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车上肘肌致肘管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36岁.发现左手环、小指麻木1个月余来院就诊.专科检查:左肘及腕部未见溃破及肿胀,左环、小指无"爪型手"畸形,大、小鱼际肌及第一骨间肌未见明显萎缩.左前臂感觉无异常,环指尺侧及小指感觉S2.左侧肘管Tinel征(+),腕尺管Tinel 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MRI影像学指标及血清学指标构建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的列线图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214例拟行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以术后3个月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作为功能转归判定标准,分为转归组和非转归组.统计并比较2组一般资料、磁共振(MRI)影像学指标、血清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决策曲线(DCA)分析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 两组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SSP回缩距离、关节囊积液、SSP及SSC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分级、FIB、FDP、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SSP回缩距离、关节囊积液、SSC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分级、FIB、FDP是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未转归影响因素(P<0.05);参照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在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中的AUC为0.876,95%CI为0.831~0.927,列线图模型表观线和偏差矫正线与理想线偏差不大,在0.10~0.75决策阈值下,列线图模型为临床参与者提供临床获益.结论 MRI影像学指标及血清FIB、FDP、CRP对于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转归情况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为临床早期预测术后功能转归、制定相应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种关节镜手术方式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清理、穿肌腱修补和全层修补技术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2月— 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45例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38~66岁[(56.4±5.0)岁]。15例行镜下清理术(镜下清理组),15例行镜下穿肌腱修补术(镜下穿肌腱修补组),15例行镜下全层修补术(镜下全层修补组)。观察三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三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2个月[(18.2±6.3)个月]。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3.7±3.1)min、(89.1±5.4)min、(62.2±3.6)min( P<0.05)。三组术后无神经损伤、感染、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术前ASES评分分别为(48.7±2.9)分、(49.1±3.0)分、(48.3±3.6)分,UCLA评分分别为(15.5±1.3)分、(15.4±1.8)分、(15.2±1.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90.1±1.6)分、(89.3±1.0)分、(89.4±1.0)分,UCLA评分分别为(30.3±2.1)分、(29.0±2.3)分、(28.9±2.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84.4±2.3)分、(73.5±3.6)分、(73.6±3.2)分,UCLA评分分别为(26.9±1.4)分、(21.4±1.0)分、(21.1±1.0)分,其中镜下穿肌腱修补组与镜下全层修补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镜下清理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分别高于其他两组( P<0.05)。 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穿肌腱修补术和全层修补术均是治疗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有效方式,但镜下清理术的手术时间和早期效果短于或优于镜下穿肌腱修补术及镜下全层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外伤性肘关节脱位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伤性肘关节脱位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福建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肘关节脱位患儿5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10.2岁(1~15岁)。分析脱位的临床特点、诊断检查方法、治疗方法,运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并随访。结果:53例患儿中,左侧21例,右侧32例;单纯肘关节脱位占5.7%(3/53),合并单一骨折或韧带损伤占62.3%(33/53),合并多发骨折或韧带损伤占32%(17/53)。合并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3例,桡神经损伤3例;所有病例均使用了X线检查,其中只采用X线检查占47.2%(25/53),采用X线及CT检查占28.3%(15/53),采用X线及MRI检查占7.4%(4/53),采用X线及肌骨超声检查占5.7%(3/53),采用X线、肌骨超声及MRI检查占5.7%(3/53),采用X线、CT及MRI检查占1.9%(1/53),采用X线、CT及肌骨超声检查占1.9%(1/53),采用X线、CT、MRI及肌骨超声检查占1.9%(1/53)。闭合复位石膏固定1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39例。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3~24)个月,愈合时间为7.2(6~8)周。末次随访时依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的评定结果是:优46例,良6例,可1例,差0例。所有患儿均无切口感染、再脱位的并发症出现。结论:外伤性肘关节脱位多数合并有肘部骨折,早期识别并及时治疗可以获得骨性愈合和良好的肘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226例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RBBB组( n=58)和非RBBB组( n=168)。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且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NAFLD的诊断基于超声检查。对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RBBB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2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127例(56.2%),女99例(43.8%)。RBBB组男性、年龄、2型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纤维蛋白原(FIB)、血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NAFLD构成比高于非RBBB组( P<0.05)。RBBB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蛋白(ALB)水平低于非RBBB组(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RBBB危险因素有男性( OR=2.736,95% CI:1.075~5.251, P=0.032)、年龄增长( OR=1.049,95% CI:1.009~1.090, P=0.016)、SCr水平升高( OR=1.045,95% CI:1.021~1.070, P<0.001)以及NAFLD( OR=2.834,95% CI:1.166~6.891, P=0.022)。 