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气管内喷洒辅助治疗塑型性支气管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气管内直接喷洒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疗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报道2021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危及生命的PB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气道内tPA应用;同时检索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0月收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患儿,女,13岁,急性前T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化疗后缓解,本次化疗后1周因"发热、左胸痛、呼吸短促3 d"入院,住院期间发现大量左侧胸腔积液、脓毒性休克和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在救治过程中,患儿出现PB,并危及生命。常规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和钳夹治疗失败;给予tPA直接注入气道,塑型物松动并成功取出,患儿撤离呼吸机并治愈出院。文献检索共2篇,中文0篇,英文2篇,纳入2例患者,经tPA局部治疗后全部好转。结论:在血小板减少和使用抗凝药物的PB患儿中,常规经支气管镜治疗失败后,经气管内局部应用tPA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微创置管持续腹腔灌洗引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析早期微创置管持续腹腔灌洗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选取衢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70例SAP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5例)与对照组(85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早期微创置管持续腹腔灌洗引流干预。治疗1周后评价疗效、并发症,且对治疗前、治疗1周后腹腔压力(IA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II(APACHEII)评分、肝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65%( 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1周后IAP、APACHEII评分、AST、ALT、CRP、TNF-α、MIP-1α水平均明显下降,氧合指数、PaO 2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治疗1周后IAP、APACHEII评分、AST、ALT、CRP、TNF-α、MIP-1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PaO 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分别为8.24%、11.76%、15.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18%、29.41%、30.59%( P<0.05)。 结论:早期微创置管持续腹腔灌洗引流治疗SAP安全有效,能明显抑制促炎因子,对肝肺功能起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患者6例。均未行清创手术,聚维酮碘灌洗在床旁操作。广泛消毒铺巾后,用血管钳探查切口是否存在与假体相通的窦道和脓性分泌物,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周围重要组织并保护。在血管钳保护下,注入质量浓度为50 g/L的聚维酮碘溶液10 ml进行关节腔灌洗。24 h后重复操作,每天1次,直至创面新鲜、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渗出减少、两次以上关节液细菌培养阴性。停止灌洗后继续常规换药,直至伤口愈合。随访观察6例患者全身和局部感染控制情况,包括体温、伤口红肿、压痛、波动、渗出及窦道。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随访,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肝肾功能,摄患侧关节标准X线片,观察假体下沉、松动、骨溶解、骨膜反应等征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或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髋、膝关节功能。结果:6例平均灌洗(12.7±5.7)次(范围6~18次)。出院后随访(42.1±13.4)个月(范围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切口愈合均良好,无红肿渗出,无全身和局部感染征象;影像学检查未提示关节假体周围存在骨质溶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征象。6例均未见感染复发。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的(4.67±0.82)分( F=24.79, P<0.001);5例髋关节患者各随访时间点Harris评分分别为(70.00±8.92)分、(76.40±7.23)分、(81.40±6.07)分、(82.80±4.87)分、(83.20±5.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高于术前的(22.40±12.74)分( F= 43.74, P<0.001);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及出院后第1、3、6、12、24个月时KSS评分分别为50、75、80、88、90、90分。治疗期间无医源性损伤发生,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患者死亡。 结论:对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采用再次手术清创治疗存在明确禁忌或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时,聚维酮碘间断灌洗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早期吻合口漏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早期吻合口漏的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数据库中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1 097例,术后发生早期(术后14 d内)吻合口漏46例(4.2%),采用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治疗。具体方法为:经腹骶前双套管持续冲洗低负压吸引;用32~34号硅胶管与内套管8号硅胶管制作成双套管,经肛灌洗负压引流:经肛双套管负压(-50 mmHg)应超过经腹骶前双套管的负压(-25 mmHg),每1 h间断全速冲洗同时脉冲式挤压防止粪便堵塞,保持引流通畅。总结分析其疗效。结果:46例患者采用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治疗后,中位随访169 d,保守治愈39例(84.7%);再手术7例(15.2%),其中1例因黏连性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治愈),1例因出现直肠阴道瘘行回肠袢式造口和择期修补手术(治愈,造口已关闭),1例行回肠袢式造口(因肝肺转移先行治疗,漏未愈合),2例因弥漫性腹膜炎行急诊剖腹探查、腹腔灌洗引流(1例治愈,1例因肺转移先行治疗,漏未愈合),1例复诊时择期行漏口修补(治愈),1例因造口闭合后再发骶前脓肿而行清创手术及再次转流性肠造口(未愈合)。