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乙酰氨基酚相关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伴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该病例为一例64岁男性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大量感冒药酚麻美敏(对乙酰氨基酚为主要成分)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而就诊。肾穿刺活检提示急性间质性炎症伴出血。给予过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对乙酰氨基酚不是非甾体抗炎药,在肾脏被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产生有毒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在谷胱甘肽耗竭后与细胞蛋白结合,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常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很少引起严重的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硫酸氨基葡萄糖和双醋瑞因治疗成人大骨节病疗效比较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比较硫酸氨基葡萄糖(GS)和双醋瑞因(DCN)对成人大骨节病(KBD)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在黑龙江省 KBD历史重病区繁荣乡、富路镇、龙安桥镇、亮河镇、绍文乡,根据《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标准选取患者 24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S、DCN组(性别、年龄、KBD病情分度均衡),分别为 120、120名。每个月进行 1次随访,调查患者用药情况和临床症状,并发放下一阶段药物。在治疗前、中、末期(0、90、180 d)采集患者的空腹血样和尿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以及尿吡啶酚(PYD)水平。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受累关节评估、疗效自我评价、不良反应评估,依据《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WS/T 79-2011)标准进行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和药物疗效判定。结果:软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治疗180 d,GS组血清IL-1β含量、尿PYD水平和DCN组尿PYD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0 d时( Z = - 2.332、- 5.420、- 5.204, P均 < 0.05)。VAS评分:治疗90 d,GS组患者疼痛、僵硬评分和DCN组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0 d时( Z = - 2.612、- 2.359,- 3.637、- 2.881、- 2.238, P均 < 0.05);治疗180 d,GS、DCN组患者疼痛、僵硬和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0 d时( Z = - 6.738、- 9.530、- 7.781,- 5.428、- 3.761、- 3.587, P均 < 0.01)。受累关节评估:治疗90、180 d,除DCN组天气变化疼痛外,两组其余症状关节评分均低于治疗同组0 d时( P均 < 0.05)。疗效自我评价:治疗180 d,DCN组患者疗效自我评价显效率高于GS组和同组治疗90 d时(χ 2 = 4.165、4.022, P均 < 0.05)。不良反应评估:治疗 90、180 d时,GS、DCN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关节功能障碍评分:治疗 90 d,GS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高于 DCN组(χ 2 = 4.993, P < 0.05);而治疗 180 d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417, P > 0.05)。 结论:GS和DCN对成人KBD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改善临床症状。GS起效快,且长期服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软骨免受炎症因子侵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初始治疗与高剂量布洛芬营救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布洛芬或扑热息痛初始治疗和高剂量布洛芬营救治疗早产儿血流动力显著异常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 32周hsPDA早产儿。初始治疗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口服布洛芬10 mg/kg,24 h及48 h后5 mg/kg)、扑热息痛组(口服扑热息痛15 mg/kg,每8小时1次,共3d)和保守管理组(口服注射用水1 ml/kg,24 h及48 h后0.5 ml/kg)。治疗失败者给予高剂量布洛芬营救治疗(口服布洛芬20 mg/kg,24 h及48 h后10 mg/kg)。治疗前后均查超声心动图、血肌酐、胱抑素C、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大便潜血、头颅彩超、留取尿液2 ml备查前列腺素E 2,记录尿量及并发症等。 结果:共计纳入110例患儿,其中布洛芬组38例、扑热息痛组37例、保守管理组35例。布洛芬组[71.1%(27/38)]和扑热息痛组[70.3%(26/37)]初始治疗成功率均高于保守管理组[40.0%(1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0.010)。给予高剂量布洛芬营救治疗31例,成功率58.1%(18/31)。初始治疗期间3组患儿少尿、上消化道出血、大便隐血阳性、Ⅲ~Ⅳ级脑室内出血和≥Ⅱ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发生率相似(均 P>0.05);营救治疗期间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与初始治疗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2/31)比6.4%(7/110)、3.2%(1/31)比4.5%(5/110)、12.9%(4/31)比6.4%(7/110)、0比4.5%(5/110)、3.2%(1/31)比1.8%(2/110),均 P>0.05]。各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和谷丙转氨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胱抑素C在布洛芬组[(0.44±0.17)μmol/L]和扑热息痛组[(0.18±0.09)μmol/L]治疗后均升高( t=-15.70、-14.64;均 P<0.001),且布洛芬组升高幅度更大( P<0.001)。尿前列腺素E 2在布洛芬组[(-11.63±3.70)ng/L]和扑热息痛组[(-4.89±1.91)ng/L]治疗后均下降( t=15.57、7.03;均 P<0.001),且布洛芬组下降幅度更大( P<0.001)。高剂量布洛芬营救治疗后,血清胱抑素C略升高,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0.17)mg/L比(1.71±0.21)mg/L; t=-1.12, P=0.273]。 结论:布洛芬或扑热息痛初始治疗、高剂量布洛芬营救治疗均能有效地促进早产儿hsPDA关闭,治疗成功率相似,均高于保守管理,均未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应注意监测尿量和血清胱抑素C等肾功能指标。