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胸膜疾病临床研究 改善胸膜疾病治疗流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结合过去10年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对5类常见的胸膜疾病的治疗做一个简要的概括。(1)对于无症状的恶性胸腔积液(MPE),无须胸腔穿刺(胸穿)排液。对于出现症状的MPE,尝试一次胸穿大量排液以确定大量排液之后能否缓解呼吸困难或是否存在肺膨胀不全;只要大量排液能缓解气急症状,应以埋管引流和(或)胸膜固定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存在肺膨胀不全、胸膜固定术失败或积液出现分隔,则只能行埋管引流,胸膜固定术不再有价值。(2)基于肺结核的临床试验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如下:初治结核病6个月的治疗方案应当包括2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巩固期为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4个月。(3)联合胸腔内注入纤溶剂/脱氧核糖核酸酶可作为胸腔感染的初治用药,或作为外科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推荐使用剂量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10 mg/次,每天2次;脱氧核糖核酸酶5 mg/次,每天2次。(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处置首发的自发性气胸即使是中大量的气胸时,也宜采取更加审慎、更加保守的态度,无需急于排气。(5)与目前用于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较,联合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和易普利姆玛的免疫治疗能够大大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存活率,提示免疫治疗完全可以成为不可手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与矫形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MMC)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与矫形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MMC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5.4±5.9)岁(范围6~28岁),均在幼儿期(0~4岁)接受MMC切除修补术。对脊髓脊膜膨出的合并症、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角)、矫形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0.8)年(范围1~4年)。23例患者中MMC发生于上胸段3例、胸段1例、胸腰段13例,腰骶段6例。16例患者脊柱侧凸或后凸的顶点与MMC病损在同一节段内。MMC位于胸腰段的13例患者中12例伴有侧凸畸形、9例伴有后凸畸形,MMC位于腰骶段的6例患者中3例伴有骨盆倾斜。椎体畸形包括椎弓根间距增宽21例、椎管扩大19例、棘突缺如17例、分节不良17例、半椎体畸形9例。髓内病变包括脊髓纵裂6例、脊髓拴系9例。总体植入物密度57.2%±17.0%(范围16.6%~100%)。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为40.9°±19.1°,小于术前的71.5°±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局部后凸角为26.7°±12.9°,小于术前的40.4°±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冠状面平衡为(16.1±13.6) mm,小于术前的(28.5± 23.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末次随访时SRS-22总分为(18.7±0.7)分,高于术前的(17.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74, P<0.001);术后ODI为25.5%±6.2%,小于术前的44.8%±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6, P<0.001)。4例患者发生硬脊膜破裂,其中2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2例患者出现螺钉位置不良。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出现断棒,1例出现深部感染。 结论:MMC患者在幼儿期接受切除修补术后约70%在成年期发生以病损部位为顶椎的迟发性脊柱畸形。后路矫形通常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如顶椎区椎体后份发育不良造成置钉困难,可采用前路椎体钉、椎板钩固定及经S 2骶髂螺钉等方法增加植入物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严重创伤出血救治中的生命支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失血性休克和致死性出血是战伤和非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手术室内死亡的80%以上,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此类患者救治是创伤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核心问题。院前损害控制性复苏措施,包括遵循ABCs法则,基于院前转运时间实施相应的输血、输液策略,基于具体伤情维持血压、使用氨甲环酸等;院内损害控制性复苏的核心是大量输血,及早纠正创伤性凝血病。院前损害控制性外科主要包括颈椎等脊柱的保护、骨盆带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直接压迫止血等,针对不可压迫致命性出血的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最有希望的救命技术。院内损害控制性外科包括损害控制性剖腹、剖胸、骨科手术和开颅手术等。只有在黄金时间内配合实施损害控制性外科手术和损害控制性复苏,才能最终挽救此类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 12L 1节段5例、L 1,2节段2例、L 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 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IgG-κ、IgG-λ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IgG-κ、IgG-λ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23年5月收治的1例IgG-κ、IgG-λ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6岁。3个月前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伴下肢无力半个月于各地就诊。下肢无力、麻木加重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后,实验室检查示M蛋白9.5%,免疫固定电泳IgG弱阳性,κ轻链弱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47.21 pg/ml,促甲状腺激素(TSH)4.1500 mI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64 pmol/L,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5.38 pmol/L;CT检查示双肺多发炎症,双侧胸腔积液,心脏增大,心包少量积液,胸部皮下脂肪间隙絮状高密度影;超声示脾脏大(厚48 mm),腹腔积液,增大三尖瓣少中量反流,肺动脉压增高[收缩压约65 mmHg(1 mmHg=0.133 kPa)];肌电图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治疗,周围神经感觉逐渐恢复,皮肤症状减轻。结论: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罕见,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异性抗浆细胞治疗可显著缓解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清醒俯卧位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清醒俯卧位(APP)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67~96岁[(82.3±6.3)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手术方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3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42例术后仅接受标准化护理(标准护理组),42例术后接受标准化护理和APP干预(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PPCs(包括肺炎、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术后第4天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术后第4天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APP相关不良事件数目。