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急性肝衰竭120例病因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的病因、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和预后进行分析,并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生化指标,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 t检验、 Wilcoxon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20例PALF患儿中,男68例,女52例;婴儿36例,幼儿34例,学龄前期22例,学龄期28例。病因方面:脓毒症20例(16.7%)、遗传代谢性疾病19例(15.8%)、中毒18例(15.0%)、病毒感染12例(10.0%)、药物6例(5.0%)、胆道息肉1例(0.8%)、肿瘤性疾病1例(0.8%)和病因不明43例(35.9%)。在已知病因中,婴儿以感染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幼儿以感染和药物/毒物为主,而学龄期和学龄前期以药物/毒物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PALF患儿病死率为50.0%;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脓毒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和酪氨酸血症合并PALF病死率高;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总胆红素(TB)[159.00(73.05,274.00) μmol/L比62.75(2.65,221.75) μmol/L]、结合胆红素(DB)[83.00(41.43,160.00) μmol/L比38.74(10.98,128.75)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39.60(24.93,62.60) s比24.65(21.43,29.83)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40(2.30,6.74)比2.09(1.85,2.84)]、血氨(NH 3)水平[109.50(85.25,149.75) μmol/L比80.00(60.25,102.75) μmol/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清蛋白(ALB)[(28.72±5.88) g/L比(33.69±4.96) g/L]、丙氨酸转氨酶(ALT)[586.50(223.25,1 082.00) U/L比1 434.00(615.00,3 334.50) 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827.50(545.00,2 024.00) U/L比1 663.50(821.00,4 886.75) U/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PALF病死率高,不同年龄段病因不同,TB、DB、PT、INR、NH 3水平升高及肝性脑病发病率升高,ALB、ALT和AST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囊息肉的超声观察随访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患者胆囊息肉的动态变化并分析胆囊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宣武医院健康筛查中心接受腹部超声体检者的相关资料,动态观察胆囊息肉变化情况,对其中多次体检均有胆囊息肉(息肉组, n=1 149)人群与多次体检均未发现胆囊息肉的(对照组, n=18 243)人群,及息肉发生及与消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息肉组占比( n=1 149,52.1%)>新发组( n=797,36.2%)>消失组( n=258,11.7%)。胆囊息肉在中年人群中占比最大;息肉新发人群集中在30.0~59.0岁,而胆囊息肉消失的顶峰在60岁以后。息肉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男性、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舒张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OR=1.152)、男性( OR=1.407)及低密度脂蛋白( OR=1.656)是胆囊息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胆囊息肉的年发病率为9.7‰,多见于中年,且发病率在升高;胆囊息肉可自行消失,但随着胆囊息肉初始直径的增大,消失概率减小。年龄、男性、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胆囊息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囊息肉手术适应证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附2 27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手术适应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11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 272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5例、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352例、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332例、陕西省人民医院233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2例、延安大学附属咸阳医院138例、宝鸡市人民医院137例、汉中市中心医院125例、宝鸡市中心医院95例、安康市中心医院72例、榆林市第二医院51例)行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87例,女1 385例;年龄为(48±12)岁,年龄范围为12~86岁。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病理学检查及住院情况。(2)随访及并发症情况。(3)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4)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10~12 mm、≥13 m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5)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6)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肿瘤性息肉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估。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状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剔除CEA、CA19-9缺失数据后进行发生肿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多样本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后,应用R 3.6.0 version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1)手术治疗、病理学检查及住院情况:2 272例患者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 19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43例、胆囊癌根治术28例、腹腔镜保胆取息肉术2例,术中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1 050例。2 272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非肿瘤性息肉1 953例(胆固醇性息肉1 681例、炎症性息肉272例);肿瘤性息肉319例,其中良性息肉274例(腺瘤93例、腺肌瘤66例、腺瘤样增生81例、腺瘤合并上皮内瘤变34例),恶性息肉45例(腺癌43例、腺鳞癌1例、肉瘤样癌1例)。