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19年宁夏地区肾脏疾病谱演变特征的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肾脏疾病谱特征及演变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08年8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肾活检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等资料。根据患者接受肾活检时间段分为2008—2013年组和2014—2019年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肾活检时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肾脏疾病类型、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和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的差异。分析2008—2019年间宁夏地区肾脏疾病谱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3 867例肾活检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39.59±14.05)岁,男性多见(53.71%,2 077/3 867)。入选者接受肾活检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36.33%,1 405/3 867)。肾活检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8.79%(3 047/3 867),其次分别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8.57%,718/3 867)、肾小管间质性疾病(1.45%,56/3 867)和遗传性肾病(1.19%,46/3 867)。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最常见(44.60%,1 359/3 047),膜性肾病次之(30.75%,937/3 04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过敏性紫癜肾炎最常见(27.44%,197/718),狼疮肾炎次之(25.07%,180/718)。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与2008—2013年组相比,2014—2019年组患者膜性肾病比例较高,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非IgA沉积)比例较低(均 P<0.00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与2008—2013年组相比,2014—2019年组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比例较高,过敏性紫癜肾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比例较低(均 P<0.01)。2014—2019年组肾活检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单纯血尿及尿蛋白量≤1.0 g/24 h比例高于2008—2013年组,而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比例低于2008—2013年组(均 P<0.05)。与2008—2013年组相比,2014—2019年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肾衰竭比例较高,表现为蛋白尿合并血尿比例较低(均 P<0.05)。 结论:宁夏地区肾活检人群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多见,IgA肾病是最常见病因,膜性肾病占比有逐年升高趋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过敏性紫癜肾炎最常见,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占比有逐年升高趋势,提示应加强宁夏地区代谢性疾病肾脏并发症的筛查,重视轻度尿检异常患者的追踪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肾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是现今肿瘤治疗的一项重要的方法,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抑制剂,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益处,但是其不良反应值得关注。这些药物引发的免疫应答增强会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s),对药物使用和患者预后很有影响。其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系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急性肾损伤(ICI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ICI-AKI)是其中一种。其机制包括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丧失、药物特异性效应T细胞的再激活以及肾脏特异性自身抗体的产生。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只有少数ICIs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病例被报道。ICI-AKI通常对早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良好,大多数患者可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我们对ICI-AKI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式以及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和进展进行综述,特别对其危险因素、ICIs的再启动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助于采取管理措施来降低ICI-AKI发生,改善肿瘤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黄酸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中ILK/Snail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进程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锌指转录因子(Snail)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及大黄酸对其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肾病组、大黄酸组及缬沙坦组,每组各12只。使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黄酸组及缬沙坦组分别给予大黄酸100 mg/(kg·d)、缬沙坦30 mg/(kg·d)灌胃。于第8、16周末,以上四组大鼠各处死6只,原位灌洗肾脏,取出大鼠的肾脏组织后固定于蜡块并切片,使用HE及Masson染色分别对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间质胶原相对面积进行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LK、Snai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升高、肾间质胶原相对面积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下调、α-SMA表达上调( P<0.05)。