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斑马鱼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斑马鱼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在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注释数据库(BATMAN-TCM)和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并筛选决明子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系统(OMIM)检索得到与高脂血症有关的靶点,利用Venny 2.1.0平台获得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使用Cytoscape3.8.2绘制决明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将决明子-高脂血症共同靶点通过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推测橙黄决明素(AO)为决明子降血脂的有效作用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斑马鱼实验验证.以蛋黄液高脂饮食诱导斑马鱼高脂血症模型,造模后给予AO干预,验证AO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及作用机制.首先进行AO对高脂血症斑马鱼的毒性实验,确定AO最大给药浓度;后续观察AO对高脂血症斑马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及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核心靶点mRNA在高脂血症斑马鱼中的表达.结果:共获得包括AO在内的13个决明子活性成分,决明子作用于高脂血症的潜在靶点109个,包括核心靶点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1β、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主要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作用通路等.斑马鱼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后斑马鱼出现明显的脂质聚积,AO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斑马鱼组织中的TG、TC含量(P<0.05,P<0.01),减少肝脏组织内脂肪空泡和脂滴形成,并可显著下调核心靶点TNF-α、IL-1βmRNA表达(P<0.01).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获得了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通路与靶点,并通过斑马鱼实验初步揭示AO对高脂血症的改善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NF-α、IL-1β等核心靶点发挥治疗作用,旨在为后期研究AO在高脂血症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泌体负载枸杞miR2911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大鼠生精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外泌体负载的枸杞miRNA(Lb-miR2911)药物通过跨界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大鼠模型生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 周龄雄性SD大鼠30 只,采用白消安腹腔注射方法构建NOA模型,造模5 周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C)、Lb-miR2911EXO治疗组(Lb-miR2911EXO)、外泌体空载治疗组(Sham),每组10 只.MC组NOA模型大鼠自然恢复,无特殊处理;Lb-miR2911EXO组NOA模型大鼠,睾丸生精小管注射外泌体包被Lb-miR2911 药物(0.1 mg/kg),1 次/周,共治疗 3 次;Sham组NOA模型大鼠,睾丸生精小管注射外泌体空载药物(0.1 mg/kg),1 次/周,共治疗3 次.另取10 只同龄正常健康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治疗后第2、6 周采用RNA FISH技术观察Lb-miR2911 药物在睾丸组织中的摄取及代谢变化;治疗后 12周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结合 Western 印迹、RT-PCR 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睾丸组织中细胞增殖、精子发生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睾丸组织形态学及精子质量分析比较各组大鼠生精功能恢复情况;通过组织形态学分析结合血清TNF-α、IL-1β、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检测评估Lb-miR2911 外泌体药物对大鼠组织器官毒性.结果:治疗12 周后睾丸组织形态学分析发现Lb-miR2911EXO组大鼠睾丸组织各层次生精细胞排列规则,管腔中可见大量成熟精子,与Sham组比较,Johnsen评分显著增加(P<0.05),睾丸重量、睾丸指数、精子浓度和精子活力显著增加(P<0.05);转录组测序分析结合Western 印迹、RT-PCR方法证实,与MC组相比,Lb-miR2911EXO组DACT3 基因表达下调(P<0.05),而DVL2、β-catenin表达上调,同时p-DVL2及β-catenin(nucleus)蛋白含量增加(P<0.05);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CND1、CCNE1、CCNE2 mRNA表达上调(P<0.05);精子发生相关基因 DMC1、CCR6、JAM2、KLC3 表达上调(P<0.05);组织器官毒性检测表明:治疗后Lb-miR2911EXO组大鼠肺部、肝脏、肾脏组织未见病理性变化,与NC组比较血清TNF-α、IL-1β、AST、ALT、肌酐或尿素氮等水平未见升高(P>0.05).结论:外泌体负载的Lb-miR2911 药物通过跨界调节DACT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了NOA大鼠生精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脾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早期分流道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监测肝脏硬度及脾脏硬度(S-SWE)变化对于预测支架功能障碍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6 年 1 月—2022 年 9 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40例,将术后 1个月内未发生功能障碍的 22例纳入支架通畅组,术后 1周未发生、术后1个月发生功能障碍的18例纳入支架功能障碍组.监测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肝脏硬度及S-SWE变化规律.结果 Mauchly检验显示数据符合球形分布(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前、术后肝脏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时间=0.003,F 时间×分组=0.842,F 组间=0.027;P均>0.05),S-SW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时间=51.249,F 时间×分组=30.676,F 组间=11.986;P均<0.01).进一步行事后两两比较,支架通畅组术前1 d、术后 1周、术后1 个月S-SWE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功能障碍组术后1周肝脏硬度较术前1 d下降(P<0.05),术后1个月肝脏硬度回升,与术前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两组S-SWE差值的绝对值(ΔS-SWE),ΔS-SWE(术后1个月-术后1周)、ΔS-SWE(术后1个月-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4.368,P<0.05).