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误服硝氯酚中毒死亡3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例1,男,5岁1个月。以“误服硝氯酚片4 d”于2020年2月3日入院。4 d前患儿误服硝氯酚10片(规格100 mg/片),服药1 h后出现恶心、呕吐,伴脐周疼痛,持续2~4 min可自行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洗胃、导泻、补液、利尿等对症治疗。治疗3 d后恶心、呕吐症状减轻,偶有腹痛,出现精神差,住院期间查肝功提示丙氨酶氨基转移酶64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 025 U/L;肌酸激酶23 34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 159 U/L。因病情重,转诊至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0 ℃,脉搏155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90/59 mmHg(1 mmHg=0.133 kPa),体质量19 kg,嗜睡状,颜面稍苍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红润,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55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min。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克氏征均阴性。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8×10 9/L、中性细胞计数8.2×10 9/L、血红蛋白浓度110.0 g/L、血小板计数260×10 9/L;凝血功能正常;肝功能:总蛋白53.7 g/L、白蛋白31.0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3.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 574.0 U/L,肌酸激酶22 00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17.0 U/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诊疗经过:入院后立即予再次洗胃,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多烯磷脂酰胆碱、肌苷片、葡醛内酯片保肝、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头部亚低温治疗,行血液灌流2次治疗。入院4 h后患儿出现发热伴大汗淋漓,体温最高达39.5 ℃,精神极度萎靡,同时伴有四肢关节疼痛,肌肉酸痛。6 h后患儿出现昏迷,昏迷评分7分,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啰音。入院11 h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全身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屈曲、僵直,立即高质量心肺复苏,静推盐酸肾上腺素,同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内涌出大量鲜血,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1例无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NB分期采用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危险分度依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危险度分组标准,所有患儿在确诊NB并确定临床分期后,根据COG危险度分组并进行分层治疗。患儿在治疗完成后采取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21日。结果:11例临床诊断为NB,但颈部、纵隔、后腹膜、盆腔及颅内均未发现原发灶。中位发病年龄为18.5(11.8,27.3)个月。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4例),腹胀(2例),下肢疼痛(2例),乏力纳差(1例),皮肤黄染(1例),发现体表肿物(1例),眼眶青紫(1例)。转移情况为多发骨转移伴骨髓转移(7例),肝转移(3例),背部肌肉转移(1例)。11例均完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检测,升高者占9例;9例完成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升高者占8例;7例完成24 h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检测,升高者占5例。根据INSS分期,Ⅳ期9例,Ⅳs期2例。3例未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均死亡,接受治疗的患儿中1例死亡,7例存活至今。总体5年累积生存率为62.3%,其中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为85.7%,中位生存时间为88个月。结论:无明显原发灶NB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主要依赖肿瘤转移灶或骨髓转移的病理学检测来确诊,经过规范化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前列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多西他赛(75 mg/m 2,21 d为1个化疗周期)或多西他赛(75 mg/m 2,第1天)联合顺铂(30 mg/m 2,第1~3天)/卡铂(400 mg/m 2,第1~3天)每21 d为1个化疗周期方案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mHSPC)患者61例,年龄53~82岁。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内分泌治疗,包括去势手术、药物去势、去势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共6个周期。6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不予任何升白药物干预,出现粒细胞减少后再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治疗,直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 9/L;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内给予PEG-rhG-CSF。 结果:61例患者死亡1例,因肝功能异常终止化疗2例,失访1例,最终57例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27例、观察组30例。