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部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的临床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告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我科共收治手部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患者9例。统计手术治疗次数及方式,分析治疗效果。彻底清创后Ⅰ期直接闭合创面4例,Ⅱ期缝合创面4例,游离皮瓣修复创面1例。行一次手术治疗4例,两次4例,三次1例。结果:本组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感染。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5~6.0个月,采用TAM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为特殊类型的手部高压注射伤,因聚氨酯发泡剂化学性质稳定,损伤机制主要在于高压产生的物理力及注射物膨胀力对组织造成的损伤。应在Ⅰ期尽早对组织进行彻底清创和减压,如无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或皮肤缺损的患者可Ⅰ期直接闭合创面,无需多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氨酯支架结构对泌尿系统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水性聚氨酯组织工程支架在泌尿系统的组织功能性损伤和组织学缺损中的应用,为泌尿系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方法:研究不同孔径和孔隙率的聚氨酯多孔支架对泌尿系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多孔聚氨酯组织工程支架的孔结构对泌尿系细胞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平均孔径和孔隙率(PU20)相对较小的支架有利于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生长,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结论:通过设计和制作不同孔结构的水性可降解聚氨酯(PU)多孔支架,能有效调节泌尿系不同细胞在多孔聚氨酯支架上的增殖和活力,显示了PU多孔支架能促进受损泌尿组织的修复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膨式聚氨酯泡沫在致命性出血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动物模型中评价自膨式聚氨酯泡沫(self-expanding polyurethane polymer,SPUP)的止血效果。方法:建立猪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进行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致伤后30 min将实验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纱布填塞组(gauze packing group,GP),泡沫材料填塞组(foam packing group,FP)和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每组各6只。监测48 h记录生存时间、生命体征、失血量、凝血功能及血液指标,并于死亡或处死后行肝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建模后三组动物均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其中FP组、GP组48 h生存率显著高于BC组(6/6 vs 4/6 vs 0/6)。FP组生存时间与G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 vs (44.58±5.53) h, P>0.05],与BC组相比显著延长[48 h vs (1.64±0.17) h, P<0.01]。FP组出血量明显少于GP组和BC组[(19.2±7.3) g/kg vs (41.3±8.6) g/kg、(51.5±7.3) g/kg,均 P<0.01]。与GP组和BC组相比,FP组的心输出量有明显改善[(5.0±0.53) L/min vs (4.13±0.41) L/min、(2.38±0.48) L/min,均 P<0.05]。FP组与GP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乳酸水平均好于BC组;FP组膀胱压明显高于GP组[(18.83±3.25) cmH 2O vs (3.83±1.47) cmH 2O, P<0.05, 1 cmH 2O=0.098 kPa],BC组未见膀胱压异常增高。FP组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继发性损伤。 结论:应用SPUP行腹腔填塞止血可以有效减少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的出血量,有效维持生命体征,提高短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制备新型负压材料以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制备新型负压材料以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负压治疗中常用的聚氨酯泡沫敷料,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并测定其孔径(样本数为5)。分别以聚己内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原材料,采用熔体纺丝技术,以测得的聚氨酯泡沫敷料孔径为纺丝间距,分别以15、25、35 mm/s为纺丝速率制备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制备的负压材料微观结构并测定其丝径,采用拉力试验机与复合材料试验机分别测定制备的负压材料和聚氨酯泡沫敷料的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样本数均为5),以筛选后续制备负压材料的纺丝速率。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b)分别与以筛选的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共培养,于共培养1、4、7 d,用活/死细胞检测试剂盒检测材料中细胞活性与黏附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材料中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5)。于18只5~6周龄雌雄不限的SD大鼠背部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将致伤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己内酯+聚氨酯组、PBS+聚氨酯组、单纯聚氨酯组(每组6只),用含相应成分材料覆盖创面,以-16.7 kPa负压进行持续负压吸引。分别于负压治疗7、14 d取每组3只大鼠,取创面组织与创面直接接触层材料(以下简称创面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肉芽组织生长及材料与创面结合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计数CD34、白细胞介素6(IL-6)阳性细胞。