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脾为之卫治疗骨质疏松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作为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易引发骨折,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并解决的一个健康问题.本文通过阐释对POP的中医认识,提出POP与中医理论中的骨痿最为相似,并引出其发病机制与脾虚相关,进而提出"脾为之卫"理论.文章梳理了"脾为之卫"理论源流及理论内涵,脾为之卫,即脾作为后天之本,通过运化水谷精微之悍气,生成卫气来行使维护机体的功能,即人体之免疫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化生血液以充养肾精,精生髓,髓居骨中,影响POP的发生、发展与防治;另外治痿者独取"阳明",从"阳明"之意的三方面分别加以论述脾为之卫对POP防治的理论依据;最后通过探讨脾为之卫在POP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意义,以期对临床治疗POP带来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散发性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散发性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SSCRC)多个癌灶相对位置及微卫星状态对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于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78例SSCR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按照多个癌灶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是:(1)右半组(多个癌灶均分布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2)左半组(多个癌灶均分布于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3)左半+右半组(多个癌灶在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直肠均有分布)。按照微卫星状态(MSI),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MSI-H组(错配修复缺陷)和MSI-L+MSS组(错配修复完整)。比较组间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不同临床特征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预后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 结果:278例SSCRC患者中,有256例(92.1%)癌灶数量为2个,22例(7.9%)>2个;255例(91.7%)病灶病理表现为腺癌,23例(8.3%)病灶包含或表现为黏液腺癌;136例(48.9%)发生淋巴结转移;癌灶浸润深度超过肌层的患者238例(85.6%);TNM分期为Ⅲ或Ⅳ期者147例(52.9%);左半组、右半组以及左半+右半组分别有155例(55.8%)、55例(19.8%)和68例(24.5%)。全组有199例行完整4项错配修复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查,其中有166例微卫星状态为MSI-L+MSS;33例微卫星状态为MSI-H。左半组、左半+右半组以及右半组比较,女性比例分别占16.8%(26/155)、26.5%(18/68)和49.1%(2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2.335, P<0.001);癌灶数量≥3个的比例分别占5.2%(8/155)、16.2%(11/68)和5.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38, P=0.015);黏液腺癌的比例分别占4.5%(7/155)、8.8%(6/68)和18.2%(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026, P=0.007);淋巴结转移比例分别占55.5%(86/155)、48.5%(33/68)和30.9%(1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817, P=0.007);浸润T3~4分期比例分别占81.3%(126/155)、88.2%(60/68)、94.5%(5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93, P=0.043);肿瘤TNM临床分期Ⅲ~Ⅳ的比例分别占59.4%(92/155)、54.4%(37/68)和32.7%(1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637, P=0.003)。3组在年龄、癌灶大小、远处转移、合并腺瘤、神经侵犯以及脉管侵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较于MSI-H,MSI-L+MSS患者年龄>65岁和男性的比例更高[分别为50.6%(84/166)比15.2%(5/33),χ 2=13.994, P<0.001;80.7%(134/166)比54.5%(18/33),χ 2=10.457, P=0.001],更易发生于左半[63.3%(105/166)比24.2%(8/33),χ 2=18.232, P<0.001],癌灶长径<4 cm比例较高[54.8%(91/166)比33.3%(11/33),χ 2=5.086, P=0.024],黏液腺癌比例偏低[4.2%(7/166)比27.3%(9/33),χ 2=19.791, P<0.001],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22.3%(37/166)比6.1%(2/33),χ 2=4.601, P=0.032]、淋巴结转移[57.2%(95/166)比24.2%(8/33),χ 2=11.996, P<0.001]和神经侵犯[28.9%(48/166)比6.1%(2/33),χ 2=7.643, P=0.006],TNM分期为Ⅲ~Ⅳ期比例更高[60.2%(100/166)比24.2%(8/33),χ 2=14.374, P<0.001],而肿瘤家族史比例偏低[28.9%(48/166)比60.6%(20/33),χ 2=12.228,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者在癌灶数量、浸润深度、是否合并腺瘤以及脉管癌栓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33例MSI-H患者的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中,以PMS-2的缺失频率最高,为66.7%(22/33),MLH-1次之,为57.6%(19/33),而MSH-2和MSH-6缺失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33.3%(11/33)和24.2%(8/33)。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显示:不同癌灶相对位置分组中,右半组、左半+右半组、左半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8%、79.6%以及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不同微卫星状态分组中,MSI-H的3年总生存率为93.8%,较MSI-L+MSS的78.4%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 结论:在散发性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中,以右半组局部浸润深度最深,以左半组淋巴结转移能力最强,临床TNM分期最晚,MSI-H占比最低,预后最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黄帝内经》“脾为之使”理论从肺脾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慢性虚损性肺病,病因不明,证候复杂,病情迁延难愈。