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囊泡介导的转运相关基因构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预后模型和列线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囊泡介导的转运相关基因(VMTGs)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预后的关系,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及列线图。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分别获取601例和55例信息完整的ccRCC临床和转录组数据,从Reactome数据库下载722个VMTGs。使用"DEseq2"R包分析得到TCGA中肿瘤和正常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VMTGs取交集得到142个差异表达的VMTGs,其中96个上调基因,46个下调基因。通过单因素Cox分析筛选得到59个预后相关基因。依次通过最小绝对值收敛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逐步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分析构建模型。根据模型评分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低风险组的生存差异。用GEO数据集对风险评分模型进行验证,分析高、低风险组生存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评估风险评分模型的预后价值。结合风险模型评分和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结果:通过分析得到7个预后相关的VMTGs[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8B(KIF18B)、分拣蛋白1(SORT1)、溶质载体家族18成员A3(SLC18A3)、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3B(KIF13B)、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锚蛋白3(ANK3)以及缝隙连接蛋白β1(GJB1)],用于构建风险评分模型,低风险组的预后优于高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0, P<0.0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中1、3、5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5、0.740、0.739,提示风险评分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GEO队列中低风险组的预后优于高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 P<0.05),且1、3、5年的AUC分别为0.914、0.873、0.763,表明预测预后效能较好。单因素[风险比( HR)=2.718,95%置信区间( CI)=2.253~3.280, P<0.01]和多因素( HR=2.100,95% CI=1.717~2.570, P<0.01)Cox分析结果显示风险评分模型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列线图1、3、5年的AUC(分别为0.869、0.812、0.783)表明预测预后效能较好。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显示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较好。 结论:基于VMTGs的风险评分模型及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ccRCC患者的预后生存,且能对患者进行有效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缝隙连接蛋白43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NF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和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培养至第3代用于实验。构建携Cx43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实验分为A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BMSCs组;B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BMSCs经Cx43重组慢病毒感染组;C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BMSCs经空载体感染组;D组:股骨颈骨折患者BMSCs组。检测上述分组中细胞增殖,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E1(Cyclin E1)、Cx43 mRNA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D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A、B、C组,B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A、C组;D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高于A、B、C组(11.07±0.63比4.84±0.42、9.18±0.35、6.09±0.46, t=70.618、10.761、57.631, P<0.05)。B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高于A、C组(9.18±0.35比4.84±0.42、6.09±0.46, t=57.719、46.456, P<0.01),但仍低于D组;D组ROS水平明显低于A、B、C组(82.71±6.98比258.91±10.87、108.22±5.33、263.54±12.79, t=-93.457、-8.453、-11.304, P<0.05)。B组的ROS水平明显低于A、C组(108.22±5.33比258.91±10.87、263.54±12.79, t=-65.134、-9.562, P<0.01),但仍高于D组;经Cx43重组慢病毒感染后,B组Cx43 mRNA量显著增多,感染效果满意;过表达Cx43能明显促进PCNA、Cyclin D1、Cyclin E1基因转录。 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BMSCs中Cx43表达明显降低,过表达Cx43能显著地促进BMSCs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低腹内高压大鼠颅内压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腹内高压(IAH)大鼠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健康SD大鼠。制作继发性IAH模型:采用失血性休克后复苏结合氮气注入大鼠腹腔方法,使腹腔压力维持在12 mmHg以上。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IAH组、IAH+bFGF组(bFGF组)及IAH+bFGF+PD173074组(阻滞剂组),每组15只。记录伤后4 h内大鼠颅内压、脑大体形态、脑MRI影像学检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及乳酸含量(皮质、胼胝体)、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渗出量。