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型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针对脑卒中和外伤等因素导致的下肢功能障碍问题,设计一种新型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方法:开发了基于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提出了高精度的被动训练控制方案和主被动混合训练控制方案;并进行了传感器采集模块测试试验、被动康复训练试验和主被动混合训练试验,来验证所设计的控制系统性能.结果:传感器采集模块具有很高的精度,被动康复训练和主被动混合训练均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该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合理,方案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致多发可逆性脑梗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性,66岁,主因“左下肢活动不灵10 d,加重伴头晕1 d”于2022年9月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0 d出现左下肢活动不灵,独自缓慢站立行走,步态不稳向左侧倾斜,未进行治疗,1 d前左下肢活动不灵加重,站立行走需要他人扶持,伴头晕,为持续性左右漂浮感,伴言语含糊,反应迟钝,自主性言语、行为减少,无复视,无肢体麻木。患者入院20 d前感冒,出现流涕,多汗,伴全身乏力,自行口服三九感冒颗粒后缓解。入院2 d前出现腹泻,每日约3~5次,呈稀水样便,无腹痛、发热,未予具体治疗。无药物过敏史。既往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血糖控制基本稳定。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一般体格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高级智能减退,计算力、近记忆力下降,构音障碍。眼震阴性,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下肢肌力Ⅳ级,左上肢及右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消失,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分(面瘫1分+左下肢无力1分+双下肢共济失调2分+构音障碍1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创伤性癫痫进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创伤性癫痫(PTE)从早期药物可控进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232例PTE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均≤14岁,随访时间均>2年.其中54例为DRE组,178例为非DRE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筛选影响PTE进展为DRE的相关因素;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筛选影响儿童PTE进展为DR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DRE组比较,DRE组受伤年龄≤7岁、颅脑损伤部位为颞叶、脑挫裂伤、伤后24 h内未手术、脑电图显示癫痫波及服药依从性差的患儿占比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儿的性别、受伤原因、是否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岁(OR=7.27,95%CI:2.59~20.40)、颅脑损伤部位为颞叶(OR=13.06,95%CI:3.41~49.97)、脑挫裂伤(OR=5.36,95%CI:1.18~24.41)与 PTE进展为DRE相关(均P<0.05).结论 受伤年龄≤7岁、颞叶受损、脑挫裂伤是PTE患儿进展为DRE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脑破裂动脉瘤术前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破裂动脉瘤在手术前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脑破裂动脉瘤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总共收集到526例脑破裂动脉瘤,男192例,女334例.手术前再次发生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有43例(8.17%),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脑破裂动脉瘤瘤体有子瘤、入院后收缩压≥160 mmHg以及初次发病到入院时间大于6 h是脑破裂动脉瘤术前再次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脑破裂动脉瘤患者应尽早入院,且有子瘤和术前血压控制较差的患者应尽早采取治疗,可减少脑破裂动脉瘤术前再破裂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率变异性与脑小血管病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类影响全脑的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和疾病负担均较高.目前,CSVD的病因和治疗尚缺乏明确的定论.心率变异性(HRV)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指标,用于定量评估自主神经功能,反映了自主神经的平衡状态,并与血压控制、炎症反应及物质代谢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既往有研究发现,HRV的降低可能与CSVD的发生和进展有关,但结论并不一致.该综述旨在总结心率变异性与CSVD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以期为CSV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泛素结合酶E2L3通过NF-κB/COX2通路调节颅脑创伤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神经炎症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泛素结合酶E2L3(UBE2L3)对颅脑创伤(TBI)后小胶质细胞相关神经炎症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SD大鼠构建TBI及假手术(Sham)组大鼠模型,通过多肽组学筛选Sham组和TBI组建模3 d时创伤病灶周围皮质脑组织差异表达的肽段,并选取下调显著的UBE2L3蛋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实验验证TBI大鼠脑组织和不同BV2细胞模型中UBE2L3的表达情况.将UBE2L3质粒转染至BV2细胞中并将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NC)、UBE2L3过表达组(OE-UBE2L3),采用qPCR和WB实验鉴定UBE2L3基因的过表达情况.