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职业暴露数据对中医针刺操作意外刺伤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调查和分析从事中医针刺类操作的医务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现状,提出预防刺伤策略,保障职业安全.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某三甲中医院在2020-2022年期间的职业暴露数据,收集整理暴露者的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业类别、岗前培训、使用针具类别、刺伤环节和暴露源等情况,分析刺伤发生风险点,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结果 本次调查共涉及12个临床科室5 069名医务人员,其中63名医务人员被刺伤,发生率为1.24%(63/5 069).年龄25~30岁发生刺伤的概率比<25岁人群高(OR=18.556,P<0.05);年龄>30岁发生刺伤的概率比<25岁人群高(OR=14.311,P<0.05).工作年限≥3年发生刺伤的概率比<3年人群低(OR=0.025,P<0.05).实习医生发生刺伤的概率比医生高(OR=2.212,P<0.05).刺伤环节方面,拔针时发生率最高58.73%(χ2=106.222,P<0.05).针具类型方面,针灸针发生率最高为41.27%(χ2=45.095,P<0.05).暴露源方面,"未知暴露源"最高42.86%(χ2=57.476,P<0.05),"暴露源为乙肝患者"为20.63%(χ2=57.476,P<0.05).岗前培训方面,"接受过岗前培训"仍发生刺伤占比最高为69.84%(χ2=38.000,P<0.05).结论 应提前获取患者的血清学状态,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等预防感染的控制措施,实施有效岗前培训,并关注特殊针具的刺伤风险,才能预防刺伤,保障职业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25日甘肃省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暴露场所、发现方式、感染来源等。采用Excel 2016、SPSS 22、ArcGIS 1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11月25日,甘肃省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46例,疫情波及5个市10个县(区),流行过程可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本地病例期和本地病例期3个阶段。年龄分布为1~87岁,其中18~59岁占59.59%(87/146)。男女性别比为1∶1.12(69/77);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17.12%,25/146)、离退人员(15.75%,23/146)、学生(13.70%,20/146)、家务及待业人员(12.33%,18/146)为主。3个阶段中,18~59岁年龄段病例比例分别为44.44%、54.41%、70.00%,呈上升趋势(趋势 χ2=23.24, P<0.001)。3个阶段中,潜伏期有所缩短;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占33.33%(6/18)、19.12%(13/68)、3.33%(2/60),呈下降趋势;社区筛查(25.34%,37/146)和密切接触者(密接)排查是发现病例的主要方式,密接排查在3个阶段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00%(9/18)、66.18%(45/68)和86.67%(52/60);疫情具有明显的密闭场所聚集性,暴露方式以共同生活(24.66%)、同工/学习(11.64%)、同乘交通工具(9.59%)和共同就餐(9.59%)为主。 结论:本次疫情是一起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由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流行疫情,主要通过旅游、同乘交通工具、聚餐、居家接触等进行传播。疫情流行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病例表现临床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缩短的特点,感染以≥18岁人群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县域慢阻肺管理中心"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县域慢阻肺管理中心"(简称"4C中心")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高危人群比例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4C中心"项目下六大区域(东北、华东、华北、华中、西北、西南)74家试点医院内,共发放121 482份慢阻肺筛查问卷(COPD-PS问卷),并将问卷评分≥5分的人群定义为慢阻肺高危人群。使用 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慢阻肺高危人群在性别、年龄、地区中的分布情况及慢阻肺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发放问卷121 482份,收回110 102份,有效率为90.6%,在符合条件的110 102名居民中筛出高危人群17 421名,慢阻肺高危人群比例为15.8%;男性相比于女性高危人群比例更高(16.3%比15.2%, χ2=25.66, P<0.001);慢阻肺高危人群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岁人群更易成为慢阻肺高危人群( χ2=18 445.92, P<0.001)。与非高危人群比较,慢阻肺高危人群有吸烟史者多(60.2%比17.3%, χ2=14 756.54, P<0.001),有二手烟接触史者多(47.2%比23.0%, χ2=4 349.43, P<0.001),长期生物燃料暴露人群较多(42.8%比14.5%, χ2=7 629.38, P<0.001),有职业粉尘(煤矿粉尘、矿石粉尘、铸造粉尘、电焊粉尘等)暴露人群较多(11.5%比4.9%, χ2=1 151.39, P<0.001),有环境或高危职业(石棉、铍、铀、氡气、柴油废气、煤烟和煤烟灰等)暴露人群较多(8.0%比3.8%, χ2=608.65, P<0.001)。 结论:年龄≥40岁的老年人慢阻肺高危人群比例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具有吸烟史、二手烟接触史、生物燃料暴露史、职业粉尘暴露史、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都会导致慢阻肺高危人群比例的增加。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具备不同危险因素的普通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早期预防干预,降低慢阻肺高危人群比例,从而降低患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尿中乙草胺及其代谢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尿样中乙草胺及其3种代谢物。方法:于2021年4月,尿液经HLB小柱净化,1%乙酸乙腈溶液洗脱。以0.01%甲酸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目标物使用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作为分离柱,采用LC-MS/MS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测定。结果:4种目标物在1~5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 r)均>0.997,各目标物质在空白尿样中3个浓度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107.6%~129.1%,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1.5%~9.9%( n=6),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4~0.11 μg/L和0.15~0.42 μg/L。乙草胺职业接触人群尿样中所有目标物均有检出。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用于尿样中乙草胺及其代谢物浓度的快速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0年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疫情处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陕西省2020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陕西省人间布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陕西省2020年人间布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探讨疫情处置情况。