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节镜下可调节扩张器治疗肩关节后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肩关节后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是导致肩关节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很可能会增加再次脱位的风险,导致肩部变得更加不稳定和慢性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脱位后关节盂骨缺损往往需行较大的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软组织修复对于伴大关节盂骨缺损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故通常需行骨重建。而将骨移植物顺利有效地输送至肩关节盂是临床医师面临的挑战。因此,笔者设计关节镜可调扩张器作为一种新型手术工具,可以在不造成损伤的同时方便地将骨移植物送入关节腔,利用关节镜进行骨移植和固定来治疗肩关节后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例肩关节后脱位伴关节盂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关节镜下可调节扩张器修复该类损伤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的7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51~78岁,平均62.9岁。所有患者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依据Neer分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3例,Ⅵ型2例。肩胛盂骨折Ideberg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术后第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摄患肩正、侧、腋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所有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结果:7例患者术后获8~15个月(平均11.9个月)随访。7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3个月(3~6个月)。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肩关节不稳、切口感染及腋窝瘢痕增生影响功能活动。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3.4分(55~92分),DASH评分平均为13.5分(4.2~33.3分)。结论: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复位容易,固定可靠,患者可早期康复锻炼,早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的建立及其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不稳定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新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37例,男22,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1岁(范围22~78岁)。天津市天津医院上肢二病区提供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7.6岁(范围19~76岁)。通过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CT测量喙锁间隙和锁骨下表面骨折块至锁骨远端的距离来判断韧带损伤情况。以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锁骨下表面CT三维重建像测量为基础,根据骨折与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喙锁韧带损伤、肩锁关节是否受累及骨折稳定性等要素建立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对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手术治疗。3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和3名放射科医生独立观察67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新建立的公济分型确定骨折类型,间隔4周后随机进行再次分型;最后随机选取15例资料由2名经简单培训的低年资骨科医生进行分型(内部验证);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共5型,1型:孤立的锥状结节撕脱性骨折,骨折线位于喙突内侧;2型:完整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骨折线延伸至锁骨中段,肩锁关节完整;3型:锁骨下表面骨折块分别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4型:锥状韧带断裂,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5型:锥状韧带完整,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67例中例1型18例,2型4例,3型8例,4型32例,5型5例。公济分型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良好(骨科医生 ICC为0.782,放射科医生 ICC为0.750;骨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第1次 ICC为0.764,第2次 ICC为0.778;内部检验 ICC为0.793)。1型和2型骨折行锁骨外侧端解剖钢板固定联合喙突锚钉固定,3型和4型骨折行锁骨钩钢板联合喙突锚钉固定,5型骨折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肩关节不稳和疼痛,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和固定物断裂。 结论:建立的公济分型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中等可靠性,锁骨远端骨折公济分型对锁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判断及治疗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肩关节组织和滑液生长素释放肽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表达与肩袖撕裂和冻结肩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肩关节组织和滑液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表达与肩袖撕裂(RCT)和冻结肩(F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19年9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诊断为RCT和FS的患者各66例(分别设为RCT组和FS组),另外选取诊断为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影像学对RCT严重程度进行判定,RCT组患者根据RCT严重程度分为3个亚组:巨大全层撕裂(MFTT)组23例,非巨大全层撕裂(NMFTT)组23例和部分厚度撕裂(PTT)组20例。FS组患者根据FS的经典分期方法可分为:急性期31例,粘连期35例。收集肩关节囊组织样本及肩关节滑液,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组织样本中生长素释放肽mRNA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关节滑液生长素释放肽的表达。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对患者疼痛和肩关节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RCT组、FS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RCT组和FS组患者肩关节囊组织中的生长素释放肽mRNA表达和肩关节滑液相中生长素释放肽蛋白水平对于对照组患者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RCT患者中,PTT亚组肩关节囊生长素释放肽mRNA表达和肩关节滑液生长素释放肽蛋白水平表达均最高,随后依次是NMFTT亚组与MFTT亚组,以上项目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期FS患者肩关节囊生长素释放肽mRNA表达和肩关节滑液生长素释放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黏连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CT患者和FS患者肩关节囊组织生长素释放肽mRNA相对表达量和肩关节滑液生长素释放肽蛋白表达水平与VAS评分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呈负相关性( P<0.05),与Constant-Murley评分均呈正相关性( P<0.05)。 