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周血CC家族趋化因子配体21、CXC趋化因子受体7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探究血清CC家族趋化因子配体21(CCL21)、CXC趋化因子受体7(CXCR7)水平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2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病人是否出现复发分为早期复发组(19例)和未早期复发组(10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中CCL21、CXCR7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CCL21、CXCR7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未早期复发组相比,早期复发组病人左心房直径(LA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CL21水平较高(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CXCR7水平较低(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CCL21、CXCR7水平预测术后早期复发的AUC分别为0.88、0.87,CCL21为138.36 ng/L时,CXCR7为2113.83μg/L,具有最优的预测能力,二者联合预测术后早期复发的AUC为0.94,灵敏度为84.20%,特异度为95.1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LAD值、CCL21≥138.36 ng/L、CXCR7≤2113.83μg/L是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高LVEF值是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术后早期复发的阵发性房颤病人血清中CCL21水平上升,CXCR7水平下降,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TWEAK及其受体Fn14信号通路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WEAK)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新成员之一.TWEAK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或旁分泌方式与其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早期反应蛋白14(Fn14)结合,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和炎症等多种活动.TWEAK/Fn14信号通路在肺损伤、哮喘以及肺癌等肺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兴免疫检查点靶点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免疫检查点通过双信号机制调控肿瘤微环境中最主要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活性而发挥作用.这些分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免疫球蛋白(immune globulin,Ig)超家族,另一类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配体/受体对.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免疫检查点靶点不断涌现,其中,CD40、CD27、4-1BB、OX40及VISTA等在实体瘤治疗中具有良好前景.负向免疫检查点(negative checkpoint regulators,NCRs)也逐渐受到重视,更多新兴免疫检查点分子正在临床试验阶段,低反应率及耐药性是新靶点研究的瓶颈.本文就免疫检查点靶点的特点、部分研究中的免疫检查点新靶点、新兴免疫检查点靶点研究前景与挑战等热点问题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有氧运动调控肥胖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及通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mRNA表达谱芯片技术探究有氧运动对肥胖小鼠棕色脂肪组织(BAT)炎症反应相关差异基因和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NC,n=8)和高脂饮食组(HD,n=22),高脂饮食组饲喂8周建立肥胖模型后再随机分为肥胖安静对照组(HC,n=8)和肥胖运动组(HE,n=8).NC组饲喂普通饲料;HC组饲喂高脂饲料;HE组饲喂高脂饲料的同时进行10 m/min,1 h/d,6d/w的跑台训练.4周后,测试血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取肩胛处BAT进行mRNA表达谱分析,分别对比HC与NC组、HE与HC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基因功能注释(GO)和信号通路(Pathway)富集度统计分析.结果:(1)HE组较HC组体重和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0.05);(2)差异基因筛选和GO分析结果显示,HC组较NC组上调的基因有802个,包含的生物学过程(BP)主要为炎症反应等过程;下调的基因有1157个,BP主要为脂质代谢等过程;HE与HC组相比上调的基因有859个,BP主要为糖脂代谢等过程,下调的基因有576个,BP主要为转录调节等过程.巨噬细胞表达基因1(Mpeg1)、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转化基因(Mmd)、趋化因子配体28(Cc128)、白介素-6受体仅(IL6ra)、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b(Tnfrsf1b)、瘦素受体(Lepr)6个与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相关的关键差异基因在运动后出现下调或有下调趋势;(3)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HE组Jak-STAT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显著下调,Insulin信号通路显著上调.结论:有氧运动可通过调节肥胖机体BAT中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而抑制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相关基因表达,改善肥胖机体慢性炎症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OX40及其配体在淋巴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OX40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OX40和抗原提呈细胞膜上的OX40配体(OX40L)是一对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二者结合后能促进T细胞的增殖,而且OX40还具有活化和增强T细胞免疫应答的双重作用. OX40/OX40L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目前已有多个OX40激动剂的临床研究在开展.文章对OX40/OX40L的免疫调控机制及其在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NFSF15对肿瘤脉管生成调控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5(TNFSF15)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特异分泌的细胞因子.