2 272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3 d(1~27 d)。(2)随访及并发症情况:2 272例患者中,1 9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5~6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1.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短期并发症患者180例,发生长期并发症患者170例。(3)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1 953例非肿瘤性息肉患者年龄(≤50岁、>50岁),第一次发现息肉至手术时间(<1年、1~3年、>3年且≤5年、>5年),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多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1~6 mm、7~9 mm、10~12 mm、≥13 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带蒂、宽基底),术前B超检查息肉形态(结节状、乳头状、球状、桑葚状),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有、无),术后病理学检查息肉直径(1~6 mm、7~9 mm、10~12 mm、≥13 mm),术后病理学检查胆囊壁厚度(≤4 mm、>4 mm)分别为1 118、835例,1 027、422、230、274例,2.0 mg/L(0.2~8.6 mg/L),14.5 U/mL(2.6~116.4 U/mL),10.5 U/mL(1.2~58.7 U/mL),658、1 295例,674、741、413、125例,1 389、564例,407、1 119、292、135例,832、1 121例,698、774、385、96例,1 719、234例;319例肿瘤性息肉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0、159例,204、55、26、34例,2.9 mg/L(0.2~28.8 mg/L),19.7 U/mL(3.5~437.1 U/mL),15.0 U/mL(1.0~945.0 U/mL),203、116例,49、59、100、111例,154、165例,92、153、49、25例,218、101例,53、85、90、91例,263、56例;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99, Z=-3.668,-2.407,-3.023,-3.403, χ2=104.474, Z=-13.367, χ2=65.676,12.622,73.075, Z=-11.874, χ2=7.649, P<0.05)。(4)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10~12 mm、≥13 m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2 272例患者中,剔除合并胆囊结石311例后,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 706例,直径为10~12 mm 459例,直径为≥13 mm 205例。706例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患者第一次发现息肉至手术时间(<1年、1~3年、>3年且≤5年、>5年),CEA,CA19-9,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多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带蒂、宽基底),术前B超检查息肉形态(结节状、乳头状、球状、桑葚状),术前B超检查息肉回声强度(略强、中等、弱),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有、无),息肉病理学类型(非肿瘤性息肉、良性息肉、恶性息肉)分别为291、170、107、138例,2.2 mg/L(0.5~8.6 mg/L),21.0 U/mL(2.8~116.4 U/mL),207、499例,620、86例,118、463、75、50例,252、410、44例,379、327例,657、49、0例;459例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67、85、43、64例,1.6 mg/L(0.4~9.3 mg/L),10.4 U/mL(3.3~354.0 U/mL),205、254例,237、222例,158、223、51、27例,222、213、24例,263、196例,373、79、7例;205例胆囊息肉直径≥13 mm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8、38、20、19例,2.1 mg/L(0.6~28.8 mg/L),10.2 U/mL(3.6~307.0 U/mL),120、85例,75、130例,68、97、22、18例,98、95、12例,148、57例,113、71、21例;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10~12 mm、≥13 mm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82,8.093,39.504,66.971,277.043,60.945,19.672,22.340,197.854, P<0.05)。(5)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459例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中,非肿瘤性息肉373例,肿瘤性息肉8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A、CA19-9、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是影响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相关因素( χ2=10.342,5.616,20.009, Z=-4.352, χ2=6.203,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A>5.0 mg/L、CA19-9>39.0 U/mL、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为11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为宽基底是影响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8.423,0.082,0.337,3.694,2.318,95%可信区间为1.547~45.843,0.015~0.443,0.198~0.575,1.987~6.866,1.372~3.916, P<0.05)。(6)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肿瘤性息肉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估:将CEA、CA19-9、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导入R 3.6.0 version软件建立肿瘤性息肉列线图预测模型,其结果显示:CEA>5.0 mg/L,CA19-9>39.0 U/mL,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为10 mm、息肉直径为11 mm、息肉直径为12 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为宽基底列线图评分分别为25、27、100、0、26、72、98分;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68。列线图预测结果显示:直径为10、11、12 mm胆囊息肉,多发、带蒂、CEA≤5.0 mg/L和CA19-9≤39.0 U/mL的患者,肿瘤性息肉发生率分别为0、6%、10%;直径为10、11、12 mm胆囊息肉,单发、宽基底息肉患者,肿瘤性息肉发生率分别为43%、53%、70%。校准图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肿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较为一致。 