结论:对于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早期吻合口漏者,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具有良好的疗效,治愈率接近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其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1月—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5~81岁。做好手术相关准备,对于疑有胸骨后纵隔脓腔的患者,咬除未愈合胸骨全部松质骨,充分暴露胸骨后纵隔,清除感染源及肉芽组织,采用单侧胸大肌翻转填塞胸骨缺损;对于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姑息性清除坏死组织及少量坏死胸骨,采用双侧胸大肌推进对接覆盖胸骨缺损。将供区皮肤减张缝合后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4 h后开始加行持续均匀滴注灌洗。用盔甲式胸带固定胸廓,引导患者腹式呼吸,同时用外科约束带固定双上肢于侧胸壁。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记录术中观察的创面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滴注灌洗天数、每日灌洗液体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创面愈合耗时。出院后随访,评估创面愈合质量、胸廓外形、胸廓和双上肢活动功能;复查CT,观察胸骨稳定性及闭合情况。结果:入院时,36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中33例为阳性,3例为阴性。术中观察显示,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26例,疑似有胸骨后纵隔脓腔患者10例。术中,1例患者在接受纵隔探查时无名静脉破裂出血约3 0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为100~1 000 mL。术后滴注灌洗4~7 d,灌洗液体量为3 500~4 500 mL/d。除因于术后3 d护理中从腋窝处搬移1例患者致该患者缝合口裂开外,其余患者创面术后均顺利愈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耗时为7~21 d。出院后随访3~9个月显示,前述从腋窝处搬运致缝合口裂开的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术后2周去除盔甲式胸带,未限制肩关节活动,致缝合口局部破溃,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恢复日常生活。经胸大肌翻转治疗患者胸大肌缺损处局部皮肤轻微凹陷、低于对侧胸廓,而经胸大肌推进对接治疗患者未见明显胸廓畸形;所有患者胸廓及双上肢活动可,受限轻微或正常。10例患者接受了CT复查,结果显示胸骨稳定,局部胸骨闭合或覆盖完全,未见腔隙或缺损。结论: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一旦形成,应尽早对其行个体化精准清创、选择不同转移方式的胸大肌肌瓣覆盖缺损、术后持续滴注灌洗并行严格的胸廓和肩关节约束制动,该治疗策略可使创面良好愈合且不影响供区外形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氢气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及NLRP3/TF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氢气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保护作用及对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64只,分2批进行实验。每批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组)、LPS组(L组)、LPS+氢气组(LH组)和氢气组(H组),每组8只。C组和H组腹腔注射10 ml/kg生理盐水,L组和LH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建立脓毒症ALI模型。C组和L组常规饲养12 h,LH组和H组吸入4%氢气治疗12 h。造模12 h后,第1批小鼠用于肺组织病理检查、肺功能检测和散斑多普勒血流成像,第2批小鼠用于支气管肺泡灌洗和Western blot检测。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肺组织损伤评分,全身体积描记系统检测小鼠肺功能指标[每分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 MV)、呼气中期流速(expiratory flow 50, EF50)、最大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气道狭窄指数(enhanced pause, Penh)],散斑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小鼠右肺和左后足血流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肺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和TF的含量,ELISA法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TNF-α和IL-6的浓度。结果:H-E染色显示C组和H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正常;L组小鼠肺组织结构紊乱,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LH组小鼠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水肿减轻。与C组比较,L组和LH组肺组织损伤评分明显升高( P<0.05);MV明显下降,EF50和PEF明显降低,Penh明显升高(均 P<0.05);右肺和左后足血流量明显减少( P<0.05);肺组织NLRP3和TF的相对含量明显升高( P<0.05);BALF中TNF-α和IL-6浓度明显升高( P<0.05)。与C组比较,H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L组比较,LH组小鼠肺组织损伤评分明显降低( P<0.05);MV明显升高,PEF明显升高,Penh明显降低(均 P<0.05),EF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右肺和左后足血流量明显增加( P<0.05);肺组织NLRP3和TF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 P<0.05);BALF中TNF-α和IL-6浓度明显降低( P<0.05)。 结论:氢气能够明显减轻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ALI,可能与氢气抑制NLRP3/TF信号通路,减少促炎因子分泌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外科术后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化脓性脑室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室灌洗结合脑室内注射多黏菌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多重耐药(MDR)及泛耐药(XDR)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室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神经外科术后MDR/XDR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室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室灌洗、术后每日脑室内注射多黏菌素,以及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为基础的全身抗生素联合治疗。出院后行门诊随访。患者的预后以出院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结果:研究共纳入39例患者,其中34例(87.2%)获临床治愈后出院,5例死亡。脑室内多黏菌素的应用时长为(24.3±15.3)d(5~65 d)。33例(84.6%)患者出现脑积水,其中多腔室脑积水15例,单腔室脑积水18例。