与糖尿病肾病组比较,大黄酸组、缬沙坦组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下降、肾间质胶原相对面积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上调、α-SMA表达下调( P<0.05),且大黄酸组、缬沙坦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ILK、Snail及MMP-2的表达均随病情发生进行性升高( P<0.05)。与糖尿病肾病组比较,大黄酸组、缬沙坦组ILK、Snail及MMP-2的表达均有所下降( P<0.05),且大黄酸组、缬沙坦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黄酸可通过下调D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ILK/Snail信号通路的表达阻抑EMT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合并急性肾损伤供者供肾零点活检评估及移植后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器官捐献供者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情况下,对供肾穿刺零点活检评估及移植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4例供者的零点活检评估的病理资料,根据AKI的定义及Banff2016标准,对104例供者的供肾进行分组并评估供肾是否进行移植,分析比较不同程度病理改变的供肾移植后肌肾功能[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差异和急性肾小管损伤的程度。结果:104例供者中32例发生了AKI,与未发生AKI的供者相比,其病理表现在肾间质纤维化和急性肾小管损伤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病理表现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KI供者中,Banff>3分的2例供者的供肾均弃用,非AKI供者中,Banff>3分的供者12例,1例供者供肾因慢性病变程度高弃用,Banff≤3分的1例供者的右肾因缺血硬化萎缩弃用,最终三组受者进行比较,AKI组受者在术后1年的肌酐值和eGFR与非AKI组Banff≤3分受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优于非AKI组Banff≤3分受者( P<0.05)。AKI组受者术后DGF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长,其他并发症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病理表现为中度肾小管损伤以下且Banff评分<3分的AKI供肾可行移植,尽管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较慢,但其移植后仍可获得安全的移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对乙酰氨基酚相关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伴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该病例为一例64岁男性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大量感冒药酚麻美敏(对乙酰氨基酚为主要成分)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而就诊。肾穿刺活检提示急性间质性炎症伴出血。给予过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对乙酰氨基酚不是非甾体抗炎药,在肾脏被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产生有毒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在谷胱甘肽耗竭后与细胞蛋白结合,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常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很少引起严重的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CP-1、肾胺酶联合检测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肾胺酶联合检测在预测狼疮性肾炎(LN)的肾小管间质(TIN)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78例活动期LN患者纳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同时将本院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合格者纳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肾组织活检,统计其TIN损伤病例数与病理病变情况,检测患者的血清MCP-1以及肾胺酶水平,分析血清MCP-1及肾胺酶在预测LN患者的TIN损伤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MCP-1以及肾胺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LN患者的血清MCP-1及肾胺酶水平与患者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呈正相关(均 P<0.05),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均 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LN患者血清MCP-1及肾胺酶水平与其肾组织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肾小管萎缩程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程度、活动指数及慢性指数间均呈正相关(均 P<0.05)。存在TIN损害的LN患者血清MCP-1及肾胺酶水平显著高于无TIN损害者(均 P<0.05),且随着TIN损害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MCP-1及肾胺酶水平均呈依次上升趋势(均 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血清MCP-1与肾胺酶联合应用预测LN患者TIN损害的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时的效能(AUC=0.86, 95% CI: 0.790~1.000)。 结论:血清MCP-1及肾胺酶在活动期LN患者TIN损害中均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两者联合应用在预测活动期LN患者TIN损害中的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LN患者TIN损害的有效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Nrf2/TGF-β通路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在失神经支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均n=12):假手术组(Sham组)、肾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失神经假手术组(RDN组)和失神经肾脏缺血再灌注组(DIR组)。