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LSD- 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聚氨酯泡沫敷料微观上呈疏松多孔结构,孔径为(815±182)μm。以800 μm为后续负压材料制备中的纺丝间距。PBS负压材料与聚己内酯负压材料的微观结构均较为规则,层间垂直相通,纺丝连续且粗细均匀,但PBS负压材料纺丝较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平直;不同纺丝速率下由同种原材料制备的负压材料微观结构无明显差别。以3种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的丝径相近( P>0.05),以25、3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的丝径均明显小于以1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 t值分别为4.99、6.40, P<0.01)。以3种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均相近( P>0.05);以15、2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的拉伸强度均明显小于以3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 t值分别为9.20、8.92, P<0.01),拉伸模量均明显小于以35 mm/s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 t值分别为2.58、2.47, P<0.05)。后续选用3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聚己内酯负压材料,选用1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PBS负压材料。共培养1、4、7 d,在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中黏附生长的人皮肤Fb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多,2种材料间比较无明显差别。共培养1、7 d,2种负压材料中人皮肤Fb增殖水平均相近( P>0.05);共培养4 d,PBS负压材料中人皮肤Fb增殖水平显著高于聚己内酯负压材料( t=6.37, P<0.01)。负压治疗7 d,3组大鼠创面取材中材料均清晰可辨且均可见少量胶原纤维,单纯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可见少量肉芽组织;负压治疗14 d,3组大鼠创面取材中均可见大量肉芽组织与大量胶原纤维,聚己内酯+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材料与创面组织分辨不清。负压治疗7、14 d,单纯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胶原纤维均较另外2组致密。负压治疗7 d,每400倍视野下,PBS+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CD34阳性细胞数为(14.8±3.6)个,明显少于单纯聚氨酯组的(27.8±9.1)个( t=3.06, P<0.05);IL-6阳性细胞数为60(49,72)个,明显多于单纯聚氨酯组的44(38,50)个( Z=2.41, P<0.05)。负压治疗14 d,每400倍视野下,PBS+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IL-6阳性细胞数为19(12,28)个,明显多于聚己内酯+聚氨酯组的3(1,10)个与单纯聚氨酯组的9(2,13)个( Z值分别为2.61、2.40, P<0.05)。 结论: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均可成功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其中聚己内酯负压材料总体上优于PBS负压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9例肺癌化疗患者,记录其3个月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依据有无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分为血栓组(18例)与无血栓组(24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结果:259例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6.95%(18/25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患者的肺癌分期、病理类型、有无合并症、置管肢体、导管材质、导管尖端位置、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Ⅲ~Ⅳ期肺癌、导管材质聚氨酯、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Fg>4 g/L、D-D≥0.4 mg/L是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肺癌化疗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与肺癌分期、中心静脉导管材质、导管尖端位置、Fg及D-D水平有关,临床应选择适合患者的导管,密切监测凝血相关因素,以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腔内负压辅助闭合装置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腔内负压辅助闭合装置(EVAC)治疗消化道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采用EVAC治疗的11例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67.6±6.2)岁。其中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5例,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3例,食管癌合并胃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外伤导致食管破裂和乙状结肠癌术后结-直肠吻合口瘘各1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消化道瘘或破损的闭合率,以及治疗前后炎性指标和乳酸水平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接受了EVAC治疗,EVAC治疗时间(12.6±7.6)d,消化道瘘的愈合时间为(24.8±15.2)d,住院时间(56.1±36.1)d,使用聚氨酯海绵(3.8±2.5)个。经过EVAC治疗后,全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性指标和乳酸水平均降低(均 P<0.05)。内镜检查或造影检查提示,11例患者消化道瘘或破损均闭合,无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狭窄、异物残留、误吸等并发症。随访(10.6±8.5)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未观察到消化道狭窄、瘘复发或脓肿形成。 结论:EVAC治疗消化道瘘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氨酯材料致手部广泛高压性注射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了2019年湖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诊治的1例因聚氨酯材料误注入食指致手部广泛高压性注射伤患者,其指动脉及指神经均被累及,同时聚氨酯沿食指屈肌腱腱鞘累及右手掌及腕部。