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SRS评分改良分级系统在评估结肠癌患者发生术后长期胃肠功能紊乱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改良分级系统在结肠癌患者长期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ID)评估中的实际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1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9例(56.6%),女性53例(43.4%);中位年龄为66.5岁;体重指数为(24.4±3.3) kg/m 2。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GSRS评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无序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有序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GSRS评分使用密度图表示,评分分为5个症状群,采用雷达图表示各症状群的分布情况。 结果:122例患者中最常见的长期PGID症候群为消化不良,其次是腹痛、腹泻和便秘。受试者群体中的GSRS评分数据显示出一种近乎三峰的趋势。基于数据的整体趋势,对GSRS评分进行分级改良,以20分和30分为截断值,将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用于量化患者长期PGID的严重程度。结果显示,在性别分布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1),男性可能更容易出现长期PGID;然而,在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方式、吻合方式、淋巴结清扫、病理分期、辅助化疗等因素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SRS评分的改良分级系统符合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分布特征,可量化术后患者发生PGID的风险,以便将术后患者进行分级管理,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检查距离为2.5 m的视力表检查青少年远视力准确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检查距离为2.5 m的视力表检查远视力的准确性。方法: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3至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青少年227例(454只眼),其中男性123例,女性104例,年龄(11.74±3.26)岁。在相同测试环境下,由经过培训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的视力检查人员分别采用检查距离为2.5和5 m的视力表检查所有受检者双眼的远视力,并将结果转化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进行分析。两种视力表检查的先后次序采用抽签法随机决定,检查间隔时间为10 min。将受检者按年龄(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和视力(1.00~0.52、0.40~0.30、0.22~0.10)分别进行两种视力表检查结果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两种视力表的检查结果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探讨两种视力表所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检查距离为2.5和5 m的视力表测得的所有受检者右眼远视力分别为0.37±0.24和0.50±0.26,左眼远视力分别为0.45±0.23和0.36±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19,11.71; P<0.01),检查距离为2.5 m的视力表测得的视力偏高。视力差的青少年两种视力表检查结果的差异更大( r=0.387, P<0.01)。 结论: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应用检查距离为2.5 m的视力表检查远视力,其结果明显好于检查距离为5 m的视力表;采用检查距离为2.5 m视力表检查远视力不是检查青少年远视力的恰当方法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22-12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3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经初次手术失败并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18例IMH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2±6.4)岁。所有患眼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视力表行BCVA检查,并采用OCT测量黄斑裂孔孔径。初次手术时,患眼平均BCVA为(32.6±13.1)个字母,平均孔径为(621.0±161.8)μm;再次手术时,患眼平均BCVA为(34.4±12.3)个字母,平均孔径为(499.0±148.6)μm。初次及再次手术平均间隔(3.4±1.3)周。再次手术术式为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按摩。ILM剥除范围扩大至直径为4 DD至上下血管弓。黄斑孔缘按摩采用软硅胶头笛针利用负压吸引或轻触孔缘向心方向活动。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3±5.2)个月。对比观察再次手术前后患眼BCVA变化;同时,根据手术后OCT图像判断黄斑裂孔是否闭合。以手术后首次获得清晰的黄斑裂孔闭合的OCT图像时间作为裂孔闭合时间。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均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18只眼中,再次手术后裂孔闭合17只眼,裂孔闭合率为94.4%,裂孔平均闭合时间为(2.1±1.0)周;再次手术失败1只眼,接受第3次手术后裂孔闭合。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BCVA为(51.5±13.0)个字母,较初次手术时平均提高18.9个字母(>3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12, P<0.001 )。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较初次手术前提高大于3行者11只眼(61.1%),提高>1行者15只眼(83.3% ),无变化或下降者3只眼(16.7% )。与再次手术前BCVA比较,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平均提高(17.1±9.5 )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95, P<0.001 )。 结论: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ILM患眼,可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改善患眼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的修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中国7岁以下儿童的生长标准值。方法:横断面研究基于2015年儿童生长发育国家调查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9个城市调查7岁以下健康儿童83 628名。采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按照统一的测量方法获得儿童体重、身长(身高)和头围的测量值。采用基于偏度、位置和变异的曲线平滑方法建立7岁以下男、女童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长(身高)、年龄的头围、身长(身高)的体重、年龄的体质指数的生长曲线模型。