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3.3%,其中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0%,粒细胞缺乏及减少化疗剂量发生率均为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7.8%、33.3%、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有骨痛、肌肉疼痛、乏力和注射部位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EG-rhG-CSF用于mHSPC多西他赛单药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卡铂方案化疗患者,疗效肯定,能降低患者发生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的概率,减少因骨髓抑制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的概率,确保患者能够接受标准剂量化疗,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颗粒层场电位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小鼠长期酒精注射中毒模型,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层苔藓纤维-颗粒细胞感觉信息突触传递的影响机制。方法:20只6~8周龄的健康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10只。酒精摄入组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20%的酒精,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周期均为28 d。注射结束后,在小脑的Crus Ⅱ区清除头皮及肌肉组织,去除颅骨,剥离硬脑膜,利用气体喷射装置在同侧触须垫30 mm处给予吹风刺激,寻找最大反应部位后,在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2-amino-5-phosphono-valerate,D-APV]、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阻断剂(JNJ16259685)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每种药物灌流20 min,两种药物之间用人工脑脊液充分灌流直到波形恢复,期间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小脑颗粒层电位波形的变化特点。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予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的潜伏期(11.8±0.7)ms较对照组(10.1±0.2)ms显著延长( t=-8.041, P<0.05),N1的振幅(1.2±0.1)mV明显小于对照组(0.6±0.1)mV( t=-12.728, P<0.05)。与对照组比较,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抑制性成分P1波形上升时间[(4.4±0.2)ms,(3.2±0.2)ms]、持续时间[(12.1±0.5)ms,(10.3±0.2)ms]、消退时间[(7.8±0.2)ms, (6.9±0.2)ms]、波形下面积[(7.3±0.2)ms,(4.3±0.2)ms]均显著升高( t=16.100,-11.840,-11.673,-35.576,均 P<0.05)。而两组小鼠刺激结束反应波形Roff波的振幅、波形半宽值、波形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09,-0.910,-0.789,1.462;均 P>0.05)。当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JNJ16259685时,给予的5个吹风刺激诱发场电位的振幅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D-APV后,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P1的振幅[(42.3±1.5)mV]较给药前[(101.1±0.9)mV]及洗脱后[(100.1±2.2)mV]均显著降低( t=106.762,-69.605;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42.6±1.3)%]较给药前[(100.6±1.6)%]与洗脱后[(97.6±2.2)%]也显著减小( t=88.862,-67.791;均 P<0.05),且N2/N1比值(0.3±0.1)较给药前(0.4±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降低( t=2.242,2.121;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后,P1的振幅[(110.7±3.2)mV]较给药前[(100.1±0.9)mV]与洗脱后[(102.0±1.7)mV]显著增加( t=-10.173,7.669,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127.9±3.5)%]较给药前[(100.0±3.1)%]与洗脱后[(115.0±5.3)%]显著升高( t=-18.698,6.447,均 P<0.05),而且N2/N1比值(0.5±0.1)较给药前(0.3±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增高( t=-5.669,5.669,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APV后,面部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与给药前及洗脱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压制MF-GC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增强小脑皮层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反应,抑制性成分的增强依赖于NMDA受体,但不依赖于1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行胸部CT联合定量CT检查的3 463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18.5~<24.0 kg/m 2、24.0~<28.0 kg/m 2和≥28.0 kg/m 2分为正常组(1 424例)、超重组(1 531例)和肥胖组(508例)。