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老年人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本研究探索中国中老年人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METS-IR)与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发病(Cardiometabolic multimorbidity,CMM)风险的关联.方法 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本研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纵向研究(CHARLS)的数据,在2011-2018年对中国45岁或以上居民进行了调查.Cox比例风险模型被用于计算METS-IR与新发CMM的关联的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并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分层分析,观察协变量与METS-IR的交互作用,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观察在不同体重人群中METS-IR与新发CMM的剂量反应关系.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ETS-IR对CMM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 349名研究对象,CMM发病率为2.08%,在调整所有纳入的协变量后,METS-IR作为连续变量与CMM发病风险呈正相关(HR:1.07,95%CI:1.05~1.09,P<0.001).作为分类变量,METS-IR最高组与CMM发病风险仍呈正相关(HR:3.47,95%CI:2.06~5.84,P<0.001).在全参与者(P for overall<0.001)、正常体重(P for overall=0.022)和超重肥胖(P for overall=0.008)人群中 METS-IR与CMM发病风险仍存在线性关系.METS-IR对CMM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AUC:0.651,95%CI:0.598~0.704).结论 METS-IR与中老年人群新发CMM风险增加存在正向关联,在正常体重或超重肥胖人群中都应该持续关注,从而减少CMM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简易体能测试量表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是一种客观测量老年人平衡、下肢力量及身体活动功能的工具.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进行SPPB测验,不仅可以评估HF患者的身体功能,提供康复方案,还可以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就SPPB在HF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策略,提高HF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临床护理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今社会,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作为一种特殊性人群多伴有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发生低血压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与临床应用(第2版)》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来展开学习.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与临床应用(第2版)》的第一章中,对于血液透析以及血管通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的概述.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一章节的内容,了解世界领域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年龄住院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住院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发生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108例住院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血管事件发生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不同年龄住院T2DM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住院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影响因素.结果:(1)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随访结果,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7.04%;(2)发生组年龄、T2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高血压病史均大或长或高于未发生组,踝肱指数、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9(C1 q/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protein 9,CTRP9)低于未发生组(P<0.05);(3)老年组T2DM病程、HbA1c、Gal-3、高血压病史均大或长或高于中青年组,踝肱指数、CTRP9低于中青年组(P<0.05);(4)T2DM病程、踝肱指数、年龄、CTRP9是住院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影响因素(P<0.05).结论:T2DM病程、踝肱指数、年龄、CTRP9可能是导致住院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实际中应密切关注伴有上述情况的住院T2DM患者,积极防治,促进预后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并发衰弱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老年心血管急危重病症之一,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对AMI患者实施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的治疗手段,患者病程中衰弱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导致出现严重不良结局.早期评估、相关因素分析、及时干预,对降低衰弱导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对老年AMI行PCI患者衰弱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老年AMI行PCI衰弱患者实施临床决策和疾病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南北两地2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位列全球第一.《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推荐二甲双胍为一线降糖用药的同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偏好选择适当的二线降糖药进行联合用药.由于我国南北两地 2 型糖尿病患病率、生活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地 2 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目的 分析南北两地 2 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差异,为临床和卫生管理决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于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1 月,采用离散选择实验设计调查问卷,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调查南北两地 2 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偏好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 1 443 份,回收有效问卷 1 388 份,有效回收率为 96.19%.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控制效果、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能否保护心血管、服药方式、自付费用是南方患者对二线用药偏好的影响因素(P<0.05),南方 2 型糖尿病患者偏好自付费用为 0 元/月、无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血糖控制效果很强、无低血糖事件风险、能保护心血管和服药方式为口服的二线降糖药物(P<0.05),当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由较高换为无风险时,南方患者每月愿意支付 408.06 元.血糖控制效果、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风险、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能否保护心血管、服药方式、自付费用、半年内体质量变化是北方患者对二线用药偏好的影响因素(P<0.05),北方 2 型糖尿病患者偏好自付费用为 0 元/月、血糖控制效果很强、无低血糖事件风险、能保护心血管、无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服药方式为口服和半年内体质量变化降低 2.0 kg的二线降糖药物(P<0.05),当治疗血糖控制效果很弱换为很强时,北方患者每月愿意支付 435.98 元.