板层角膜移植术(243例,33.8%)、角膜内皮移植术(32例,4.5%).结论 我国中部地区角膜移植术患者的原发角膜病中,感染性角膜炎占首位,其余依次为角膜白斑、圆锥角膜和大泡性角膜病变,而真菌则是感染性角膜炎的首位病因.穿透性角膜移植仍为角膜移植的主要术式,板层及角膜内皮移植手术量的上升趋势不容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单眼感染性角膜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单眼感染性角膜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单眼感染性角膜炎疾病患者62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以病原学诊断为金标准).结果:真菌性角膜炎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病变区纵横交错的高反射的真菌菌丝或高反光细长颗粒状的孢子,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变处会聚集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及大量的炎症细胞,病毒性角膜炎的基底膜下神经纤维密度、神经主干的分支数减少,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包囊表现为圆形高反光厚壁结构.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判断为病毒性角膜炎17例,诊断病毒性角膜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4.4%和100.0%;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判断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4例,诊断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4.4%和100.0%;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判断为细菌性角膜炎21例,诊断细菌性角膜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5.5%和97.5%;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判断为真菌性角膜炎20例,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4.4%和93.2%.ROC曲线分析显示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诊断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25、0.579、0.777、0.731.结论: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单眼感染性角膜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能较好的区分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叉神经鞘瘤并发神经麻痹性角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文报道一例中年男性患者,因"头痛伴左侧听力下降"就诊于我院神经外科,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左侧三叉神经鞘瘤",手术前实验室检查发现血象异常,经血液科会诊后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Dλ型,于化疗期间并发神经麻痹性角膜炎(neurotrophic keratitis,NK),可于角膜中央偏下方的上皮及前基质层见到类圆形的灰白色浑浊,呈胶冻样,经局部药物治疗后好转,但残留角膜基质白色浑浊.由于现阶段临床对NK尚欠缺充分认识,易延误诊治,并且本文报道的此例NK患者,因其有化疗病史且于治疗期间出现相关体征,易被误诊为化疗并发细菌性角膜炎,文章通过分析其角膜病变的特征及简单回顾NK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以期临床早期识别及治疗此类患者,恢复角膜的光学特性,维持良好的视觉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