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肝功能异常176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个月至13岁肝功能异常患儿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法对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血液检测其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并采用血培养法检测和鉴定细菌,同时还进行血遗传代谢和凝血功能等筛查。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结果:176例患儿中,婴儿组肝功能异常者最多,为93例(52.84%),其次为幼儿组43例(24.43%)。发病原因: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138例(78.41%)、非感染性疾病者8例(4.55%)、未检出病原者30例(17.04%);感染性疾病致患儿肝功能异常138例中,病毒感染者为123例(89.13%)、细菌感染者8例(5.80%)、支原体感染6例(4.35%)、弓形虫感染者1例(0.72%)。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123例中,巨细胞病毒感为62例(50.41%),其次为EB病毒38例(30.89%),轮状病毒10例(8.13%),肠道病毒71型(EV71)5例(4.07%),肠道通用病毒4例(3.25%),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1.63%),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各1例(0.81%)。学龄前及以上者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年龄>1岁肝功能异常因巨细胞病毒所致比例为37.10%(23/62)、EB病毒感染所致比例为92.11%(35/38),与年龄2个月至1岁的62.90%、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27, P=0.00)。8例细菌感染致肝功能异常: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遗传代谢病共3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2例,糖原累积症1例。小儿肝功能异常特点: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和肝脏肿大、咳嗽、腹泻等;转归:治愈98例(55.68%)、好转60例(34.09%),加重17例(9.66%)、死亡1例(0.57%)。 结论:婴幼儿肝功能异常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早期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表现为黄疸和肝脾肿大,主要以轻度为主,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型糖尿病并发糖原性肝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1例1型糖尿病并发糖原性肝病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为46岁女性,以“烦渴、多饮、体重减轻4个月,伴腹痛2 d余”为主诉入院,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及肝脏穿刺活检,其符合1型糖尿病并发糖原性肝病的特点。入院后积极补液、降糖治疗后酮症酸中毒及高渗高血糖状态纠正,糖原累积较前好转。患者于46岁被确诊为糖原性肝病,与此病常见诊断年龄及病程不同。该文结合患者诊疗过程探讨糖原性肝病临床特征、诊治要点,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以痛风为主要表现的糖原累积症Ⅰa型患者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例以痛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糖原累积症Ⅰa型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二代测序,对疑似致病变异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患者为30岁女性,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空腹低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乳酸血症、肝肿大、泌尿系结石,并逐渐出现肝脏结节、肾功能不全。测序发现其携带 G6PC基因c.648G>T和c.260delG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父亲(表型正常)和母亲(患高尿酸血症),其中c.260delG移码变异既往未见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二者均为致病性。 结论:患者被诊断为 G6PC基因缺陷导致的糖原累积症Ⅰa。患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的青年女性,在合并其他糖脂代谢异常时,应注意排除糖原累积症Ⅰa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原累积病1a型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原累积病(GSD)1a型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单位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现报道1例GSD-1a青年女性患者,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即不耐受空腹状态,生长发育不良,肝肿大伴多发性肝腺瘤;生物化学特征表现为一系列代谢紊乱,包括非酮症性低血糖,空腹高乳酸、高尿酸、高脂血症。患者进而通过外周血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发现NM_000151.3:c.648G > T纯合变异而明确为GSD-1a的诊断与分型。GSD-1a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管理,旨在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纠正继发性代谢紊乱;监测和处理肝腺瘤与腺瘤癌变等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580例 肝肿大—肌无力—骨痛—糖原累积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原累积病Ⅰa型(GSD Ⅰa)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6PC)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GSD Ⅰa型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下肢无力、疼痛、行走困难、蹒跚步态,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严重维生素D缺乏、肾脏损害等,考虑骨软化症,经过补充维生素D、补钙、口服碳酸氢钠纠酸以及原发病综合管理等治疗,症状完全缓解。提示对于不明原因的肌无力伴骨痛患者,需要警惕骨软化症可能,早期识别和治疗该病有助于改善预后;GSD Ⅰa患者需定期监测维生素D水平、碱性磷酸酶、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及肾脏评估等,积极纠正可能存在的维生素D缺乏、钙磷及酸碱代谢紊乱等,同时加强GSD Ⅰa代谢紊乱的综合管理,以期降低骨软化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糖原累积病Ⅵ型患儿的 PYGL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糖原累积病Ⅵ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Ⅵ,GSD-Ⅵ)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情况,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收集1例GSD-Ⅵ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对疑似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表现为空腹低血糖、肝大、生长迟缓、转氨酶增高、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肝穿刺病理提示糖原累积病。基因测序提示患儿 PYGL基因存在c.2089A>G(p.Asn697Asp)和c.158_160delACT(p.Tyr53del)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提示患儿母亲存在c.2089A>G杂合变异,患儿父亲存在c.158_160delACT杂合变异。这两种变异均为罕见的变异,既往未见报道,其位点高度保守且Provean、MutationTaster预测为有害。 