结论 除自付费用外,南方 2 型糖尿病患者更关注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北方 2 型糖尿病患者更重视血糖控制效果,南北两地 2 型糖尿病患者二线用药偏好存在差异.地域差异为 2 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临床诊治需要"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体偏好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感染性胰腺坏死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急性胰腺炎诊疗中心收治的IPN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年轻对照组(年龄<65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结果、总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病死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老年组42例,年龄67.00(65.50, 77.00)岁,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轻对照组121例,年龄44.00(33.25, 52.00)岁,男性90例,女性31例。老年组女性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47.62%(20/42)比25.62%(31/121)],老年组由胆源性疾病导致急性胰腺炎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83.33%(35/42)比43.80%(53/121)],老年组伴随冠心病、高血压的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年轻对照组[37.00(27.50,58.00) IU/L比28.00(18.50,44.00) IU/L;6.36(4.23,10.89)mmol/L比4.68(3.23,7.15)mmol/L],老年组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年轻对照组[1.05(0.78,1.35) mmol/L比2.26(1.32,18.55) 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局部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老年组并发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比例高于年轻对照组[30.95%(13/42)比12.40%(15/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组患者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时间长于年轻对照组[22.00(13.25,43.50)d比17.00(9.00,26.00)d],但接受2次以上手术的比例低于年轻对照组[26.19%(11/42)比43.80%(52/1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组病死率高于年轻对照组[21.43%(9/42)比7.44%(9/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IPN患者女性比例较高,常伴随心血管疾病,其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第十二胸椎(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住院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经急诊收入心血管内科监护病房或急诊监护病房的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内进行胸部CT检查,计算T 12水平左、右侧竖脊肌横截面积后求和;进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raction, TIMI)评分。随访患者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 MACCE)的发生情况。比较MACCE组与无MACCE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与ACS后12个月内发生MACCE的相关性。 结果:共40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2个月内MACCE的发生率为22.2%。MACCE组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20.43±3.51) cm 2vs. (24.36±3.66) cm 2, Z=4.412, P<0.001]低于无MACCE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TIMI评分、是否血运重建5个因素后,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 OR=0.883, 95% CI:0.803~0.971, P=0.010)与ACS后12个月内发生MACCE呈独立相关。 结论:T 12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可作为老年ACS患者12个月内发生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对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衰弱状态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寻"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衰弱状态的预测效能,为临床衰弱状态评估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7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5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衰弱表型量表评估其衰弱情况、应用TUGT对其进行步行功能记录,采用ROC分析TUGT对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衰弱状态的预测效能。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60~69岁患者衰弱状态的TUGT最佳临界值为15.17 s,其曲线下面积( AUC)为0.827,95% CI为0.727~0.902,敏感度为66.67%,特异度为98.04%;预测≥70岁患者衰弱状态的TUGT最佳临界值为15.26 s,其 AUC为0.829,95% CI为0.724~0.906,敏感度为77.50%,特异度为82.86%。 结论:TUGT在老年住院患者衰弱评估中具有中等的预测效能,但其可提供客观而有效的临床数据参考,而且该测试快速、简便、临床易操作,可作为心血管疾病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初步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贵阳城区40岁及以上不同亚型糖尿病前期人群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贵阳城区40岁及以上不同亚型糖尿病前期(Pre-DM)人群10年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风险,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参加"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REACTION)研究"的居民5 798人,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按Pre-DM诊断标准定义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空腹血糖受损(IFG)、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及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的糖尿病前期(IA 1C),进行叠加,分为4组,包括NGT组、单一亚型组(I-IFG、I-IGT、I-IA 1C)、二种亚型组合组(IFG+IGT、IFG+IA 1C、IGT+IA 1C)、三种亚型组合组(IFG+IGT+IA 1C)。调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采用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亚型Pre-DM人群CVD的发生风险。 结果:(1)单一亚型组、二种及三种亚型组合组CVD的发生率分别是6.6%(182/2 752)、8.4%(135/1 613)及9.6%(53/551),均较NGT组5.2%(46/882)高。(2)无论是空腹血糖、2 h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的Pre-DM,其10年CVD发生率(8.7%、8.6%、7.6%)均较NGT组(5.2%)高(均 P<0.05)。(3)多因素校正后,与NGT组相比,单一亚型组、二种及三种亚型组合组10年CVD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各组 OR分别为1.03(95% CI 0.74~1.45)、1.08(95% CI 0.75~1.54)、1.16(95% CI 0.75~1.78)。 结论:Pre-DM人群10年CVD发生风险较高,且随着不同亚型叠加增多,CVD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防治CVD应重视Pre-DM人群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