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项目整体风险评估视角看器官机械灌注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器械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器官移植领域中供体的缺乏是全世界面临的困境,从传统的静态低温保存技术到近年来逐步进入临床应用的体外机械灌注技术,不断提高供体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和肺脏等)的保存和维护成功率,并拓展至其他器官的保护以及联合治疗性目的、特殊紧急场景的应用等。随着该技术应用于器官的获取、接收、分配、转运和移植多个临床环节,多种因素会引入风险或影响最终效果评价。本文从项目整体风险评估的角度,梳理器官机械灌注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及未来项目开发和临床研究的挑战。来自监管方、研究机构、企业等组成协同网络,将从政府监管决策和项目管理人主导的技术决策层面,推动项目的实施和应用,最终提升我国作为器官移植大国和制造强国的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综合抗性基因数据库研究介导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的易感基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拥有不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幽门螺杆菌( H. pylori)临床菌株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探索 H. pylori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LVX)耐药相关新基因。 方法:纳入2016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及肝脏科因上消化道相关症状就诊且 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1 749例患者,在行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后进行胃黏膜组织 H. pylori分离培养,成功保存 H. pylori菌株90株。依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别筛选克拉霉素单耐药(克拉霉素组)10株,LVX单耐药(LVX组)10株,克拉霉素和LVX双重耐药(双重耐药组)10株,克拉霉素、LVX、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全敏感(全敏感组)10株,总计40株 H. pylori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与综合抗性基因数据库(CARD)进行比对,分析单核苷酸变异(SNV)和插入缺失突变情况,筛选 H. pylori对克拉霉素和LVX耐药相关基因并分析耐药相关新基因在4组间的表达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数法和卡方检验。 结果: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SNV位点数[(74 952.00±8 755.21)、(77 128.10±3 191.35)、(78 639.90±601.23)、(77 474.60±2 421.05)个]和插入缺失突变数[(2 582.20±265.45)、(2 653.60±108.37)、(2 667.10±43.82)、(2 641.10±80.25)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CARD进行比对,共检出223个耐药相关基因,其中克拉霉素组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19个,LVX组LVX单耐药相关基因24个,双重耐药组中有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16个,LVX单耐药相关基因14个,双重耐药相关基因12个;全敏感组中有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11个,LVX单耐药相关基因17个,双重耐药相关基因13个。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中,红霉素酯酶基因( ere)B在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的检出率(0/10、0/10、3/1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9, P=0.049);红霉素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 erm)家族在克拉霉素组和双重耐药组中的检出率高于LVX组和全敏感组[45.0%(9/20)比10.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4, P=0.013),游离甲硫氨酸-(R)-亚砜还原酶基因( msrC)在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检出率(10/10、7/10、6/10、4/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7, P=0.030)。LVX单耐药相关基因中,喹诺酮抗性五肽重复蛋白基因( qnr)家族在LVX组和双重耐药组的检出率高于克拉霉素组和全敏感组[60.0%(12/20)比25.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1, P=0.025); qnrB4在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检出率(1/10、3/10、7/10、1/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7, P=0.010)。4组中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外排转运的基因个数少于LVX单耐药和双重耐药相关基因个数(11个比29个,11个比2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87、5.80, P=0.001、0.016)。LVX相关外排转运基因在克拉霉素、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检出个数(28、40、24、27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6, P=0.016)。 结论:erm家族和 msrC可能是介导 H. pylori对克拉霉素耐药的重要基因, qnr家族与介导 H. pylori对LVX耐药相关。外排转运基因可能在药物外排过程中有协同作用,其更倾向介导 H. pylori对LVX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MMSCs联合NMP减轻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移植中肝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并鉴定。