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坏死因子α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成纤维细胞的去分化作用及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成纤维细胞(OF)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诊断为TAO且拟行眼眶减压术的患者6例6眼,术中收集眼眶脂肪结缔组织,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OF并进行波形蛋白免疫荧光鉴定。诱导OF成脂分化并油红O染色鉴定。分别采用含0、0.1、1.0、10.0 μg/L TNF-α的完全培养液诱导眼眶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分别收集原代、分化14 d和去分化20 d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RK1)、ERK2及脂肪包被蛋白1(perilipin1)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P-ERK1/2、perilipin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体外成功培养人TAO来源OF,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呈旋涡状紧密排列,波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OF成脂分化诱导后,部分细胞的细胞质中可出现脂滴样结构,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内被着染的脂滴结构,证实分化后所得到细胞为脂肪细胞。0.1 μg/L、1.0 μg/L、10.0 μg/L TNF-α诱导脂肪细胞发生去分化,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细胞质中的脂滴体积缩小,含脂滴细胞数量也逐渐减少,并在去分化20 d胞质内脂滴基本消失,细胞变为长梭形,紧密排列,去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分化14 d组细胞PPARγ、ERK1、ERK2、perilipin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26±0.09、2.01±0.09、3.23±0.10和8.69±0.33,明显高于原代组的1.00±0.09、1.05±0.19、1.00±0.10和1.05±0.07以及去分化20 d组的1.06±0.03、1.15±0.11和6.27±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分化14 d组PPARγ、ERK1/2、perilipin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7±0.03、1.00±0.03和1.13±0.02,明显高于原代组的0.37±0.02、0.29±0.02和0.00±0.00以及去分化20 d组的0.20±0.02、0.38±0.06和0.0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TNF-α对TAO眼眶脂肪细胞有去分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RK1/2-PPARγ-perilipin1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新型冻存保护剂进行人源脂肪组织冻存及移植的有效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使用新型冻存剂进行人源脂肪组织冻存及移植的有效性。方法:标本来源于2022年1至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进行吸脂术的健康成年女性,将获得的脂肪组织离心后随机分为9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冻存液[A组、B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冻存时长(1、2、3个月组)于液氮中冻存。A组冻存液组分为右旋糖苷40(DEX)+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B组冻存液组分为DMSO+DEX,DMSO组采用传统冻存液,组分及配比为10% DMSO+20%胎牛血清(FBS)+70% DMEM-12。采用5 ml冻存管,脂肪∶冻存液=3∶2,每组冻存6管。脂肪组织复温后,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定量分析,通过阳性细胞数量与总细胞数量的比值计算Perilipin阳性率;采用CCK-8法测定脂肪细胞活性。选择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裸鼠38只,根据移植脂肪使用不同的冻存保护剂(A组、B组、DMSO组)分为3组,每组各12只,另外2只作为day 0对照组,各组脂肪冻存时间均为3个月。裸鼠腹腔麻醉后,每侧背部注射复温后的冻存脂肪各0.9 ml,分别于移植后1、2、3个月通过MRI扫描及三维软件计算脂肪组织存留率并进行组间比较;小鼠处死后取移植的脂肪组织,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Perilipin定量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整体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ukey多重检验。 结果:在液氮中冻存1~3个月后不同冻存液组的脂肪组织形态接近正常新鲜脂肪组织,各组Perilipin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K-8法提示冻存1个月和3个月时DMSO组脂肪细胞活性优于A组和B组( P<0.01),冻存2个月时DMSO组和B组脂肪细胞活性优于A组( P<0.01)。动物实验中冻存脂肪移植后1~3个月体积存留率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移植1~3个月后各组脂肪组织出现不同程度局部坏死伴炎症反应,Perilipin阳性率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新型冻存液冻存脂肪组织的效果与传统冻存液相比未见显著差异,且避免了使用DMSO或FBS作为冻存剂对人体潜在的不良作用,理论上更加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调控小鼠锌指蛋白阳性间充质干细胞双向分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对小鼠锌指蛋白阳性间充质干细胞(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 1-positive mesenchymal stem cells,Gli1 +-MSC)双向分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繁育双报告转基因小鼠ROSA mT/mG/Gli1-Cre ERt2/PDGFRα fl(实验组)和ROSA mT/mG/Gli1-Cre ERt2(对照组),选取两组4周龄小鼠各20只,从小鼠主动脉外膜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使用他莫昔芬诱导,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和流式细胞仪分选,筛选两组Gli1 +-MSC,实验组Gli1 +-MSC中条件性敲除PDGFRα,对照组Gli1 +-MSC正常表达PDGFRα。