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和PCR检测伤后4 h脑血管内皮细胞(BMECs)表达磷酸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2 (p-FGFR1,2)、缝隙连接蛋白-1(ZO-1)、连环蛋白β(β-catenin)、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指标。结果:(1)伤后4 h,IAH组颅内压为(5.52±0.45)mmHg,高于对照组颅内压[(3.36±0.30)mmHg];而bFGF组颅内压[(4.46±0.41)mmHg]较IAH组降低;阻滞剂组颅内压[(5.36±0.44)mmHg]较bFGF组升高( P均<0.05)。大体形态观察可见IAH组较对照组脑肿胀,脑水肿明显,伴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bFGF组较IAH组脑水肿及脑肿胀得到缓解,而阻滞剂组脑大体形态仍表现脑水肿,脑肿胀明显。(2)伤后4 h,IAH组ADC相对值(皮质:0.82±0.11,胼胝体:1.26±0.17)较对照组(皮质:1.00±0.13,胼胝体:1.43±0.15)降低,bFGF组ADC相对值(皮质:0.94±0.16,胼胝体:1.36±0.16)较IAH组增高,而阻滞剂组ADC相对值(皮质:0.87±0.13,胼胝体:1.30±0.14)较bFGF组降低( P均<0.05)。而IAH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5.50±2.14,胼胝体:10.82±1.90)较对照组(皮质:1.00±0.23,胼胝体:0.70±0.20)增高,bFGF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0.85±1.42,胼胝体:6.96±1.30)较IAH组降低,而阻滞剂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3.71±1.61,胼胝体:9.12±1.52)较bFGF组增高( P均<0.05)。(3)伤后4 h,IAH组脑含水量[(87.9±0.8)%]较对照组[(76.3±0.9)%]增高,而bFGF组脑含水量[(83.2±1.0)%]较IAH组减少,阻滞剂组脑含水量[(85.4±0.8)%]较bFGF组升高( P均<0.05)。IAH组伊文斯蓝渗出量[(3.22±0.29)μg/ml]多于对照组[(0.42±0.22)μg/ml],bFGF组伊文斯蓝渗出量[(2.04±0.25)μg/ml]较IAH组减少,阻滞剂组伊文斯蓝渗出量[(2.92±0.20)μg/ml]较bFGF组增加( P均<0.05)。(4)相比对照组,IAH组在伤后4 h BMECs表达p-FGFR1减弱,p-FGFR2无变化,表达ZO-1、β-catenin蛋白及基因减弱,表达MMP9、IL-1β蛋白及基因增强( P均<0.05)。bFGF组较IAH组表达ρ-FGFR1、ZO-1、β-catenin蛋白及基因增强,表达MMP9、IL-1β蛋白及基因减弱( P均<0.05)。而阻滞剂组表达ZO-1、β-catenin蛋白及基因较bFGF组减弱,表达MMP9、IL-1β蛋白及基因较bFGF组增强( P均<0.05)。 结论:IAH后导致大鼠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增加、颅内压升高。bFGF能减轻IAH后血脑屏障损害,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BMECs中FGFR1是bFGF发挥作用的关键受体,其受体抑制剂PD173074可减弱bFGF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时微小RNA-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电针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律失常时微小RNA-1(miRNA-1)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2~3月龄,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电针后处理组(EP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模型。开胸后S组只穿线不结扎;EP组于再灌注即刻电针持续刺激双侧内关穴30 min进行后处理。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于再灌注30 min处死大鼠取心脏,观察心肌病理学结果,采用qRT-PCR法测定miRNA-1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Kir2.1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EP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心肌miRNA-1表达上调,Kir2.1和Cx43表达下调( P<0.05);与I/R组比较,EP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心肌miRNA-1表达下调,Kir2.1和Cx43表达上调( P<0.05)。I/R组和EP组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较S组加重,EP组病理学损伤较I/R组减轻。 结论:电针后处理减少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与其下调miRNA-1表达后Kir2.1和Cx43表达上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iI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鼠心肌细胞在聚己内酯薄膜上接触共培养制作心肌补片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聚己内酯薄膜上将Di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乳鼠心肌细胞接触共培养制作心肌补片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6周龄SD大鼠2只,分离培养获得SD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抗原。选取乳鼠15只,分离培养获得乳鼠心肌细胞。BMSCs 培养至3代,使用DiI染料标记BMSCs。在聚己内酯薄膜上将DiI标记的BMSCs与心肌细胞接触共培养并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中将心肌细胞替换为等量未标记的BMSCs。共培养后24 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情况。共培养后7 d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标志物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聚己内酯薄膜上BMSCs表达心肌标志物的情况。共培养的第1、7天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MSCs的干细胞分化率。使用钙黄绿素单独对心肌细胞染色,再在聚己内酯薄膜上将其与DiI标记的BMSCs接触共培养,观察细胞间染料转移,并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观察缝隙连接与接触共培养之间的关系。结果:流式细胞术鉴定示BMSCs表面CD90、CD44H强阳性,CD11b/c、CD45阴性。共培养后24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依附于聚己内酯薄膜上,DiI标记的BMSCs发红光,未标记的心肌细胞不发光;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聚己内酯薄膜上细胞数量多,细胞状态正常。共培养第7天,部分DiI标记的BMSCs表达心肌肌钙蛋白T、α-心肌肌动蛋白。流式细胞术分析示第7天实验组的干细胞分化率高于对照组[(20.12±0.15)%比(3.49±0.20)%, P<0.05]。