结论:NAFLD与2型糖尿病患者RBBB风险增加可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20年至2022年治疗的4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功能重建术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手外科康复室额外接受行为观察疗法治疗,一次30 min,一日两次。康复疗程后接受肩肘功能评定。结果:经过9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外展(28.3±10.3)°,Gilbert肩功能等级平均改善1.15,对照组肩外展(21.4±8.1)°( P=0.02),Gilbert等级改善0.95( P=0.04)。在屈肘功能恢复中,治疗组中3例患者屈肘达到全范围幅度(去除重力),9例患者达到>1/2关节活动度,5例患者<1/2关节活动度,3例患者肌肉没有收缩;对照组中分别是0、4例、8例和8例( P=0.048),两组屈肘肌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两组患者中,肩外展改善分别为(35.25±9.44)°和(26.89±5.32)°,明显优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以上患者(23.67±7.91)°和(16.91±7.15)°( P=0.011, P=0.004),两组中6个月之内介入康复的患者,其屈肘肌力恢复佳( P=0.013, P=0.015)。 结论: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肩、肘功能,且越早介入康复(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病例术中探查情况、术后随访治疗效果,总结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以及翻修手术的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自2008年1月到2019年8月在我院行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例一般资料、翻修手术前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超声)及患者自评量表结果,记录术中探查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10.3±3.7)个月,造成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尺神经周围瘢痕组织卡压、局部卡压因素未彻底解除以及筋膜瓣制备不当。翻修术后末次随访时,手部尺侧麻木改善25例(67.6%)、手部及肘关节尺侧疼痛缓解9例(81.8%)、手内肌萎缩缓解18例(81.8%),功能评定按照顾玉东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优2例,良23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达67.6%。影响翻修手术效果的可能相关因素包括初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以及翻修手术前是否出现严重疼痛。结论: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应仔细、谨慎地探查并解除所有可能造成尺神经再次卡压的因素,并恰当制备用于前置的筋膜瓣。对于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翻修手术能带来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肘关节屈肌总腱和伸肌总腱肌腱病的MRI表现及其分级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肘关节屈肌总腱和伸肌总腱肌腱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及是否可通过MRI判断其损伤分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进行检查的屈肌总腱和/或伸肌总腱肌腱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招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肘关节MRI检查资料。通过观察对照组健康志愿者的MRI图像分析MRI可否显示肘关节正常解剖结构,通过观察屈肌总腱及伸肌总腱肌腱病患者的MRI表现总结其MRI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可否通过MRI对损伤进行分级。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分别进行阅片,通过 κ检验检验二者诊断的一致性。 结果:病例组入选患者62例,对照组入选健康志愿者20人(40侧肘关节)。2名阅片医师对屈肌总腱、伸肌总腱、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和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诊断的 κ值分别为 0.645、0.657、0.615和0.653,提示诊断一致性较好。MRI可清晰显示入选人群屈肌总腱、伸肌总腱及周围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对照组20名(40侧)健康志愿者的肘关节屈肌总腱及伸肌总腱在MRI各序列上均表现为细线样或条带状低信号,肌纤维走行连续。病例组62例患者中肘关节屈肌总腱和/或伸肌总腱肌Ⅰ级损伤者27例,MRI表现为肌腱增厚或变薄,脂肪抑制T2加权像肌腱信号增高。Ⅱ级损伤者27例,MRI表现为液体信号累及肌腱厚度的20%~80%。Ⅲ级损伤者8例,液体信号累及肌腱厚度的80%以上。 结论:肘关节屈肌总腱和伸肌总腱肌腱病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提示可通过MRI诊断此类疾病。此外,还可通过MRI判断此类疾病的损伤分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兔正常肘管及尺神经解剖X线石蜡切片及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建立兔肘管综合征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解剖5只6~8月龄成年新西兰雄性大白兔[济南金丰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合格证号为SCXK(鲁)20180006],研究正常肘管及尺神经的解剖,X线及石蜡切片表现,在此基础上,再对5只相同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进行电生理研究,得出10例尺神经传导速率,利用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得出兔正常尺神经的传导速率。结果: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尺神经走形及支配清楚,其肘管处无Osborne韧带腱性组织,而是被肌肉组织替代,此肌肉平均长度10 mm,宽度8 mm,厚度1 mm。兔尺神经沟发育明显,并且肘管内形成一个三角形间隙使肘管的容积增大。肘管处尺神经平均直径1.5 mm,石蜡切片可见尺神经纤维束及营养血管。尺神经传导速率平均(60.5±1.5) m/s。结论:本研究推导出兔肘管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8岁。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6个月后出现颜面、四肢及躯干皮疹伴皮肤变硬,双腕、肘和膝关节僵硬并功能受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0.07×10 9/L升至3.3×10 9/L),双前臂磁共振成像示皮下组织增厚,T 2压脂序列(T 2WI)示肌群间肌筋膜信号增高,增强后明显强化。右前臂皮肤活检病理示,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嗜酸性筋膜炎(EF),予甲泼尼龙 40 mg/d+甲氨蝶呤10 mg/周+巴瑞替尼4 mg/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肤肿胀硬化较前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0.17×10 9/L)。ICI相关EF属少见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报道的20例EF患者,结合本例共21例患者,使用ICI至出现EF的中位时间12(8,15)个月,临床表现以皮肤受累(19例)、关节功能受限(11例)、肌痛/肌无力(9例)为主。1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7例患者经3(1,8)个月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提示EF是ICI的一种可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反应,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应关注EF的相关症状,尽早治疗对预防长期并发症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