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釉基质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在牙骨质形成前沉积在发育中的牙根表面,并可能在牙骨质形成中发挥作用,釉原蛋白(amelogenins,Am)是EMP中的主要组分和活性成分。研究显示EMP在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EMP可通过影响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作用于各类牙周组织再生相关细胞,发挥促进血管形成、抗炎抑菌和加速组织愈合等功能,从而达到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效果(新生牙骨质、牙槽骨并有牙周膜功能性穿通)。单独使用EMP或EMP联合植骨材料或屏障膜,可用于骨内缺损、上颌颊侧和下颌Ⅱ度根分叉病变的再生性手术治疗;EMP还可以辅助治疗退缩类型为1或2类的牙龈退缩,使暴露的根面重新获得真正的牙周组织再生。随着学界对EMP的牙周再生原理和当前临床应用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展望EMP未来的发展。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重组的人Am以替代动物来源的EMP,研究EMP与其他胶原生物材料的联合应用,以及探讨在重度牙周软硬组织缺损和种植体周病变中EMP的具体应用方式,都是未来EMP相关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修复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5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进行间歇式VSD治疗的44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纳入单纯VSD组,将2015年2月—2019年9月该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进行PRP凝胶和间歇式VSD治疗的43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纳入PRP+VSD组,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单纯VSD组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7.5±2.2)岁,PRP+VSD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7.0±2.5)岁。收集2组患者第1次治疗前和第1次治疗后7、14 d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计算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次治疗后7、14、21 d,观察2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2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第1次治疗前和第1次治疗后14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创面疼痛程度。创面完全愈合后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2组患者瘢痕增生情况。观察2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χ2检验、配对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第1次治疗后7、14 d,PRP+VSD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7.2%(16/43)、11.6%(5/43),明显低于单纯VSD组的56.8%(25/44)、29.5%(13/44), χ2=4.212、4.255, P<0.05。PRP+VSD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7、14、21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8±14)%、(70±13)%、(89±12)%,明显高于单纯VSD组的(41±11)%、(60±11)%、(74±12)%, t=6.323、3.820、5.751, P<0.01。PRP+VSD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30±6)d,明显短于单纯VSD组的(61±8)d, t=20.890, P<0.05。PRP+VSD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14 d的VAS评分较单纯VSD组明显降低( t=13.904, P<0.01)。PRP+VSD组患者创面愈合后1、2个月VS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VSD组( t=3.307、3.637, P<0.01)。PRP+VSD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3/43),显著低于单纯VSD组的22.7%(10/44), χ2=4.245, P<0.05。 结论:自体PRP凝胶联合VSD技术修复难愈性创面,抑菌效果好,可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疼痛和瘢痕增生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亚胺培南联合常用抗菌药物对bla KPC-2型CRKP体外抗菌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联合常用抗菌药物对bla KPC-2型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体外抗菌作用。 方法:选取乐清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分离的6株非重复的经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确认的bla KPC-2型CRKP菌株,测量其对常用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采取棋盘稀释法进行亚胺培南联合8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并评价联合应用效果;通过绘制体外时间-杀菌曲线评估联合用药的杀菌作用。 结果:6株bla KPC-2型CRKP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利福平、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耐药率为100.00%(6/6),对米诺环素、克拉维酸耐药率为66.67%(4/6),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为33.33%(2/6);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抗菌作用较好,对4株起协同作用、2株起相加作用;以菌株KPN2进行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的时间-杀菌曲线显示:菌株KPN2在亚胺培南1/2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替加环素1/4 MIC在(t+2)时杀菌率>95%,此作用可维持(t+10)h至(t+12)h,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对002杀菌率逐步降低,002生长曲线逐渐上升。 