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67增殖指数<55%G3级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治疗方式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Ki-67增殖指数<55%G3级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s)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Ki-67增殖指数<55%的G3级无功能性pNE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为(58±10)岁。患者均行原发病灶根治性切除术。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术后病理学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或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变量间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治疗情况。15例无功能性G3级pNETs患者均行胰腺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10例。5例同时性肝寡转移患者联合行肝段(叶)切除术。15例患者肿瘤切缘均为阴性,手术时间为120(9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200(50,300)mL;术后30 d内均未发生Clavien-Dindo≥Ⅲ级严重并发症。15例患者中,5例行CAPTEM化疗(替莫唑胺联合卡培他滨)为主的综合治疗;2例行局部介入治疗;2例行单纯CAPTEM化疗;行局部介入+分子靶向治疗、局部介入+长效生长抑素类药物治疗、长效生长抑素类药物+分子靶向治疗各1例;3例未行术后治疗。(2)术后病理学特征。15例患者肿瘤最大径为3.3(0.5~6.0)cm,其中2例患者肿瘤最大径<2 cm,13例肿瘤最大径≥2 cm。15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为6(4,10)枚,淋巴结转移数目为2(1,3)枚,其中12例淋巴结转移阳性。15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胰周邻近脏器5例,同时性肝寡转移5例,神经侵犯和脉管侵犯各8例;病理学TNM分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3、7、5例。15例患者原发灶Ki-67增殖指数为32%±9%,核分裂象为(11±9)个/10高倍视野,两者无相关性( P>0.05)。(3)随访情况。1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5±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78(43~113)个月,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2%、62%。15例患者随访期间,9例肿瘤复发,复发时间为20(14,44)个月;其中8例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5例行CAPTEM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6(51~120)个月,10例行其他术后辅助治疗或未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3(45~6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21, P<0.05)。 结论:Ki-67增殖指数<55% G3级pNETs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联合以CAPTEM化疗为基础的术后综合治疗的预后好于其他术后辅助治疗和术后未治疗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巨脾患者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58例门静脉高压症巨脾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 n=34)和开腹组( n=24),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巨脾脏切除联合断流术,开腹组患者行开腹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B/C级胰漏、腹腔感染等)发生率。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腹腔镜组中转开腹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05.3±28.6) min,开腹组为(156.4±20.7) min,腹腔镜组较开腹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开腹组术中出血量为(327.2±39.5) mL,显著高于腹腔镜组的(246.5±32.3) 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1.4) d、(9.7±2.3) d,开腹组分别为(3.8±1.5) d、(12.9±2.7) d,腹腔镜组均短于开腹组,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术后腹腔出血0例,B/C级胰漏2例,腹腔感染3例,开腹组术后腹腔出血1例,B/C级胰漏2例,腹腔感染5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8)。 结论: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使患者获益,但手术难度大,对手术医师的技术及心理素质要求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自体胰岛移植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自体胰岛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总结文献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例22岁胰腺假乳头状瘤女性患者,接受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自体胰岛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随访6个月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6个月空腹血糖值为5.7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不需要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肝功能正常。结论: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自体胰岛移植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胰源性糖尿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镜腹腔镜序贯疗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19例;年龄为(63±9)岁,年龄范围为41~83岁。52例患者中,31例行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序贯组;2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并发症情况。(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与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1)手术情况:序贯组和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序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16)min、(57±11)mL;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3±14)min、(55±9)m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63,1.052, P>0.05)。(2)并发症情况:序贯组患者中1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1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无死亡患者;腹腔镜组患者中1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2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6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死亡3例。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腹腔镜积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2,0.082, P>0.05);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序贯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经胃镜治疗后痊愈;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联合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6例腹腔镜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3例经胃镜治疗后痊愈,3例未能及时抢救死亡;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加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均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15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28, P<0.05)。术后12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中29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中13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5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3, P<0.05)。序贯组明显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腹腔镜组明显和严重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中1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4)随访情况: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31例序贯组患者和18例腹腔镜组患者生存。 结论: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曲张静脉复发率、再出血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脾切除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癌发生影响的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7所三级医院收治的因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的40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脾切除组;将同期因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药物治疗的4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非脾切除组。