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睑松弛症脱垂泪腺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泪腺脱垂的可能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整形科手术治疗的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23例(30只眼)的30份泪腺组织标本,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库的8份正常泪腺组织(对照)标本进行对比。分别行HE染色、Verhoeff-Van-Gieson染色、相关抗原及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观察患者与对照泪腺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及相关抗原及抗体表达的差异。应用胶体金标记的免疫电镜技术在超微结构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的表达及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平均发病年龄11岁(7~16岁);对照泪腺组织来自3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年龄15岁(10~20岁)。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30份泪腺组织标本中,仅2份标本HE染色表现为明显腺腔扩张,间质中脂肪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增多,其余标本与对照正常泪腺组织标本无明显差别或仅有轻度慢性炎性反应;30份标本Verhoeff-Van-Gieson染色均显示包被泪腺的筋膜组织结构破坏,胶原纤维变性,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表达为+++、++、+、-的标本分别为12、11、4、3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白细胞分化抗原CD3表达为+++、++、+、-分别为2、19、7、2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MMP-3表达为+++、++、+、-分别为0、0、11、19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MMP-9表达为+++、++、+、-分别为14、14、0、2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CD3、MMP-3和MMP-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92,-4.168,-2.005,-4.552;均 P<0.05);而IgG、IgM、CD20、补体C1抑制物的表达强度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电镜技术显示,与对照标本相比,泪腺脱垂者泪腺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形状失去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酶原颗粒表面有MMP-3及MMP-9表达,腺泡细胞膜上有MMP-3表达。 结论: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免疫炎性反应、胶原纤维变性、筋膜组织松解断裂以及IgA、CD3 +T淋巴细胞、MMP-3和MMP-9阳性表达,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205-21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解决夹心式侧流免疫层析中钩效应的问题:回顾及对未来解决方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侧流免疫层析技术(LFIA)是一种快速检测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从试管或者实验器皿中移动到试纸条上进行,利用试纸条的层析作用使待测溶液向指定方向移动进而完成整个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通过肉眼观察试剂条特定位置的颜色变化即可作出定性判断。因其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经济、无需专业人员的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食品质量监测、环境监测、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目前,阻碍LFIA技术发展的一大重要瓶颈就是钩效应的影响。本文旨在归纳总结目前应对钩效应的方法、手段及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者在设计试纸条、对适宜纳米颗粒的选择及实现LFIA定量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脏类器官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和倒置胶体晶体聚乙二醇支架(ICC)为基础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肝脏类器官系统,并验证核苷类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方法:将iPSC分化诱导成肝细胞样细胞(HLC),并接种至ICC中建立肝脏类器官系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Nanog同源框(NANOG)、性别决定区Y框(SOX)2、SOX17、叉头框蛋白A2(FOXA2)、甲胎蛋白、白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类器官三维结构进行摄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分析HLC中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表达水平。HepG2.2.15细胞提取HBV病毒颗粒感染肝脏类器官,RT-qPCR法检测细胞内HBV前基因组RNA(pgRNA)相对表达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中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表达。分别以0.5 μmol/L恩替卡韦、0.5 μmol/L拉米夫定干预HBV感染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感染与未感染细胞内HBV pgRNA相对表达量。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iPSC分化21 d内,干细胞标志物NANOG、SOX2 mRNA表达水平降低( F=158.90、8.31, P<0.001, P=0.002),内胚层SOX17、FOXA2 mRNA表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 F=37.23、82.57,均 P<0.001);分化后期,肝细胞中甲胎蛋白、白蛋白mRNA表达水平升高( F=4.65、34.64, P=0.012,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法和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分化后细胞中NTCP高表达,其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为0.803±0.099,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分化后肝细胞表达白蛋白,在ICC中呈现三维球体结构。HBV pgRNA表达和HBsAg、HBcAg的免疫染色证实HBV成功感染肝脏类器官系统。