共培养后第2天,缝隙连接蛋白4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部分BMSCs可见明显绿色点状荧光;共培养后第3天,染料转移试验示部分BMSCs发出明显绿色荧光。 结论:DiI标记的BMSCs与心肌细胞在聚己内酯薄膜上接触共培养可以制作心肌补片,并且接触共培养促进分化形成心肌补片的机制可能与缝隙连接以及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沉默 P2X4R可抑制6-OHDA诱导的PD细胞模型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沉默 P2X4R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1)将给予6-OHDA作用的SH-SY5Y细胞依据6-OHDA浓度的不同分为0 μmol/L 6-OHDA组、50 μmol/L 6-OHDA组、100 μmol/L 6-OHDA组和150 μmol/L 6-OHDA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P2X4R蛋白和mRNA的表达,以筛选出最适宜诱导PD细胞模型的6-OHDA浓度。(2)用不同序列的P2X4R-小干扰RNA(siRNA)慢病毒质粒(P2X4R-siRNA540、P2X4R-siRNA792、P2X4R-siRNA1401)及无义序列对照质粒(NC-siRNA)分别转染对数生长期的SH-SY5Y细胞(P2X4R-siRNA540组、P2X4R-siRNA792组、P2X4R-siRNA1401组和NC-siRNA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P2X4R蛋白和mRNA的表达,以筛选出沉默效果最好的P2X4R-siRNA序列构建 P2X4R沉默细胞系。(3)将沉默效果最好的P2X4R-siRNA慢病毒质粒、NC-siRNA及P2X4R拮抗剂CORM-2分别转染最适宜浓度的6-OHDA诱导的PD细胞(PD+NC-siRNA组、PD+P2X4R-siRNA组和PD+CORM-2组),采用CCK-8法及流式细胞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及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缝隙连接蛋白-1(PANX1)、Toll样受体-2(TLR-2)、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活化Caspase-3蛋白的表达。(4)合成PANX1及TLR-2过表达质粒(pCMV3-PANX1、pCMV3-TLR2),并与阴性对照质粒(pCMV3-NCV)分别转染PD+P2X4R-siRNA组细胞(PD+P2X4R-siRNA+pCMV3-TLR2组、PD+P2X4R-siRNA+pCMV3-PANX1组和PD+P2X4R-siRNA+pCMV3-NCV组),采用CCK-8法及流式细胞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及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TLR-2、Caspase-3和活化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结果:(1)与0 μmol/L 6-OHDA组相比,50、100、150 μmol/L 6-OHDA组的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明显降低,P2X4R蛋白和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100 μmol/L 6-OHDA最适宜诱导PD细胞模型。(2)与NC-siRNA组相比,P2X4R-siRNA540组、P2X4R-siRNA792组和P2X4R-siRNA1401组的P2X4R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P2X4R-siRNA540组的P2X4R mRNA和蛋白表达最低。(3)与PD+NC-siRNA组相比,PD+P2X4R-siRNA组和PD+CORM-2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下降,Caspase-3、活化Caspase-3、PANX1和TLR-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与PD+P2X4R-siRNA+pCMV3-NCV相比,PD+P2X4R-siRNA+pCMV3-PANX1组TLR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D+P2X4R-siRNA+pCMV3-TLR2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Caspase-3和活化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沉默 P2X4R可以明显提高6-OHDA诱导的PD细胞模型的存活率,减少凋亡率,降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活化Caspase-3)的表达,发挥出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ANX1/TLR-2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氯化锂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生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氯化锂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4月于德州市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手术的1例患者的Tenon囊组织,剪成1 mm×1 mm×1 mm的组织块,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4代HTFs进行实验。将HTFs分为对照组和氯化锂处理组,对照组加入不含氯化锂的细胞培养基,氯化锂处理组加入含80 mmol/L氯化锂的细胞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采用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法标记偶联指数,评估GJIC功能;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HTFs中Cx43的表达和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TFs中Cx4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并呈单层放射状或涡旋状贴壁生长,细胞质vimentin染色呈阳性。细胞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结果显示,氯化锂处理组细胞偶联指数为9.04±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79, 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可见Cx43荧光呈点状分布于细胞相连处的细胞膜上,氯化锂处理组Cx43染色明显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设为1,氯化锂处理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为1.9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426, 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氯化锂处理组Cx4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71±0.0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46±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682, P<0.01)。 