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拉鲁肽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8-12周龄、健康清洁级FVB/NJ雄性小鼠36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Acute lung injury group,ALI组)和利拉鲁肽干预组(ALI+LIRA组)三组,每组12只.采用气管内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混悬液制备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气管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利拉鲁肽干预组在造模0.5 h后给予利拉鲁肽(2 mg/kg)皮下注射干预,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肺损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皮下注射.造模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肺脏病理损伤,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D,SP-D)表达;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BCA法检测总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 BALF 和肺组织中 SP-D 蛋白表达水平.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LI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BALF中总蛋白浓度、IL-6和TNF-α水平均升高,肺组织中SP-D阳性细胞数减少,分泌到BALF中SP-D和肺组织中的SP-D的蛋白表达下调(均P<0.05).与ALI组相比,ALI+LIRA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BALF中总蛋白浓度、IL-6和TNF-α水平均下降,肺组织中SP-D阳性细胞数增加,分泌到BALF中SP-D和肺组织中的SP-D的蛋白表达上调(均P<0.05).结论 利拉鲁肽可减轻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程度,其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与促进SP-D分泌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建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儿童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清除障碍或产生异常所致的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发绀、杵状指等,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现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儿科临床需求,制定儿童PAP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建议,旨在提升儿科医师对儿童PAP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做到及时识别、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管理,力争改善PAP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氧致新生鼠慢性肺疾病中PDZ结合基序转录共激活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氧致新生大鼠慢性肺损伤中PDZ结合基序转录共激活因子(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TAZ)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高氧致肺损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吸入氧气(85%)和空气。分别在第1、3、7、14、21天留取肺组织,肺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组织中TAZ、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AQP5)蛋白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肺组织逐渐出现肺泡间隔增厚,肺泡棘消失,肺泡腔增大,数目减少,肺泡结构简单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肺组织中第1、3天TAZ、SPC、AQP5表达无差异( P>0.05);第7、14、21天实验组肺组织中TAZ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SPC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AQP5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氧可致新生大鼠肺泡结构紊乱和肺发育停滞;由SPC、AQP5表达结果说明Ⅰ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严重,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其分化能力明显下降,而TAZ表达量减少可能致使大量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失去了分化为Ⅰ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生物燃料颗粒物暴露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受体和肺表面活性蛋白D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生物燃料颗粒物(BMF)对肺泡巨噬细胞(AM)的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受体(SIRPα)、肺表面活性蛋白(SP)A和D的表达及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BMF组和清洁空气组,通过蛋白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检测BMF暴露4 d、1及6个月大鼠AM的SIRPα、SPA和SPD的表达,采用荧光标记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三个时间点大鼠AM吞噬细菌的能力。结果:BMF暴露4 d,SIRPα和SPD的蛋白与清洁空气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MF暴露1个月SIRPα和SPD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73±0.64)和(2.01±0.78),BMF暴露6个月SIRPα和SPD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49±0.28)和(1.48±0.34),均高于清洁空气组( P<0.05)。BMF暴露1个月大鼠AM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FI相对比为(0.56±0.16)和(0.80±0.09),BMF暴露6个月大鼠AM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FI相对比为(0.67±0.11)和(0.76±0.16),均低于清洁空气组( P<0.05)。 结论:BMF诱导AM的SIRPα和SPD的表达上调,抑制AM的吞噬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在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中的表达和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DMBT1)在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中的表达及其与ARDS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取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ARDS模型组,两组再根据术后6、12、24 h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Sham组单纯开腹暴露盲肠;ARDS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致ARDS模型。