结论 定量测量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前后 S-SWE 并观察其变化趋势,有利于判断是否存在支架功能障碍、评价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HMGB1炎症通路的苍耳子砂炒减毒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B1,HMGB1)炎症通路对苍耳子砂炒减毒的机制进行研究,为其炮制减毒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正常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品组和砂炒组,每组 10只.连续灌胃给药14 d,生品组和砂炒组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于第14d给药后 1h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测定小鼠体质量和肝脏系数;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情况;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HMGB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和RT-qPCR法分别检测小鼠肝组织中HMGB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生品组和砂炒组血清中AST、ALT检测值升高(P<0.05),体质量降低(P<0.05),肝脏病理结构损伤,脏器指数增加(P<0.05);血清中HMGB1、IL-1β、IL-2和TNF-α水平较正常组均升高(P<0.01);但砂炒组较生品组的值低(P<0.01);Western blot和RT-qPCR法检测结果表明,给药组肝组织中HMGB1、TLR4 和NF-κB的mRNA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但生品组比砂炒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 苍耳子具有一定的肝毒性,砂炒后其毒性明显降低,减毒机制可能与调控HMGB1-TLR4/NF-κB炎症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黄芩苷对雄性大鼠肝肾毒性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黄芩苷给药不同时间对大鼠肝肾的毒性作用,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实验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4月,将4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14只)和黄芩苷给药组(100、200 mg/kg,各14只),经口灌胃,1次/d,6次/周,于给药28、56 d后各组分别处死7只大鼠,称量肝脏、肾脏湿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其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和肌酐(CRE)的含量。结果: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体质量、肾脏系数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肾小球萎缩变小、肾小管明显萎缩且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肝脏未见明显异常。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血清中BUN、CRE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黄芩苷100 mg/kg组各时间点和黄芩苷200 mg/kg组给药28 d后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黄芩苷给药对雄性大鼠有一定的肾脏毒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目前晚期实体瘤新药研发的热点,ADC药物在晚期乳腺癌、尿路上皮癌、胃癌等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但其眼毒性、肺毒性、血液学毒性、肝脏毒性等不良反应不可忽视,有效处理ADC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病毒性肝炎高精检测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承办,中国科技期刊2019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资助的"病毒性肝炎高精检测专题研讨会"于2020年6月27—28日在重庆市召开。来自西藏、四川、重庆、贵州、黑龙江、云南地区的9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及讨论,就病毒性肝炎高精检测的现状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K细胞在肝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肝损伤激活肝星状细胞产生I型胶原纤维,造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堆积,从而形成肝纤维化。免疫微环境的变化在肝纤维化的进展和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肝脏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能够通过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和产生γ-干扰素等效应分子杀死肝星状细胞,起到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同时也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NK细胞的作用受到其受体和各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藜芦醇对酒精性肝病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有200多种疾病的病因与酗酒有关,酒精会造成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作为酒精吸收和代谢的场所,过量饮酒导致的胃肠道和肝脏损害不容忽视。酒精会产生较强的肝脏毒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的紊乱。白藜芦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坚果等各种食物中的天然多酚,具有保护肝脏等多种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本文回顾白藜芦醇对酒精性肝病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提出了肠道微生物可以作为白藜芦醇预防酒精性肝病的潜在研究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麻醉药的安全性及其新剂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局部麻醉(局麻)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品,临床上广泛用于皮肤黏膜麻醉、周围神经阻滞麻醉、脊髓神经麻醉和治疗慢性疼痛等。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局麻药的新剂型包括经皮给药剂型和缓控释剂型。经皮给药剂型的优点是实现表面局麻,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少注射麻醉对患者局部的损伤和刺激,提高患者的耐受性;缓控释剂型可维持较长效的麻醉效果,避免因局麻药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从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