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巴派特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小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瑞巴派特在NSAID相关小肠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1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连续灌胃4 d)、吲哚美辛建模组(20 mg/kg吲哚美辛连续灌胃4 d)和瑞巴派特干预组(20 mg/kg吲哚美辛灌胃4 h后,给予320 mg·kg -1·d -1瑞巴派特灌胃,连续4 d),每组7只。建模结束后,通过大体观察和病理学分析吲哚美辛建模组和瑞巴派特干预组小鼠小肠黏膜损伤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三叶因子3、前列腺素E2和EGF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小肠组织中 IL-6、 IL-10、三叶因子3、环氧合酶2和 EGF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小鼠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环氧合酶2和EGF蛋白质相对表达量。采用Leven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瑞巴派特干预组小鼠的小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均低于吲哚美辛建模组[(2.80±0.45)分比(4.60±1.14)分、(1.67±0.52)分比(3.00±0.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67、3.618, P=0.029、0.006)。吲哚美辛建模组小鼠血清IL-6的含量和小肠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而血清IL-10的含量低于阴性对照组[(48.83±5.40) ng/L比(40.96±5.92) ng/L、5.23±2.36比1.12±0.56、(168.50±10.57)ng/L比(186.30±7.77)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07、3.372、3.366, P=0.047、0.007、0.012);瑞巴派特组小鼠小肠组织中 IL-6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吲哚美辛建模组(1.74±0.82比5.23±2.36), IL-10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吲哚美辛建模组(6.44±3.46比1.22±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09、3.025, P=0.008、0.014)。吲哚美辛建模组小鼠血清三叶因子3、前列腺素E2和EGF的含量,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的mRNA表达水平,小肠组织中环氧合酶2和EGF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131.20±16.37) ng/L比(150.30±9.66) ng/L、(32.68±6.88) ng/L比(41.51±3.20) ng/L、(112.70±17.17) ng/L比(138.20±10.10) ng/L、0.43±0.22比1.20±0.50、0.33±0.25比1.30±0.43、0.28±0.19比1.15±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90、2.645、2.867、3.097、3.405、7.106, P=0.048、0.021、0.025、0.017、0.027、0.002);瑞巴派特干预组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EGF的含量,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环氧合酶2和 EGF的mRNA表达水平,小肠组织中三叶因子3和EGF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吲哚美辛建模组[(43.55±5.28) ng/L比(32.68±6.88) ng/L、(153.30±15.66) ng/L比(112.70±17.17) ng/L、2.48±1.70比0.43±0.22、2.95±1.56比0.88±0.45、3.97±2.54比0.98±0.76,1.47±0.26比0.72±0.35、1.08±0.36比0.28±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11、3.658、2.656、2.856、2.524、3.013、3.435, P=0.024、0.008、0.026、0.019、0.033、0.039、0.026)。 结论:瑞巴派特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促进肠黏膜保护因子表达,进而缓解吲哚美辛所致的小肠黏膜损伤,提示瑞巴派特在NSAID相关小肠损伤中可能通过维持肠黏膜的化学屏障从而发挥黏膜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人肠三叶因子对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高效的人肠三叶因子(ITF)重组表达及纯化策略,观察重组人ITF(rhITF)对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新型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和酵母菌X33重组表达ITF,并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与阴、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蛋白,行非还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法鉴定rhITF。rhITF与胃蛋白酶溶液、胰蛋白酶溶液按体积比1∶1混合,分别作用0.5、1.0、1.5、2.0 h和1.0、2.0、4.0 h后行非还原SDS-PAGE,分析rhITF的稳定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5只6~8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分为假伤组(30只)、单纯烧伤组(45只)、烧伤+rhITF组(30只)。将单纯烧伤组和烧伤+rhITF组小鼠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假伤组小鼠模拟致假伤,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灌胃1 mg/kg rhITF,其余2组小鼠伤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伤后24 h,取15只单纯烧伤组小鼠,制备烧伤血清,用于细胞实验。伤后3、5、7 d,每组各取10只小鼠处死后取小肠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肠黏膜病理变化,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取3批人结直肠腺癌HT-29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25 μg/mL rhITF组、50 μg/mL rhITF组(样本数为3),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rhITF组(样本数为3),CK869抑制剂组、CK666抑制剂组和溶剂对照组(样本数为2),分别进行相应处理,Transwell实验观察培养12 h后细胞移行。