结论:CEA>5.0 mg/L、CA19-9>39.0 U/mL、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为11 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为宽基底是影响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直径为10、11、12 mm,单发和宽基底胆囊息肉患者,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胆道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17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经胆道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中医院2003年3月至2016年10月经胆道镜微创保胆治疗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取得成功,2例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诊断为早期胆囊癌1例,诊断为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80~166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10~60 mL。无输血。术后无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胆固醇性息肉131例,腺瘤43例,早期胆囊癌1例,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术后生活质量好,随访1~15年,复发率4.0%(7/176),均为原胆固醇性息肉病例,息肉小,无明显临床症状,继续门诊随访中。早期胆囊癌病例随访15年,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病例随访9年,均健在。结论:胆道镜微创保胆治疗经严格筛选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安全可行的,能够保留胆囊功能,术后生活质量好,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胆固醇性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研究胆囊黏膜上皮粘蛋白(MUC)表达与胆固醇逆转运(RCT)的差异,探索胆囊胆固醇性息肉(GCP)和胆囊胆固醇性结石(GCC)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行胆囊切除术的10例GCP和10例GC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GCP组和GCC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切除了正常胆囊的5例患者(因外伤、肝硬化、肝移植等疾病导致胆囊切除)作为对照组。10例GCP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43.40±9.59)岁。10例GCC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45.00±8.13)岁。5例对照组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3.80±6.01)岁。免疫组化分析MUC各个亚型及RCT蛋白[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和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I)]在各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CP组胆囊黏膜MUC1(3.40±0.70比0)、MUC5AC(1.50±0.53比0)、MUC6(4.70±0.48比0)、ABCG1(3.50±0.53比1.60±0.55)表达均增高,而SR-BI表达评分降低(1.70±0.48比3.40±0.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GCC组胆囊黏膜MUC1(4.80±0.42比0)、MUC5AC(4.70±0.48比0)、MUC6(3.30±0.67比0)、ABCG1(3.40±0.52比1.60±0.55)表达均增高,而SR-BI表达评分降低(0比3.40±0.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MUC1、MUC5AC、MUC6与RCT蛋白的不同表达程度,导致了在胆汁高胆固醇这一共同致病基础上GCP与GCC的差异化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1例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5例,女66例;年龄为(55±16)岁,年龄范围为20~89岁。111例患者术中采用胆道镜观察胆道系统黏膜走行及黏膜下血管、增生性病灶等情况。观察指标:(1)患者检查情况。(2)具体病例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患者检查情况:111例患者术中均行胆道镜检查,5例患者行病理学检查。111例患者中,5例患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2)具体病例分析。病例1患者术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总管内原胆囊颈管口处黏膜异常,血管增粗,走行紊乱,考虑恶变可能。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炎细胞浸润,局灶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管壁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浸润肌壁癌变,3,3-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检查结果示细胞角蛋白7强阳性。病例2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CP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息肉根部可见1根血管,诊断为胆囊息肉合并腺瘤。内镜窄带成像术(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根部黏膜下可见粗大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成腺瘤样增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呈腺瘤样增生。病例3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肝内胆管结石较大。采用钬激光碎石处理,击碎结石后发现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病灶质软,黏膜光滑。NBI和亚甲基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4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伴扩张。CT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多发软组织密度影,考虑胆管乳头状瘤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除胆总管下段小结石,肝内外胆管壁上多发节段性增生絮状增生病灶。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内多发增生性病灶,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影。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样增生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5患者术前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示胆管下端泥沙样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颈部狭窄,其余区域增粗。CT冠状面检查结果示胆囊颈部及胆总管内多发结石,伴肝内外胆管及主胰管扩张,胆总管下端稍狭窄,不排除壶腹部占位性病变可能。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示胆总管下端软组织占位性病变,考虑内生性腺瘤可能,胆总管内微小结石。