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罗西汀过量致急性肺损伤和呼吸衰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32岁女性患者因抑郁症长期口服帕罗西汀40 mg/d。因行为不能自控,患者一次性服用帕罗西汀约1 000 mg。服药约24 h后,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继之出现呼吸困难,2 d后出现神志不清。氧分压38 mmHg(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43 mmHg,胸部CT示双肺磨玻璃影,呈间质性肺水肿。诊断为急性肺损伤,呼吸衰竭。给予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甲泼尼龙160 mg/d持续静脉泵入,同时给予抗感染、补液、纠正酸碱失衡等对症治疗。呼吸状况逐渐改善,氧分压逐渐恢复正常;5 d后停用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锐器致左侧颈部损伤伴疟疾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颈部锐器伤在临床中较常见,合并颈动脉破裂时病死率高,且生存者常因缺血性脑卒中致残,损伤累及颈部神经和胸导管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急诊手术修复受损组织、恢复脑血流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操作难度大,术后监护治疗要求高;当同时患有疟疾时,其非特异性症状与创伤术后并发症临床表现相似,可能漏诊引起不良后果。在缺乏专科药械和监护设备的条件下颈部锐器伤伴疟疾的诊治流程和预后未见文献报道。笔者报告援非期间1例刀斧砍伤左侧颈部及肩部致颈部血管、神经及胸导管损伤伴疟疾患者,探讨在简陋的医疗环境下颈部创伤伴疟疾的救治经验,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MR评估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患者心肌结构及功能受损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临床明确诊断为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PTA)患者心脏磁共振(CMR)心肌延迟强化(LGE)、心功能参数及组织特征追踪技术(FT)所得的心室心肌整体应变情况,探讨其心肌结构及功能受损表现。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到2020年12月临床明确诊断为PTA的患者32例和无心肺疾病的健康受试者21名,且均进行了CMR检查。依据有无肺动脉高压(PAH),将PTA患者分为PAH组(11例)和非PAH组(21例),应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PTA患者间心肌LGE表现的差异。进一步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PAH组、非PAH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心功能参数,以及左、右心室心肌的整体应变峰值,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将PAH组上述FT参数值与右心导管检查(RHC)所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经胸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PTA患者存在心肌LGE阳性者23例(71.9 %)。PAH组心室结合部(IP)(11/11)、心肌中层(11/11)或心外膜下(10/11)与非PAH组IP部(11/21)、心肌中层(7/21)或心外膜下(9/21)比较,更易出现LGE阳性( P值分别为0.006、<0.001和0.011)。PAH组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峰值(LVGPCS)、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峰值(LVGPLS)和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峰值较健康对照组绝对值均明显减低( P<0.05),非PAH组LVGPCS和LVGPLS绝对值小于健康对照组( P<0.05)。PAH组中RHC所得平均肺动脉压与多个FT参数值相关性良好( P<0.05),尤其是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峰值( r=-0.807, P=0.009)和LVGPCS( r s=0.817, P=0.007)。 结论:PTA患者可出现心肌损伤,且合并PAH的患者更易出现IP部、心肌中层或心外膜下LGE。LVGPCS和LVGPLS可早期提示未合并PAH的PTA患者左心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锁骨下动脉不同的手术处理方式分为A组(26例)和B组(29例)。A组患者行标准孙氏手术(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B组患者行改良孙氏手术并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截瘫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及乳糜胸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及截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替换术中,采用象鼻支架开窗+覆膜分支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流程,降低胸导管、喉返神经损伤及内漏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在儿童气道异物中应用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9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60例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病例资料。结果:60例患儿中,男40例,3岁以下58例(96.7%)。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98.3%)、气喘(56.7%)、发热(46.7%)。85%患儿有明确异物吸入史。异物以植物类食物为主(91.6%),以花生等果仁类食物最为常见。异物嵌顿部位主要为左主支气管(33.3%)和右主支气管(26.7%)。40例(66.7%)气道异物伴肉芽组织增生,其中少量肉芽13例(21.7%)、肉芽部分包裹26例(43.3%),完全包裹1例(1.7%)。60例患儿气道异物均1次性成功取出,其中单一球囊导管异物取出31例(51.7%),从打开球囊到异物被拖出声门一般耗时约15~20秒。无术中严重出血、气胸、声带或气道壁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儿童常见的花生等果仁类气道异物,尤其并发肉芽组织增生者,应用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行异物取出是安全、有效、快速的,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先天性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同期手术治疗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合并漏斗胸最佳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到2018年5月间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7例先天性CHD合并漏斗胸患儿的资料,男10例,女7例,年龄(4.5±2.7)岁,年龄范围1~12.7岁,体重(14.5±5.2)kg ,体重范围7.5~27.5 kg。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4例,单纯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根据年龄及漏斗胸程度,分别接受游离提拉胸骨、自制胸骨抬举装置、NUSS钢板的治疗,CHD分别接受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或右腋下直切口)或经皮及经心导管封堵治疗。结果:17例患儿均接受同期手术矫治,心内畸形矫治及漏斗胸均矫治成功,住院时间(13.2±4.8)d,住院时间范围为(8~25)d。