对两组Gli1 +-MSC分别进行成脂肪诱导和成纤维诱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PDGFRα、脂肪细胞标志物[脂滴包被蛋白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ibroblast-specific protein 1,FSP-1)]的蛋白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油红O染色观察两组Gli1 +-MSC双向诱导后的细胞脂肪分化程度,并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他莫昔芬诱导后,可通过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标记准确地从流式细胞仪中分离出Gli1 +-MSC。成脂肪诱导后,实验组PDGFRα蛋白表达(0.017±0.002)显著小于对照组(0.184±0.012)( t=25.48, P=0.002),脂滴包被蛋白(3.138±0.414)和C/EBPα(3.565±0.289)蛋白表达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2.312±0.218、2.179±0.103)( t=6.21, P=0.025; t=6.69, P=0.022),即PDGFRα的敲除增强了Gli1 +-MSC的成脂肪分化能力。成纤维诱导后,实验组PDGFRα、α-SMA和FSP-1的蛋白表达(分别为0.030±0.001、0.932±0.177和0.276±0.020)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0.439±0.006、1.352±0.170和0.835±0.097)( t=149.40, P<0.001; t=66.38, P<0.001; t=11.41, P=0.008),即PDGFRα的敲除显著抑制Gli1 +-MSC向纤维细胞分化。双向诱导后,对照组可见脂肪细胞形成明显减少,实验组脂肪细胞形成较多;定量分析显示,双向诱导后实验组油红O染色量(0.461±0.042)显著多于对照组(0.017±0.007)( t=23.20, P<0.001)。 结论:PDGFRα在调控血管外膜Gli1 +-MSC的双向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悬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雄性5~6周龄C57BL/6J小鼠触须毛的DPC以及1 d龄C57BL/6J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前者第3代细胞稳定表达DPC标志物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碱性磷酸酶(ALP)、β连环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后者原代细胞稳定表达KC标志物角蛋白15。取第8代DPC,用GelMA重新悬浮并接种至Transwell孔板插件底面,光交联后倒置培养,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0(即刻)、3 d GelMA悬滴中DPC聚集情况(聚集成球即仿生毛乳头球),采用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培养3 d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将传统二维培养的原代DPC、第8代DPC以及按前述方法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每组培养3 d的3个样本中DPC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OmicShare Tool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似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对具有特定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同前进行细胞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差异表达基因中抽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8( SOX8)、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 9)、26型胶原纤维α1( COL26A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6( Wn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样本数为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DPC生物功能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Wnt10a、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的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9)。取3只5~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将原代DPC、第8代DPC、仿生毛乳头球分别与原代KC以2∶1细胞数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至相应组别裸鼠皮下,每只注射6个区域。注射后2周,取注射区域全厚皮,计数再生毛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生毛囊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培养3 d,DPC在GelMA悬滴中由培养0 d的分散状态聚集成仿生毛乳头球,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良好。培养3 d,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比于第8代DPC组,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组内样本间变异程度较低,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组间样本变异程度最低,3组DPC样本超过90%的基因谱数据变异可由第1个和第2个主要成分来解释;Pearson相似性分析显示,组内样本重复性好,原代DPC组和仿生毛乳头球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95,原代DPC组和第8代DPC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72~0.87;3组DPC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42个组间交集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表达模式聚类显示有2种基因表达模式有显著趋势( P<0.05),分别为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共包含411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41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Wnt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 P<0.05),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经典Wnt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等GO术语被显著富集( P<0.05)。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基因 SOX8、MMP- 9、COL26A1、Wnt6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5.950、8.854、11.890、11.050,9.851、5.884、7.418、4.870, P<0.01),与测序数据一致。