由于X线不显影,导致首次清创范围小,加之指端血供较差,最终患者右食指因感染、坏死截指。提示术前完善MR或B超以明确聚氨酯累及范围,初次彻底清创或多次清创对改善预后十分必要;手指血供较差可通过皮瓣移植技术重建血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敷料更换频率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敷料更换频率延长至14 d内按需更换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在线随机软件将入选早产儿分为7 d、11 d、14 d更换敷料组,3组均采用聚氨酯透明敷料及相同敷料更换方法,观察并比较3组患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共纳入296例,7 d、11 d、14 d更换敷料组分别为96例、108例、92例,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1 000导管日、1.1/1 000导管日、0.8/1 000导管日;导管病原菌定植发生率分别为1.0%、0.9%、0%;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0%、0.9%、1.1%,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2.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及敷料覆盖处皮肤细菌培养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91.7%(11/12),革兰阴性杆菌占8.3%(1/12),无真菌感染。 结论:聚氨酯透明敷料在完整且无卷边、渗血、渗液等情况下,早产儿PICC导管置管处敷料14 d内按需更换具备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临床评价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的细胞膜片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以聚氨酯生物膜为载体构建含人异体KC和Fb的细胞膜片,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2016年4月—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阳性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拟入组40个急性Ⅱ度烧伤创面,选择的单个创面≥10 cm×10 cm且≤5%体表总面积(TBSA),将创面均分为2个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细胞膜片组和常规治疗组。细胞膜片组创面内层覆盖细胞膜片、外覆无菌植皮纱布,视创面愈合及渗出情况于治疗开始后每1~3天更换外层纱布,每7天更换1次细胞膜片(即该组换药)。常规治疗组创面内层覆盖混合磺胺嘧啶银霜的纱布、外覆无菌植皮纱布,视创面渗出情况每2~3天更换内外层纱布。分别于治疗5、7、10、14 d,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换药总次数、治疗期间创面感染情况;首次换药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伤后6~12个月,随访创面瘢痕形成情况。观察安全性指标包括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对数据行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制备的细胞膜片直径约8 cm,每片面积约49 cm 2,含2层或3层KC和Fb。(2)共入选43例患者,其中3例脱落。完成治疗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57岁,烧伤总面积为2%~26%TBSA。(3)治疗5、7、10、14 d,细胞膜片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Z=4.205、4.258、3.495、2.521, P<0.05或 P<0.01)。细胞膜片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7(6,8)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1(7,14)d( Z=4.219, P<0.01)。细胞膜片组创面换药总次数为1(1,2)次,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的6(4,7)次( Z=5.464, P<0.01)。(4)31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在首次换药前即已愈合,9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1(0,1)分;40例患者常规治疗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2(1,3)分。40例患者2组创面完全愈合前均未见有明显感染发生。试验结束后,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与常规治疗组创面均未见瘢痕形成,细胞膜片组创面颜色与正常肤色一致,仅见常规治疗组创面少量色素沉积;3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仅有色素沉积,而常规治疗组创面瘢痕形成明显。(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波动主要随烧伤病程演进及创面愈合自行缓解,未见明显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与异常表现。 结论:含异体KC和Fb的细胞膜片可减少Ⅱ度烧伤创面换药次数、加速创面上皮化、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换药疼痛;由于其加速创面上皮化进程,可能有利于减轻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尿管支架表面载铜涂层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输尿管支架表面载铜涂层的抗菌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以确定最适宜的载铜水平。方法:利用聚多巴胺(PDA)及二甲胺基甲硼烷(DMAB),在聚氨酯(PU)支架表面构建具有不同铜含量的载铜PDA涂层。通过平板计数法,研究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情况;采用扫描电镜,研究涂层表面的细菌黏附情况;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菌在涂层表面的活/死情况;利用细胞增殖试验,将样品与L929细胞共培养,研究载铜涂层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载铜样品分别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24 h后,其抗菌率均超过90%,且随着涂层中铜含量的增加,抗菌性能提升。载铜样品表面黏附的细菌量明显较低,且多数为死细菌。当所用涂层制备液中的铜含量为0.25~1 g/L时,载铜涂层表面的细胞增殖率高于80%,材料无细胞毒性。结论:涂层制备液中的铜含量为1 g/L时,可以制备出兼具优异的抗菌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载铜PDA涂层,形成一种潜在的输尿管支架涂层制备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