将新建立的生长标准各指标的标准差单位曲线与2009年参照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制订出7岁以下男、女童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长(身高)、年龄的头围、身长(身高)的体重、年龄的体质指数的百分位数( P3、 P10、 P25、 P50、 P75、 P90、 P97)和标准差单位(-3、-2、-1、0、+1、+2、+3)标准值。与2009年参照标准相比,体重在 P50上差值为-0.1~0.4 kg,身长(身高)在 P50上差值为0.1~1.3 cm,头围在 P50上差值为-0.2~0.2 cm,身长(身高)的体重在 P50上差值为-0.2~0.5 kg,体质指数在 P50上差值为-0.2~0.2 kg/m 2,主要差别表现在:5.0~<7.0岁女体重在+2 s上高0.4~0.6 kg,2.0~<7.0岁男、女身高在-2 s上高0.4~1.4 cm,5.0~<7.0岁男、女体质指数在+2 s上高0.1~0.3 kg/m 2。 结论:新建立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实现了对2009年参照标准的微小修订,可在全国范围内用于儿童生长监测与营养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手术后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变化及其与视物变形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面积变化及其与视物变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38例42只眼纳入研究。均行BCVA、视物变形评分表、扫频光源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1±0.21;平均视物变形度(M)值为0.66±0.38;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37.71±57.63)μm;平均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13±0.037)、(0.202±0.03)mm 2。所有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25G PPV,同时剥除视网膜前膜(ERM)及内界膜(ILM )。观察手术后12个月FAZ面积、M值及BCVA变化情况;同时分析FAZ面积与M值之间的相关性。手术前后BCVA、M值、CMT、FAZ面积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BCVA、M值与CMT、FAZ面积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手术后12个月时,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46±0.021)、(0.240±0.019)mm 2,较手术前明显扩大( F=8.484、14.346, P<0.001、<0.001 );平均M值为0.12±0.22,较手术前明显降低( F=17.763, P<0.001 );平均logMAR BCVA为0.47±0.19,较手术前明显改善( F=5.044 , P=0.001 );平均CMT为(270.60±33.27)μm ,较手术前明显下降( F=13.545, P<0.001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浅层FAZ面积与M值呈负相关( r=-0.816, P<0.001 ),与BCVA无相关( r=-0.198, P=0.216 );深层FAZ面积与BCVA、M值呈负相关( r=-0.422、-0.882 , P=0.005、<0.001 )。手术后浅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M值呈负相关( r=-0.791、-0.716, P<0.001、<0.001 ),与手术前后BCVA无相关( r=-0.290、-0.296, P=0.063、0.057 );深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BCVA、M值呈负相关( r=-0.343、-0.330、-0.732、-0.694 , P=0.026、0.033、<0.001、<0.001 )。 结论:PPV联合ERM及ILM剥除能有效恢复IMEM患眼浅层、深层FAZ面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视物变形程度;浅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深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BCVA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玫瑰痤疮患者面部微生物群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玫瑰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皮肤表面微生物群的差异,分析玫瑰痤疮患者面部菌群分布特征,为玫瑰痤疮预防及治疗寻找新的思路。方法:2023年10—12月,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且初次诊断为玫瑰痤疮患者30例为玫瑰痤疮组,男8例、女22例,年龄18~60(32.9±7.6)岁;面部健康人30名为对照组,男5名、女25名,年龄18~60(34.9±7.3)岁。分别取面部皮肤拭子,通过提取总DNA,经PCR扩增,对PCR产物检测、定量和建库,高通量测序等步骤对60份样本进行测序。用柱状图揭示样品微生物群落物种构成;分析不同组间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差异。结果: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间菌群多样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对玫瑰痤疮患者分型后,细菌菌群中,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5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1, P<0.05)。真菌菌群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组(25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7, P<0.05)。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细菌丰度差异较大,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细菌菌群以厚壁菌门为主。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真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比相差较小,优势真菌属为马拉色菌属和脉孢菌属。 结论:玫瑰痤疮患者与健康人之间、不同亚型玫瑰痤疮患者之间的面部微生物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存在差异,有望为玫瑰痤疮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视物变形类型及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改善程度,并对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或翻转内界膜瓣填塞眼内消毒空气或硅油填充治疗的患者共29例(29眼)。手术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使用M-Charts对视物变形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测量患眼垂直视物变形评分(MV)、水平视物变形评分(MH)及其平均值(M-Score)。