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生物功能标志物FGF7、Wnt10a、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1.470、9.795、4.165、9.242、10.970、10.570、8.005,7.472、4.976、3.651、4.784、5.236、6.825、5.214, P<0.05或 P<0.01)。注射后2周,第8代DPC组裸鼠无毛发再生,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再生毛发数量相近( q=1.852, P>0.05)且均显著高于第8代DPC组( q=18.980、17.130, P<0.01);第8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仅形成了坏死灶,而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均观察到再生毛囊且毛囊横断切面有黑色素沉着。 结论:基于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培养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恢复高传代DPC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能力,且其生物特性更加类似于原代DPC,可实现DPC的扩增后特性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按照菌与培养基体积比为1∶100用M17GS液体培养基培养约5×10 8集落形成单位/mL乳酸乳球菌(浓度下同),分别于培养0(即刻)、2、4、6、8、10、12 h用酶标仪观测其生长情况。另取该菌菌落同前处理并于相同时间点收集培养基分离细菌培养上清液,用台式pH计测定pH值,并用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培养0(即刻)、2、4、8、12 h的L-乳酸浓度(样本数为3)。(2)将泊洛沙姆温敏聚合物与M17GS液体培养基按照质量与体积比为0.2 g∶1 mL充分混匀,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按照菌与水凝胶体积比1∶100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乳酸乳球菌,充分混匀后制备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分别在4、37 ℃孵育以及成胶后再4 ℃孵育观察其形态;通过流变仪测定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10~40 ℃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同时观察成胶温度;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冷冻干燥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及其中乳酸乳球菌的形态结构。(3)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用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0 ng/mL内毒素/脂多糖与γ干扰素培养24 h刺激M1型极化,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细胞加入1 m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乳酸组细胞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mol/L乳酸,37 ℃培养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1、CD206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精氨酸酶1和CD206的蛋白定位与表达。(4)取15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通过链脲佐菌素联合高糖高脂饲料的方法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5只。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滴加200 μL相应水凝胶至创面,每天更换水凝胶。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处理0(即刻)、3、6、9、12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处理12 d后,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D206、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于前述相同时间点进行相应观测。(5)取9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同实验(4)方法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皮肤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创面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3只。单纯创面组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按照实验(4)方法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前一组小鼠伤后不做其他处理,后一组小鼠伤后即刻滴加200 μ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至创面。水凝胶处理组小鼠处理1 d后,取创面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眼球取血后,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通过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血清L-乳酸浓度。于前述相同时间点,取正常皮肤组小鼠相应部位正常皮肤组织、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及2组小鼠血液进行相应检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ukey和Dunnett检验。 结果:(1)乳酸乳球菌于培养约6 h生长达到平台期。乳酸乳球菌培养上清液中,pH值逐渐降低,至培养8 h下降至最低值4.9左右;L-乳酸浓度逐渐升高,至培养8 h达到最高值约70 mmol/L。(2)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4 ℃为液体溶胶态,在37 ℃为固体凝胶态,成胶后于4 ℃孵育后再次变为液体溶胶态;成胶温度约为25 ℃,成胶后储能模量约为3 000 Pa、损耗模量约为1 000 Pa。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为疏松三维多孔结构,乳酸乳球菌为椭球形并被包裹在水凝胶内部。(3)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表达量显著升高( q=11.620、15.250, P<0.01)、CD206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 q=16.770、19.030, P<0.01),定位于细胞膜的CD206蛋白和定位于细胞质的精氨酸酶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CD206 mRNA表达量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3.629、2.259, P>0.05)。