结论: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对bla KPC-2型CRKP具有较好协同杀菌作用,可供临床治疗bla KPC-2型CRKP感染患者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CIM和eCIM联合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mCIM)联合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DTA-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eCIM)检测感染患者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碳青霉烯酶的方法对诊控CRE感染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78株非重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至种并检测其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用分子生物学PCR试验检测其碳青霉烯酶基因 blaKPC、 blaNDM、 blaIMP和 blaVIM,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作为金标准,同时采用mCIM联合eCIM试验对所收集的细菌进行碳青霉烯酶检测。以PCR结果为标准,计算mCIM和eCIM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进行mCIM和eCIM联合检测结果与PCR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结果:78株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应用PCR法检测出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74株,阴性4株,其中 blaKPC-2阳性60株, blaNDM-1阳性2株, blaNDM-5阳性7株, blaNDM-9阳性3株, blaIMP-4阳性1株, blaKPC-2和 blaNDM-1同时阳性1株。mCIM检测碳青霉烯酶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 Kappa值为1.000;mCIM和eCIM联合检测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Kappa值为1.000;联合检测金属碳青霉烯酶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100%, Kappa值为0.955。 结论:采用mCIM、eCIM联合试验对CRE中的碳青霉烯酶进行检测,实用性强,结果易于判读,依据CRE细菌中基因型的不同,将为临床CRE诊断与抗菌药物精准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市儿童A族链球菌 emm基因型别及药敏特征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儿童A族链球菌(GAS)M蛋白基因( emm基因)型别及药敏特征变化。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2019年、2021年北京市16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哨点医院儿童临床诊断猩红热及咽部感染病例咽拭子样本分离的GAS菌株。采用PCR扩增及测序进行 emm基因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0种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 χ2检验和 Fisher′ s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共收集GAS菌株557株,检测到11种 emm基因型( emm1、 emm3、 emm4、 emm6、 emm11、 emm12、 emm22、 emm75、 emm89、 emm128、 emm212)。其中 emm1型42.73%(238/557株), emm12型48.65%(271/557株),其他 emm型8.62%(48/557株)。 emm1、 emm12、其他 emm型2018年分别为37.50%(105/280株)、57.14%(160/280株)、5.36%(15/280株);2019年分别为49.05%(129/263株)、39.54%(104/263株)、11.41%(30/263株);2021年分别为28.57%(4/14株)、50.00%(7/14株)、21.43%(3/14株)。2018年和2019年≤6岁儿童组中感染 emm12型的构成比均高于>6岁儿童组(62.50%比46.88%,46.36%比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182、6.973,均 P<0.05)。选取225株GAS进行药敏检测,结果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利奈唑胺、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万古霉素7种抗生素敏感率均为100.00%,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018年88.57%(93/105株)、87.62%(92/105株)、86.67%(91/105株);2019年94.34%(100/106株)、94.34%(100/106株)、87.74%(93/106株);2021年3种抗生素耐药率100.00%(14/14株)。2018年青霉素MIC 50、MIC 90均为0.03 mg/L;2019年分别为0.03 mg/L、0.06 mg/L;2021年均为0.06 mg/L。225株GAS中207株存在耐药,且均为联合耐药,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三重耐药占94.69%(196/207株),红霉素-克林霉素双重耐药占4.35%(9/207株),红霉素-四环素双重耐药占0.97%(2/207株)。 结论:北京市2018年、2019年、2021年儿童GAS的 emm基因型别多样,优势基因型为 emm12与 emm1,以 emm12为主导流行型别。GAS菌株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维持较高耐药率,对青霉素等抗生素保持敏感,但青霉素MIC 50和MIC 90呈递增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浅部与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浅部、深部感染来源的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体外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方法:26株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33株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参照CLSI酵母菌检测方案M27-A4测定上述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米卡芬净8种药物单独或联合的体外敏感性。提取所有耐药菌株DNA,通过PCR检测ERG3、ERG11、FUR1 3种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的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不满足者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浅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的MI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96.6%的菌株特比萘芬MIC值>64 μg/ml,无法进行组间对比。