脾切除术中采用开腹或腹腔镜联合或不联合贲门血管离断术。非脾切除组中所有患者均在HCC发生前保守治疗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未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脾切除或肝移植术。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HCC监测方案。每3~6个月常规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肝功能检查和甲胎蛋白检查。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脾切除组和非脾切除组的患者资料进行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体生存率和肝癌累积发生率,采用对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肝癌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PSM后,两组各233例患者。49例(12.0%)脾切除患者和75例(16.2%)非脾切除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了HCC。脾切除组患者1、3、5、7年HCC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6%、7%、15%,显著低于非脾切除组1%、6%、15%、23%( HR=0.53,95% CI:0.31~0.91, P=0.0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男性、有脾切除史是HCC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HR=0.55,95% CI:0.32~0.95, P=0.031)。脾切除组1、3、5、7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7%、91%、86%,而非脾切除组为100%、97%、92%、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99)。与非脾切除组的HCC患者相比,脾切除组发生HCC患者接受肝切除的比例更低(12.2%比33.3%,χ2=7.029, P=0.008)。 结论:脾切除术可能降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HCC的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动脉染色法”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病例1,男性,52岁,因“右上腹不适2 周”入院,既往曾因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手术,查体上腹部见陈旧性手术切口瘢痕,无其他阳性体征。入院前当地医院CT增强扫描显示:肝右叶肿瘤大小约5.5 cm × 6.0 cm × 9.0 cm,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癌栓累及门静脉右支(程氏分型 [1]Ⅱ型,图1A)。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A级,吲哚菁绿排泄试验(indocyanine green,ICG)R15为7.9%,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310 ng/mL。择期行“肝动脉染色法”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 。取右上腹反“L”形切口,常规腹腔探查,无腹腔转移。切除胆囊,游离肝周韧带,切断结扎肝右后下静脉。在第一肝门处,采用Glisson蒂鞘内解剖法,分离出肝右动脉并悬吊之。细针穿刺肝右动脉、注入美蓝5 mL并将其结扎后,肝右叶和肿瘤存在染色面(图1B)。解剖第二肝门,在肝外分离出肝右静脉并切断,残端缝扎。以肝脏染色面作为肝脏切除线,采用电凝联合Cusa切肝法离断右半肝,其间注意保护肝中静脉。在第一肝门处离断、结扎右肝管,在其后方找到门静脉右支并切开,取出癌栓(图1C)。检查肝创面无出血、无胆漏,将切断的肝镰状韧带重新缝合固定,防止术后肝扭转。腹腔放置引流管1根,关闭切口。手术切除标本见图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脾联合切除术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脾联合切除术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肿瘤学效果及风险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浙江省义乌復元私立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18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肝脾联合切除术者为联合组,行常规肝切除术者为对照组,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常规、肝功能、术后并发症、肿瘤效应(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94.92%(56/59)比79.66%(47/59)](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19年8月1日,联合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29个月比22个月)( 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1、3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血小板、白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64.48 ± 75.37) × 10 9/L比(153.53 ± 42.11) × 10 9/L、(7.86 ± 1.43) × 10 9/L比(3.48 ± 1.32) × 10 9/L]( P<0.05);联合组术后第7天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49.42 ± 31.88) U/L比(84.22 ± 43.95) U/L、(36.50 ± 21.50) U/L比 (49.98 ± 35.63) U/L]( P<0.05)。 结论:与常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相比较,肝脾联合切除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上升及肝功能恢复,且不增加手术风险,长期随访结果更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2—5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1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例,女6例;中位年龄为55岁,年龄范围为43~64岁。病人均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指标:手术施行情况、自体血回输、中转开腹、同种异体输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有无消化道再出血、胃潴留。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0例病人均成功施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无中转开腹,均未行同种异体输血。病人手术时间为(180±14)min、术中出血量为(111±28)mL、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1.5±0.5)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5±0.7)d。10例病人术后轻度胰液漏1例,肺炎1例,门静脉主干血栓2例,脾静脉血栓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0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8.9±0.9)d,均顺利康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人。10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1~4个月),随访期间无消化道再出血、胃潴留发生。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保留迷走神经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的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病理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患者资料,总结分析患者临床特征、CT及超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和生存情况。结果:6例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2.6岁。6例患者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经术后病理确诊。CT检查发现6例患者脾脏体积均增大,脾内占位性病变,1例为脾内单发,5例为脾内多发,部分病灶相互融合,其中1例伴肝内多发转移。超声检查显示3例患者脾脏体积增大,脾内实性低回声,边缘血流丰富。5例患者行脾切除术,瘤体切除完全;1例脾内多发病灶伴肝内多发占位患者,无法根治切除,仅行脾切除术。伴肝转移患者术后2个月复查肝脏病灶明显较前增多,术后生存3个月;2例术后行辅助化疗患者分别于术后9、13个月复发,术后生存期分别为16、19个月;1例术后辅助化疗患者未出现明显复发征象,术后27个月死于其他疾病;1例术后行靶向治疗患者术后10个月复发,生存14个月;1例行单纯手术治疗患者术后4个月复发,6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是未来治疗脾血管肉瘤的有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小板重度减少肝细胞癌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重度减少(血小板计数≤30×10 9/L)肝细胞癌患者行肝脾联合切除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55.0±7.9)岁。根据术前1 d血小板水平分为观察组(20×10 9/L<血小板计数≤30×10 9/L, n=20)和对照组(30×10 9/L<血小板计数<100×10 9/L, n=26),均行肝脾联合切除或肝脾联合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比较两组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等)、血小板计数、术后3 d内每日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术后当天血红蛋白与术前1 d血红蛋白差值)、住院时间等。复诊或电话随访再出血和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第5天和第3天恢复至正常范围。对照组术后3 d内每日引流量为(407.3±124.2)ml、血红蛋白丢失量(31.1±8.6)g、住院时间(13.7±3.3)d,优于观察组的(647.5±209.5)ml、(38.3±12.8)g、(16.9±3.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3例(15.0%)发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再出血,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0例(50.0%),对照组分别为2例(7.7%)、12例(46.2%),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血小板重度减少并非是肝细胞癌患者肝脾联合切除的绝对禁忌证,经过充分合理的术前调整和评估,手术仍然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