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冷保存组(SCS组)、NMP组、BMMSC组和BMMSCs联合NMP组(BP组),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分别在术后1 d和7 d取各组大鼠肝组织和血清,血生化检测肝脏酶学;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剪切体(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SCS组相比,NMP组、BMMSC组和BP组肝脏损伤和炎症明显减轻,BP组损伤改善最明显( P<0.05)。BP组肝细胞凋亡在1 d和7 d时较SCS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CS组中GRP-78、p-PERK和ATF4表达增加,并且促凋亡蛋白CHOP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显著升高,而在BP组中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MMSCs联合NMP能够显著改善DCD供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移植肝的内质网应激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中文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是我国移植器官的唯一来源。在临床实践中,移植器官保护技术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预后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和评价推荐意见系统,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移植器官编写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年)》 [1]。在国家肝脏移植注册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控中心、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研究中心及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器官移植及器官保护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中文版)》(简称共识)。本版共识重点更新了相关器官获取、保存、转运、质量评估在临床实践中的技术进展及相应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此外,还增加了包括以肢体移植为主的复合组织移植的内容。本版共识中的器官保护策略旨在促进临床器官移植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构建微创肝切除术关键解剖结构识别模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构建微创肝切除术关键解剖结构识别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保存完整的31个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视频资料。由2位肝脏外科医师筛选出包含肝左外叶肝蒂、肝左静脉的视频片段,对视频进行质控、筛选、抽帧后,标注图像中的关键解剖结构。所有图像经过预处理后,输送至DeepLab v3+神经网络框架进行模型训练。观察指标:(1)视频标注及分类情况。(2)人工智能解剖识别模型测试结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视频标注及分类情况。31个视频共标注4 130帧图像,其中仅有肝左外叶肝蒂的标注图像2 083帧,仅有肝左静脉的标注图像1 578帧,同时有肝左外叶肝蒂和肝左静脉的标注图像469帧。(2)人工智能解剖识别模型测试结果。4种场景(干净场景、血渍场景、器械部分遮挡场景、暴露面积小的场景)下,模型成功识别肝左外叶肝蒂或肝左静脉。模型对以上视频图像的解剖识别速度均>13帧/s。模型在对仅有肝左外叶肝蒂的图像进行解剖识别时,Dice系数、交并比、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10±0.110、0.560±0.120、0.980±0.010、0.640±0.030、0.980±0.010;在对仅有肝左静脉的图像进行解剖识别时,上述指标分别为0.670±0.180、0.530±0.200、0.980±0.010、0.600±0.040、0.990±0.010;在对同时有肝左外叶肝蒂和肝左静脉的图像进行解剖识别时,上述指标分别为0.580±0.180、0.430±0.190、0.980±0.010、0.580±0.020、0.990±0.010。结论:基于深度学习构建微创肝切除术关键解剖结构识别模型可用于识别肝脏肝蒂和静脉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腹腔器官簇联合切取技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腹腔器官簇联合切取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中心完成的50例胸腹腔器官簇联合切取的临床资料。供者均为公民逝世后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BD),男性47例,女性3例,年龄(34.8±12.3)岁(范围:5~55岁),住院时间[ M(IQR)]4(4)d(范围:2~43 d),气管插管时间4(2)d(范围:1~43 d)。取经胸骨正中及腹部大“十”字切口,分别建立各靶器官的灌注管路后同期进行冷灌注,以膈肌为界,以器官簇为单位进行联合灌注及切取。现场完成心、肺分离后分别送往移植医院,腹部器官簇则直接保存送回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进一步分离和修整。 结果:共获取心脏21个,肺脏47对,肝脏49个,肾脏47对,胰腺11个,切取时间(32.6±6.5)min(范围:19~50 min),无热缺血时间,未出现影响器官质量和功能的手术副损伤。顺利完成心脏移植17例,心肾联合移植2例,双肺移植43例,单肺移植6例,肝移植41例,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联合移植1例,肝肾联合移植3例,胰肾联合移植9例,肾移植74例。结论:对DBD供者进行胸腹腔器官簇同期灌注、联合切取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MMSCs对SD大鼠DCD供肝常温机械灌注脂肪变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铁死亡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修复SD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脂肪变性供肝中的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BMMSCs。建立大鼠脂肪肝DCD模型。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脂肪肝组(Sham)、静态冷保存组(SCS)、常温机械灌注保存组(NMP)、BMMSCs联合NMP保存组(BNMP),不同条件下保存DCD脂肪供肝4 h。通过检测肝脏病理、灌注液肝脏酶学和乳酸含量、胆汁分泌量和炎症因子指标,对肝脏进行功能质量评估;检测肝组织中Fe 2+、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肝脏中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及铁蛋白重链1(FTH1)的mRNA或蛋白表达,评价肝脏铁死亡发生。 