(4)处理3~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创面面积明显缩小,创缘炎症减轻。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处理3、6、9、12 d后创面面积[(25.8±5.9)、(21.2±4.6)、(16.0±2.4)、(8.4±2.4)mm 2]较空白对照组[(31.8±5.3)、(28.0±3.4)、(22.6±3.7)、(17.0±1.0)mm 2]显著缩小( q=3.506、3.973、3.856、5.025, P<0.05或 P<0.01),处理3、6 d后创面面积较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显著缩小( q=3.739、3.739, P<0.05)。处理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更厚,创面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且CD206阳性细胞明显增多。(5)处理1 d后,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 q=9.253、4.819、6.020,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2.850、2.735、2.556, P>0.05);单纯创面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 q=3.523、5.373、5.279, P<0.05或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0.621、1.240、1.293, P>0.05);3组小鼠血清L-乳酸浓度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4.095, P>0.05)。 结论: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小鼠创面局部使用安全,能够通过原位生产投递乳酸,促进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重塑创面愈合微环境,促进创面的高效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铁蛋白、脂滴包被蛋白、leptin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血清铁蛋白(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进行产检且住院分娩的126例GDM患者为GDM组,同期82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水平,比较GDM组不同血糖控制患者、不同妊娠结局患者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水平的差异,分析GDM患者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水平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关系及其预测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结果:GDM组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152.48 ± 37.64)μg/L比(109.27 ± 32.16)μg/L、(857.06 ± 192.35)ng/L比(262.83 ± 104.7)ng/L、(23.54 ± 2.28)μg/L比(14.62 ± 1.83)μg/L]( P<0.05);GDM组血糖控制良好孕妇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水平低于血糖控制不良孕妇[(132.10 ± 36.52)μg/L比(176.37 ± 40.06)μg/L、(176.37 ± 40.06)ng/L比(946.42 ± 205.37)ng/L、(21.49 ± 2.16)μg/L比(25.94 ± 2.40)μg/L]( P<0.05);GDM组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水平与FPG、2 h PG、HOMA-IR水平呈正相关( P<0.05);GDM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孕妇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水平高于未发生患者[(182.86 ± 42.29)μg/L比(138.86 ± 35.47)μg/L、(1 013.35 ± 216.07)ng/L比(787.00 ± 183.49)ng/L、(27.04 ± 2.5)μg/L比(21.97 ± 2.07)μg/L](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水平升高均是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P<0.05);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联合预测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灵敏度为76.92%,特异度为83.91%。 结论:GDM患者SF、脂滴包被蛋白、瘦素呈异常高水平,且与血糖水平、HOMA-IR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Notch信号通路促进移植脂肪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MSC-Exo)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促进移植脂肪血管化的机制。方法:获取1例2020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30岁健康女性的废弃脂肪,处理后将脂肪颗粒分别移植于12只Balb/c裸鼠背部皮下左、右两侧,每侧注射0.5 ml,建立脂肪移植模型。左侧设为外泌体组,每周以50 μg的BMSC-Exo溶于100 μl PBS溶液中,移植后即刻在脂肪周围多点局部注射,然后每周注射1次,连续4次;右侧设为对照组,于同一时间注射同等剂量的PBS溶液。观测项目:(1)分别在术后4、8周获取2组脂肪移植物组织,用电子天平称其湿重并计算保留率。(2)术后8周,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脂肪移植物中脂滴包被蛋白A(Perilipin A)阳性细胞,观察2组脂肪细胞的结构和完整性;(3)术后8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脂肪移植物中CD31阳性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检测Notch1、Notch4阳性细胞、计算阳性细胞面积比例;(4)术后8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移植物中Notch1、Notch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Graphad Prism 8.0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术后4、8周,对照组脂肪湿重保留率分别为(41.15±9.68)%和(34.30±6.45)%,外泌体组分别为(61.77±10.98)%和(55.93±5.89)%,均高于对照组( P<0.05)。(2)术后8周,外泌体组较对照组中脂肪细胞结构完整性更好,具有较多的新生毛细血管;外泌体组中有较多的完整Perilipin A阳性脂肪细胞,而对照组中则较少。(3)对照组微血管密度为(4.67±0.57)个,显著小于外泌体组的(13.00±2.00)个( P<0.05);对照组每视野下Notch1和Notch4阳性细胞面积比例均低于外泌体组[(0.53±0.28)% vs.(1.67±0.11)%,(0.11±0.06)% vs.