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的手术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4例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SMA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3例,年龄(50.3±9.9)岁(范围:44~72岁)。A型主动脉夹层(TAAD)9例,B型主动脉夹层(TBAD)15例。患者入院后均行CT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为3型:Ⅰ型,仅SMA真腔重度狭窄或闭塞;Ⅱ型,降主动脉合并SMA真腔狭窄(分离型);Ⅲ型,SMA上段胸腹主动脉合并SMA真腔狭窄(延续型)。根据影像学分型不同采用相应的SMA腔内治疗方法。记录患者的影像学分型、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及再干预率。结果:24例患者中,Ⅰ型17例(70.8%),Ⅱ型4例(16.7%),Ⅲ型3例(12.5%)。14例Ⅰ型患者采用TEVAR加SMA支架植入术治疗;3例Ⅰ型及1例Ⅱ型患者仅行SMA重建(1例慢性TAAD患者行髂动脉-SMA旁路术治疗);3例Ⅱ型及3例Ⅲ型患者采用降主动脉联合SMA裸支架植入术;同期或二期行部分小肠切除术5例(20.8%)。住院期间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6.7%,其中2例患者死于严重肠缺血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随访(46±9)个月(范围:13~72个月),期间2例患者死亡,均与肠缺血无关。患者的5年期免于再干预生存率为86.1%,5年期累积生存率为82.6%。结论: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SMA缺血患者围术期病死率高,风险大,针对不同临床场景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缓解肠缺血,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保守组( n=24)和手术组(腔内支架组+开放手术组, n=11)。其中保守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腔内支架组( n=10)患者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开放手术组(n=1)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形术+回肠切除术治疗。分析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YOO分型、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住院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以上,随访结束时对两组间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重塑率进行分析。此外,对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的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进行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 M( 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患者YOO分型中的IVS型显著多于保守组;而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保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手术组。腔内支架组患者均无肠坏死发生。随访24个月,手术组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重塑率高于保守组;腔内支架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为87.5%,二期通畅率为100%。1例保守组患者随访12个月出现了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转行腔内治疗。 结论:临床上大部分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对于腹痛持续加重同时YOO分型为IVS型患者,如果不伴有腹膜炎的严重表现,建议尽早行腔内支架置入开通血运,同时,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具有较理想的远期通畅率及血管重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腔内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接受腔内治疗的31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SISMAD患者达到成功治疗的目的,技术成功率93.5%, 28例患者植入自膨式裸支架共36枚,1例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支架术后89.3%的病例腹痛消失时间≤24 h,围手术期并发症率3.2%。术后随访时间6~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3.5个月。1、3、5年的腔内治疗后免于再干预率分别为100%、100%及91.7%。结论:依据一定的指征对部分症状型SISMAD实施腔内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70岁以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生存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70岁以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151例70岁以上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手术治疗60例(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91例(保守治疗组)。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休克、卒中、肠系膜缺血和急性肾衰竭)。患者于发病后30 d随访,记录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70岁以上TAA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保守治疗组[14.00(7.00,19.75)d比5.00(2.00,10.00)d],并发心包填塞、卒中和急性肾衰竭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1.7%(1/60)比13.2%(12/91)、8.3%(5/60)比24.2%(22/91)和0比9.9%(9/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并发心包积液、急性心肌梗死、休克、肠系膜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随访30 d,手术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15.0%(9/60)比46.2%(4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5.69,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保守治疗、女性、主动脉根部直径增大和并发卒中是影响70岁以上TAA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RR = 2.311、2.135、1.051和3.737,95% CI 1.056~5.057、1.083~4.212、1.004~1.100和1.393~10.026, P<0.05或<0.01)。 结论:针对有手术指征的70岁以上TAAD患者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的近期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接受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手术修复(abdominal aortic debranch,AAD),10例接受传统的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horacoabdominal aortic replacement,TAR)。AAD包含两期:一期手术为正中开腹,Y形人工血管置换肾下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同时重建腹主动脉分支,右侧分支人工血管-右肾动脉-左肾动脉,左侧分支人工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二期为腔内修复锚定近远期正常主动脉或人工血管。对比分析两种方式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总体死亡比例为13.6%,TAR组死亡比例明显更高(0对30%)。主要病因为夹层(91.7%对90.0%, P=0.895)。Crawford分型两组均以Ⅱ型为主(58.3%对50.0%, P=0.082)。TAR组马方综合征患者比例更高(30%对0, P=0.046)。术后24 h引流TAR组显著更多[(355.0±199.2)ml对(1244.0±716.1)ml, P=0.003]。TAR组肺部感染比例更高(40%对0, P=0.018)。住院费用AAD组更高[(28.4±8.3)万元对(19.3±10.4)万元, P=0.033]。 