分别于术后6、12、24 h观察大鼠的一般表现;取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DMBT1、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取肺组织,测定肺湿/干质量(W/D)比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进行肺组织损伤评分;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DMBT1蛋白在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DMBT1与SP-D、VEGF、IL-6、IL-10及肺组织损伤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RDS模型组大鼠术后出现明显病态表现,光镜下可见肺泡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出血等,术后12 h起肺组织损伤评分较Sham组明显升高(分:3.35±0.13比1.16±0.07, P<0.05),且肺W/D比值较Sham组明显增加(5.36±0.44比4.38±0.35, P<0.05),存在肺水肿,提示脓毒症致ARDS模型制备成功。ELISA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ARDS模型组大鼠血清DMBT1、SP-D、VEGF、IL-6水平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IL-10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与Sham组比较,ARDS模型组血清及肺组织DMBT1的蛋白表达于术后6 h起即明显升高〔血清(ng/L):231.96±19.17比187.44±10.19,肺组织(DMBT1/β-actin):2.05±0.19比0.93±0.25,均 P<0.05〕,而血清SP-D、VEGF、IL-6、IL-10水平则于术后12 h起明显升高〔SP-D(ng/L):73.35±8.05比43.28±5.77,VEGF(ng/L):89.85±8.47比43.19±5.11,IL-6(ng/L):36.01±2.48比17.49±1.77,IL-10(ng/L):84.55±8.41比39.83±5.02,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RDS模型组大鼠术后12 h和24 h血清DMBT1与血清SP-D、VEGF、IL-6、IL-10及肺损伤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12 h: r值分别为0.946、0.942、0.931、0.936、0.748,24 h: r值分别为0.892、0.945、0.951、0.918、0.973,均 P<0.05)。 结论:DMBT1可能通过影响肺泡上皮细胞、肺泡毛细血管和炎症反应成为ARDS的一种新型早期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纳米铟锡氧化物致SD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纳米铟锡氧化物染毒致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制定铟职业接触限值以及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选择6~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2 mg/kg)、中剂量组(3 mg/kg)和高剂量组(6 mg/kg),每组10只。常规饲养1周,给予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染毒,每周2次,间隔3 d,连续染毒12周。染毒期间每周称量体重,观察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水合氯醛麻醉处死,留取肺组织、血清;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结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清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6(KL-6)和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含量。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气管灌注纳米铟锡氧化物后,对照组大鼠肺泡结构基本完整,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泡腔内可见均匀一致、嗜伊红的无结构细颗粒状物质,有巨噬细胞增生并且可见巨噬细胞增多,以高剂量组较明显。对照组大鼠PAS染色阴性,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均可见PAS染色阳性物质。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铟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SP-A、SP-D和KL-6均明显升高,血清中GM-CSF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可能与纳米铟锡氧化物致肺泡巨噬细胞破坏,巨噬细胞对表面活性物质代谢清除障碍,引起大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聚集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身免疫性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基于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背景:自身免疫性肺泡蛋白沉积症(autoimmune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aPAP)是最常见的PAP,由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anti-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抗体介导致肺泡巨噬细胞清除表面活性物质功能缺陷所致;同时也会影响aPAP患者的肺泡巨噬细胞和中心粒细胞的功能而易于并发感染性疾病。PAP患者中约5%~13%可继发感染,但尚无aPAP患者并发感染的大宗病例报道。目的:描述aPAP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探索aPAP患者发生机会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从2008—2018年在法国和比利时的aPAP患者,通过标准化问卷收集如下数据:人口统计学资料、合并症、影像特征、临床结局、病原微生物数据。结果:共纳入aPAP患者104例,中位年龄为45岁;男性占2/3。中位随访时间为3.4年(四分位1.7~6.6年),60例患者(58%)至少发生1次感染,其中23例(22%)为机会性感染:奴卡菌感染最常见(10例)。35例(34%)患者因并发感染需要住院治疗。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是机会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4, OR=3.88;95% CI:1.02~22.06)。GM-CSF抗体的滴度在奴卡菌感染患者中显著升高[1 058(316~1 591) vs. 580(200~1 190), P=0.01]。29例/28%自愈,70例接受了针对性治疗:全肺灌洗55例(79%)、皮下注射GM-CSF 26例(37%)、利妥昔单抗21例(30%)。81例(78%)患者预后良好,其中30例治愈;9例(9%)死亡,其中合并恶性肿瘤3例、死因不明2例、绿脓杆菌肺炎、aPAP进展、合并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各1例。结论:aPAP患者易并发机会感染(尤其是诺卡菌),但并不影响其生存;建议对aPAP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全肺灌洗液标本常规筛查慢生长病原菌,以提高这些感染的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吡非尼酮抑制JAK2表达对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通过抑制JAK2表达对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将30只8周雌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博来霉素组(雾化喷入博来霉素5 mg/kg)和吡非尼酮组(雾化喷入博来霉素5 mg/kg,隔日1次吡非尼酮灌胃20 mg/kg),每组10只。