(1.20±0.24)%, P<0.05];(4)外泌体组Notch1、Notch4、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20、1.50±0.26、2.56±0.55,均比对照组(1.00+0.00)明显上调( P<0.05)。 结论:BMSC-Exo可能通过上调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激活Notch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移植脂肪血管新生,提高移植脂肪保留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小管脂滴包被蛋白2在预测糖尿病肾脏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脂滴包被蛋白2(PLIN2)的表达变化能否预测糖尿病肾脏病(DKD)肾功能的减退,以及PLIN2促进DKD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12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和51例DK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采用简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获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斜率,Spearsman相关分析和广义线性模型预测PLIN2与DKD患者肾功能减退的关系.体内实验采用BKS-db/db小鼠和链脲佐菌素构建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体外实验采用葡萄糖处理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转染PLIN2 siRNA或过表达质粒.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LIN2表达,油红染色检测脂滴蓄积,细胞实时能量代谢分析仪检测线粒体氧消耗率(OCR).结果:DKD患者肾小管中的PLIN2表达水平较对照显著升高.随访24(12,39)个月,DKD患者的eGFR斜率为-7.42(-19.77,-2.09)mL/(min·1.73 m2·year).基线时肾小管PLIN2阳性面积百分比的增大与随访期内eGFR斜率的变化显著相关[风险比(HR)=1.90,95%置信区间(CI):1.00~3.58],提示肾小管PLIN2预测DKD肾功能减退的价值.糖尿病小鼠模型肾小管中的脂滴和PLIN2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多,葡萄糖处理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脂滴蓄积和PLIN2表达增多.干扰PLIN2显著缓解葡萄糖引起的脂滴蓄积;反之,过表达PLIN2加重葡萄糖引起的脂滴蓄积.葡萄糖处理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OCR的下降在干扰PLIN2后得到缓解;然而,过表达PLIN2直接造成线粒体OCR降低.结论:肾小管PLIN2能预测DKD患者肾功能的减退.PLIN2抑制线粒体有氧呼吸,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滴蓄积和DKD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不同诱导周期对人白色前脂肪细胞分化水平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通过诱导人白色前脂肪细胞(human white adipose tissue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hWAT-SVF)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检测不同分化周期中hWAT-SVF细胞成脂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为完善和优化人前脂肪细胞分化模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将hWAT-SVF细胞培养6天至融合状态,采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等诱导细胞分化,在分化的第0、3、6、9、12天收集细胞,观察细胞大小和形态等变化,检测脂滴、中性脂质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生成情况,以及脂肪生成相关基因和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和脂滴包被蛋白1(perilipin 1,PLIN1)]等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诱导分化后,hWAT-SVF细胞形态明显变大变圆,脂滴和TG含量显著升高,成脂标志物如PPARγ、FABP4、PLIN1等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表明成功将hWAT-SVF细胞诱导为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第3天PPARγ;以及分化第9天成熟脂肪细胞标志物(FABP4和PLIN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显著升高1.8、21、14.3倍.结论 在分化第9天,hWAT-SVF细胞已具备成熟脂肪细胞的特征.本研究成功缩短了人源前脂肪细胞分化模型的构建周期,为研究脂肪生成效应及机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细胞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下丘脑/延髓轴调节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外周脂质代谢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下丘脑相关交感兴奋与外周脂质代谢改变相关性,为TBI重症营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将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1 d组、TBI-3 d组、TBI-7 d组,每组6只,TBI组进行重物撞击模型,Sham组进行头皮切开缝合处理;于对应时间点处死并留取相应标本.通过油红染色或免疫荧光染色明确各组中棕色脂肪及肝脏脂滴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脂噬相关蛋白变化;通过c-Fos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BI后下丘脑区、中缝核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元激活情况;通过分析单细胞数据明确下丘脑区能量代谢相关神经元在TBI后分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1)TBI后棕色脂肪脂滴大小明显减小,相同视野下TBI组棕色脂肪细胞数量增加.(2)肝脏脂滴包被蛋白-2(PLIN2)荧光染色显示阳性颗粒在TBI后增加,提示肝脏脂质蓄积增多;Western blot结果示TBI后肝脏脂噬相关蛋白增加,提示肝脏脂质利用能力增强.(3)下丘脑区、中缝核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c-Fos荧光染色结果提示TBI后激活神经元增多.(4)单细胞结果提示TBI后下丘脑区神经元激素调节、能量代谢、兴奋性神经元活动等信号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TBI后下丘脑/延髓区神经元激活可能与交感神经高反应性有关,进而促进棕色脂肪及肝脏脂质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