结论:氯化锂可上调HTFs中Cx43 mRNA及蛋白表达并增强HTFs间GJIC功能,提示氯化锂增强GJIC的功能可能是其抑制HTFs增生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G手机通信频段射频辐射对小鼠血脑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5G手机通讯频段(3.5和4.9 GHz)射频辐射(RF)对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6~8周龄)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假照射组(Sham)、3.5 GHz RF组和4.9 GHz RF组,每组8只。RF组小鼠连续35 d(1 h/d)全身暴露于功率密度为50 W/m 2的5G手机辐射。采用EB荧光实验检测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Western blot用于检测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1和缝隙连接相关蛋白Connexin 43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3.5 GHz RF组和4.9 GHz RF组小鼠大脑皮层EB光斑数量和荧光强度明显增加,荧光综合得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98、17.82, P<0.001)。ELISA结果显示,3.5 GHz RF组和4.9 GHz RF组小鼠血清S100B含量显著增加( t=19.34、14.68, 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3.5 GHz RF组小鼠大脑皮层Occludin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 t=-3.13, P<0.05),且4.9 GHz RF组变化更明显( t=-6.55, P<0.01)。两个RF组小鼠大脑皮层ZO-1、Claudin-11和Connexin 43蛋白水平较Sham组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3.5 GHz或4.9 GHz射频辐射连续照射小鼠35 d(1 h/d),可诱导小鼠大脑皮层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其机制可能与5G手机通信频段射频辐射导致的大脑皮层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减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密度低温缺氧复氧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对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不同密度低温缺氧复氧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RCF)对心肌细胞损伤和细胞间偶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CF,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3组( n=12):密度0.5×10 5个/ml组(T 0.5组)、密度为1.0×10 5个/ml组(T 1.0组)和密度为2.0×10 5个/ml组(T 2.0组)。3组置于缺氧装置中,以5 L/min的速度持续吹入95%N 2+5%CO 2 15 min进行缺氧处理,然后置入4 ℃冰箱培养1 h进行低温处理;培养完成后,置于37 ℃、含95%空气+5%CO 2培养箱中复氧4 h。上述处理结束后,3组分别与相同密度(1.0×10 5个/ml)的心肌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间接共培养16 h,心肌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下层,RCF接种于Transwell小室上层。共培养结束后,收集心肌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x4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及磷酸化Cx43(p-Cx43)的表达。 结果:与T 0.5组相比,T 1.0组和T 2.0组心肌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Cx43、p-Cx43及Cx43 mRNA表达水平降低( P<0.01);与T 1.0组相比,T 2.0组心肌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Cx43和p-Cx43表达水平降低( P<0.01),心肌细胞Cx43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温缺氧复氧RCF在一定范围内呈密度依赖性地诱导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x43的表达,降低Cx43的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分布对比研究——14年队列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腓骨肌萎缩症(CMT)致病基因的分布特点,并与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总结的CMT基因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分析8年来CMT基因分布比例的异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CMT及其相关疾病家系520个,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外周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和缺失突变后,采用二代基因测序包或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上述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对阳性结果采用Sanger一代测序的方法验证。结果:在520个家系中,确定了336个CMT家系的基因诊断,确诊比例从2013年的48.6%(51/105)增加到2021年的64.6%(336/520;χ 2=9.54, P=0.003),其中PMP22基因重复占26.7%(139/520)、缝隙连接蛋白B1(GJB1)基因突变占8.8%(46/520)、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突变占5.0%(26/520)、髓鞘蛋白零(MPZ)基因突变占2.3%(12/520)、PMP22基因点突变占2.1%(11/520)、热休克蛋白B1基因突变占1.9%(10/520)、神经节苷脂诱导分化相关蛋白1(GDAP1)基因突变占1.9%(10/520)、SH3结构域和四三肽重复序列2(SH3TC2)基因突变占1.5%(8/520)、免疫球蛋白mu-DNA结合蛋白2(IGHMBP2)基因突变占1.3%(7/520)、MORC家族CW型锌指2(MORC2)基因突变占1.2%(6/520)、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突变占1.0%(5/520),其余非常少见的基因突变家系有16个(16/520,3.1%),未确诊家系184个(184/520,35.4%)。 结论:与2013年相比,影响CMT最常见的3种基因仍然为PMP22、GJB1和MFN2基因,但MPZ基因突变患者的比例与其他基因如SH3TC2、GDAP1基因的差距越来越小。近年新发现的CMT致病基因如MORC2及SORD基因所占比例与IGHMBP2基因接近,应予以重视。二代测序技术提高了CMT的诊断效率,尤其是对于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导致的CMT诊断价值很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