高剂量布洛芬相对安全,可作为营救治疗措施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对乙酰氨基酚对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影响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对乙酰氨基酚对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影响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160只,6周龄,体重22~24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40):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对乙酰氨基酚组(Sham+APAP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对乙酰氨基酚组(SAE+APA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Sham+APAP组和SAE+APAP组分别于模型制备前1 h时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100 mg/kg。记录术后7 d生存情况;于术后24 h时观察小鼠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学结果,于造模后24 h时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采用比色法测定活性氧(ROS)、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xCT)和4-羟基-2-壬烯醛(4-HNE)的表达。 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和SAE+APAP组术后7 d生存率降低,海马ROS和MDA含量升高,GSH含量降低,GPX4和xCT表达下调,SAE组4-HNE表达上调( P<0.05),Sham+APAP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E组比较,SAE+APAP组术后7 d生存率升高,海马ROS和MDA含量降低,GSH含量升高,GPX4和xCT表达上调,4-HNE表达下调( P<0.05)。SAE+APAP组海马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损伤较SAE组减轻。 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可有效减轻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机制与其抑制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蒙古黄芪响应反复干旱胁迫的代谢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蒙古黄芪是黄芪药材的重要基原植物,其主要种植地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均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定期间歇式降雨造成了植物干旱复水循环.研究蒙古黄芪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对于了解其响应自然间歇降雨的干旱胁迫机制非常关键.[方法]试验以1年生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进行反复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后,测定盆栽土壤养分及其根长、根粗,用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蒙古黄芪的初生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及代谢通路分析;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法、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反复干旱胁迫处理下蒙古黄芪根中总黄酮、总皂苷及多糖物质含量.[结果](1)蒙古黄芪在干旱胁迫时会呈现根粗减小,根长和须根密度增加的趋势.(2)干旱及复水处理下,代谢组共检测到42种代谢产物,主要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胺类及氨类化合物和糖类等;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植株在反复干旱胁迫过程中主要影响体内的氨基酸代谢途径,通过增加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及精氨酸的含量,降低天冬酰胺、色氨酸和4-氨基丁酸的含量来增强自身抗旱性,具体表现为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等代谢物增加1~3倍,色氨酸和4-氨基丁酸等代谢物下降1~2倍.(3)在第1轮干旱胁迫下蒙古黄芪总皂苷积累,而第2轮干旱胁迫后黄芪皂苷、总黄酮类、多糖3种活性物质的生成量减少,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与蒙古黄芪响应水分胁迫的机制密切相关,同时植株也会调节自身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响应环境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羚羊感冒口服液多重药理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在动物水平对羚羊感冒口服液多重药理作用进行评价,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 依据羚羊感冒口服液的功能主治及临床适应证,建立6种动物模型:流感病毒FM1株及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致肺炎模型,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及扭体模型,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及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模型.通过观察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伊文思蓝OD值、扭体次数,咳嗽次数及酚红排泌量等药效指标,评价羚羊感冒口服液的抗病毒、抗菌、抗炎、止痛、止咳、化痰作用.结果 羚羊感冒口服液20 mL·kg-1·d-1剂量组可显著抑制流感病毒FM1引起的肺指数增高,明显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升高及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羚羊感冒口服液20、15、10 mL·kg-1·d-13个剂量组对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显著减少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20、15 mL·kg-1·d-12个剂量组均可显著减少醋酸致小鼠疼痛的扭体次数.