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前MRI对法洛四联症胎儿心血管结构和脑发育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产前MRI量化评价法洛四联症(TOF)胎儿心血管结构及脑发育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8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的30例TOF胎儿,孕周为18~33(25±3)周,孕周≤25周17例、>25周13例。收集同期孕周匹配、心脑发育正常的60例胎儿为对照组。于快速平衡稳态梯度回波序列图像上测量胎儿主动脉弓峡部(AoI)、主肺动脉(MPA)直径及TOF胎儿室间隔缺损(VSD)长径,计算MPA/AoI。于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图像上测量胎儿脑双顶径(BBD)、脑额枕径(BFOL)、骨双顶径(SBD)、骨额枕径(SOD)和头围(HC)。上述测量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在孕周≤25周和>25周胎儿中,以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TOF组与对照组胎儿各测量值的差异。 结果:孕周≤25周TOF胎儿的VSD长径为(3.5±1.1)mm,>25周为(4.4±0.6)mm。TOF胎儿与正常胎儿的AoI直径、MPA直径、BBD、BFOL、SBD、SOD、HC均与孕周呈正相关,TOF胎儿 r=0.80、0.50、0.92、0.93、0.91、0.84、0.91(MPA直径 P=0.005,余 P均<0.001);对照组 r=0.90、0.87、0.96、0.95、0.93、0.95、0.96( P均<0.001)。孕周≤25周胎儿中,TOF组17例、对照组34例,TOF组胎儿AoI直径大于对照组( t=10.00, P<0.001),MPA直径、MPA/AoI、BFO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组BBD、SBD、SOD、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孕周>25周胎儿中,TOF组13例,对照组26例,TOF组胎儿AoI直径大于对照组( t=3.36, P=0.002),MPA直径、MPA/AoI、BBD、BFOL、SOD、HC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组SB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68)。 结论:产前MRI能够量化评价TOF胎儿心血管结构和脑发育,TOF胎儿均存在不同程度VSD,MPA狭窄、AoI增宽,中孕期TOF胎儿大脑发育已经开始出现一定程度异常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性别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差异。方法: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新生7日龄SD大鼠60只(雌性30只、雄性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HIBI组40只(雄性20只、雌性20只),对照组20只(雌性10只、雄性10只)。HIBI组大鼠采用Rice-Vannucci方法制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双重结扎后切断,再置于8%O 2和92%N 2的混合气体的缺氧箱中90 min;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缺氧缺血处理后2周,应用步迹分析评价各组大鼠21日龄运动发育功能,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测量大鼠脑组织的残存脑容量,透射电镜下分析运动区域神经元突触结构的破坏程度。采用方差分析和χ 2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同组步长及趾间距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HIBI-雄性组大鼠的病死率明显高于HIBI-雌性组[20%(4/20)比10%(2/20),χ 2=40.000, P=0.001];HIBI-雄性组和HIBI-雌性组大鼠脑损伤对侧(右侧)步长及趾间距均明显小于对照组[(7.5±0.3)和(7.9±0.5)比(8.2±0.5)cm,(0.9±0.1)和(1.0±0.0)比(1.1±0.1)cm, F=9.605、71.437, P均<0.01];且HIBI-雄性组均明显小于雌性组( P均<0.01)。HIBI-雄性组和HIBI-雌性组大鼠右侧步长及趾间距均明显小于同组左侧步长[(8.3±0.4)和(8.3±0.5)cm, t=5.289、10.580, P=0.001、0.010]及趾间距[(1.1±0.1)和(1.1±0.1)cm, t=7.953、6.435, P均 <0.01]。HIBI-雄性组与HIBI-雌性组的残存脑容量明显小于对照组[(67±4)%和(75±5)%比100%, F=406.122, P<0.01],其中HIBI-雄性组小于HIBI-雌性组( t=-5.281, P<0.01)。HIBI-雄性组和HIBI-雌性组左侧中央前回神经元突触间隙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3.4±1.3)和(19.7±1.6)比(18.9±0.6)nm, F=71.719, P<0.01],其中HIBI-雄性组大于HIBI-雌性组( t=7.645, P<0.01)。 结论:雄性新生大鼠更易受到HIBI的危害,具有更严重的脑损伤程度及偏瘫症状,对不同性别HIBI患儿应采用不同的更合适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氚β粒子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对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笔者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领域开展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m型患儿的 SLC35A2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1例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m型(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type Ⅱm, CDG-Ⅱm)的临床特征及 SLC35A2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查可疑基因变异进行Sanger验证及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变异危害性。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全面发育迟缓、眼球震颤、心肌炎等症状,头颅MRI示两侧额颞部脑沟及蛛网膜下腔较宽等脑发育不良表现,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壁增厚、卵圆孔未闭。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 SLC35A2基因存在c.335C>A(p.Thr112Lys)杂合变异,父母在该位点为野生型,属新发变异,查阅相关文献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 SLC35A2基因c.335C>A(p.Thr112Lys)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PS2+PM2+PP3)。 结论:SLC35A2基因c.335C>A(p.Thr112Lys)变异可能是该例CDG-Ⅱm患儿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儿科临床视角看脑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全球各国启动了脑研究计划,胚胎期至儿童期这一大脑发育关键阶段的研究逐渐成为脑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儿科临床视角,通过目前脑科学研究中儿童脑智发育规律、脑疾病相关研究以及脑科学研究技术在儿童中的应用3个层面,论述儿童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 OCRL基因外显子重复变异所致的眼脑肾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脑发育迟缓、蛋白尿的男性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正常表型的亲代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 OCRL基因的变异,并用定量PCR法进行验证。