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来比较患眼手术前后视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同一阶段MV和MH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研究BCVA与视物变形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检测IMH视物变形为枕形失真的患眼22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1眼;不规则形失真的IMH患眼7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眼。术后任一时间点MV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265, P<0.001);术后任一时间点MH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507, P=0.002)。手术前后各时间点MV与MH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M-Score与BCVA(logMAR)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r=0.360, P=0.055)。 结论::病程小于6个月的IMH患者视物变形类型以枕形失真为主,病程大于6个月的IMH患者视物变形以不规则形失真为主;IMH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显著改善了视物变形,恢复视功能;视物变形可以作为评估IMH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幼年皮肌炎612例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幼年皮肌炎(JDM)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系统的回顾性研究,以探讨JDM患儿的发病、临床特点以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8年7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12例JDM患儿的起病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对其治疗及门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估JDM的疗效及转归。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 ± 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M( Q25, Q75)]表示。 结果:612例JDM患儿中男性278例,女性334例,男女比例1∶1.2;起病年龄6个月至14岁,中位数为5.4(2.9,8.4)岁。皮疹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患儿均有典型的皮损,96.1%(588例)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肉无力症状。肺脏(57.5%,352例)、消化道(38.5%,236例)及心脏(32.5%,199例)为最常受累的脏器。95.5%(584例)的患儿存在肌酶增高。89.5%(534例)的患儿肌电图呈典型的肌源性损害。134例肌活检患儿均呈肌炎性改变。612例患儿均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均较好。612例患儿中死亡24例,呼吸系统受累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是JDM患儿死亡的最常见原因。17.9%(105例)的患儿遗留有远期后遗症,包括钙质沉着70例,肌肉萎缩35例。结论:JDM是一种儿童少见疾病,以皮肤损害和肌无力为主要表现,脏器功能受累较常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治疗JDM的首选方法,疗效和转归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近视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近视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近视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90例90只眼(观察组)纳入研究。选取同期因近视行眼科检查且年龄、性别匹配的近视人群90名90只眼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将有差异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R软件可视化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验证列线图的准确性;内部数据验证列线图模型的临床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年龄较大、近视屈光度较高,视疲劳、眼外伤、白内障者较多,脉络膜、视网膜厚度较低,有眼科手术史者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近视屈光度、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2、0.613、0.720、0.704;最佳截断值为43岁、-3.5 D、225 μm、144 μm。年龄(>43岁)、近视屈光度(>-3.5 D)、视疲劳(有)、眼外伤(有)、白内障(有)、视网膜厚度(≤225 μm)、脉络膜厚度(≤144 μm)是影响近视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 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近视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风险的一致性指数为0.731(95%可信区间0.665~0.824);预测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风险阈值>0.07。 结论:年龄>43岁、近视屈光度>-3.5 D,有视疲劳、眼外伤、白内障,视网膜厚度≤225 μm、脉络膜厚度≤144 μm为影响近视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SEER数据库手术后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预后列线图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手术后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列线图,帮助识别高危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美国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2010~2015年诊断为阑尾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原发性阑尾肿瘤术后患者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开发了一种新的列线图模型,并通过内部验证进行评估。结果:年龄、病理分型、肿瘤分化、N分期、M分期、淋巴结清扫数量、CEA状态是影响术后阑尾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该列线图训练队列的C指数为0.811(95%CI:0.797~0.825),验证队列的C指数为0.844(95%CI:0.819~0.869)。1、3、5年总生存率ROC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分别为0.807、0.849、0.824和0.857、0.862、0.825。采用X年10次200折交叉验证,进一步验证预测模型区分不同结局事件患者的能力。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DCA)显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临床获益。风险分级系统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不同组间OS具有良好的分层和区分能力。结论: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列线图模型来预测原发性阑尾肿瘤术后OS。此外,风险分级系统有助于准确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