结论:PYGL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089A>G/c.158_160delACT)为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位点的检出丰富了 PYGL基因的变异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原累积病Ⅰb型合并炎症性肠病2例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例糖原累积病Ⅰb型(GSDⅠb)合并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对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的2例GSDⅠb合并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回顾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表现为肝脏肿大、空腹低血糖、高乳酸血症、生长迟缓等代谢障碍及中性粒细胞降低、婴幼儿期反复感染、难以愈合的口腔溃疡、难治性腹泻,肠镜检查均发现结肠溃疡,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恩格列净治疗,患儿感染控制、腹泻缓解,出现追赶性生长。检测到4种SLC37A4基因突变,其中c.1145_1163del、c.351delC目前未有报道,SIFT、PolyPhen_2等在线软件预测为致病性变异。结论:当GSDⅠb患儿出现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表现,须警惕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新变异位点的检出丰富了SLC37A4基因的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态血糖监测在肝糖原累积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动态血糖监测(CGM)肝糖原累积病(GSD)患儿生玉米淀粉治疗过程中的血糖变化情况,为优化患儿的营养治疗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进行72 h CGM的42例肝GSD患儿,按照基因检测结果分为GSDⅠa、Ⅰb、Ⅲa、Ⅵ和Ⅸa型共5组,总结患儿规律治疗后行CGM当天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年龄、身高、体重、血生化检测结果等,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肝GSD患儿进行72 h CGM,评估不同类型肝GSD患儿全天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 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42例肝GSD患儿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为9.5(6.7, 12.9)岁,病程为6.8(5.1, 11.3)年。GSDⅠa型组20例、Ⅰb型组3例、Ⅲa型组10例、Ⅵ型组3例和Ⅸa型组6例。CGM结果提示患儿的平均血糖值均在正常范围,但5组间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747、3.029,均 P<0.05),其中Ⅰa型、Ⅲa型的SDBG明显高于Ⅸa型[(1.10±0.36)、(0.98±0.30)比(0.62±0.26) mmol/L, t=3.010、2.440,均 P<0.05],Ⅰa型的MAGE明显高于Ⅸa型和Ⅲa型[(2.3±0.9)比(1.2±0.6)和(1.7±0.6) mmol/L, t=2.734,2.302,均 P<0.05]。 结论:CGMS可正确评估患儿的血糖波动情况,有效发现患儿治疗过程中隐匿的低血糖和高血糖。针对不同类型的肝GSD应根据自身血糖情况给予个体化生玉米淀粉治疗剂量,从而优化患儿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人群21种遗传代谢病的孕前携带者筛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育龄人群中21种遗传代谢病的携带率,为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依据,同时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集897位无关健康个体(包括143对夫妇)的外周血,提取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该897位个体的54个基因(21种遗传代谢病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筛选在数据库记载的致病性/疑似致病性变异和未记载的功能丧失型变异。结果:897位个体中检出数据库记载的54个致病基因中致病性/疑似致病性变异和未记载的功能丧失型变异共140个,总频次为183次,人均携带0.20个。一对夫妇同时携带 SLC25A13基因致病性变异,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生育一健康婴儿。检出的变异涉及40个基因,变异数频次较多的5个基因分别是 ATP7B、SLC25A13、PAH、CBS和 MMACHC。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人群中该21种遗传代谢病发病率约为1/1100,发病率较高的5种单基因病是瓜氨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病和苯丙酮尿症。 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21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在中国育龄人群中的携带率及发病率,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孕前遗传病携带者筛查是主动的一级预防措施,是阻断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消化系统遗传代谢病患儿临床和基因特征的病例系列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既往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近年来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断率也逐渐升高.目的 总结常见的消化系统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设计 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纳入在单中心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9年 12 月 31 日因消化系统症状就诊且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结果异常的患儿.从病历系统中截取患儿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主要结局指标 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 320 例行基因检测的消化科患儿中结果异常 111 例(34.7%),诊断时年龄(2.4±2.8)岁,男 68 例(61.3%).主要疾病表型包括:遗传性肝病 70 例(63.1%),其中肝豆状核变性和糖原累积病各 15 例,Citrin缺乏症 13 例,Alagille综合征、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胆红素代谢障碍各 9 例;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VEO-IBD)8 例(7.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10 例(9.1%)等.肝豆状核变性多表现为无症状的持续性转氨酶升高(53.3%),ATP7B基因c.2333G>T(p.R778L)是最常见的变异位点(53.3%).糖原累积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低血糖、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均为 93.3%)以及TG升高(60.0%),亚型包括Ⅸa型6 例,Ⅲ型5 例,GSDⅠa、GSDⅡ、GSDⅥ和ⅩⅤ型各 1 例.9 例Alagille综合征患儿均有肝功能异常,8 例(88.9%)以"皮肤、巩膜黄染"就诊;8 例(88.9%)为JAG1基因变异(Alagille综合征 1 型),1 例为NOTCH2 基因变异(Alagille综合征2型).Citrin缺乏症患儿多因"皮肤黏膜黄染"入院(92.3%),多有肝酶异常、胆汁淤积和低血糖,13例均检出SLC25A13基因突变,以c.851_854del(38.5%)和c.852_855del(30.8%)位点最为常见.9 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均有肝脏肿大,ALT、AST和总胆汁酸升高,分型包括 2 型(ABCB11基因变异)6 例,3 型(ABCB4 基因变异)2 例,1 型(ATP8B1 基因变异)1 例.9 例胆红素代谢障碍患儿主诉均为"黄疸和/或肝功能异常",均检出UGT1A1 基因突变,c.211G>A(p.G71R)(66.7%)和A(AT)6TAAinsTA(55.6%)是最常见的变异位点.8 例VEO-IBD患儿均以"慢性腹泻"为主诉,均有血WBC计数和CRP水平升高,消化道内镜均显示结肠黏膜出现鹅卵石样改变和深度溃疡;7 例为IL10-RA基因突变,最常见的为c.301C>T(p.R101W)(62.5%)和c.537G>A(p.T179T)(50%),1 例为IL10-RB基因的杂合突变.结论 基因检测在儿童消化系统遗传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