术前超声内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慢性炎。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光滑,未见占位性病变。术中胆道镜下超细超声探头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及黏膜下结构层次清楚,未见占位性病变。结论:胆道镜检查可用于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倒班护士胆囊息肉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倒班护士在健康体检中胆囊息肉的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倒班护士预防胆囊息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3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该院的1 119名倒班护士,将经超声诊断有胆囊息肉者纳入病例组,无胆囊息肉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夜班频次、文化程度、科室、用餐是否规律、饮酒史、吸烟史、血清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乙肝表面抗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年龄( P<0.01)、性别( P=0.028)、BMI( P=0.005)、夜班频次( P=0.021);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文化程度、科室、用餐是否规律、饮酒史、吸烟史、乙肝表面抗原、血清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BMI和夜班频次( P<0.05)。 结论:年龄、BMI和夜班频次可能是倒班护士中胆囊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状况及 Hp感染与结肠镜下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637例行结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14C呼气实验判断 Hp感染状况;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吸烟史、 Hp感染状况、息肉直径、息肉数量、息肉位置和息肉病理分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637例患者中,发现结直肠息肉437例(结直肠息肉组),未发现结直肠息肉200例(对照组)。两组年龄、TC和吸烟史率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直肠息肉组男性比例、BMI、TG和 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7.44%(251/437)比35.00%(70/200)、(24.34 ± 3.24)kg/m 2比(23.70 ± 3.40)kg/m 2、1.47(0.93,1.75)mmol/L比1.31(0.86,1.63)mmol/L和54.46%(238/437)比40.00%(8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 Hp感染是导致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2.260和1.545,95% CI 1.568~3.258和1.082~2.208, P<0.01或<0.05)。437例结直肠息肉组患者中, Hp感染238例,无 Hp感染199例。 Hp感染患者与无 Hp感染患者息肉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Hp感染患者息肉直径≥0.5 cm、息肉多发、腺瘤型息肉比例明显高于无 Hp感染患者[66.81%(159/238)比53.27%(106/199)、55.04%(131/238)比36.68%(73/199)和67.23%(160/238)比54.77%(109/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Hp感染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且与结直肠息肉的部分临床特征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探索(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讨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endoscopic trans-gastric cholecystolithotomy, ETGC)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行ETGC的病例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患者行ERCP取石至内镜ETGC的时间间隔1~77 d(中位天数5 d)。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RCP胆总管取石后保胆取石术。患者均为多发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1例。ETGC手术时间22~100 min(中位时间65 min),住院天数3~9 d(中位天数6.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体温升高,其中1例超声提示右上腹局部积液可能;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再发胆囊炎、胆管炎相关症状,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位患者术后均接受了超声复查,其中5例无复发,其中1例术后9个月超声显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泥淤积。ERCP取石联合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经皮胆囊息肉组织活检及射频消融术临床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胆囊息肉组织活检及射频消融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行超声引导下胆囊息肉活检术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5例,共29枚息肉,病灶最大径11.00(10.00,12.50)mm,全麻下超声引导下胆囊壁浆膜层下注水至胆囊壁水肿增厚≥10 mm,行经皮胆囊息肉活检术及射频消融术,消融息肉及息肉附着处胆囊黏膜层。术中超声造影评估是否需要补充消融。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情况,评估胆囊息肉完全消融率、消融后病灶体积缩小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对胆囊壁厚度和胆囊收缩率的影响。结果:25例患者成功完成胆囊息肉活检术及射频消融术。活检病理胆固醇息肉14例,腺瘤5例,炎性息肉5例,胆囊腺肌症1例。29枚胆囊息肉呈消融后改变,病灶体积不同程度缩小。第1,3,6个月消融灶体积缩小率分别为70.74%(58.55%,77.56%)、89.47%(85.04%,96.87%)、100%(95.6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胆囊壁厚度及胆囊收缩率术前与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时间为14~39(23.32±6.68)min。术中3例(12.0%)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下降,术后2例(8.0%)患者出现轻微腹痛,1例(4.0%)患者出现明显腹痛,均处理后缓解。无出血、胆囊穿孔、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1~22[6(3,7)]个月,无患者失访,无息肉复发及新生息肉,未见继发性胆囊结石出现。 结论:超声引导下胆囊息肉的组织活检及射频消融术在保留胆囊功能的前提下明确息肉性质并局部灭活息肉,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可操作性,是胆囊息肉保胆治疗的一个可行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