结论: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与传统胸腹主动脉置换相比,手术创伤更小但费用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c disease,SMAID)的临床特点,分析可能增加全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至2021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SMAID的14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1例患者中男99例,女42例。患者年龄(63.75±13.16)岁;127例有腹痛症状;围手术期全因死亡27例。ROC曲线分析得到具有预测价值的年龄的最佳界值为64.5岁,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 HR=3.855,95% CI:1.739~8.545)、中性粒细胞数( HR=1.072,95% CI:1.018~1.130)、心功能衰竭( HR=2.863,95% CI:1.332~6.154)、肌酐( HR=1.009,95% CI:1.003~1.015)、D-二聚体( HR=1.112,95% CI:1.025~1.205)是SMAI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dissection,SMAD)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的SAMID患者。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MAE)组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thrombosis,SMAT)组的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D二聚体明显高于SMAD组与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ASSMA)组。 结论:SMAID好发于老年男性,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常合并有高血压等并发症,具有老龄、中性粒细胞数高、D-二聚体高等危险因素;SMAE组、SMAT组的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D二聚体明显高于SMAD组与ASSMA组,可作为鉴别的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中转开腹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42岁,因“突发背部及腹部疼痛不适9 h”入院。CTA示:B型主动脉夹层(图1)。1周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沿左侧股动脉入路送入猪尾导管,沿途逐段造影明确位于真腔,将猪尾导管送至升主动脉(图2A),交换8F长鞘至主动脉弓部。沿长鞘送入抓捕器捕获左侧肱动脉泥鳅导丝经左股动脉鞘管引出建立导丝轨道,沿长鞘送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沿左侧股动脉入路导入单内嵌分支覆膜支架(34-28-200 mm),紧贴左颈总动脉远心端释放,完全释放后回撤输送系统至支架下端。此时DSA透视下见支架逐渐向远端移动(图2B),支架下端移位至第一腰椎水平后支架固定。左侧肱动脉入路引入导管造影示:支架内血流淤滞,支架远端不显影,考虑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堆积于支架下端,堵塞腹主动脉及内脏动脉(图2C)。与家属沟通后决定中转开腹,采用腹部正中切口,腹腔探查见肠管及肝脏颜色暗淡。将小肠推向右侧,打开后腹膜,显露腹主动脉,离断左肾静脉,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分别套带控制。将肾动脉上方、下方腹主动脉套带控制,阻断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后,于腹主动脉前壁纵行切口约5 cm,可见内膜堆积,近端内膜向远心端折返,将内膜小心剥离,6-0滑线固定远心端内膜,4-0滑线缝合腹主动脉前壁切口,开放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见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搏动良好。检查剥脱内膜长度约20 cm,其上可见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开口(图2D)。沿左肱动脉入路引入导管至支架内造影,可见:支架内及腹主动脉血流通畅,腹腔干未见显影,肠系膜上动脉显影,但支架下端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双侧肾动脉显影良好。于小肠系膜游离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直视下逆行穿刺肠系膜上动脉,置入鞘管,将导丝沿鞘管送至腹主动脉建立通路,沿导丝送入8 mm×80 mm自膨式裸支架,精确定位后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释放。再次造影见: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显影良好。重建左肾静脉。术后给予禁饮食、抗感染、抗凝、补液等治疗,患者康复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CTA:主动脉及支架内血流通畅,锁骨下动脉远心端残留少量内膜组织,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显影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入排标准,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6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患者,利用AERD进行治疗,收集术前术后CTA影像资料,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流体力学进行分析,评估术后远端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术后30天内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无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死亡。术后短期结果显示,应用AERD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是安全的。AERD治疗明显增加夹层段真腔体积,增幅达到88.44%,同时AERD治疗明显减少夹层段假腔体积,减幅达到61.04%,效果显著。AERD治疗除对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最长径和肠系膜上动脉上缘主动脉真腔最长径无明显影响外,相比于主动脉真腔最长径的变化,主动脉真腔最短径的变化更为显著,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32.29%,主动脉短径最窄处真腔最短径增幅204.15%,肠系膜上动脉上缘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80.76%,肾动脉下缘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115.26%,左髂动脉开口处真腔最短径增幅152.01%,右髂动脉开口处真腔最短径增幅144.21%,AERD显著促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主动脉良性重塑。结论:AERD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治疗中安全有效,术后早期就能促进真腔扩张、假腔缩减,促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主动脉远端良性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T分型指导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选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发病率低,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近年来,随着增强CT检查的广泛应用,SISMAD的报道增多。目前对SISMAD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其CT分型有多种,但尚无一种公认的CT分型用于指导其临床治疗。国外的学者认为多数SISMAD可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症状,而我国学者则更倾向于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笔者就CT分型指导SISMAD治疗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使越来越多的ISMAD患者得到确诊。随着对该病诊治经验的积累,对其认识加深,临床诊疗策略也发生转变。我们对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以现有证据为基础,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对ISMAD的诊疗策略进行总结,并制定本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对ISMAD的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