构建脂多糖(LPS)诱导的M1型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模型,将细胞分为NC组、OE-UBE2L3组、LPS组和LPS-UBE2L3组,分别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qPCR实验检测UBE2L3过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随后通过WB实验分析UBE2L3过表达对NF-κB通路中COX2蛋白和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多肽组学质谱分析结果显示,TBI大鼠病灶周围脑皮质组织中UBE2L3蛋白的表达水平较Sham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WB验证实验显示,在BV2细胞神经炎症模型中,UBE2L3的表达水平在12 h时较0 h时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BI大鼠脑组织中,UBE2L3的表达水平在TBI后1 d时较Sham组下调(0.804±0.056对比1.394±0.263),在7 d时(0.558±0.024)表达趋于平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WB鉴定实验显示成功构建UBE2L3过表达细胞模型,OE-UBE2L3组UBE2L3表达水平较NC组升高(0.908±0.052对比0.362±0.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PCR实验显示,LPS组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较NC组均升高,而LPS-UBE2L3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较LPS组均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LPS组小胶质细胞M1型标准物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较NC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路蛋白WB检测结果显示,LPS-UBE2L3组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较LPS组降低(0.460±0.280对比1.273±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磷酸化的核因子-κB(NF-κB)p65表达水平较NC组上调(1.738±0.138 对比 0.614±0.192),而 LPS-UBE2L3 组磷酸化的 NF-κB p65 表达水平(0.924±0.207)较LPS组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BE2L3可通过调控NF-κB/COX2通路抑制TBI后小胶质细胞向M1表型极化而发挥抑制神经炎症功能,可作为TBI后抑制神经炎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弥散内生型脑干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儿童弥散内生型脑干胶质瘤(DIPG)的发病机制是肿瘤基因H3.3K27M起始突变和肿瘤微环境改变导致的共同结果,最新研究发现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A)扩增等机制也参与肿瘤调控,从而对DIPG的病理特征、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有了新的认识,该文就DIPG的最新研究进展作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了。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等大中型动脉血管,是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当斑块破裂并阻塞全身主要的动脉血管时,可导致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但临床现状仍任重道远。近年来,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因其无创性、精确性和实时反馈的优点,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精准治疗中极具前景。本文就超声造影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大脑半球离断术治疗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并发癫痫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改良大脑半球离断术治疗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SWS)并发癫痫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大脑半球离断术治疗的38例SWS并发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2年通过门诊或网络平台随访并分析患儿的手术疗效,包括癫痫预后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癫痫预后采用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预后标准,认知功能评估采用Kelly神经学评分.同时按手术年龄≤1岁、>1~3岁、>3~6岁、>6岁分层比较患儿手术前、后的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38例患儿均顺利行改良大脑半球离断术.术后无一例患儿死亡或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术后2年随访时,38例患儿中33例ILAE1级,2例3级,1例4级,2例5级.认知功能方面,38例患儿术后2年的认知功能评分优于术前[分别为(1.32±0.96)分、(1.79±1.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3.17,P=0.003).38例患儿中,16例术后认知功能较术前改善,19例无变化,3例恶化.手术年龄≤1岁和>1~3岁的患儿术后认知功能评分[(0.90±0.57)分和(1.20±1.01)分]均优于术前[(1.80±1.14)分和(1.73±1.1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年龄>3~6岁和>6岁患儿的术前与术后2年认知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大脑半球离断术可安全、有效地控制SWS并发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发作,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医药调控同型半胱氨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就中医药调控同型半胱氨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近年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目前认为,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的治疗靶点.中医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量的研究发现中医药有效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与调控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关.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药调控同型半胱氨酸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医药调控同型半胱氨酸存在未能进行大样本、多区域的研究等不足,提出加强中医药基础实验对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加大样本量、多中心开展研究等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