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国际颈管腺癌标准与分类286例宫颈腺癌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国际颈管腺癌标准与分类(IECC)在中国妇女宫颈腺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宫颈腺癌病例286例,复习HE切片,按IECC重新分类,分析各组织学类型与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人乳头状瘤病毒(HPV)mRNA原位杂交(RNAscope)结果、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宫颈腺癌发病年龄19~77岁(中位年龄47岁)。FIGOⅠ期223例,Ⅱ期22例,Ⅲ期38例,Ⅳ期3例。按IECC分类,HPV相关腺癌(HPVA)213例(74.5%)、非HPV相关腺癌(NHPVA)60例(21%)和腺癌-非特指类型(NOS)13例(4.5%)。HPVA、NHPVA的组织学亚型分别以普通型(156例,54.5%)和胃型(46例,15.9%)最常见。HPVA、NHPVA和腺癌-NOS,p16阳性占比分别为173/188(91.8%)、17/64(26.6%)和8/13,HPV mRNA阳性占比分别为144/161(89.4%)、0/18和7/13。与HPVA相比,NHPVA具有发病年龄大、FIGO分期高、神经侵犯、脉管内瘤栓、p53突变型表达率高等特点( P<0.05)。年龄>47岁、NHPVA、胃型、FIGOⅡ~Ⅳ期、脉管内瘤栓、神经侵犯、p53突变型表达等为总生存、肿瘤复发的预后不良因素( P<0.01)。在HPVA,黏液型组预后比普通型组差( 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FIGOⅡ~Ⅳ期、NHPVA和p53突变型表达是宫颈腺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FIGOⅡ~Ⅳ期和胃型腺癌为肿瘤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5)。 结论:IECC将宫颈腺癌分为HPVA和NHPVA有很好的病因学、临床病理意义与预后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在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在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的术前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本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老年左半结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个组,观察组30例,术前介入引导下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后冲洗减压1周后行一期手术切除和吻合;对照组28例,按传统术前准备,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灌肠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措施,一期手术或和分期手术.结果 在置入肠梗阻导管冲洗减压后,观察组患者腹围、近端肠管扩张最大直径、胃管引流量、炎症反应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一期手术切除和吻合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在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的应用是可行和安全的,减轻患者痛苦和提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癌根治术后炎性反应状态延长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状态的延长对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的40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体温≥38℃持续≥4 d或白细胞≥10×109/L持续≥7 d定义为术后炎性反应状态延长,比较炎性反应时间延长组和非延长组OS差异,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7例(11.8%)患者处于延长高热状态,34例(8.5%)术后处于延长白细胞增多状态,其中19例(4.8%)同时表现为延长高热和延长白细胞增多状态.术后延长高热患者5年OS低于无延长高热患者(51.5% vs 70.0%,P=0.011).术后延长白细胞增多患者5年OS低于无延长白细胞增多患者(44.1% vs 70.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延长高热(HR=1.78,95% CI:1.14~2.68,P=0.008)和术后延长白细胞增多(HR=2.26,95%CI:1.98~3.63,P<0.01)是胃癌患者术后OS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长时间高热和白细胞增多状态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十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老十针”毫针针刺联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1例行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并在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及胃肠降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和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运用“老十针”毫针针刺联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10 mg/次,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肌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注治疗,10 mg/次,每天1次.治疗14 d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日均胃液引流量低于对照组[(105.3±35.1) mL/d vs (388.6±76.3) mL/d,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3.9±1.6)d vs(6.3-2.7)d]、腹胀感消失时间[(7.2±2.8)d vs (14.9±4.6)d]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9.7±1.8)d vs (13.3±4.1)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十针”毫针针刺联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功能蛋白聚糖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VCA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下载整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胃癌相关数据,联合Oncomine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中VCAN mRNA的表达水平,探究VCAN mRN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分析胃癌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法分析VCAN调控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 VCAN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15.138±0.654)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3.678±0.