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小血管病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与新技术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慢性疾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程一旦进展,难以逆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健康.CSVD诊断主要依赖于磁共振成像(MRI),近年来,随着MRI新技术的发展,本病的影像学特征得到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CSVD的影像学特征,了解与领略其新兴诊断技术,有助于对本病的预测、及早诊断和临床干预.本文就CSVD主要影像学特征及其MRI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DMAIC模型的妊娠合并脑血管病急诊就诊流程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利用精益六西格玛(lean six sigma,LSS)管理中的界定、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define,measure,analyze,improve,control;DMAIC)模型,优化妊娠合并脑血管病患者就医流程,提高患者就医效率,保障母婴安全.方法 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根据DMAIC模型,对危重孕产妇的就诊流程进行优化:梳理就诊流程,明确到院—医嘱开立、采血—送检、医嘱开立—影像学检查为院内延误的关键环节,对上述环节进行流程跟踪及分析,找出延误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优化流程.本研究回顾性纳入流程优化前(2019年1月—2021年12月)的妊娠合并脑血管病患者为优化前组,流程优化后(2022年1月—2023年12月)的患者为优化后组.比较两组患者就诊流程中的到院—医嘱开立、采血—送检、医嘱开立—影像学检查、到院—办理住院的时间.结果 急诊就诊流程优化后,妊娠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总体就诊效率提高.到院—医嘱开立[24.0(13.5~38.5)min vs.39.0(17.5~98.0)min,P=0.027]、医嘱开立—影像学检查[48.0(10.0~73.0)min vs.65.5(22.7~90.7)min,P=0.025]以及到院—办理入院总时间[120.0(93.0~149.0)min vs.218.0(123.0~382.7)min,P<0.001]均较优化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血—送检时间有缩短趋势,但优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DMAIC模型能够明确流程优化的关键环节,优化妊娠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急诊就诊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P与S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P、SW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以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CTP、SWI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诊断效能.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出血性转化分型的检出率.结果 经DSA检查,108例患者中有3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其中17例为HI-1型、10例 HI-2型、6例PH-1型、4例PH-2型.CTP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582,一致性一般;SWI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609,一致性较高;联合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Kappa值为0.741,一致性较高.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38%、81.69%、80.56%.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78%、80.28%、81.48%.联合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9.19%、85.25%、86.73%.联合检查对HI-1型的检出率高于CTP、SWI(P<0.05),CTP、SWI对HI-1型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CTP、SWI与联合检查对HI-2型、PH-1型、PH-2型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P与SWI联合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较高,可有效鉴别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分型,能为临床出血性转化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年龄65岁以上,择期进行了开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对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研究期间共6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年龄65~72岁,男性、女性各3例(50%).其中5例(83%)患者为恶性肿瘤,4例(67%)为胶质母细胞瘤;5例(83%)患者肿瘤最大径≥40 mm;5例(83%)患者合并高血压,其中2例(33%)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2例(33%)合并糖尿病.术中有2例(33%)患者发生低血压.6例(100%)患者术后首次发现的缺血性卒中为隐匿性卒中,2例(33%)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于脑出血前,3例(50%)患者脑出血发生在术后48h内,1例(17%)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且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17%)患者自动出院,NIHSS评分为25分,深昏迷状态;其他患者出院时有2例(33%)NIHSS评分为1分,其余3例(50%)NIHSS评分为0分.结论 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预后欠佳,多合并高血压病史.本研究中发现的缺血性卒中多为隐匿性,提示对老年患者需注意围手术期卒中轻微或可疑症状的观察,及时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总结并分析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患者(男16,女2)多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所有患者AFP均正常,7例(7/18)血清β-HCG升高,8例(8/15)脑脊液β-HCG升高.共发现19个病灶(1例双侧),MRI表现为Ⅰ型的有7例,T2WI呈斑片状稍高信号,无强化;7例为Ⅱ型,表现为斑片状、类圆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节状强化(病灶<3cm);5例为Ⅳ型,表现为囊实性团块影,显著强化(病灶≥3cm).14例(14/18)出现同侧大脑脚萎缩,8例(8/18)出现同侧大脑半球萎缩.