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分子机制及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炎症、氧化应激、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在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共同致病机制。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LC-PUFAs)作为视网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ω-3 LC-PUFAs及其衍生物在预防和治疗视网膜疾病时涉及多个过程,深入挖掘其与病理机制间的关系,或许可为治疗提供潜在靶点。现对ω-3 LC-PUFAs及其衍生物对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机制及现阶段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具有类似发病机制的视网膜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网膜素-1在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网膜素-1是一种新型脂肪细胞因子,广泛表达于血管基质细胞、间皮细胞、气道杯状细胞等。近年来,在许多组织和器官中发现了网膜素-1的特殊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网膜素-1在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研究结果显示,网膜素-1在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脂质代谢等的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进一步研究网膜素-1在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现对网膜素-1及其在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种油脂肪乳对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等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由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酯、橄榄油、鱼油组成的多种油脂肪乳(商品名:合文,SMOF lipid)与中长链混合型脂肪乳(商品名:力保肪宁,Lipofundin)对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肠外营养使用时间≥14 d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分为SMOF lipid组与Lipofundin组,比较两组患儿PNA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及肝功能变化。结果:SMOF lipid组患儿的PNAC发生率显著低于Lipofundin组( P=0.042);SMOF lipid组患儿的ALT、AST平均水平较Lipofundin组低( P均<0.05);SMOF lipid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小于Lipofundin组( 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的NEC、BPD、ROP、PVH-IVH、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与Lipofundin相比,SMOF lipid可降低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对NEC、BPD、ROP、PVH-IVH、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面部填充剂注射术后视力丧失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面部美容填充剂新型产品不断问世,为广大美容就医者提供了众多美容产品。面部美容填充剂以自体脂肪颗粒、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最为常用,操作不当可以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导致视力丧失。现就面部填充剂注射引起视力丧失的机制、治疗以及预防方法加以探讨,结合文献对选择性眼动脉内透明质酸酶注射溶栓以及球后注射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对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脂肪细胞因子、血糖指标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及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成都市锦江区春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的DN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二甲双胍组(48例)和联合组(52例)。二甲双胍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ADPN)、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人网膜素-1(Omentin-1)和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肾功能指标尿蛋白排泄量(UAER)、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预后情况。 结果: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联合组治疗4、8、12周总有效率均高于二甲双胍组,并且治疗时间越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组别 = 4.61, χ2时点 = 78.57,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FBG、2 h PBG、HbA 1c、FINS、HOMA-IR、ADPN、SFRP5、Omentin-1和尿液UAER、ACR及L-FA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12周血清FBG、2 h PBG、HbA 1c、FINS、HOMA-IR和尿液UAER、ACR及L-FABP水平均低于二甲双胍组[(7.17 ± 1.62) mmol/L比(8.75 ± 2.11) mmol/L、(5.54 ± 1.11) mmol/L比(6.56 ± 1.08) mmol/L、(6.63 ± 0.92)%比(7.95 ± 0.89)%、(7.12 ± 1.17) mU/L比(8.72 ± 1.58) mU/L、3.52 ± 0.88比4.04 ± 0.70、(28.65 ± 3.22) mg/24 h比(65.42 ± 6.85) mg/24 h、(56.24 ± 7.68) μg/mg比(92.68 ± 9.29) μg/mg、(8.62 ± 1.08) μg/(g·Cr)比(14.62 ± 1.85) μg/(g·Cr)]( P<0.05),ADPN、SFRP5、Omentin-1水平均高于二甲双胍组[(14.53 ± 2.43) mg/L比(10.21 ± 2.12) mg/L、(12.81 ± 2.31) μg/L比(8.75 ± 2.18) μg/L、(48.49 ± 5.28) μg/L比(36.57 ± 4.3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二甲双胍组[7.69%(4/52)比22.9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57, 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DN患者血糖水平及肾功能,且对脂肪细胞因子分泌调节作用明显,有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综合征患儿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2例因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遗传学检测结果。并分别以“Zellweger综合征”“Zellweger谱系障碍”“PEX6基因”或“Zellweger syndrome”“Zellweger spectrum disorder”“PEX6 gen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8月的中英文文献。对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谱系障碍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基因型特点进行描述和总结。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均为新生儿,均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前囟增大、高腭弓等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均提示胆汁酸升高,颅脑彩色超声检查均提示双侧脑室增宽、室管膜下囊肿。