另取2批HT-29细胞,每批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组和烧伤血清+rhITF组(样本数均为6),培养24 h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1(Rac1)及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复合亚基1B(ARPC1B)蛋白表达,活化磁珠下拉实验检测细胞Rac1活性。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结果:每升发酵液获得rhITF 82.35 mg,蛋白纯度高达98%,且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rhITF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溶液中较稳定,与胰蛋白酶溶液作用2.0 h后仍有45%残余,与胃蛋白酶溶液作用4.0 h后仍有90%残余。假伤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肠黏膜未见充血、水肿,单纯烧伤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肠黏膜主要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3、5 d肠黏膜主要以充血、水肿为主,伤后7 d肠黏膜水肿和充血减轻。与单纯烧伤组比较,假伤组、烧伤+rhITF组小鼠伤后3、5、7 d肠组织DAO和LDH活性显著升高( P<0.05或 P<0.01)。培养12 h后,25 μg/mL rhITF组细胞移行数为(58±12)个,显著多于阴性对照组的(16±5)个( P<0.01),显著少于50 μg/mL rhITF组的(123±9)个( P<0.05)。培养12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移行数为(60±13)个,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的(143±11)个和烧伤血清+rhITF组的(138±8)个( P<0.05)。培养12 h后,溶剂对照组细胞移行数为(155±9)个,明显多于CK666抑制剂组的(33±5)个、CK869抑制剂组的(28±5)个( P<0.01)。培养24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AMPK、Rac1蛋白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相近( P>0.05),p-AMPK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或 P<0.01),ARPC1B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培养24 h后,烧伤血清组细胞Rac1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烧伤血清+rhITF组( P<0.05或 P<0.01)。 结论:本研究获得的rhITF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超强的稳定性,能耐受极端pH和蛋白酶水解,减轻烧伤小鼠肠黏膜损伤。rhITF能通过抑制AMPK磷酸化维持Rac1-Arp2/3活性,促进肠上皮细胞移行,加速肠黏膜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ITF3、HMGB1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血清肠三叶因子3(ITF3)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确诊结直肠癌并进行手术的2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277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血清ITF3、HMGB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发生EPISBO的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EPISBO患者血清ITF3、HMGB1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TF3、HMGB1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EPISBO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ITF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EPISBO患者血清ITF3、HMGB1水平呈现负相关性(r=-0.671,P<0.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ITF3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EPISBO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HMGB1是导致EPISBO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ITF3、HMGB1联合应用诊断EPISBO的临床价值优于ITF3、HMGB1单独检测(Z二者联合-ITF3=3.112、P=0.002,Z二者联合-HMGB1=2.000、P=0.046).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发生EPISBO患者血清ITF3水平显著降低,HMGB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二者对EPISBO的临床诊断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不同频次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血清CIT IFABP ITF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究不同频次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血清瓜氨酸(CIT)、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肠三叶因子(ITF)的影响.