核苷类药物作用类器官系统3 d后,恩替卡韦组(0.665±0.220)和拉米夫定组(0.503±0.117)的HBV pgRNA水平较未感染细胞(3.347±0.454)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53、12.72,均 P<0.001)。 结论:iPSC分化后表现出肝脏特异性基因白蛋白和NTCP,以iPSC和ICC构建的肝脏类器官系统具有人体肝脏功能,HBV能感染该系统,恩替卡韦、拉米夫定能有效抑制肝细胞中HBV复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肝脏类器官系统探讨布乐韦肽抑制丁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肝脏类器官系统,并探讨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受体抑制剂布乐韦肽对HD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由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的肝细胞样细胞(HLC)接种于倒置胶体晶体聚乙二醇支架(ICC),构建肝脏类器官系统。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HuH7)后,收获细胞上清中的HDV颗粒,同时提取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将HBV和HDV颗粒共同感染肝脏类器官,构建HDV感染的肝脏类器官,同时以未感染HDV的肝脏类器官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类器官单元的结构及丁型肝炎抗原(HD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类器官中NTCP和HDAg的蛋白质水平。布乐韦肽Pre组为感染HDV前在肝脏类器官中加入布乐韦肽进行预处理,布乐韦肽Post组为感染24 h后加入布乐韦肽,IFN-α组为感染24 h后加入α干扰素,并设未经药物处理的空白对照组,比较4组的HDV复制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iPSC分化过程中Nanog同源框(NANOG)、性别决定区Y框(SOX)2、SOX17、叉头框蛋白A2(FOXA2)、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白蛋白、甲胎蛋白、NTCP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药物干预后4组HDV mRNA表达量。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iPSC分化为HLC的21 d内,NANOG的mRNA表达量逐渐下降,SOX17、FOXA2的表达量先升后降,HNF-4α、白蛋白、甲胎蛋白、NTCP的表达量逐渐升高。iPSC中NTCP的蛋白质水平为0.118±0.003,低于HLC的1.315±0.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92, P<0.001)。HDV感染后肝脏类器官中HDAg的蛋白质水平高于未感染HDV的阴性对照组(1.284±0.128比0.157±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7, P<0.001)。感染第14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三维球体结构,HDAg与HBsAg高表达。用药干预后第3天,分别与空白对照组(1.000±0.077)比较,IFN-α组(0.453±0.028)和布乐韦肽Pre组(0.136±0.012)的HDV mRNA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95、33.15,均 P<0.001)。而布乐韦肽Post组(0.968±0.069)与空白对照组的HDV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4, P>0.05)。 结论:iPSC衍生的HLC与ICC构建的肝脏类器官能模拟人体肝脏功能,并成功感染HDV颗粒。经布乐韦肽早期阻断能有效降低HDV感染肝脏类器官系统中病毒的复制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050例CMIA法检测梅毒抗体弱阳性标本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化学发光检测的梅毒抗体S/CO低值样本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及评价。方法:于2017年7至2019年9月对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ent micropaticle immunoassay, CMIA)检测的1050例梅毒抗体弱阳性血清标本分别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及免疫胶体金法进行复检,并进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对于S/CO值在1.01~9.21之间样本,随着化学发光S/CO值的增高,其与TPPA法与胶体金法的阳性符合率逐渐提高。对于S/CO值在1.01~2.00之间标本,CMIA法与TPPA法及胶体金法阳性符合率分别为43.55%和37.10%,经梅毒抗体免疫印迹法(syphilis antibody western blot,TP-WB)验证后,CMIA低值样本的阳性预测值为32.38%。CMIA法S/CO弱阳性人群中,≥70岁老年人群与<70岁人群TPPA复检阳性率无差别( χ2=2.874, P>0.05)。 结论:CMIA法筛查梅毒抗体S/CO低值的样本,阳性预测值较低,复检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剪切工艺制备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优化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高剪切工艺制备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考察定转子类型、线速度、定转子间距、助悬剂浓度、药物浓度、料液温度对药物粒径的影响,并与球磨法制备的样品对比颗粒形貌、体外释放、体内缓释效果.结果 最优制备工艺为:以胶体磨模块作为剪切头,药物浓度为13%,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为0.52%,辅料溶液pH为5.0~6.0,转子线速度为35m·s-1,定转子间距为100μm,料液温度在48~65℃,得到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的平均粒径为(3.83±0.05)μm.与球磨法制备的样品相比,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药物颗粒更为圆滑,以及具有更为优异的体内外缓释效果.结论 通过高剪切工艺制备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制备工艺简便,易于放大生产,并实现了较好的缓释效果,对其他药物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功能检查过程中气溶胶产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1引言气溶胶(aerosol)是固体、液体或固液混合微粒悬浮于气体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是一种稳定的扩散体系,同时具有胶体性质,不因重力而沉降,可悬浮在大气中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1].以空气为介质的气溶胶粒子粒径在0.001~100μm之间,其粒径的大小与空气流速成反比.有研究表明正常说话也会产生小液滴气溶胶[2~4].刘元等[5]的研究证实了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由于肺功能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各种呼吸活动,如用力呼气、深吸气等,这些操作可能会产生含传染性颗粒物的飞沫和气溶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在小鼠骨骼肌和人血液中诱导的免疫反应与毒性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氧化石墨烯(GO)在小鼠骨骼肌和血液中的免疫反应性,评估其毒性效应.