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0~90 d[(86.1±16.5)d]。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30 d内PPCs发生率为16.7%(7/42),Ⅰ型呼吸衰竭发生率为4.8%(2/42);标准护理组分别为35.7%(15/42)、21.4%(9/42)( P均<0.05)。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PaO 2为(82.0±8.8)mmHg,SaO 2为0.96±0.01,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为3.2(-1.9,8.0)mmHg;标准护理组分别为(74.3±12.1)mmHg、0.94±0.03、-7.6(-17.2,1.1)mmHg( P均<0.01)。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CPIS为2.0(1.0,3.0)分,标准护理组为4.0(1.0,7.0)分( P<0.05)。两组术后30 d内肺炎、Ⅱ型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及术后第4天PaC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APP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与标准护理比较,APP联合标准护理可显著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PPCs,尤其是Ⅰ型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氧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腔镜单纯壁层胸膜剥脱术治疗顽固性气胸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对于伴有弥漫性肺大疱、长期保守治疗失败的顽固性气胸,传统的肺大疱切除加胸膜摩擦术效果不佳,术后长期漏气和气胸复发的可能较高。我们针对1例该类型患者采用了不切除肺的胸腔镜单纯壁层胸膜剥脱术,手术操作简便,术后1周内胸膜完全固定,漏气愈合。随访期间患者肺功能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后路顶椎区全椎间隙松解联合后柱截骨术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顶椎区全椎间隙松解(intervertebral release,IVR)联合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3年9月接受后路顶椎区多节段全IVR联合PCO治疗27例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男10例、女17例,年龄(19.3±8.8)岁(范围11~48岁)。特发性脊柱侧凸16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马方综合征伴脊柱侧凸1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1例及成骨不全伴脊柱侧凸1例。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75.4°±13.7°(范围58.7°~110.2°),主弯柔韧性为15.7%±4.7%(范围2.5%~24.3%)。术前CT提示顶椎区凸侧和凹侧IVR通道面积分别为(128.1±23.3) mm 2和(89.5±18.6) mm 2,凸侧IVR通道面积明显高于凹侧IVR通道面积。 结果:2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顶椎区(3.4±0.7)个节段进行全IVR,术中Smith-Petersen截骨和Ponte截骨分别为(2.7±0.7)个节段和(4.9±1.1)个节段,固定融合(11.2±2.0)个节段。手术时间为(7.5±0.9) h(范围6.0~9.8 h),估计失血量为(1 103.7±845.1) ml(范围300~4 500 ml)。随访时间为(20.0±14.2)个月(范围5~56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75.4°±13.7°、18.2°±6.5°和18.6°±6.5°,末次随访的矫正率为75.7%±5.3%。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13例,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主弯后凸Cobb角分别为47.2°±4.7°、22.8°±9.1°和23.8°±8.9°,末次随访矫正率为49.5%±18.9%。IVR区域的椎体轴向旋转度(axial vertebral rotation, AVR)术前为24.6°±7.6°,术后矫正至11.6°±5.6°,矫正率为54.0%±11.3%。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位后凸Cobb角和AVR均较术前改善( P<0.001)。术后4例发生胸腔积液、1例发生肺部感染,经过保守治疗痊愈。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切口感染,通过清创手术后切口愈合。2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1例接受翻修手术、另1例采用支具治疗。 结论:后路顶椎区多节段全IVR联合PCO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传统PCO松解效果不佳时建议采用全IVR技术作为补充,以实现更好的脊柱单元松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驱动压指导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压力控制通气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驱动压指导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联合压力控制通气(PCV)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择期在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0~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每组25例。A组采用容量控制通气(VCV)+固定5 cm H 2O (1 cm H 2O=0.098 kPa)呼气末正压(PEEP),B组采用PCV+固定5 cm H 2O PEEP,C组采用VCV+驱动压指导个体化PEEP,D组采用PCV+驱动压指导个体化PEEP。记录单肺通气(OLV)通气前(T 0)、OLV开始后30 min(T 1)及OLV开始后60 min(T 2)的动脉氧分压(PaO 2)等。于T 0时刻和恢复双肺通气后10 min(T 3)时刻检测患者桡动脉血样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记录术后5 d内肺部并发症(PPC)发生情况。 结果:A、B组T 1时刻PaO 2[(135±50)、(146±51)mmHg(1 mmHg=0.133 kPa)]和T 2时刻PaO 2[(137±46)、(143±47)mmHg]均低于C、D组T 1时刻PaO 2[(168±27)、(190±30)mmHg]和T 2时刻PaO 2[(180±30)、(183±24)mmHg](均 P<0.05)。A组术后5 d内PPC发生率高于D组[36%(9/25)比4%(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A组T 3时刻NE浓度[(202.8±9.7)ng/ml]高于B、C、D组[(182.5±12.0)、(180.0±10.3)、(160.6±13.0)ng/ml]( P<0.05)。 结论:OLV期间,驱动压指导LPVS联合PCV在改善氧合、减轻炎症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对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驱动压指导LPVS联合PC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中通气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气胸术后非眼科手术失明紧急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36岁男性患者,右侧自发性气胸。2022年2月6日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胸腔镜下右肺大疱结扎+切除术,使用过氧化氢溶液胸腔冲洗+胸膜摩擦行胸膜固定。术后患者出现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数小时内下降至仅剩光感,临床诊断为气胸术后非眼科手术失明。予以紧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从眼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两方向寻找病因。最终排除眼部血管神经损伤,确定损伤部位在右侧颞枕叶脑回,临床诊断为皮质盲。治疗后患者视力恢复,未出现永久视力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