结论 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好发于10-14岁男性,影像分型不同但各具特点,结合偏侧肢体无力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和脑脊液肿瘤标志物(AFP、β-HCG)检查可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一站式"CT检查,包括常规CT平扫(NCCT)、CT灌注(CTP)、CT血管造影(CTA),是目前AIS的一线影像学检查手段,然而上述检查技术在AIS的诊断、预后预测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近年来,双能量CT的发展为AIS的诊断、治疗决策选择、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更多优势.本文将就双能量CT成像原理及常用技术、在AIS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烟雾病慢性脑缺血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初步探明以无卒中型烟雾病为代表的慢性脑缺血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睡眠质量与术后缺血症状和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138例经影像学确认的无卒中型烟雾病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合并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的术前睡眠质量,使用HAMD-17和MoCA分别评估患者的术前抑郁状态和认知功能.比较睡眠质量正常组和睡眠质量下降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认知功能与抑郁状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并对接受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缺血症状发作、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共52例(37.7%)烟雾病患者存在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下降组患者较睡眠质量正常组具有更高的年龄(P=0.002)、更差的认知功能(P=0.017)和更明显的抑郁倾向(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05,95%CI 1.01~1.09,P=0.021)和HAMD-17评分(OR 1.11,95%CI 1.01~1.23,P=0.035)是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后随访中,术前存在睡眠质量下降的患者有更高的缺血症状发生率(P=0.008).两组患者术后新发卒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卒中型烟雾病患者存在较高比例的睡眠障碍,且与患者术后缺血事件发生相关,在临床诊疗中应加强对烟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和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ALFF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改变,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4例LDH患者,选取3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及27例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作为对照组.对LDH组及CNLBP组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表(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LDH组、CNLBP组及HC组均接受rs-fMRI扫描,比较三组间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差异,提取LDH组与CNLBP组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VAS、ODI、JO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DH组和CNLBP组在VAS评分间无差异,在ODI、JOA评分间存在差异,LDH组腰椎功能障碍更明显.三组间ALFF值改变的脑区为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楔叶、左侧丘脑(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1).两组间比较:与HC组相比,LDH组在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楔叶的ALFF值减低,在左侧丘脑的ALFF值增高,CNLBP组在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楔叶的ALFF值减低,未发现ALFF值增高的脑区;与CNLBP组相比,LDH组在左侧丘脑的ALFF值增高,未发现ALFF值减低的脑区.相关性分析示LDH组和CNLBP组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VAS、ODI、JOA评分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LDH存在与CNLBP共有及特异的疼痛中枢调节机制,左侧丘脑功能活动强弱变化可能是LDH的中枢机制的重要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在胶质瘤分级及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胶质瘤在成人原发恶性脑肿瘤约占80%,术前对其精准分级及分子分型能协助临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可以利用水分子扩散改变反映组织结构变化的MRI技术,能无创在体评价肿瘤内水分子扩散速度及各向异性,进而为无创预测胶质瘤术前分级、基因表型预测提供影像学指标.本文就扩散张量成像的扩散系数及各向异性等定量参数在预测胶质瘤分级及分子分型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术前精准预测胶质瘤分级及分子分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指标,从而为胶质瘤患者精准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类淋巴系统帕金森病的MRI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认为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与脑内异常蛋白的沉积相关,但至今具体病因尚不明确.2012年人类在小鼠试验中首次证实了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类似淋巴管的结构,将其命名为类淋巴系统,它是中枢神经系统清除细胞代谢废物的重要机制.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与类淋巴系统密切相关,借助影像学技术实现类淋巴系统的可视化将能极大地协助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帕金森病.本文总结了类淋巴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影响因素,以及基于类淋巴系统机制对帕金森病在磁共振影像学方面所做的研究进展及最新成果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