方法 超声破碎法制备GO纳米颗粒,动态光散射仪测定悬浮于去离子水和PBS的GO纳米颗粒粒径与表面电荷.将不同浓度(0.5、1和2 mg/mL)的GO悬浮液或PBS分别注入C57BL/6小鼠腓肠肌,HE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小鼠体内炎症和免疫反应性.采用扫描电镜、分光光度计和血栓弹性描记图(TEG)观察GO对体外人血红细胞形态、溶血和凝血的影响.结果 动态光散射研究显示,与水悬浮液相比,GO颗粒的PBS悬浮液具有更优的胶体分散性、稳定性、表面电荷效应及体内微环境模拟性.HE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小鼠腓肠肌中GO植入区周围的炎症浸润、肌纤维变性以及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CD4+T细胞的浸润程度(包括F4/80+、CD11b+、CD11c+的平均阳性荧光面积百分比和CD3+CD4+细胞数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相比低浓度(0.002和0.02 mg/mL)的GO和PBS,较高浓度(0.2、2和20 mg/mL)的GO可使体外红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并引起红细胞溶血(P<0.05).TEG显示,相较低浓度组和PBS组,高浓度GO组的多项血液凝固参数(K,α,R和MA)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GO可持久诱导炎症和免疫反应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骨骼肌肌肉毒性和体外血液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在梅毒抗体检测中的价值及适用范围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比较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光激化学发光法(LIC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性能指标,探寻GICA法在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价值以及患者自检的可能.方法 选取2022年2~5月收集的合肥市滨湖医院住院患者、门诊就诊者以及体检者共143人份血清标本,同时采用GICA、LICA、ELISA、CLI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以TPP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GICA与LICA、ELISA、CLIA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并与TPPA比较得出一致性以及符合率;通过绘制出GICA、LICA、ELISA、CLI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根据计算所得最佳临界值进行分区,比较不同区间的TPPA符合率与GICA的TPPA符合率大小.结果 GICA的特异度与ELISA、LI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CA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CL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CA与TPPA的符合率均高于ELISA、LICA、CL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和LICA与GICA的符合率均高于CLIA与GICA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交叉示意图可见,GICA阳性时至少伴有其他2种方法同时阳性.GI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与ELISA、LICA、CLIA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区后发现ELISA、LICA和CLIA的S/CO值(样本吸光值/临界值)分别在1.00~12.00、1.00~10.00、1.00~4.00时的TPPA符合率与GICA的TPPA符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ICA作为快速诊断梅毒的重要手段,其各项指标均优于ELISA、LICA、CLIA,还能作为此3种方法初筛梅毒抗体阳性后的复检方法,为日后患者自检模式的实现也提供了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检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内循环抗原的免疫层析试条的制备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一种快速、简便诊断棘球蚴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纯化棘球蚴囊液抗原,并以此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确定其亚类和效价.筛选基于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吸附于交联垫;将另一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划线包被于同一硝酸纤维素膜适当位置,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手术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87例)、多房棘球蚴病(40例)、囊尾蚴病(25例)、日本血吸虫病(10例)、弓形虫病(5例)、并殖吸虫病(5例)、华支睾吸虫病(5例)患者血清,以及60例健康者血清,以评价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以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为免疫源制备单克隆抗体,共筛选了11株能高效分泌效价在1:25600~1:102400特异抗体的细胞株,抗体亚类为IgG1或IgG2a.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F3B6作为标记抗体,单克隆抗体C4H6作为包被抗体制成免疫层析试条,用该试条检测127份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12%(112/127),其中试条检测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8.51%(77/87),检测泡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为87.50%(35/40),试条法检测两型包虫病患者血清敏感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与2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0份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5份弓形虫病患者血清、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5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60份健康者血清也均为阴性,总特异性为100.00%.结论 成功制备了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此单抗为基础研制出的快速诊断棘球蚴病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