结果:BNMP和NMP组的肝脏病理、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均优于SCS组;机械灌注保存期间,BNMP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含量均低于NMP组[灌注4 h:(189.0±12.5)U/L比(227.7±16.2)U/L、(207.3±18.6)U/L比(247.0±11.8)U/L、(2.3±0.3)mmol/L比(2.9±0.2)mmol/L],同时BNMP组的胆汁分泌量(1 245.7±46.8)μl高于NMP组(1 014.3±67.9)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NMP组肝组织中Fe 2+、丙二醛含量低于SCS和NMP组,GSH含量高于SCS和N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此外,BNMP组肝脏中环氧合酶2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及Ptgs2 mRNA水平明显降低,GPX4和FTH1的蛋白表达高于NMP和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BMMSCs联合NMP能更好的修复SD大鼠DCD脂肪变性供肝,发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建立转基因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的初步尝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为异种肝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异种肝脏移植研究团队施行的7例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结局。供体选用基因编辑的版纳小型猪,受体选用解剖特征、生理生化及免疫机制同人类十分接近的恒河猴。在参照临床经典原位全肝移植术式的基础上,进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术,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改进,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无肝期。在胆管插管留置外引流,以观察胆汁分泌情况。术前免疫诱导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眼镜蛇毒因子+他克莫司";术后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同时给予抗菌抗病毒治疗、输注凝血酶调节受体凝血功能。结果:共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7例,在建模成熟稳定的第7例模型制作中,供体获取手术时间42 min,无热缺血时间,供体修整时间87 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128 min;受体手术时间123 min,无肝期27 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38 min,手术全程出血量约10 ml。术后存活4例,术后最长存活时间为27 h。3例未存活模型中,1例为麻醉意外,2例为早期手术练习。第7例模型受体术后分泌胆汁86 ml。结论:良好的供体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术中减少出血量、缩短无肝期、严格的液体管理及细致全面的监护是提高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的关键,优化供体基因组合及合理免疫抑制方案是进一步实现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长期存活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常温机械门静脉灌注压力对大鼠供肝热缺血损伤修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大鼠供肝常温机械灌注(NMP)模型,比较不同门静脉灌注压力对热缺血大鼠肝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经心脏停搏30 min、冷保存8 h的大鼠肝脏,使用肝动脉供氧、常温双通道灌注肝脏体系后,比较门静脉常压(M1组, n=6)和低压(M2组, n=6)灌注对肝灌注液流量和肝酶学指标的影响,并使用HE染色和Suzuki标准评定肝脏病理损伤,免疫组化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的指标髓过氧化物酶(MPO)和CD68表达,检测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心脏停搏30 min、冷保存8 h的大鼠作为静态低温保存组(CS组, n=6)。 结果:保持门静脉灌注压力恒定的大鼠肝脏常温机械灌注模型建立后,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门静脉灌注流量呈增高趋势,NMP 60~120 min时灌注流量较0~20 min均增高( P<0.05)。与CS组比较,M1组肝淤血、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减轻,Suzuki评分减少( P<0.05)。与M1组比较,M2组的灌注液的肝酶学指标下降( P<0.05),镜下观察M2组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肝窦扩张减轻,Suzuki评分减少( P<0.05);肝组织MDA含量降低、SOD活力升高( P<0.05);肝组织CD68和MPO表达、TNF-α和IL-6水平降低( 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建立大鼠常温双通道机械灌注模型,有效模拟肝灌注的生理状态;门静脉低压灌注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更有利于热缺血大鼠供肝损伤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已成为我国移植器官的唯一来源。在临床实践中,移植器官保护技术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受者预后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GRADE推荐意见系统,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移植器官编写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以下简称2016版共识)。2022年,在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控中心、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研究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器官保护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器官移植及器官保护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版)》(以下简称共识)。此共识重点更新了相关器官获取、保存、转运、质量评估在临床实践中的技术进展及相应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此外,增加了包括以肢体移植为主的复合组织移植内容。本共识中器官保护策略旨在促进临床器官移植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