结果:2020年陕西省共报告13起人间布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陕北地区报告3起,关中地区报告10起,涉及65例人间布病确诊病例。性别分布:男性47例,女性18例;职业分布:农民35例,养殖人员13例,学生8例,散居儿童6例,工人2例,幼托儿童1例;年龄分布: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 ~ 69岁年龄段(30例);时间分布:13起事件发生时间集中在4 - 8月份,高峰期为5月份;感染途径:11起事件由职业接触感染,1起事件由饮生羊奶感染,1起事件由接触被病羊感染的放养犬只感染。13起事件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包括事件上报、流行病学调查、高危人群筛查、病原学培养、畜间疫情处置、消毒及宣传教育等。结论:陕西省陕北地区老疫区和关中地区新疫区布病疫情活跃,应根据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做好人间布病精准化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职业性汽油接触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职业性汽油接触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北京市某石油销售公司147名职业性汽油接触人员为观察组,以该公司158名无职业性汽油接触人员为对照组,通过职业健康检查获得体重指数(BMI)、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数据,并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史、既往史、个人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人群收缩压、舒张压、FPG、TG、BMI水平以及MS、肥胖、高血压检出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性别、工龄、饮酒、吸烟、婚姻状态、HDL-C水平、TG升高和HDL-C偏低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发生MS的危险是对照组的1.988倍( P<0.05)。 结论:职业性汽油接触可能导致MS检出率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尿中苯乙烯代谢产物测定的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苯乙烯尿中代谢产物苯乙醇酸和苯乙醛酸的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方法。方法:以正辛醇为萃取剂,乙醇为分散剂,对尿中苯乙醇酸和苯乙醛酸进行萃取,涡旋离心后取上层液体,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苯乙醇酸在0~10.0 mg/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0.999,方法检出限为9.9 μg/L,加标回收率为86.1%~101.6%,日内精密度( RSD)为1.07%~3.76%,日间精密度( RSD)为1.24%~3.33%。苯乙醛酸在0.0~2.0 mg/L浓度内的线性相关系数>0.999,方法检出限为2.6 μg/L,加标回收率为88.8%~100.3%,日内精密度( RSD)为1.02%~3.17%,日间精密度( RSD)为1.59%~2.41%。 结论:本方法方法检出限低,富集倍数高,灵敏度好,适用于职业接触苯乙烯人群尿中苯乙醇酸和苯乙醛酸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烟台市人间布鲁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布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来自全民健康保障疾病控制信息系统和山东省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2019年烟台市人间布病疫情资料、人口学数据和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布病三间分布特征、临床特征、感染途径等。结果:2019年,烟台市报告布病病例158例,年发病率为2.22/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为4 - 6月,占43.67%(69/158)。除长岛县外,其余12个市区均有布病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地区为莱州市,占39.87%(63/158)。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 ∶ 1.0(107 ∶ 51)。发病年龄以40 ~ 69岁为主,占75.95%(120/15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3.54%(132/158)。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14例)、肌肉关节酸痛(107例)、乏力(95例)、多汗(85例)。有明确牲畜接触史者占58.86%(93/158),主要接触方式为养殖(68例)、屠宰(26例)。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者占18.28%(17/93),以戴手套为主,占76.47%(13/17)。接触后洗手的占91.40%(85/93),其中,仅用清水洗的占37.65%(32/85);用肥皂洗的占62.35%(53/85)。接触后换洗衣物的占82.80%(77/93)。结论:烟台市布病重点人群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低,提高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有效性是今后防控的重要举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航空机组人员的宇宙射线职业照射水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初级宇宙射线是来自于太阳和太阳系外的高能粒子,其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中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次级宇宙射线,次级宇宙射线是航空机组人员职业活动中受照剂量的主要辐射来源。航空机组人员是电离辐射暴露水平最高的职业人群之一,开展常规个人剂量监测或估算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宇宙射线辐射场成分复杂,航空机组人员受照剂量监测并不简单。寻找合适的剂量监测方法和了解航空机组人员剂量水平对于保护其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航空机组人员所接触的次级宇宙射线的监测方法、剂量计算方法和受照剂量水平作一综述,旨在为今后加强我国航空机组人员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工作场所空气中草甘膦职业接触限值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草甘膦的职业接触限值。方法:于2014年10至11月,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网站查找关于草甘膦毒性的文件,通过文献数据库收集草甘膦的毒性资料及中毒临床症状,确定草甘膦毒作用的靶器官。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共选择5家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共选择968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接触草甘膦的526名工人作为接触组,同企业的非现场(如财务、行政等)作业人员442人作为对照组。对接触组和对照组人群进行健康检查,观察不同接触浓度工人的靶器官损伤情况,确定职业接触限值。结果:草甘膦主要靶器官为肝脏、肾脏以及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接触组工人接触草甘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为<0.03~48.91 mg/m 3,接触组和对照组肝、肾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当空气中草甘膦浓度高于5 mg/m 3时,接触组与对照组肾功能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草甘膦职业接触限值设定为5 mg/m 3,该标准安全性符合毒理学及职业病流行病学的相关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可行性较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