15株白念珠菌(7株深部感染来源、8株浅部感染来源)特比萘芬+唑类(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联合药敏试验均显示为协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0.033~0.187;氟胞嘧啶+唑类、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氟康唑组合均无明显协同作用,FIC指数0.56~1.12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3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V351A(33株,100%),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错义突变V351A(13株,50%)、A353T(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I437V(32株,97%)、Y132H(23株,70%)、T123I(16株,48%)、K128T(6株,18%)、D116E(5株,15%)、A114S(4株,12%)、E266D(2株,6%)、G448E(2株,6%)、G465S(2株,6%),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I437V(23株,88%)、E266D(13株,50%)、E260G(5株,19%)、V488I(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FUR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R101C(11株,33%),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未检出错义突变。 结论:浅部与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基因突变位点均有所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4—2017年上海市肺科医院分离的脓肿分枝杆菌临床菌株194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奈诺沙星和目前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还对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克拉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西丁、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之间的协同作用在体外进行了评估。结果: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的MIC范围在0.25~64.0 mg/L,MIC 50 和MIC 90分别为4和16 mg/L。奈诺沙星对大部分(68.0%,132/194)脓肿分枝杆菌的MIC≤4 mg/L,显著高于莫西沙星(51.0%,99/194; χ2=11.651, P<0.01)、环丙沙星(46.4%,90/194; χ2=18.572, P<0.01)和左氧氟沙星(25.8%,50/194; χ2=69.586, P<0.01)的MIC≤4 mg/L的菌株所占比例。除亚胺培南外,没有观察到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结论: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在体外存在一定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优于目前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可能作为联合治疗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花青素重塑菌群及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s)是一类由黄烷酸单体及其聚合物所构成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炎的功效且副作用极低。本文阐述PCs差异性调控菌群且重塑菌群多样性,并参与调节抗炎作用的机制,为PCs在改善女性阴道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将PCs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阴道炎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硫氯酚联用庆大霉素对粪肠球临床菌株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硫氯酚与庆大霉素联用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11株粪肠球菌临床菌株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住院患者,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硫氯酚及庆大霉素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通过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硫氯酚与庆大霉素的联用效果;最后,选取亚抑菌浓度的硫氯酚及与庆大霉素分别单独及联合处理48 h后观察其持续抗菌效果。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中两两比较采用Tukey或Dunnett检验。结果:硫氯酚对粪肠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2~4 mg/L和4~8 mg/L。硫氯酚与庆大霉素联用具有协同抑菌作用,其协同抑菌指数为0.313~0.375。硫氯酚与庆大霉素联用48 h能持续抑制粪肠球菌的增殖( P<0.01)。硫氯酚能协同庆大霉素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分散24 h已形成的生物膜( P<0.05)。 结论:硫氯酚与庆大霉素联用对粪肠球菌具有协同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可持续48 h以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连素降低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对耐药基因GyrA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黄连素应用后铜绿假单胞菌(PA)对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和PA菌耐药基因GyrA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10月临床分离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25株,测定单用或联用环丙沙星和黄连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抑菌浓度指数(FIC),筛选出联用呈协同作用菌株,并和原临床分离耐药菌配对比较。PCR扩增PA主要耐喹诺酮的GyrA基因,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单用环丙沙星时,25株PA对环丙沙星的MIC均≥8 mg/L,呈耐药。单用黄连素时,MIC值为0.25~4 g/L。环丙沙星联合黄连素浓度0.125~1 g/L后,PA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率为100%,联用呈协同作用菌株为8株,占比32%,FIC≤0.5。联合黄连素后,黄连素应用后呈协同作用的PA菌与黄连素应用前PA菌均获得367 bp的目的片段,均有GyrA基因的表达,未发现GyrA基因突变。结论:黄连素能增加环丙沙星对PA的抗菌作用,降低临床耐药PA菌的耐药性。其耐药性降低,并未引起耐药基因GyrA基因的突变逆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