基于《黄帝内经》“脾为之使”理论,阐释“脾为之使”的中医含义,脾与其他四脏间的关系,尤其强调脾与肺之间的关系。认为IPF发病起因为肺脾气虚,失于固卫,邪犯营卫;气虚郁而化热伤阴,久则血伤入络,累及于阳。病变过程显现出由气入血、由经至络的变化,最终导致气血、阴阳失衡,痰瘀胶结,痹阻肺络,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治疗上以“脾为之使”为中心,健肺脾之气、养肺胃之阴顾护其本,辨证施治,适时辅以活血、化痰、温阳、通络之法,为丰富中医辨治IPF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南宋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中医治疫特色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浙江医家治疫特色.[方法]筛选南宋浙江府志、县志、卫生志等史料数据,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南宋浙江疫病流行情况及医家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结果]南宋浙江有42个疫病之年,疫病频度为27.63%,总体上表现为南宋中期疫病最频繁.春夏季节为疫病多发期,86.05%的疫病发生在春夏季节.疫病分布集中在杭州、温州等滨湖沿海人烟稠密地区.南宋浙江医家擅用运气理论预测疫病,以运气学或五行分类疫病,在方药上重用辛温燥湿之药祛湿化浊,兼用顾护正气之品扶正祛邪.[结论]南宋浙江疫病频发,医家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对中医疫病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脾为之卫"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以期为拓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对"脾为之卫"理论内涵的梳理,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脾脏功能失常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相关性,并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演变过程中病机的变化,具体论述分期辨治原则及方药.[结果]"脾失于卫"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关键,贯穿其各期而为病,故以"助脾复卫"为中心治则,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消积化滞、理脾和卫为法,缓解期以调气疏郁、健脾行卫为法,恢复期以清养生肌、补脾固卫为法.[结论]运用"脾为之卫"理论有助于认识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与脾脏的密切关系,完善从脾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分期证治法则及具体方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王有鹏从郁热论治寒地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王有鹏教授认为,寒地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寒邪肆虐,易伤肌表肺卫,同时寒地居民多肌肤致密,腠理紧闭,感邪之后由表而解较为困难,多向内发生传变,变生郁热,多犯肺系,形成郁热闭肺的证候。郁热病机贯穿于寒地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始终,治疗可将开肺郁、清肺热作为基本治法,以抗支糖浆为基础方宣肺启闭、清热止咳,并根据外寒、食积、伏风所化郁热之病机差异,相应侧重解表散寒、运脾消滞、搜风润燥,治疗中还可灵活将抗支糖浆与大青龙汤、枳术丸、泻白散合方应用,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桂枝汤及其部分类方中桂枝与芍药的药量配比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比例为1∶1,此乃该方配伍之关键,也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功效基础。若改变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等量配比,则方剂名称和功效即随之发生根本变化。桂枝用量大于芍药,则桂枝汤演变为桂枝加桂汤,功擅温阳平冲而治疗心肾阳虚之奔豚;芍药用量大于桂枝,则桂枝汤演变为桂枝加芍药汤,功擅益脾和络而治疗太阴脾络不和之腹痛;若将桂枝汤中芍药完全去掉,则桂枝汤演变为桂枝去芍药汤,功擅温通心阳而治疗表证误下后胸阳不振之胸满。临证应详细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的用药特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南宋儿科医家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的用药特点.方法:通过Excel软件将《小儿痘疹方论》有关小儿痘疹的内服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以及频数、性味归经、功效统计分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及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内服处方84首,涉及中药140味,共计使用频次632次.从药物种类方面进行分析,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主要归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药物功效以补虚、清热和解表为主;从中药总使用频次方面进行分析,用药以温药、甘味药、归脾经药、补虚药居多.通过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到6味关联性较大的核心药物:人参、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4个有效聚类药物组合.结论:陈文中治疗小儿痘疹注重辨证,主要运用温补法,采取补虚托里、解毒、疏通营卫三法,反对妄投宣利寒凉之药损伤脾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王秀娟运用和法论治手汗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王秀娟教授认为,手汗症病机多与局部郁热蕴蒸、经络瘀滞不通有关,主要辨证分型为:肺脾不和证、中焦郁热证与心神失养证.王教授擅长运用和法,从脾胃治疗手汗症,手心汗出过多的肺脾不和证,常运用和脾胃、健脾气或补脾益肺为法,以复肺气之宣肃;中焦郁热证,常用和肝运脾之法,以疏肝泻火、健脾运浊;心神失养证,在补益心脾的基础上侧重健脾益气,中气和则五脏调.王教授治疗手汗症,注重整体辨证,阴阳表里寒热并重,重视中焦气机失调之病机,同时关注情志因素,遵循李东垣"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之脾胃观,不忘将现代社会压力下人们的身心疾病因素考虑在内.在用药方面,王教授注重整体观,遣方用药以和为主,重在调和气机,辨证运用和肝疏郁、调和营卫、和解少阳等治法,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伤寒杂病论》中半夏交通阴阳之功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半夏通阴阳,可用于治疗阳不入阴之不寐.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广泛使用半夏,将其用于通脾胃、胸肺、脾肾、经络、内外、表里之阴阳.半夏通阴阳的机制有降逆消痞、导阳入阴、散寒除瘀、降逆止呕、化痰散结、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半夏交通阴阳时用量以常用剂量半升为主,治疗咽喉疾病时用量较小,在调和营卫治疗失眠时用大剂量.临床应结合具体病情选择配伍和剂量,可最大程度发挥药物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