方法 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收治的8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行常规药物治疗)、低频次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高压氧治疗)、高频次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频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4周评估3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检测3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及血清CIT、IFABP、ITF水平,观察3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4周,对照组、低频次组和高频次组患者NIHSS评分、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IFABP、IT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MBI评分、CI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频次组和高频次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6.23±2.05)分、(4.52±1.87)分]、ET[分别为(0.31±0.06)IU/mL、(0.21±0.05)IU/mL]、DAO[分别为(2.64±0.31)IU/mL、(1.71±0.18)IU/mL]、D-乳酸[分别为(0.16±0.04)mmol/L、(0.10±0.02)mmol/L]、IFABP[分别为(0.89±0.13)μg/L、(0.52±0.08)μg/L]、ITF[分别为(9.02±2.14)μg/L、(7.36±1.75)μg/L]水平更低(P<0.05),MBI评分[分别为(84.02±7.51)分、(90.89±5.42)分]、CIT[分别为(24.45±3.02)μmol/L、(31.42±3.31)μmol/L]水平更高(P<0.05).与低频次组相比,高频次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P<0.05),MBI评分、CIT水平更高(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胃肠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安全性好,高频次高压氧的治疗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胃黏膜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EM)是以胃体部腺体的化生细胞高表达三叶因子2(TFF2)为特征、不同于肠化生的一种胃黏膜化生方式.TFF2是识别SPEM细胞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近年来研究发现水通道蛋白 5(AQP5)、人附睾蛋白 4(HE4)、CD44 和Gkn3 均是SPEM相关生物标志物.有研究认为SPEM起源于主细胞或干细胞,与肠化生、胃腺癌的发生均密切相关,是一种重要的胃癌前病变.该文就近年来有关SPEM细胞的来源、相关生物标志物、与肠化生及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遏制早期胃癌进展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脓毒症继发急性肠胃损伤血清TFF3和CRP水平及其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研究脓毒症继发急性肠胃损伤血清肠三叶因子(TFF3)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河北省中医院急诊科接诊的6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继发急性肠胃损伤患者34例为研究组,未继发急性肠胃损伤患者26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血清TFF3、CRP水平,继发急性肠胃损伤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对继发急性肠胃损伤的预测作用.结果 研究组患者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以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FF3、CRP水平高出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APACHE Ⅱ评分、TFF3为患者继发急性肠胃损伤的危险因素.血清TFF3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继发急性肠胃损伤的预测效果高于APACHE Ⅱ评分指标(P<0.05).结论 脓毒症继发急性肠胃损伤患者血清检测TFF3和CRP指标明显增高,且TFF3检测能够作为患者继发急性肠胃损伤的一些早期预测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从脑肠轴探讨黄芪建中汤对胃溃疡大鼠肝细胞生长因子及ERK1/2和TFF3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观察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大鼠胃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下丘脑和海马区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及肠三叶因子3(TFF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 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奥美拉唑组和黄芪建中汤组,每组15 只.正常组隔日蒸馏水灌胃,每日不限饮食;其余组大鼠先以小承气汤结合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胃虚寒证模型,实验第11 天采用冰醋酸法建立胃溃疡模型.之后模型组继续隔日上午给予小承气汤并当日禁食,次日恢复饮食,共持续20 d;奥美拉唑组和黄芪建中汤组大鼠除同模型组的每日处理外,每日下午分别给予4.2mg/(kg·d)奥美拉唑和6.8 g/(kg·d)黄芪建中汤灌胃;正常组隔日上午及每日下午给予蒸馏水灌胃.实验结束后摘取各组大鼠胃,记录溃疡大小并计算胃溃疡指数,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胃组织中HGF及下丘脑和海马区中p-ERK1/2、TFF3 蛋白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大鼠胃黏膜正常,未见溃疡点及糜烂斑等;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皱襞存在中断,有点状溃疡、糜烂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黄芪建中汤组与奥美拉唑组胃黏膜损伤较模型组轻,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溃疡.奥美拉唑组和黄芪建中汤组大鼠的胃溃疡指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胃组织中HGF及下丘脑和海马区中p-ERK1/2、TFF3 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 黄芪建中汤能促进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上调 HGF、ERK1/2 及TFF3 的表达可能是其基于脑肠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肝细胞核因子4α在胆汁酸诱导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肝细胞核因子4α (HNF4α)在鹅脱氧胆酸(CDCA)诱导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CDCA刺激人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ES-1和人胃癌细胞系(AGS、SGC7901、BGC823)中HNF4α、尾侧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和三叶肽因子家族3(TFF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变化.用HNF4α短发夹RNA和对照短发夹RNA分别转染GES-1后,以CDCA刺激,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NF4α、CDX2和TFF3的蛋白质表达.