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和知识图谱探析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的隐形知识与"顾润燥,纳化常"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图谱技术探讨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的隐形知识.方法 收集 2009-2019年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医案,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和知识图谱对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148 首处方,涉及中药441 味.患者证型中气阴两虚证约占全部病例的66.67%,非气阴两虚证占 33.33%.常用药物的药性以平、微寒、微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主要归肺经、脾经和胃经.药物分类主要为补气药、补阴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麦芽-谷芽、六神曲-山楂、麦芽-谷芽-甘草、龙骨-牡蛎等.复杂网络分析显示处方呈现 7 个类别.选取较能体现学术思想特色用药的苍术为例,在"风湿病'病-证-方(药)'知识图谱系统"中进行可视化分析.结论 国医大师路志正在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过程中,"顾润燥,纳化常"这一学术思想贯穿始终,他强调从顾护津液、燥湿互济论治,用药时注重调整脏腑、益气养血、滋阴润燥,且不忘舒畅情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彭江云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贫血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彭江云教授为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彭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贫血经验丰富,常获佳效。其认为,本病基本病因病机为阳虚络痹、脏腑虚损,治疗时提倡气血并补,尤重调补脾胃;重视肝肾亏虚,善用温药补益肝肾;外邪侵袭易致病情加剧,此时应以祛邪为先;又因久病入络,瘀浊痹阻气血,故重视活血通络。临证以补中桂枝汤加减为特色方药,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轴"理论在产后风湿中的应用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产后风湿的发病涉及中医脏腑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多个方面."双轴"包括脏腑功能轴,即心肝脾肾之间的相互作用;神经内分泌轴,即下丘脑、垂体及其与靶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医脏腑功能的失调会影响气血阴阳的平衡,而神经内分泌轴的异常变化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这两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产后风湿的发病过程.本文通过阐述脏腑功能轴与神经内分泌轴与之间的相关性,探析产后风湿中医理论的现代医学内涵,以期为产后风湿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脏腑风湿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多因阳虚郁痹、风寒湿外邪侵袭、正气无力抗邪,致使邪气潜藏,伏而内留,肾络瘀阻.该病发病原因、发病特点、微观病理等方面与脏腑风湿病理论极为相似.故临证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宜采用通阳解郁、扶正宣痹,祛风除湿、透散伏邪以及活血祛瘀、和络通脉三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医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躯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医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躯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除了增强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外,还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中医护理技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与中医体质辨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概述了类风湿关节炎躯体功能障碍的发病状况与治疗现状,阐述了类风湿关节炎躯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详细总结了中医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躯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外敷护理、中药口服护理、中医定向透药护理、温针灸护理、热腌包护理、耳穴贴压护理、中医功能锻炼等,希望可以为类风湿关节炎躯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中医护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以仝小林"脏腑风湿"和"态靶辨治"理论为指导构建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策略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高达8.2%,患病人数约 8 900 万[1]. 需要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数超过 150 万,且仍以每年新增 12~15 万的速度持续攀升[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热点述评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全球公认的难治性、高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需长期治疗.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RA领域已取得很大进展,诸多问题仍未得以有效解决,如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和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下降,部分患者始终难以达标或维持达标、临床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等.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研究在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中备受关注,基础、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均卓有成效.本文结合近年文献,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RA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围绕指南共识、早期RA、难治性RA、合并脏腑损伤、证候演变规律、新药研发及系统评价等热点问题,总结研究证据,把握方向,为RA的中医诊疗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体脏合痹"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脏腑形体诸窍由经络相连,表里相合,相互影响.风湿病多因正气亏虚复感外邪,脏腑气机失调内生痰瘀,痰瘀互搏于肌肤、血脉、筋骨,进而深入脏腑,脏腑失调则肢体关节症状亦随之加重,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笔者基于"体脏合痹"观,提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为内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六淫外邪为外在致病因素,营卫功能失调为内在基础,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为标.基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证观察,从现代医学研究出发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仝小林院士治疗儿童偏瘫型偏头痛验案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偏瘫型偏头痛是以偏瘫作为头痛发作的先兆症状之一,数十分钟后发生对侧或同侧头痛的罕见性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仝小林院士基于"脏腑风湿"及"态靶辨治"理论体系,围绕运动型偏瘫型偏头痛病例,将其归属于顶焦风湿病之髓系疾病,治疗时以透邪外出为本,兼顾化痰解瘀、固护正气.将中医思维融入现代医学,以简驭繁针对疑难病例的核心病机精确治疗.现系统梳理本案诊疗思路及用药战略,以期为疑难杂病提供更多的临床诊治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王庆国临证应用生石膏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石膏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生者主要用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临床用量范围较大.王庆国教授临证50 余载,临床应用生石膏颇多.王教授认为石膏性凉,最多谓微寒,临床可放胆用之,不必太过拘谨.生石膏在发挥清热泄火、除烦止渴功效时,还有辛而能散能行,甘而能缓能润之性,凉而无大寒郁闭之畏的优点,是清阳明气热之专药,亦可广泛应用于表里内外三焦实邪热盛.小剂量(10~30 g)石膏清郁热微热,适用于里热兼表、表邪仍在者,肺胃郁热、热势轻浅者和本虚内热者.中剂量(30~50 g)石膏清脏腑里热,适用于郁热壅肺者、胃热诸证者和其他脏腑里热者.大剂量(50~100 g)石膏清血热壮热,适用于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气分热炽者,血分热盛的斑疹出血,湿热偏盛的风湿痹症.并结合临床验案说明王教授临床应用生石膏的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