作为死亡受体3(DR3)的配体,它参与调控VEGF/VEGFR信号通路,进而影响多种脉管细胞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例如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促进淋巴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防止血管渗漏、抑制血管生成等.临床研究数据表明TNFSF15启动子区域突变引起的TNFSF15高表达会增加罹患多种肿瘤的风险.然而,TNFSF15对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截然相反,其可通过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DR3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但与淋巴内皮细胞表面受体DR3结合后反导致肿瘤内淋巴管生成而促进肿瘤淋巴转移.分析其不同生物效应对肿瘤脉管生成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本文仅就此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PD-L1和OX40靶点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恶性肿瘤作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诱因较多、早期无明显症状且易发生转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肿瘤病理机制深入研究,肿瘤免疫疗法逐渐成为人类研究的重点.其中免疫检查点PD-L1是肿瘤免疫治疗经典靶点,它可以与PD-1结合通过激活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活性,促进肿瘤生长.2016年,第一个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获批上市,至今全球用于肿瘤治疗的在研PD-L1抑制剂有30多个.而OX40是继PD-L1后的又一热门靶点,它是一种共刺激分子,与OX40L结合能增强免疫细胞发挥抑制肿瘤生长功能.目前PD-L1和OX40均已成为免疫疗法领域的研究重点,由于肿瘤是多因素导致,在病原学上有多种信号通路,利用免疫疗法治疗肿瘤需要多种免疫机制同时或前后进行.因此研究者提出了联合疗法,通过联合PD-L1抑制剂和OX40激动剂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开发针对两个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均有望给癌症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此文介绍PD-L1和OX40的结构、特性、信号通路以及药物研发情况,同时概述PD-L1抑制剂联用OX40激动剂以及PD-L1/OX40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在免疫调控和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是免疫调控中重要的检查点分子之一.BTLA属于CD28超家族,其蛋白质结构类似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CTLA-4).BTLA主要在B细胞和T细胞中表达,也被发现存在于其它一些先天免疫细胞,例如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到目前为止,疱疹病毒入侵介质(herpesvirus entry mediator,HVEM)是在人类细胞中发现的BTLA的唯一配体.HVEM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其与BTLA的相互作用直接连接了CD28和TNFR两大家族.BTLA与HVEM的结合通常介导免疫抑制效应,并在维持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BTLA/HVEM通路除了提供负调控信号以外,还能促进T细胞的存活,这种双重信号系统的存在使得BTLA介导的免疫调控更加精细和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TLA参与并影响了T细胞、B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等介导的免疫调控,并因此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例如炎症、肿瘤、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就BTLA在免疫调控及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丹红通精方对精索静脉曲张模型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丹红通精方对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生精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红通精方低剂量组(1.3 g·kg-1·d-1)、丹红通精方中剂量组(2.5 g·kg-1·d-1)、丹红通精方高剂量组(5.0 g·kg-1·d-1),每组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Turner肾静脉缩窄术建立精索静脉曲张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红通精方给药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丹红通精方溶液,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早晚各给药1次,连续8周.使用精子检测分析系统检测附睾的精子总数及活动精子数;TUNEL法检测大鼠睾丸生殖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睾丸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6,Fas)、Fas 配体(Fas ligand,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精子总数、运动精子百分比及DHT水平降低,不运动精子百分比、睾丸组织细胞凋亡率、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及LH、FSH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丹红通精方各给药组精子总数、运动精子百分比及DHT水平升高,睾丸组织细胞凋亡率及血清中FSH水平降低;丹红通精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睾丸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丹红通精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不运动精子百分比降低;丹红通精方高剂量组Fas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血清LH水平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红通精方各给药组大鼠睾丸组织病理改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丹红通精方中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结论:丹红通精方可明显改善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的生精功能,促进精液质量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性激素及Fas/FasL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