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分别在GES-1和SGC7901中过表达HNF4α,在BGC823和AGS中静默HNF4α,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NF4α、CDX2、TFF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HNF4α对CDX2的调控作用.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GES-1、SGC7901、BGC823和AGS的HNF4α mRNA水平分别为1.00±0.12、263.01±10.23、848.01±18.13和3 049.86±91.75;其中AGS、BGC823和SGC7901的HNF4α mRNA水平均高于GES-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3、46.72、25.62,P均<0.01);AGS、BGC823、SGC7901和GES-1的HNF4α蛋白质表达与mRNA表达一致.转染HNF4α短发夹RNA组的CDX2和TFF3蛋白质表达低于未转染HNF4α短发夹RNA组.在GES-1细胞中,过表达HNF4α组HNF4α、CDX2和TFF3的mRNA水平分别为16 281.839±1 843.017、6.275±0.137和17.310±1.533,分别高于过表达对照组的1.000士0.048、1.000±0.012和1.000±0.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3、38.29、10.61,P均<0.01);在AGS细胞中,静默HNF4α组HNF4α、CDX2和TFF3的mRNA水平分别为0.021±0.001、0.088±0.007和0.074±0.002,分别低于静默对照组的1.000±0.108、1.000±0.131和1.000±0.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9、6.93、7.57,P均<0.01);在GES-1过表达细胞和AGS静默细胞中,HNF4α、CDX2、TFF3的蛋白质表达与mRNA表达一致.在克隆有CDX2-1(-2 000~-1 bp)和CDX2-2(-1 510~1 bp)启动子的双报告质粒中,小干扰HNF4α后的活性分别为0.387±0.013和0.533±0.040,分别低于小干扰对照组的0.605±0.012和0.882±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9、13.53,P均<0.01).结论 HNF4α可能是通过上调CDX2的表达参与胆汁酸介导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UC2和TFF3在结肠腺瘤和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肠杯状细胞标志物黏蛋白2 (MUC2)和三叶因子3(TFF3)在人正常结肠、结肠腺瘤和腺癌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正常结肠组织标本10例、结肠腺瘤15例以及结肠腺癌50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MUC2和TFF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正常结肠、结肠腺瘤及腺癌组织的MUC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 (10/10)、73.3% (11/15)、38.0% (19/50);TFF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 (10/10)、66.6% (10/15)、44.0%(22/50),二者表达均逐渐降低,不同组织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MUC2和TFF3的表达均与结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癌发生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结肠癌的TNM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 在结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的演变过程中,MUC2和TFF3表达逐渐减少,向正常的肠杯状细胞分化减少,二者的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对结肠癌变的早期预测;且该表达减少与结肠癌的TNM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相关,二者可能作为判断结肠癌进展和转移的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叶肽因子(TFF1 、TFF3)在结肠息肉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三叶肽因子(TFF1 、TFF3)在结肠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结肠息肉患者120例作为结肠息肉组(包括增生性息肉组40例及腺瘤性息肉组80例) ,另选择结肠癌患者30例(结肠癌组)及正常结肠黏膜者2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各组织中TFF1和TFF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TFF1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组织、腺瘤性息肉、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 、0 、53.8%、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614 ,P<0.05). TFF3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组织、腺瘤性息肉、结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0%、77.5%、55.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88 ,P<0.05). 4组总体TFF1 mRNA 、TFF3 mRNA 、TFF1蛋白、TFF3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异型增生性息肉相比,中重度异型增生性息肉中 TFF1 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 2.760 ,P=0.009) ,而TFF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2.556 ,P=0.0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管状腺瘤相比,绒毛状腺瘤性息肉中 TFF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t=2.549 ,P=0.013) ,而 TFF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2.108 ,P=0.0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FF1和 TFF3的表达情况与结肠恶性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结肠良性疾病鉴别和结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