结论:肩关节组织和滑液生长素释放肽mRNA和蛋白表达与RCT患者和FS患者病情进展呈显著负相关性,局部补充生长素释放肽可能可以作为治疗RCT患者和FS患者的潜在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囊折叠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囊折叠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缝合锚技术行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囊折叠缝合治疗16例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患者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18~37岁,平均22岁;11例为后盂唇全层撕裂(其中2例合并上盂唇自前向后的撕脱,7例合并后关节囊松弛),5例为后盂唇部分撕裂(均合并后关节囊松弛)。术后肩关节外展30°使用支具固定6周,防止肩关节内旋;术后2~3个月全范围主、被动活动,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运动。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ASES)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最终结果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使用ASES评分中的不稳定评分评价肩关节稳定性。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个月(范围,12~36个月)。ASES肩关节不稳定评分由术前(7.6±1.6)分降低到术后12个月(2.0±1.2)分;ASES评分由术前的(45.9±9.8)分提高到(85.8±6.1)分,其中疼痛评分由术前的(18.9±5.4)分提高到(40.9±4.2)分,生活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7.0±7.8)分提高到(44.9±3.4)分;UCLA评分由术前的(16.1±4.5)分提高到(31.9±2.6)分;以上各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62、39.937、22.063、17.875、15.813,均 P<0.001)。术后12个月,1例患者拳击运动时有疼痛,所有患者肩关节无力感及不稳症状明显好转,无一例出现不稳复发;MRI示缝合的后盂唇撕裂愈合。 结论: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囊折叠缝合能修复盂唇损伤、恢复后关节囊紧张,折叠缝合形成的盂唇关节囊复合体增加肩胛盂的后阻挡作用,能够有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0~58岁[(40.2±10.5)岁]。左肩5例,右肩9例。肱骨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均属于撕脱型,采用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及3、6个月复查肩关节正位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及固定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肩关节MRI,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主动外展角度、体侧主动外旋角度、体侧主动内旋水平);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2.5±0.8)个月]。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0±10.5)min、(20.0±3.8)ml。术后1周及3、6个月复查肩关节正位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固定良好。术后6个月肩关节MRI T1像示局部均匀高信号,提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为(3.2±0.4)分、(2.5±0.5)分、(0.7±0.3)分,低于术前的(7.2±0.6)分;Constant评分为(53.2±5.3)分、(81.1±4.4)分、(92.8±5.3)分,高于术前的(42.3±7.6)分;ASES评分为(55.6±3.6)分、(77.1±3.2)分、(90.8±3.5)分,高于术前的(45.8±4.2)分;主动外展角度为(60.5±2.5)°、(107.8±6.6)°、(168.5±3.5)°,高于术前的(18.3±3.3)°;体侧主动外旋角度为(25.8±2.5)°、(30.8±2.2)°、(63.8±2.8)°,高于术前的(15.6±3.2)°( P<0.05或0.01);体侧主动内旋水平为L 5、L 1、T 10,好于术前的S 3。与术后3、6个月比较,末次随访时VAS、Constant评分、ASES评分、主动外展角度、体侧主动外旋角度明显提高( P均<0.05),体侧主动内旋水平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感染、肩关节不稳、肩峰撞击等主要并发症。 结论: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术中出血量少,复位及愈合良好,肩关节疼痛缓解,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早期恢复,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锁骨远端骨折新分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锁骨远端骨折新分型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1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44例;年龄19~86岁[(53.8±14.0)岁]。治疗前,常规摄双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骨折块长度、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根据骨折线位置和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将锁骨远端骨折分为三型:Ⅰ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外侧,Ⅱ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Ⅲ型为骨折线位于喙锁韧带区域内侧。根据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损伤情况将Ⅰ型进一步细分为ⅠA、ⅠB、ⅠC和ⅠD型;Ⅱ型进一步细分为ⅡA、ⅡB、ⅡC、ⅡD和ⅡE型。由10名高年资和10名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依据新分型方法对101例患者进行分型,间隔3个月后随机再次分型。采用Kappa系数评价新分型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52例稳定骨折(ⅠA、ⅠB、ⅡC、ⅡD型)采取非手术治疗;49例不稳定骨折(ⅠC、ⅠD、ⅡA、ⅡB、ⅡE、Ⅲ型)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喙锁韧带解剖重建26例,锁定钢板固定9例,锁骨钩钢板固定8例,锁定钢板固定联合喙锁韧带解剖重建4例,拉力螺钉固定联合喙锁韧带解剖重建2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18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在治疗后3、6、12、18个月健侧和患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骨折块长度Ⅰ型骨折患者为12.9(9.7,17.6)mm,Ⅱ型骨折患者为24.7(21.8,27.8)mm,Ⅲ型骨折患者为43.6(41.2,46.9)mm( P<0.01)。ⅠA、ⅠB、ⅡC、ⅡD和Ⅲ型骨折患者患侧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较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ⅠC、ⅡA、ⅡB和ⅡE型骨折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健侧均明显增大( P<0.01),而患侧肩锁间距较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新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均良好,其中高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间Kappa值为0.69,高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内Kappa值为0.71;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间Kappa值为0.61,低年资肩关节外科医师内Kappa值为0.64。患者均获随访18~104个月[28(23,32)个月]。非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VAS分别为3(2,3)分、2(1,2)分、1(0,1)分、0(0,1)分,均较治疗前的6(5,6)分明显改善( P<0.01);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VAS分别为3(2,3)分、2(1,2)分、1(1,1)分、0(0,1)分,均较治疗前的6(5,7)分明显改善( P<0.01)。非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76.6±5.3)分、(84.3±5.0)分、(88.4±4.0)分、(91.9±3.8)分,均较治疗前的(42.7±5.2)分明显改善( P<0.01);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77.4±4.6)分、(84.4±4.7)分、(87.6±3.7)分、(91.7±4.0)分,均较治疗前的(42.8±5.3)分明显改善( P<0.01)。