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对天花的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隋以前天花已经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对天花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描述,已经意识到其为烈性传染病,能够通过症状和天花的外观初判预后,认为天花是热毒所致,是伤寒的一种。北宋早期认为痘疮是由于脏腑积热,后期提出了天花是胎儿吸食了母体的秽液导致,为胎毒说之雏形;已经能够辨别水痘、麻疹及天花的不同。明清时期,“胎毒”外感说已成为主流;观察到感染一次天花以后不会再感染这一免疫现象;对天花的症状有了细致描述,能准确预后。可以看出古代医家们对于天花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深入的,这些认识为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及医案分析的叶天士治噎膈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挖掘叶天士治疗噎膈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治疗噎膈的处方,以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以频数分析法分析常见药物及其功效、性味、归经情况,以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结合统计结果,回顾文献内容,对叶天士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纳入噎膈处方39首,涉及中药50味,高频药物前5位分别是半夏(61.5%)、茯苓(56.4%)、生姜(46.2%)、黄连(33.3%)、人参(28.2%);药物功效归类前5位分别是化痰止咳平喘药(28.4%)、补虚药(12.3%)、解表药(11.8%)、理气药(11.3%)和利水渗湿药(11.3%);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药味为苦、辛、甘;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药性为温、寒,且比重相当;用药多入肺、脾、胃三经;常用2味药组合有枳实-半夏、黄连-半夏、生姜-半夏,常用3味药组合有茯苓-黄连-半夏、茯苓-生姜-半夏、黄连-生姜-半夏。结论:叶天士治疗噎膈时,注重调养身心;根据疾病特点,灵活选择寒热之药,注重肺、脾、胃等脏腑的调理,多用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推行辛开苦降之法;注重温阳,多用姜类中药,尤其是姜汁,独创辛滑通利法开道;注重肺胃之津液,慎用香燥类中药及甘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向中医闻诊的智能化技术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中医闻诊,是各代医家凭听觉、嗅觉诊疗患者声音如语言、呼吸、咳嗽、嗳气、太息、喷嚏及肠鸣等各种声响及气味的异变来辨别邪正虚实及脏腑病变的经验成果.传统中医闻诊是医生凭借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听闻患者声音及气味从而辨别证型及疾病,主观性较强且诊断结果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缺乏统一衡量标准,因此闻诊客观化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当代科技发展迅速,国内外学者对于闻诊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通过信号分析提取患者声音、气味特征,而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运用科学仪器对患者声音、气味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方法等推动闻诊现代化进程.从传统中医闻诊理论研究、当代国内外闻诊技术等方面总结概述闻诊智能化技术研究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中西医结合分期辨治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血液系统危重症疾病,该病起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不一,目前中医药诊疗对该病的探讨尚甚少.本文总结2019年我院收治的一例因"神志异常伴发热8小时"入院的中年女性患者的中西医诊疗经过,通过结合其典型的TTP五联征临床表现、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3型活性特殊实验室检查并逐步排除鉴别诊断,最终明确其西医诊断为获得性TTP.在及时给予血浆置换的同时,中医药治疗依据其全身皮肤多发出血点的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血证""紫癜"范畴,通过辨证论治协同治疗,调和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对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预防TTP复发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本病提出分期论治的中医辨治思路,且活血化瘀之法贯穿始终,前期辨证为邪阻络脉、伤营败血,治以凉血散血,解燃眉之急;中期辨证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治以清热化湿、行气活血,清弥留之邪;后期辨证为肝肾两虚、湿浊瘀阻,治以调补肝肾、化湿祛瘀,澄其源固其本,收效良好,为中西医结合诊疗该病提供可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温热疫病肺胃同治的思路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温热疫病的病因病机常见肺胃同病,特别是在疫毒感染初期即出现肺胃同病,肺气宣降正常,胃气和降通顺,升清降浊,气机条畅,则温热邪气邪有出路,张玮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提出肺胃同治理念,创制了以麻杏石甘汤、升降散合方化裁而成的麻杏清肺颗粒,该方集宣降清透于一方,重在调气解毒,畅达肺胃脏腑气机,清解疫毒,共复脏腑气机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名中医李惠林从湿温辨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李惠林教授发现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发病过程中常常伴有湿热特征.李教授认为,湿温病理论对此类疾病的临床辨治具有指导意义.在辨证方面,李教授从寒热轻重、口渴与否、舌苔颜色,结合全身症状辨别湿热程度,运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多角度阐明病位,明确疾病性质.治疗上,采用三焦分消、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等多种方法以祛除湿热病邪.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常兼有血瘀和食积,李教授在清湿热基础上结合化瘀通络、消食导滞的方法,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从温阳法论治肺部结节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记载的"阳化气,阴成形"高度概括了人体脏腑组织的生命活动,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发现肺部结节发生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结节乃有形之体,是机体阳气亏虚,精血津液运行障碍,化为痰饮瘀毒,敛聚局部而生;结节本质乃阳虚阴结,本虚标实,本虚即脾肾阳虚,标实即痰饮、瘀血、浊毒.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故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以温阳化气为基本治则,探讨温阳法在肺部结节治疗中的应用,分别从温阳补肾、温阳健脾、温阳化痰、温阳活血、温阳解毒和温阳散结等角度辨证施治,以防"阴成形太过",使"阳化气"之功能正常发挥,则机体阴阳平衡,百病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马云枝诊治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介绍马云枝教授诊治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经验.马云枝教授认为,运动神经元病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其病位在肌肉筋脉,与脾胃、肝、肾相关,病性以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诊治运动神经元病通过辨别疾病病程分期、脏腑病位、标本虚实、病情轻重,以及常证变证,进而分别从湿热、脾胃、肝肾及痰瘀诸方面对运动神经元病进行辨证论治,治法分别有清化湿热、通利筋脉,补脾益胃、健运升清,滋补肝肾、滋阴清热,温补脾肾、强壮筋骨,益气养营、活血化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王乐亭透刺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理论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王乐亭六寸金针"曲池透臂臑"的特色针法采用本经浅刺横透法.其穴位的选取依据同名经穴"同气相通"理论,以一针透刺穴性相近四穴,增强通调气血、理气止痛之效;根据脏腑别通理论,肝与大肠相通,"曲池透臂臑"通过别通肝脏,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根据藏象学说理论,针刺大肠经腧穴,通过布散津液而起到化痰散结消瘀之效.本文主要探究王乐亭透刺针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理论依据,得出金针质软温润的特性、透刺一针四穴等特点是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多维视角下构建中医体质分型纲领
编辑人员丨2024/7/6
通过对体质学相关文献的梳理,借鉴"素"的概念与方法,将古今诸多的体质学说解构为多个维度的"体质素".将这些体质素分为基础层次和衍化层次,基础层次是体质的最基本要素,包括脏腑/形体、物质两个维度,脏腑/形体维度侧重于人体中固定的功能单位、物质维度侧重于人体流动的功能单位;衍化层次是生命活动中继发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包括情志、气化两个维度,情志维度侧重于人体心理活动的状态、气化维度侧重于人体生理活动在寒热润燥等方面的状态.据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年龄、性别、地域、社会阶层等因素对体质素组合规律的影响,从而形成一套更加全面的体质学分型纲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