计算各组小鼠肺系数,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测定胶原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相关蛋白质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肺组织切片中p-JAK2、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的免疫荧光信号强度和p-JAK2的定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相关蛋白质水平。培养小鼠肺泡上皮细胞株MLE-12,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GF-β 1 10 μg/L)和干预组(TGF-β 1 10 μg/L,0.1、0.5、1和5 mmol/L吡非尼酮)。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LE-12相关蛋白质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MLE-12细胞中p-JAK2的免疫荧光信号强度和定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和不同浓度LY2109761组(0.01、0.05、0.5 μmol/L LY2109761,TGF-β 1 10 μg/L)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空白组、模型组、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干扰小RNA,TGF-β 1 10 μg/L)、si-JAK2组(转染si-JAK2,TGF-β 1 10 μg/L)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博来霉素组小鼠肺系数高于对照组[(1.16±0.17)%比(0.78±0.07)%, P<0.001],吡非尼酮组低于博来霉素组[(1.02±0.07)%比(1.16±0.17)%, P<0.05]。博来霉素组小鼠肺组织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24.85±1.83)比(8.84±1.44), P<0.001],吡非尼酮组低于博来霉素组[(9.42±3.07)比(24.85±1.83), P<0.01]。博来霉素组JAK2、p-JAK2、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GF-βR2)、TGF-β 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37±0.02)比(0.15±0.01),(0.38±0.01)比(0.20±0.01),(0.88±0.03)比(0.14±0.01),(0.18±0.01)比(0.09±0.01),均 P<0.001],吡非尼酮组均低于博来霉素组[(0.29±0.02)比(0.37±0.02),(0.28±0.01)比(0.38±0.01),(0.71±0.02)比(0.88±0.03),(0.09±0.06)比(0.18±0.01),均 P<0.01]。博来霉素组p-JAK2、TGF-β 1免疫荧光信号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吡啡尼酮组均低于博来霉素组(均 P<0.01),p-JAK2免疫荧光信号多定位于细胞核内。博来霉素组小鼠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涎液化糖链抗原和TGF-β 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吡非尼酮组肺表面活性蛋白A、肺表面活性蛋白D、涎液化糖链抗原和TGF-β 1表达水平均低于博来霉素组(均 P<0.05)。模型组JAK2、p-JAK2、TGF-βR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不同浓度干预组均低于模型组(均 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模型组MLE-12细胞中p-JAK2的免疫荧光信号逐渐增强,且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有定位。模型组JAK2、TGF-βR1、TGF-βR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均 P<0.01),不同浓度LY2109761组均低于模型组(均 P<0.05)。模型组和si-NC组JAK2、TGF-βR2、TGF-β 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si-JAK2组均低于si-NC组(均 P<0.05)。 结论:吡非尼酮通过抑制JAK2表达减轻肺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吡非尼酮通过TGF-β 1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并且减少p-JAK2直接入核参与信号转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外源性PS替代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临床应用方法包括预防性或抢救性治疗、有创性或微创性治疗、气管插管-PS-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技术和雾化治疗等。现在INSURE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使用细导管、喉罩导气管、雾化等新的非侵入性给药方法也正在被研究或采用。该文就近年来PS在新生儿临床应用的方法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表皮生长因子在ARDS小鼠肺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鼠肺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C57BL/6小鼠50只,6~8周龄,体重21~23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5组( n=10):对照组(C组)、EGF组、LPS+PBS组、LPS+EGF组和AG1478+LPS+EGF组。C组腹腔注射0.1 ml PBS;EGF组腹腔注射EGF 10 μg(0.1 ml),LPS+PBS组及LPS+EGF组气管滴注LPS后12 h腹腔注射等容量PBS或EGF 10 μg;AG1478+LPS+EGF组腹腔注射EGF受体(EGFR)拮抗剂AG1478 1 mg,30 min后气管滴注LPS,12 h后腹腔注射EGF 10 μg。采用气管滴注LPS 3 mg/kg制备小鼠ARDS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5天处死小鼠取肺组织,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肺损伤评分。模型制备后第5天处死前,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BCA法检测总蛋白浓度,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肺组织,计算湿重/干重比值(W/D比值),免疫荧光法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P-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共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EGFR、磷酸化EGFR(p-EGFR)、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LPS+PBS组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W/D比值和BALF总蛋白浓度、IL-6、TNF-α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SP-C和PCNA共表达细胞数增多,p-EGFR/EGFR和p-Akt/Akt比值升高( P<0.01),EGF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LPS+PBS组比较,LPS+EGF组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W/D比值和BALF中总蛋白、IL-6、TNF-α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SP-C和PCNA共表达细胞数增多,p-EGFR/EGFR和p-Akt/Akt比值升高( P<0.01);与LPS+EGF组比较,AG1478+LPS+EGF组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W/D比值和BALF总蛋白、IL-6、TNF-α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SP-C和PCNA共表达细胞数减少,p-EGFR/EGFR和p-Akt/Akt比值降低( P<0.01)。 结论:EGF能促进ARDS小鼠肺组织修复,机制可能与激活EGFR信号通路,促进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