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穴体外反搏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穴体外反搏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20 年 8 月—2021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 120 例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衰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60例.对照组、研究组分别采用西药、西药联合经穴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NT-proBNP、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病人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经穴体外反搏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心衰病人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穴体外反搏辅助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力衰竭伴失眠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经穴体外反搏辅助治疗在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收治的120 例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经穴体外反搏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安全性,并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血清指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LHFQ)评分.结果 治疗14d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及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 98.33%及 88.3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 83.33%及 73.33%(P<0.01,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PSQI量表各维度评分、LHFQ各领域评分低于对照组,LVEF、SV、CO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T-proBNP、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 6 个月,观察组MACE发生率 6.90%低于对照组的19.64%(P<0.05).2 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经穴体外反搏治疗将穴位刺激与体外反搏技术有机结合,可改善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升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降低MACE发生率,调控血清NT-proBNP、CK-MB水平,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是今后我国心脏康复的重点发展方向,而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心血管疾病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指南,在实施过程中护理措施虽百花齐放但无统一规范,需要在之后的发展中形成标准化流程.本文通过对扶阳运动理论、导引康复、八段锦、太极拳锻炼、中医外治、经穴体外反搏、耳穴埋豆、中医经络推按、综合中医康复技术、辨证用药、情志护理技术展开综述,旨在了解目前中医心脏康复各家理论、护理进展及护理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穴体外反搏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穴体外反搏是集经穴刺激和体外反搏于一体的新型中医外治法.基于中西医结合视角,从"经穴-气血-血脉"理论出发,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认为经穴体外反搏是通过刺激腧穴,激发经气,循经传导,调整虚实,影响气血和血脉,达到行气活血通脉、益气养血复脉的功效,具有多环节、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发展前景广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夜间哮喘的中西医诊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西医治疗夜间哮喘主要以激素为主,但其不良反应大,患者依从性差.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夜间哮喘,疗效较好.具体经验为:中药辨证治疗,主要代表方为乌梅丸;中西医结合肺康复,包括呼吸导引操、八段锦、六字诀、弹力带操、四肢联动等,由专业医生及护士测定运动功能及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指导训练;脏腑推拿联合中药热罨包及体外膈肌起搏,可促进腹部气血循环、调整气机、温通经络、活血理气,从而改善膈肌循环,消除膈肌疲劳,增加潮气量,改善肺通气功能;“三穴五针法”,通过中医针灸能有效缓解气道阻塞程度,改善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序列穴位刺激护理在心脏外伤患者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序列穴位刺激法对心脏外伤非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心胸外科2005年10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心脏外伤非体外循环术后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在传统护理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序列穴位刺激法进行护理.观察患者术后1、3、5、30 d肺功能指标如最大通气量(MVV)、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炎症反应指标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术后心包引流时间、总引流量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以评价序列穴位刺激法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16例患者中,治愈14例,死亡2例;术后心包引流时间为(3.03±1.10)d,术后总引流量为(259.96±176.62)mL,入住ICU时间为(5.29±1.39)d.经序列穴位刺激法护理的患者排痰顺畅,肺功能恢复良好,MVV和SpO2均逐渐升高〔术后1、3、5、30 d MVV分别为(40.37±4.17)%、(43.89±4.67)%、(59.78±5.23)%、(85.67±7.88)%,SpO2分别为0.92±0.03、0.94±0.03、0.97±0.04、0.98±0.04〕,术后30 d肺功能临床指标恢复至正常参考值水平.术后1 d患者血中PCT水平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最大值约9倍,提示创伤所致急性炎症反应,在术后1 d开展序列穴位刺激护理方法后,患者PCT(μg/L)逐渐降低(术后1、3、5、30 d分别为0.415±0.062、0.277±0.041、0.042±0.008、0.040±0.008).14例治愈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心律失常、胸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传统护理方案基础上,采用序列穴位刺激法对心脏外伤非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穴体外反搏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可能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基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病理机制,结合经-穴刺激与体外反搏的治疗作用,探讨经-穴体外反搏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可能机制.经-穴体外反搏是集经穴刺激与体外反搏于一体的一种中医外治法,临床上发现病人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却无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证据,目前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通元针法"分期施治对薄型子宫内膜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通元针法"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薄型子宫内膜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74例拟行冻融胚胎移植的薄型子宫内膜RI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激素替代周期的冻融胚胎移植,于月经来潮第5天起口服戊酸雌二醇片,每天2 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通元针法"处方,穴取百会、大椎、气海、关元等,配合辨证取穴及月经周期分期取穴,隔日1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于移植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于治疗前及移植前1d检测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血流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妊娠率为37.8% (14/37),高于对照组的16.2%(6/37,P< 0.05);两组胚胎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1d,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中A型比例较治疗前增加(P< 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1,P< 0.05);两组子宫内膜血流动力学指数PI、RI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1,P< 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乳房胀痛、胃痛、头晕、恶心等不适,观察组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通元针法"可增加薄型子宫内膜RIF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妊娠结局,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