有2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术后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依据患儿的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方案予以同期矫治儿童CHD合并漏斗胸,可避免多次手术、麻醉的风险,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早产儿动脉导管结扎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并在心脏外科进行手术干预的49例PDA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2例;均为胎龄<28周的早产儿,平均出生胎龄为26 +5周,胎龄范围为24 +5~27 +6周;多胎妊娠占38.8%(19/49);出生体重为(930±148) g;术前超声评估PDA直径为(4.0±0.8) mm;术前约有1.6次药物治疗疗程。观察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的早期预后、住院期间病死率、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和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脱离氧疗的时间等,总结PDA结扎术治疗超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儿的手术时间为(52±16) min,手术时平均日龄为42.4 d,手术时平均体重为1.68 kg,术前PDA直径的中位数为3.8 mm,出院时平均纠正年龄为42 +6周,出院时平均体重为3.47 kg。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所有患儿术后无残瘘,均达到即刻闭合。2例患儿术前已存在左侧声带麻痹,术后无新增神经损伤的病例;术后气胸占10.2%(5/49)。出院前非手术相关死亡4例,院内病死率为8.2%(4/49)。术前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占85.7%(42/49),无创正压通气支持占14.3%(7/49)。住院期间有创机械通气总时间为(42±37) d,总的呼吸机支持(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为(73±34) d。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的呼吸机支持时间在术前和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2.4±26.5 )d和(32.2±35.0)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 P=0.003和 P<0.001。生存分析发现多胎妊娠、手术时体重≥1.5 kg、PDA直径<3.8 mm的患儿术后可以更早撤离呼吸机治疗及脱离氧疗。 结论:运用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超早产儿PDA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58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重型和危重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2020年1月29日至2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收治的58例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结果:58例患者中,重型36例(62.1%),危重型22例(37.9%),男性28例(48.3%),女性30例(51.7%),年龄(62.12±12.95)岁。既往有基础疾病者28例(48.2%),其中高血压21例(36.2%),糖尿病11例(19.0%),冠心病6例(10.3%),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3.4%),恶性肿瘤1例(1.7%)。发热54例(93.1%),咳嗽/咳痰46例(79.3%),胸闷/呼吸困难48例(82.8%),乏力/肌肉酸痛32例(55.2%),咽痛15例(25.9%),腹泻6例(10.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低7例(12.1%),白细胞升高6例(10.3%),淋巴细胞比例减低35例(60.3%),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27例(46.6%),血红蛋白下降24例(41.4%),CRP升高38例(65.5%),ALT升高32例(55.2%),AST升高25例(43.1%),LDH升高39例(67.2%),白蛋白减低43例(74.1%),PCT升高36例(62.1%),D-二聚体升高45例(77.5%)。CT影像学主要特点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双肺多发斑片影及磨玻璃影伴支气管充气征,以肺外带明显,多数患者存在双肺大面积实变影伴小叶间隔增厚。所有患者中,鼻导管吸氧9例(15.5%),面罩吸氧33例(56.9%),高流量鼻导管氧疗8例(13.3%),有创机械通气8例(13.3%);口服或静脉应用广谱抗菌药物29例(50%),临时或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14例(24.1%)。转归:痊愈出院21例(36.2%),病情平稳未达出院标准27例(46.6%),病情加重转ICU 3例(5.2%),死亡7例(12.1%)。[不简约]结论: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在老年人和存在基础病者发生风险更高,临床症状及肺部CT影像学表现较重,多数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容易发生混合感染,肝功能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多种合并症,病死率高。对此类患者应尽早开展综合性治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脐静脉置管置入深度和留置时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如错位、感染、渗液、血栓、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尤其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受到广泛关注。UVC置入深度目前并无最佳估算方案。置管操作完成后,可通过超声检查评估管端位置,尽量避免移位、错位导致的脏器损伤及并发症。UVC的留置时程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最佳留置时程尚无统一结论,需要进一步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EMLA)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择期全静脉麻醉下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80例,根据术中是否使用EMLA乳膏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于术前在双腔气管插管大、小套囊处涂抹EMLA乳膏,对照组在套囊处以医用石蜡油润滑。回顾2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等一般情况,术前(T 0)收缩压(SBP)、舒张压(DPB)、心率(HR),术中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后患者翻身侧卧(T 1)、肺楔形切除(T 2)、术毕恢复平卧(T 3)、拔除气管导管(T 4)时SBP、DBP、HR及气管导管移位时循环反应发生率、全身麻醉药用量、气管黏膜损伤情况,术后拔管期咳嗽情况及术后1 d随访情况。 结果:2组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期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比55.00%, χ2=12.170, P<0.01)。观察组T 0、T 1、T 3时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2、T 4时SBP、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值均<0.05)。2组T 0、T 1、T 2、T 3、T 4时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导管移位时循环反应阳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比60.00%, χ2=13.333, P<0.01)。2组患者术后1 d并未出现喘鸣、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喉痉挛、饮水呛咳等并发症。 结论:EMLA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能有效减轻双腔气管导管移位时对气管内膜的刺激,降低拔管期咳嗽发生率及循环反应阳性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