收集3组一般资料、血脂指标和定量CT所测不同部位体脂分布(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肌肉脂肪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体脂分布及血脂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 结果:肥胖组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肌肉脂肪含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男性:(152.80±49.27)比(72.94±22.68)、(103.79±28.30)cm 2,(287.95±57.55)比(156.36±49.40)、(224.67±53.10)cm 2,(440.75±72.44)比(229.31±62.01)、(328.46±62.77)cm 2,(12.92±8.61)%比(6.82±3.31)%、(9.39±4.88)%,(9.06±9.34)%比(4.55±5.06)%、(6.70±6.73)%,(6.52±0.94)比(4.87±1.03)、(6.27±0.96)mmol/L,(3.05±0.76)比(2.92±0.86)、(2.97±0.77)mmol/L,(2.34±1.42)比(1.53±0.82)、(1.99±1.28)mmol/L;女性:(213.82±46.87)比(104.69±30.62)、(155.05±34.90)cm 2,(184.88±46.54)比(90.67±34.09)、(138.92±42.06)cm 2,(398.71±71.28)比(195.37±55.32)、(293.97±57.05)cm 2,(11.36±6.34)%比(5.51±3.02)%、(7.98±4.77)%,(7.44±7.60)%比(3.70±3.90)%、(5.56±5.94)%,(5.27±0.96)比(5.04±0.86)、(5.11±0.96)mmol/L,(3.26±0.84)比(2.92±0.79)、(3.01±0.74)mmol/L,(1.74±0.69)比(1.27±0.65)、(1.57±0.7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和超重组[男性:(1.17±0.19)比(1.38±0.28)、(1.25±0.25)mmol/L;女性:(1.36±0.22)比(1.59±0.32)、(1.42±0.27)mmol/L](均 P<0.001)。男性超重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均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r=0.175、0.113),与HDL-C呈负相关( r=-0.125、-0.113),肝脏脂肪含量与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均呈正相关( r=0.083、0.075、0.206),与HDL-C呈负相关( r=-0.093)(均 P<0.05);肥胖组肝脏脂肪含量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r=0.170),与HDL-C呈负相关( r=-0.166)(均 P<0.05)。女性超重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均与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呈正相关(内脏脂肪面积: r=0.129、0.160、0.348;腹部总脂肪面积: r=0.121、0.130、0.283),与HDL-C呈负相关( r=-0.264、-0.173),肝脏脂肪含量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r=0.352),与HDL-C呈负相关( r=-0.195)(均 P<0.05);肥胖组内脏脂肪面积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r=0.213),与HDL-C呈负相关( r=-0.223)(均 P<0.05)。 结论:血脂与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体脂分布相关,其相关程度在不同性别和部位间存在差异,其中甘油三酯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最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orton神经瘤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Morton神经瘤是前足疼痛的常见原因,好发于中年女性,通常在第三跖骨间隙;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慢性创伤所致。Morton神经瘤的典型症状是跖趾关节水平存在局部疼痛、感觉异常或刺痛感;临床诊断准确性高。治疗Morton神经瘤的方法尚无金标准,非手术治疗包括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治疗(如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Ⅰ型胶原注射等),手术治疗传统采用神经切除术,目前最近的进展是在超声、荧光显微镜、神经电图和经皮电极刺激技术辅助下的乙醇和类固醇注射,以及神经松解术伴或不伴神经背侧移位、跖骨间深横韧带松解、跖骨截骨术、神经横断或神经切除术后的附加靶向肌肉神经移植等,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治疗的有效性,从而改善整体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早期肾上腺素不同使用时机和方式对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早期肾上腺素不同使用时机和方式的结局,分析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最佳实践模式。方法: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急诊科抢救院前心脏骤停患者资料,按肾上腺素使用时机分为院前组和院内组;按院前肾上腺素使用方式分为静脉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主要观察指标为肾上腺素不同使用时机的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比率和7 d存活率的比较,次要指标比较两组ROSC患者的肾上腺素累积用量以及神经功能不良预后的差异性。另外,对院前使用肾上腺素的两种方式进行差异性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使用肾上腺素的ROSC比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肾上腺素组( P<0.01)。首次肾上腺在院前使用的ROSC比率高于院内组( P<0.05),且ROSC出现时间也早于院内组,但复苏后24 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量化值无差异( P>0.05),以及7 d存活率也无差异( P>0.05)。在ROSC患者中,院前组使用肾上腺素总用量明显少于院内组( P<0.05)。患者院前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组与肌肉注射组比较,静脉注射组ROSC比率高于肌注组( P<0.05),但两者7 d存活率并无差异( P>0.05)。 结论:早期使用肾上腺素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患者ROSC比率,且院前使用组的ROSC比率高于院内组,出现ROSC时间更早,肾上腺素总用量更少。院前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出现ROSC比率高于肌注组。而在患者7 d存活率和神经功能不良预后方面,肾上腺素不同使用时机和方式对患者影响均无差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CD11b受体 68Ga生物正交点击化学预定位分子探针的制备及结肠癌模型鼠显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一种针对整合素αM(CD11b)受体的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十一聚乙二醇-1,2,4,5-四嗪/CD11b抗体片段-反式-环辛烯[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并通过microPET显像探讨其作为CD11b受体靶向分子探针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膜表面CD11b受体的表达情况。