分别于造模后1 d或7 d取材,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马松染色法观察TIF程度及免疫组化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检测血尿素氮、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白细胞介素-4、10、13(IL-4、IL-10、IL-13)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Nrf2、TGF-β和磷酸化母亲DPP同源物3(果蝇)(Smad3)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再灌注1 d组(IR-1)和DIR-1组肾脏病理损伤、血清尿素氮、肌酐和NGAL水平、肾组织MDA、IL-4、IL-10和IL-13水平升高而SOD活性降低,Nrf2、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增加( P<0.05);与IR-7组比较,DIR-7组中纤维化程度及α-SMA、IL-4、IL-10和IL-13水平降低,Nrf2蛋白表达增高,TGF-β和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减少( P<0.05)。 结论:IRI造成失神经支配肾脏急性氧化应激损伤剧烈,启动TIF发生;而远期由于氧化应激损伤缓解、Nrf2通路的持续激活,抑制TGF-β表达及其下游Smad3蛋白磷酸化,从而减轻肾脏远期纤维化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他达拉非肠溶缓释新剂型对输尿管梗阻引起的肾纤维化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他达拉非肠溶缓释新剂型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引起的肾脏纤维化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8周龄)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UUO模型组、他达拉非新剂型治疗(1 mg/kg)组和他达拉非原研药治疗(5 mg/kg)组,每组6只.采用手术构建UUO模型,造模后连续7 d灌胃治疗.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通过肾脏组织病理学染色和Western blot实验观察他达拉非肠溶缓释新剂型对肾脏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与sham组相比,肾脏纤维化小鼠SCr水平显著升高,肾小管可见空泡变性、扩张,伴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沉积,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显著增加(P<0.05);他达拉非新剂型和原研药治疗均可显著降低肾纤维化小鼠SCr水平,改善患侧肾组织结构的损伤,减少胶原纤维的沉积,抑制FN及α-SMA的表达和分布(P<0.05).结论:他达拉非肠溶缓释新剂型可显著减少肾组织间质中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减轻输尿管梗阻引起的纤维化和肾功能损伤,且与他达拉非原研药相比,具有低剂量、高疗效的显著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草酸二甲酯中毒致急性肾损伤四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草酸二甲酯(DMO)中毒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非透析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于2020年7月,对4例急性DMO中毒患者的职业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病情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事故后现场调查可见工作场所内有大量白色DMO晶体。4例患者同时、短期内接触DMO后急性起病,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腰腹部绞痛及夜尿增多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均显示急性肾损伤,起病时患者血肌酐119~835 μmol/L。早期予以休息、保护肾功能、水化碱化尿液等治疗,同时均给予百令胶囊治疗。4例患者症状缓解,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临床预后良好。结论:急性DMO中毒导致急性肾损伤主要以低比重尿、无菌性白细胞尿等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早期积极治疗,临床短期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套管法在小型猪可逆性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套管法在小型猪可逆性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RPUUO)模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12月,将成年健康雄性贵州小型猪9只(贵州中医药大学动物研究所提供)切除左肾,随机抽签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持续性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组(CPUUO组)和RPUUO组,每组3只。RPUUO组和CPUUO组用套管法造成右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术后第14天,RPUUO组解除梗阻,CPUUO组不解除梗阻。术前和术后第3、7、14、28天,抽血查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超声扫描观察肾脏集合系统分离程度(DRCSS)。术后第28天处死全部猪,取右肾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损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RPUUO组SCr和BUN在术后第3天较术前明显升高,第14天达最高值,在第28天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在术后第7、14天较S组高[SCr:(133.11±14.73) μmol/L比(114.43±4.40) μmol/L、(169.13±13.68) μmol/L比(115.53±5.90) μmol/L, t=19.374、24.267, P<0.05),BUN:(5.81±0.85) mmol/L比(5.81±0.85) mmol/L、(7.96±0.41) mmol/L比(7.96±0.41) mmol/L, t=18.083、30.760, P<0.05];在术后第28天比CPUUO组低[SCr:(111.33±12.02) μmol/L比(268.03±14.84) μmol/L, t=16.683, P<0.05),BUN(5.10±0.15) mmol/L比(15.21±0.54) mmol/L, t=22.408, P<0.05)。RPUUO组DRCSS在术后第7天增加,第14天达最大值,在第28天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在术后第7、14天较S组增大[(2.23±0.18) mmol/L比(0.61±0.09) mmol/L、(3.90±0.19) mmol/L比(0.60±0.08) mmol/L, t=20.308、28.675, P<0.05];在术后第28天比CPUUO组低[(0.94±0.39) mmol/L比(5.93±0.23) mmol/L, t=16.474, P<0.05]。S组肾脏组织结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CPUUO组肾脏组织结构重度异常,肾小球数量明显减少,肾小管大面积萎缩消失,残存肾小管明显扩张,肾间质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RPUUO组肾小球变化不明显,肾小管轻度扩张,肾间质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套管法在小型猪上建立RPUUO模型,这种动物模型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