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像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21 年12 月-2023 年6 月本院康复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6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MT组、rTMS组、联合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3~4 h/d,6 d/周,共 4 周;MT组、rTMS组分别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MT疗法、5Hz rTMS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MT及 rTMS疗法.四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4 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同时测量患侧脑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共 65 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MT组脱落 2 例,联合组脱落 1 例.经治疗后,四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优(P<0.05);四组患者CL和CMCT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MT组和rTMS组(P<0.05).结论:MT和rTMS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早期进行MT联合rTMS治疗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靶点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依据主要运动障碍临床特征选择震颤型(TD)82例入组,受试者按1∶1∶1比例根据试验随机编码的序列分为3组,即初级运动皮质区(M1)组26例、小脑组26例和双靶点(M1、小脑)组30例,每组均给予相应靶点1 Hz低频刺激,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持续治疗2周,共10次;所有组的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剂量保持不变。治疗前、治疗后2周在患者未服药状态下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PD生活质量问卷-39(PDQ-39)评定,并测量皮质兴奋性即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包括静息运动阈值(rMT)和活动运动阈值(aMT)检查]、“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及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查。结果:82例患者,男39例,女43例,年龄(67±8)岁。治疗前,3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双靶点组的UPDRS-Ⅲ评分[(38.9±2.5)分 比(29.2±3.6)分]、UPDRS-震颤子评分[(23.7±2.1)分比(14.6±3.1)分]、TUG时间[(44.8±3.1)s比(33.7±4.1)s]、震颤波幅(480±126)μV比(276±94)μV、PDQ-39评分[(51±13)分比(45±13)分]、rMT[(36±17)%比(43±13)%]、aMT[(26±16)%比(31±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而M1组和小脑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震颤峰频率3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靶点低频rTMS能改善PD震颤,而M1或小脑低频rTMS对PD震颤改善不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皮质兴奋性从而改善PD震颤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压氧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在高密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美多芭和吡贝地尔缓释片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HBO治疗。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手部计时运动实验和10 m折返运动试验评价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Keypoint 4c肌诱发电位仪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大脑皮质区静息阈值(RMT)、皮质静止期(CS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研究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RMT、CL、CSP、CMCT明显提高(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提高( P<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研究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上述指标明显提高( P<0.05)。 结论:HBO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较单独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更好地激发大脑皮质区域的运动诱发电位,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 25,P 75)]表示,其余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期介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期介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研究过程中每组均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予以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评价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MEP波幅和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WMFT、MBI评分和MEP波幅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且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FMA[(39.20±7.36)分]、WMFT[(54.43±9.28)分]、MBI[(62.18±9.53)分]、MEP波幅[(0.74±0.08)mV]改善较对照组显著( P<0.05)。 结论:急性期介入低频rTMS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磁刺激脑电图同步记录技术及其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颅磁刺激脑电图(TMS-EEG)同步记录技术可测量大脑各区接受磁脉冲刺激后的脑电信号,时间分辨率高,结合恰当的信号分析技术后可用于评估各皮层的兴奋性、脑震荡活动和脑区间连接属性,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该技术的实现设备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领域逐步推广,本文现围绕该技术及其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踏车(FES-cycling)训练,伪刺激组则在tDCS伪刺激模式下同步进行FES-cycling锻炼,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其下肢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大脑皮质运动阈值(C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MBI评分和TUG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FMA-LE评分和TUGT分别为(28.28±2.72)分和(18.04±3.09)s,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MT、CL、CMC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0.05),Amp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CMT、Amp、CL、CMCT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可有效兴奋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及下肢功能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丘脑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rTMS)治疗丘脑痛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41例接受hrTMS治疗的丘脑梗死后中枢性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刺激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干预健侧次级感觉皮层(S2)治疗组(S2组, n=21)与干预健侧初级运动皮层(M1)治疗组(M1组, n=20)。分别于治疗前、伪刺激治疗后第1周末及有效刺激治疗后第1、2、3周末时,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McGill问卷评分,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监测诱发电位N100波幅,同时观察治疗周期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第3周末时M1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感觉项评分、情绪项评分、VAS评分、现有痛评分均明显降低[(5.35±0.54)分 vs.(4.86±0.74)分、(3.55±0.69)分 vs.(3.14±0.57)分、(5.50±0.69)分 vs.(5.00±0.78)分、(2.20±0.42)分 vs.(1.81±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治疗前比较,有效刺激治疗后第2、3周末时S2组、M1组患者的N100波幅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效刺激治疗后第3周末时,与M1组比较,S2组患者的N100波幅明显升高(3.00±0.65 vs. 3.4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2组患者治疗周期内均无癫痫发作、头皮烧灼等不良反应发生,且头痛、耳鸣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rTMS刺激健侧S2区或M1区均可有效改善丘脑痛患者的短期疼痛程度且无明显副作用,其中刺激S2区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低频重复磁刺激对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低频重复磁刺激(rTMS)对脑损伤患者大脑额叶区的促醒作用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浙江新安国际医院70例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促醒康复治疗34例(对照组),采用rTMS联合常规促醒康复治疗36例(观察组)。两组于治疗后判定疗效,治愈和显效为总有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意识状态,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神经功能,脑干诱发电位(BAEP)分级标准评估意识状态,测量Fp1、F3、C3、F7和T3五个通道的脑电图功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照组[94.44%(34/36)比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1, P<0.05)。观察组治疗后GCS的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语言反应评分和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28 ± 0.57)分比(3.03 ± 0.59)分、(4.57 ± 0.85)分比(3.24 ± 0.67)分、(3.99 ± 0.92)分比(3.01 ± 0.48)分和(12.85 ± 2.01)分比(10.47 ± 1.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治疗后CR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5.28 ± 3.17)分比(12.33 ± 3.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治疗后BAEP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F3、C3、F7和T3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1.25 ± 6.35)μV 2/Hz比(53.19 ± 10.37)μV 2/Hz、(39.17 ± 5.61)μV 2/Hz比(48.94 ± 6.63)μV 2/Hz、(63.94 ± 7.57)μV 2/Hz比(69.85 ± 7.35)μV 2/Hz和(51.76 ± 6.84)μV 2/Hz比(62.47 ± 7.62)μV 2/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治疗后Fp1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生癫痫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可改善脑损伤患者的脑细胞神经元兴奋性和脑损伤程度,提高CRS-R评分,促进患者苏醒和认知功能恢复,兼具安全性和高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4例PSD患者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EPL),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Fugl-Meyer运动评估量表(FMA)评分、自我感觉负担量表(SPB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愈24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92.31%(48/52),高于对照组[76.92%(4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NPY、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NSE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5-HT、NPY、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NSE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MEPL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EPL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HAMD评分、SPBS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SPBS评分、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在头痛、口干、嗜睡、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治疗PSD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少感觉负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5-HT、NPY、BDNF等相关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