将CD11b抗体与TCO连接,并通过酶切法得到anti-CD11b-F(ab′) 2-TCO。对配体NOTA-Polypeptide-PEG 11-Tz进行 68Ga标记,检测标记率以及放化纯。进行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建立CT26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进行预定位生物分布以及microPET显像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验证肿瘤微环境中CD11b +细胞的浸润情况。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CD11b受体。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成功合成anti-CD11b-F(ab′) 2-TCO。放射性配体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标记率约为94.6%,比活度为7.0~7.4 MBq/μg,放化纯大于95%。预定位细胞结合实验证实该分子探针与CD11b受体有较好的靶向性。生物分布及显像结果示,在预定位4、12以及24 h时间间隔下,模型鼠肾放射性摄取较高,表明分子探针通过肾代谢;肿瘤/肌肉比值为9.23±1.45、12.53±1.36和10.74±1.11( F=848.8, P<0.05);在预定位12 h注射放射性配体后1 h显像,肿瘤与非靶器官对比度最佳:肿瘤标准摄取值(SUV)为0.67±0.12,肌肉SUV为0.09±0.0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T26结肠癌微环境中浸润了大量CD11b +细胞。 结论:成功合成预定位分子探针 68Ga-NOTA-Polypeptide-PEG 11-Tz/anti-CD11b-F(ab′) 2-TCO,该标记物对CD11b阳性结肠癌具有较强的靶向能力,有望用于靶向CD11b受体的体内示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部注射不明药物致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面部注射不明药物导致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局部组织损伤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注射不明药物("溶骨针")导致面部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行涂片检查,并行超声、CT、MRI及其他相关检查。在内镜辅助和B超引导下对感染部位进行外科清创术,术中可见感染侵及面部浅表肌腱膜系统,甚至深层肌肉及骨组织,彻底清除坏死、变性组织,将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切除的组织送病理学检查,行HE染色。清创术后伤口不缝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进行治疗,以50 ml生理盐水+阿米卡星10万U冲洗腔内,待创面完全新鲜、分泌物培养阴性后再缝合。药物治疗:首先根据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抗酸杆菌阳性),经验性应用头孢西丁或阿米卡星注射液,经细菌培养确诊后加用口服克拉霉素及米诺环素治疗,并口服双环醇片保护肝功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住院期间静脉滴注头孢西丁或阿米卡星注射液;出院后继续口服克拉霉素或米诺环素及双环醇片3~6个月,每2周复查1次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定期门诊复查,观察伤口是否有感染复发及颌面部外观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男1例,女9例,年龄19~28岁,平均25.3岁,临床表现为颧部、颊部、眼周或颞前局部红肿,皮温不高,皮肤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扪之有硬结。CT及MRI显示,面部软组织有不同程度肿胀、积液,局部结构层次及骨质被破坏;分泌物培养结果均为脓肿分枝杆菌感染;药敏试验结果:对米诺环素、头孢西丁、阿米卡星敏感;HE染色示组织有渗出、增生和坏死性病变,有慢性化脓性炎症和混合性肉芽肿病变。10例患者住院治疗12~28 d,面部感染得到很好控制,创面愈合良好,经6个月随访,面部均无感染复发,外观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面部注射不明药物导致脓肿分枝杆菌感染后局部组织损伤存在多层次、多窦道、骨质破坏等特征;治疗时以外科清创术为基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脓肿分枝杆菌敏感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的药物,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身体成分与心肺耐力下降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身体成分与心肺耐力下降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2021年5月1日—9月30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同时完成心肺运动试验(CPET)和身体成分分析的439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体格检查、生化指标、身体成分及CPET结果。根据CPET所测得的峰值摄氧量(VO 2peak)占预计值的百分比≥85%和<85%将体检者分为心肺耐力达标组和下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身体成分与心肺耐力下降的相关性。 结果:男性心肺耐力下降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显著高于达标组[(5.097±0.890)比(4.865±0.856)mmol/L、(1.778±1.200)比(1.485±0.709)mmol/L],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骨骼肌指数均显著低于达标组[13.00(11.30,15.90)比13.80(12.05,17.10)μmol/L、(7.89±0.65)比(8.08±0.64)kg/m 2](均 P<0.05);女性心肺耐力下降组骨骼肌指数显著低于达标组[(6.21±0.52)比(6.53±0.56)kg/m 2],体脂百分比显著高于达标组[(32.83±4.92)%比(31.21±4.55)%](均 P<0.05)。男性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OR=1.487,95% CI:1.042~2.121)、内脏脂肪面积升高( OR=1.032,95% CI:1.014~1.051),女性骨骼肌指数下降( OR=0.215,95% CI:0.106~0.435)、体脂百分比升高( OR=1.149,95% CI:1.060~1.245)均与心肺耐力下降呈正相关(均 P<0.05)。 结论: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身体成分与心肺耐力下降存在相关性,男性应注意控制内脏肥胖,女性则应在减脂的同时增加肌肉量,以提高心肺耐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