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3,P<0.001).VCAN mRNA表达与TNM分期(F=3.192,P=0.038)、T分期(F=4.703,P=0.003)及病理分级(t=2.642,P=0.009)相关.VCAN mRNA高表达病人与低表达病人相比生存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VCAN表达和年龄是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GSEA分析发现在VCAN高表达的主要富集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Wnt,Toll样受体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信号通路中.结论 VCAN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与胃癌病人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VCAN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江苏省十一市、县1984~1986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占江苏省1/6人口的十一个市、县1984~1986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1984~1986年,恶性肿瘤死亡率163.28/10万,中国标化死亡率116.57/10万,世界标化死亡率177.75/10万,占同期总死亡人数的25.04%。变化趋势分析表明男女性食管癌及男性白血病有逐年下降趋势,男性肺癌和女性肝癌有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恶性肿瘤中国标化死亡率间的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女性胃癌与食管癌呈正相关,男性食管癌及女性胃癌与肺癌呈负相关,女性乳腺癌与食管癌呈负相关,提示这几种恶性肿瘤之间可能存在病因学方面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通市肿瘤医院胃癌病人246例.对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Met蛋白表达水平和基因突变状态.结果 c-Met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3.3%,c-Met蛋白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与脉管侵犯有关(P<0.05);c-Met基因突变率与蛋白表达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et蛋白表达与脉管侵袭有关;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分化之间的c-Met基因突变率差异不大,且c-Met基因突变率与蛋白表达不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由时序暴露病例—对照研究资料估计易感暴露年龄和癌症潜伏期——吸烟、饮酒对胃癌发病潜伏期估计
编辑人员丨2023/8/5
我们研究了吸烟、饮酒对胃癌发病的易感暴露年龄和潜伏期分布。发现在单因素意义下,吸烟、饮酒对胃癌发病的易感暴露年龄分别为15~50岁和35~50岁;潜伏期估计分别为35年和15年;积累期分别为30年和10年,癌前期分别为5年。在多因素分析中,揭示主要在蔬菜消费量影响下,饮酒对胃癌发病潜伏期估计延长至20年,而且是由于癌前期内等待时间延长了5年所致,为二级预防提供了理论解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WHO(2019)消化系统肿瘤分化尚不确定肿瘤分类解读
编辑人员丨2023/8/5
WHO(2019)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新版)与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旧版)在章节分类及内容上有较大的改变.最大的变化是旧版分类按照部位分章节列出所发生的常见肿瘤类型,而新版以肿瘤组织学来源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上皮、淋巴造血系统、间叶、少见类型以及消化系统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等.与旧版相比,新版消化系统间叶性肿瘤分化尚不确定部分的变化较为明显,对每种疾病的理解和分类更加细致和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分化尚不确定的肿瘤主要介绍了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间叶性错构瘤(mesenchymal hamartoma of the liver,MHL)、肝钙化性巢状上皮间质肿瘤(calcifying nested stromal-epithelial tumour of the liver,CNSETL)、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胃肠透明细胞肉瘤/恶性胃肠神经外胚层肿瘤(gastrointestinal clear cell sarcoma/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neuroectodermal tumour,GCCS/GNET)、肝胚胎性肉瘤(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ESL)六种组织学类型.从定义、ICD-0编码、ICD-11编码、相关术语、亚型、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大体表现、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分子病理学诊断、基本和理想的诊断标准、TNM分期、预后和预测等几个方面进行详尽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手术证实的79例小肠出血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对手术证实的79例小肠出血进行分析,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79例小肠出血分别行小肠气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 99mTc扫描、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检查,最后均得到手术及病理证实。 结果::出血原因中,肿瘤39例(49.4%),以息肉、平滑肌瘤和肉瘤居多;憩室和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均为10例(12.6%);伤寒及克隆病均为8例(10.1%);空肠血管畸形3例(3.8%);其它1例。选择性动脉造影阳性率达75%(9/12);核素扫描阳性率为50%(2/4);小肠气钡造影为10.4%(2/19);6例剖腹探查,4例阳性,2例借助术中肠镜发现病变。结论::肿瘤占出血原因首位;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及伤寒也占较高比例(22.7%),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原因不明的反复出血应及时剖腹探查,术中肠镜可提高阳性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