结论 不同剂量组羚羊感冒口服液作用程度不同且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包括抗病毒、抗菌、抗炎、止痛、止咳、化痰作用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扁刺峨眉蔷薇化学成分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对扁刺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f.pteracantha全株的化学成分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将扁刺峨眉蔷薇样品进行干燥、粉碎,采用溶剂提取法、MCIHP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RP-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D-NMR、MS等多种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B16F10细胞建立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评价模型,利用多巴氧化法评价化合物对B16F10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扁刺峨眉蔷薇75%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野鸦椿酸(1)、negundonorin A(2)、覆盆子酸(3)、刺梨苷(4)、野蔷薇苷(5)、2α,3α-dihydroxy-19-oxo-18,19-seco-urs-11,13(18)-dien-28-oicacid(6)、胡萝卜苷(7)、小麦黄素(8)、8-甲氧羰基儿茶素(9)、柚皮素(10)、槲皮素(11)、3,3'-O-二甲基鞣花酸(12)、1-hydroxy-2,6-bis-epi-pinoresinol(13)、东莨菪素(14)、3-吲哚甲醛(15)、短叶苏木酚酸甲酯(16)、3,4,5-trimethoxyphenyl-(6'-O-galloyl)-O-β-D-glucopyranoside(17)、没食子酸甲酯(18)、原儿茶酸(19)、β-羟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20)、异香草酸(21).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浓度40 μmol/L时,化合物1~3、5、13、14、16、21有显著酪氨酸酶抑制活性(P<0.05、0.01),且抑制作用高于阳性药曲酸.在浓度20μmol/L时,化合物1、3、5、14、21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P<0.05、0.001).结论 2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扁刺峨眉蔷薇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12、15、17、20为首次从蔷薇属中分离得到;多数化合物都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且活性高于阳性药曲酸.扁刺峨眉蔷薇资源在用于美白功效日用品的开发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循环miR-124作为铅神经毒性标志物的灵敏性、稳定性和组织特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验证循环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124的稳定性、组织特异性及其检测铅神经毒性的灵敏性,为循环miR-124用于铅神经毒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集血液样本离心、分装后立即检测或在室温、2~8℃和-70~-90℃条件下储存不同时间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miR-124的表达;分别使用对乙酰氨基酚(1250 mg/kg)、异丙肾上腺素(2.5 mg/kg)和庆大霉素(80 mg/kg)建立大鼠肝毒性、心脏毒性和肾毒性模型,采集血液样本检测并比较造模前后循环miR-124的变化;使用醋酸铅(300、600 mg/kg)建立大鼠神经毒性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比较检测到细胞因子和循环miR-124含量变化的时间评估其灵敏性.结果:以新鲜血液样本作为对照,血液样本室温保存6 h,2~8℃保存24 h,-70~-90℃保存36d以及3次冻融后循环miR-124仍保持稳定,稳定性可以支持实验室需求;循环miR-124在大鼠肝毒性、心脏毒性和肾毒性模型中均无明显改变,具有良好的组织特异性;与细胞因子相比,循环miR-124可以更灵敏地检测铅暴露引起的神经炎症.结论:循环miR-124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组织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作为评价铅神经毒性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LC-MS/MS定量检测小鼠尿液RNA氧化标志物8-oxoGsn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建立快速高效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用于测定小鼠尿液中RNA氧化标志物8-氧化鸟苷(8-oxoGsn)水平.方法 小鼠尿液37 ℃孵育离心后,用70%甲醇溶液(含30%10 mmol/L醋酸铵)1:10稀释尿液上清,加入同位素内标[13C,15N2]8-oxoGsn,用 Agilent ZORBOX SB-Aq色谱柱(100 mm× 3 mm,1.8 μm)分离,以含0.1%甲酸的1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及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5 ℃,流速0.3 mL/min,进样量5 μL,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结果 8-oxoGsn响应和水平的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6,定量检测限为0.25 ng/mL,加标回收率86.21%~112.56%,基质效应为-5.01%,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38%~7.17%、2.74%~9.52%,满足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小鼠尿液检测结果显示C57小鼠对乙酰氨基酚(APAP)处理组8-oxoGsn水平明显高于C57对照组(P<0.01);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HBV-Tg)小鼠APAP处理组8-oxoGsn水平明显高于HBV-Tg小鼠对照组(P<0.001).结论 建立的LC-MS/MS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适用于小鼠尿液中8-oxoGsn水平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红天麻与乌天麻镇痛活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比较红天麻、乌天麻及其差异成分的镇痛作用,为天麻道地药材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对红天麻和乌天麻中19个酚酸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其含量差异;使用热板致痛和醋酸致痛2种模型评估红天麻、乌天麻及其差异成分的镇痛作用.结果 热板致痛和醋酸致痛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红天麻可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红天麻和乌天麻均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红天麻和乌天麻的差异成分琥珀酸、L-焦谷氨酸可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丁香酸、天麻素、琥珀酸、L-焦谷氨酸均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中琥珀酸、L-焦谷氨酸的镇痛作用更佳.结论 与乌天麻相比,红天麻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二者的差异成分琥珀酸和L-焦谷氨酸显示出较好的镇痛效果,可能是其镇痛作用差异的关键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