与未发生多腔室脑积水的患者相比,发生多腔室脑积水的患者脑室内注射多黏菌素的时长明显增加[(31.0±16.6)d对比(20.1±13.1)d, t=2.29, P=0.028],出院3个月时的GOS[中位数(四分位数)]更低[2(2,2)分对比3(2,4)分, Z=-2.47, P=0.017]。感染治愈后30例患者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分流术后无一例发生再次感染。 结论:脑室灌洗结合脑室内注射多黏菌素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MDR/XDR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室炎的有效方法。脑积水为其常见的并发症,多腔室脑积水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巨噬细胞Sirt3表达在右美托咪定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腹腔巨噬细胞NAD依赖性蛋白脱乙酰酶3(Sirt3)表达在右美托咪定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64只,7周龄,体重约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6):假手术组(S组)、脓毒症组(Sep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右美托咪定+Sirt3抑制剂3-TYP组(TY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的方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DEX组于制备模型前1 h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5 ml,30 min后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0.25 ml);TYP组于制备模型前1 h时腹腔注射3-TYP 5 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0.25 ml),30 min后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S组和Sep组于制备模型前1 h和30 min分别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S组仅进行开腹、取出盲肠操作,不结扎穿孔。于术后24 h时腹腔灌洗,提取腹腔巨噬细胞贴壁培养,采用qRT-PCR法检测巨噬细胞Sirt3、IL-1β和TNF-α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3的表达,ELISA法测定腹腔灌洗液IL-1β和TNF-α浓度,观察各组小鼠10 d生存情况。 结果:与S组比较,Sep组、DEX组和TYP组腹腔巨噬细胞Sirt3及其mRNA表达下调,IL-1β和TNF-α mRNA表达上调,腹腔灌洗液IL-1β和TNF-α浓度升高,小鼠10 d生存率下降( P<0.05);与Sep组比较,DEX组腹腔巨噬细胞Sirt3及其mRNA表达上调,IL-1β和TNF-α mRNA表达下调,腹腔灌洗液IL-1β和TNF-α浓度降低,小鼠10 d生存率升高( P<0.05);与DEX组比较,TYP组腹腔巨噬细胞Sirt3及其mRNA、IL-1β和TNF-α mRNA表达上调,腹腔灌洗液IL-1β和TNF-α浓度升高,小鼠10 d生存率降低( P<0.05)。 结论:腹腔巨噬细胞Sirt3表达上调参与了右美托咪定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羊布鲁菌眼内炎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34岁。因左眼视力下降2年于2020年7月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2018年7月,患者曾因左眼红、痛、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葡萄膜炎",测得房水巨细胞病毒(CMV)-免疫球蛋白G(IgG)、单纯疱疹病毒(HSV)-IgG、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IgG、风疹-IgG均为阳性;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升高,给予眼局部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2019年3月接受左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最佳矫正视力(BCVA)由0.08提高至0.5。5个月后患者左眼视力再次下降至眼前数指,于外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及玻璃体腔灌洗手术,玻璃体液病毒、细菌、结核杆菌和真菌检测均为阴性。第二次手术后患者BCVA提高至0.3,但其后视力逐渐下降,并反复出现眼痛。患者既往史:17岁时曾患"左眼葡萄膜炎",治疗后好转。本次就诊眼部检查:右眼、左眼BCVA分别为1.5、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7、25 mm Hg(1 mm Hg=0.133 kPa)。右眼眼前后节均未见异常。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轻度水肿,细小灰白角膜后沉着物(KP),房水闪辉(++),浮游体(++++),下半前房积脓,虹膜新生血管,瞳孔膜闭,眼底观察不清(图1A)。B型超声检查,左眼玻璃体混浊,局部视网膜脱离。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左眼睫状体、虹膜占位(图1B)。入院诊断:左眼葡萄膜炎,左眼虹膜及睫状体占位,左眼人工晶体眼,左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患者入院后在球后麻醉下行左眼玻璃体切割+人工晶状体取出+前房成形+硅油填充+睫状体活检手术,冲洗前房后发现瞳孔区新生血管膜并予以切除(图1C),手术中见局部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有黄白色病变。睫状体活检病理结果提示,睫状体组织伴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玻璃体液培养结果为羊布鲁菌感染,布鲁菌血清凝集试验阴性。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饲养羊多年,201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胸痛、腹痛及膝关节痛,CT检查显示左侧胸腔积液、左肺下叶受压和肺不张(图2);血液和胸腔积液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最终诊断:左眼羊布鲁菌眼内炎。给予盐酸米诺环素、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患者左眼手术后出现虹膜新生血管膜复发,经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最终左眼视力无光感,随访至今眼内炎症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腔灌洗在感染性胰腺坏死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灌洗长期应用于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治疗,根据灌洗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腹腔灌洗和脓腔灌洗。腹腔灌洗目前应用较少,脓腔灌洗则被广泛应用于开腹、腹腔镜及内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创引流术后,但灌洗液种类、灌洗方式、持续时间及停止灌洗指征等到目前均无统一标准,其应用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脓腔灌洗可稀释并清除术后残留或新产生的坏死组织,清除炎性介质,减少清创次数等,反对者认为灌洗并未明显降低磷脂酶A2等生物活性物质浓度,并且易于形成脓肿及胰周败血症,可造成感染扩散入腹腔形成腹膜炎等。总之,脓腔灌洗可使部分患者尤其是引流管径较细的内镜下清创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置管患者获益,但其用于管径较粗而引流相对充分的开腹或视频辅助清创患者是否必要仍需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