治疗后3、6、12、18个月非手术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手术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 P<0.01)。非手术和手术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健侧喙锁间距及双侧肩锁间距较治疗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肩锁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或内固定物断裂。锁骨钩钢板固定的8例患者术后均出现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术后12个月均行二次手术取出锁骨钩钢板。 结论:建立的新型锁骨远端骨折分型综合考虑了骨折线位置、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损伤情况及骨折稳定性。此分型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且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术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龄18~36岁[(24.1 ± 3.2)岁]。术前MRI显示Bankart损伤且关节盂三维CT显示关节盂骨缺损 > 15%,27例合并Hill-Sachs损伤。均采用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带线锚钉修补关节囊盂唇复合体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Constant评分、Rowe评分评估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情况。同时记录术后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三维CT分析喙转位的骨吸收与骨愈合情况,并记录盂肱关节是否发生退变。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2~36个月[(24.5 ± 6.3)个月]。术后3个月,VAS、ASES评分、Constant评分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Rowe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 P < 0.05)。术后6,12个月,VAS、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及Row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 < 0.05)。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2.7 ± 0.5)分降至(0.8 ± 0.3)分,ASES评分由术前(78.6 ± 12.7)分增至(92.4 ± 8.4)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43.4 ± 5.2)分增至(81.6 ± 6.7)分,Rowe评分由术前(52.3 ± 7.1)分增至(92.7 ± 5.4)分( P < 0.05)。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术后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再脱位等并发症。86%(24/28)喙突转位获得骨性愈合,总体骨吸收率为(18.4 ± 6.1)%。无患者出现盂肱关节骨关节炎。 结论: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喙突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喙突与肩胛盂之间具有较高的骨愈合率,是一种安全且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节镜下垂直褥式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合并关节囊松弛的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垂直褥式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合并关节囊松弛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合并关节囊松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8~38岁[(22.8±5.5)岁]。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垂直褥式缝合关节囊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Rowe肩关节不稳评分、简便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MRI影像学肩关节囊松弛程度和冗余长度;观察末次随访时恐惧试验结果和术后关节再脱位、医源性血管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关节囊影像学改变与肩关节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64个月[(40.7±18.6)个月]。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分别为(41.2±4.7)分、(49.5±3.0)分和(57.6±3.0)分,Rowe肩关节不稳评分分别为(28.6±9.5)分、(77.7±7.2)分和(94.1±10.9)分,SST评分分别为(7.6±1.3)分、(9.8±1.0)分和(11.6±0.9)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Rowe肩关节不稳评分及SST评分显著优于术前,且末次随访时显著优于术后6个月( P均<0.05)。MRI显示,术前关节囊松弛程度和冗余长度为(1.5±0.2)、(19.7±2.5)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3±0.2)、(12.9±3.7)mm( P<0.05或0.01)。末次随访时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术后均未出现关节再脱位、医源性血管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关节囊松弛程度仅与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呈负相关( r=-0.62, P<0.05);关节囊冗余长度与Oxford肩关节不稳评分( r=-0.80, P<0.01)、Rowe肩关节不稳评分( r=-0.73, P<0.01)、SST评分( r=-0.75, 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关节镜下垂直褥式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合并关节囊松弛,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获得良好的中期疗效;肩关节功能改善与关节囊松弛程度及冗余长度减少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12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53.5岁。肩胛盂骨折按照Ideberg分型:Ⅰa型2例,Ⅱ型9例,Ⅴa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腋窝入路治疗,2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均于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2例IdebergⅠa型患者使用锚钉固定,余10例患者使用腋窝入路专用接骨板固定,3例合并大结节骨折患者均经肩外侧劈三角肌入路使用大结节专用接骨板固定。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Hawkins分级分别对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疼痛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9~20个月(平均14.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55~110 min,平均7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160 mL,平均103.8 mL;住院时间为8~14 d,平均11.1 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6个月肩胛盂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不稳、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9.2°±26.1°,外展156.7°±29.6°,外旋(中立位)48.3°±15.3°,内旋(中立位)73.3°±12.3°;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0±5.3)分。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10.8°±11.6°、7.5°±11.4°、5.8°±10.0°、42.5°±16.0°、(4.9±4.0)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0分11例,2分1例。 结论: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美观,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