通过变异序列分析和PubMed检索,预测候选变异的致病性。 结果:患儿曾接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脑发育迟缓,脑部成像显示脑沟裂增宽、双侧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后角旁白质髓鞘化不良等,此外有蛋白尿及双肾弥漫性回声。患儿X染色体 OCRL基因第5~16外显子存在重复变异。患儿母亲为该变异的携带者,父亲未携带。 结论:OCRL基因第5~16外显子重复变异是该患儿的发病原因。由 OCRL基因外显子重复所致的眼脑肾综合征尚无文献报道。鉴于眼脑肾综合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基因检测对于该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身麻醉对小儿脑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全球经济及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疾病检出率增加,治疗手段革新,全身麻醉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全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可逆的意识消失,在依从性差的婴幼儿及儿童临床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生命最初的几年是大脑快速发育时期,2~3岁时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构似乎已经成型。出生2~3周后的新生儿脑容量约为成人的35%,1岁时脑容量翻倍,2岁时脑容量可达成人的80%。在此期间,神经元形成神经网络,伴随着突触修剪、髓鞘形成进行微调,这些精密的大脑结构塑造过程,可一直持续到成年 [1]。由此可见,在整个脑发育时期,尤其是快速发育的婴幼儿阶段,任何外界的干扰都可能造成神经发育不良。当前大量动物实验证明了麻醉药物对发育中脑组织的神经毒性,人们不由得担心人类尚未成熟的大脑接触全麻后是否也会出现类似动物的神经损伤,研究者们为此开展了诸多临床试验。有研究表明,暴露于全麻的幼儿发生神经发育缺陷的风险增加 [2,3,4];另有研究表明,幼儿全麻暴露与神经发育缺陷无关 [5,6,7]。不可否认各项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研究结果仍需引起重视。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总结当前学者们在该领域内的共识与分歧,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困难,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癫痫合并全面发育迟缓患儿家系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及产前诊断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先证者,男,4岁,以"癫痫、脑发育不良"就诊。患儿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450 g,身长49 cm。出生后3月余于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癫痫,脑电图示界限性幼儿脑电图,睡眠期双侧中央及其中线(Cz)区小棘慢波发放。发作时两眼向一侧斜视,同侧面部肌肉抽动。每周发作1次,后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未再发作。1岁余因无法站立诊断为脑发育不良,四肢肌张力、肌力低下,目前仍不能站立。出生时房间隔缺损,3岁时心脏超声显示结构已正常。此外,患儿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有多动表现,听力差,左右耳均为60分贝。发际高,后枕部扁平,鼻梁低平,双耳大且耳轮厚。现身高100 cm,体重18 kg。其父母及其家系成员均无相似症状,否认近亲婚配,否认遗传疾病史。家系图见图1。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性瘫痪儿童头颅MRI表现与其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与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合并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治的325例脑瘫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儿均给予头颅MRI检查,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对其粗大运动功能水平进行评级。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患儿头颅MRI异常表现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RI异常结果与脑瘫合并症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入选脑瘫患儿的头颅MRI呈现多种异常改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发育不良(OR=8.530,95%CI:5.031-14.330)、脑室扩大(OR=4.611,95%CI:1.327-10.29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OR=4.313,95%CI:2.084-8.153)、丘脑异常信号(OR=6.372,95%CI:3.160-11.175)、缺血缺氧性脑病后变化(OR=7.249,95%CI:2.354-13.642)均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损伤严重程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通过卡方检验发现PVL患儿多合并视力障碍(62.1%),胼胝体变薄患儿多合并智力低下(14.0%),丘脑异常信号患儿多合并听力障碍(66.7%)及语言障碍(30.8%)。 结论:本研究入选患儿头颅MRI结果与其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评级、脑瘫合并症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用于脑瘫儿童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制订康复计划提供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Ⅶ型患儿1例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酪蛋白水解肽酶B同源物(caseinolytic peptidase B homolog, CLPB)基因变异所致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Ⅶ型的遗传学病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Ⅶ型患儿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提取患儿外周血白细胞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结果:患儿生后出现四肢强直、口周发绀,曾因“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黄疸(ABO溶血)”住院治疗。1岁1月龄因“发热4 d”后出现不能独坐、竖头不稳、进食呛咳,反复呼吸道感染,肌张力增高,尿代谢筛查示3-甲基戊烯二酸浓度为34.98 mmol/molCr。肌电图提示双侧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渐慢,双侧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均轻度渐慢,且波幅均降低。脑电图在24 h内监测到18次癫痫临床发作。头颅MRI见脑发育欠佳,额叶及小脑为著;髓鞘化延迟。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 CLPB基因存在c.1016T>G(p.L339R)和c.130delG(p.E44Sfs*5)复合杂合变异;患儿母亲携带 CLPB基因c.1016T>G(p.L339R)杂合变异,患儿父亲携带 CLPB基因c.130delG(p.E44Sfs*5)杂合变异。患儿的变异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c.130delG(p.E44Sfs*5)杂合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价为可能致病性。 结论:分别来自母亲和父亲的 CLPB基因c.1016T>G(p.L339R)和c.130delG(p.E44Sfs*5)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