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2例患儿均为PEX6基因变异,分别为复合杂合变异(c.315G>A和c.2095-3T>G)、纯合变异(c.506_507del),均诊断为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综合征。2例患儿分别于住院第5天和第32天因家长要求出院,出院后不久(具体时间不详)均死亡。文献复习符合检索条件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11篇,包括本研究2例共26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损伤(19例)、发育迟滞(19例)、视力异常(19例)、极长链脂肪酸升高(17例)、颅脑结构畸形(15例)、肌张力低下(12例)、肝脏异常(12例)、特殊面容(10例)、牙齿损伤(9例)。变异类型中以复合杂合变异(15例)为主,致病性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16例)。结论:当新生儿存在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特殊面容、颅脑结构畸形以及听力筛查未通过或年长儿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性耳聋、牙釉质损伤、发育迟滞时,需考虑Zellweger谱系障碍。基因检测发现PEX基因变异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瘤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瘤内出血,4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瘤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瘤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系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网膜脂肪细胞大小与胃转流手术后代谢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网膜脂肪细胞大小与胃转流手术(RYGB)术后代谢改善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RYGB手术的113例肥胖患者,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糖、血脂、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等相关代谢指标,收集患者的网膜脂肪组织,脂肪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后,进行HE染色,使用显微镜随机拍摄15张组织形态照片,利用Image J进行细胞体积测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临床血糖、血脂等参数与网膜脂肪细胞大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13例患者中网膜脂肪组织的体积与患者术前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 r=0.231,0.432,0.397,0.421,均 P<0.05),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呈正相关( r=0.298、0.325,均 P<0.01),与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 r=-0.224、-0.278,均 P<0.05),与体重、BMI、腰围、臀围呈正相关( r=0.397、0.231、0.310、0.232,均 P<0.05);113例患者中网膜脂肪细胞的体积与术后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 1c)、FPG、空腹胰岛素、HOMA-IR的改善呈正相关( r=0.441、0.301、0.236、0.341,均 P<0.05),网膜脂肪细胞体积与术后3个月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的改善呈正相关( r=0.204、0.296、0.196、0.253,均 P<0.05)。113例肥胖患者中有50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T2DM),63例患者不合并T2DM,网膜的脂肪细胞的体积大小与肥胖合并T2DM患者术后3个月HbA 1c和FPG的改善呈正相关( r=0.309、0.342,均 P<0.05),与术后3个月HOMA-IR改善在两组中均呈正相关( r=0.281、0.333,均 P<0.05),与总胆固醇的改善在两组患者中均呈正相关( r=0.254、0.369,均 P<0.05)。 结论:网膜脂肪细胞的体积大小与代谢手术后3个月肥胖患者代谢指标改善密切相关,网膜脂肪细胞体积越大,血糖和血脂改善越明显。这可以为代谢手术改善全身代谢状态机制研究和预测代谢手术预后提供新的病理学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种油脂肪乳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油脂肪乳(soybean,medium-chain triglyceride,olive and fish oils,SMOF)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NEC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应用脂肪乳的种类分为SMOF组和中长链脂肪乳(medium and long chain triglycerides,MCT/LCT)组,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并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9例早产儿,SMOF组34例,MCT/LCT组35例。两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汁酸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发病急期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包括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及脑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MCT/LCT相比,应用SMOF的NEC早产儿肝功能指标及炎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并发症无明显降低,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病灶分区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结合胰周膜解剖结构理论,初步探索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病灶的分区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19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3例,女性64例,年龄(47.2±13.3)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胰腺炎特征资料、影像资料等,结合胰周膜解剖结构理论对炎性病灶进行分区。以门诊复查及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将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局部并发症或死亡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 n=93),将未出现上述不良预后的患者纳入非预后不良组( n=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受累区域个数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结果:胰周结构的炎性病灶被划分为13个分区:小网膜囊区域、胰头十二指肠区域、左肾前区域、右肾前区域、左肾后方区域、右肾后方区域、左肾周脂肪囊区域、右肾周脂肪囊区域、左侧侧腹壁区域、右侧侧腹壁区域、左侧盆腔侧壁区域、右侧盆腔侧壁区域、其他区域。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胰腺坏死面积及炎性病灶区域个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高( OR=1.723,95% CI:1.457~2.038, P<0.001)、胰腺坏死面积≥50%( OR=3.221,95% CI:1.073~9.668, P=0.037)及炎性病灶区域个数多( OR=1.388, 95% CI:1.110~1.735, P=0.004)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高。经ROC曲线分析,炎性病灶区域个数预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5.5,曲线下面积为0.747(95% CI:0.680~0.8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387和0.962。 结论:胰周膜解剖结构的存在使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病灶存在相对固定的分区,且炎性病灶区域个数与不良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