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患者术后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患者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06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入院奇偶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临床转归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施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愈、复发、死亡等临床转归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行为,改善其临床转归情况,对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伤性复合损伤并发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并探讨外伤性复合损伤并发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结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外伤性复合损伤并发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本例复合损伤的患者,常规给予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后,行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第6天患者顺利出院。结论:外伤性主动脉损伤作为危及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之一,早期的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孕妇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AD)孕妇的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发病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孕(31.4±8.0)周;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突发胸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AD分型:Stanford A型8例,B型3例;主动脉宽度为(42±11)mm。诊断方法:均通过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CT检查明确AD的诊断,其中4例CTA检查、4例TTE检查、3例增强CT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15.4±8.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5±8.5)×10 9/L;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7 mg/L(2.1~9.2 mg/L),中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为12.0 mg/L(5.4~36.1 mg/L)。(2)治疗: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急诊入院,术前心外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行主动脉手术,其中6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且均先行剖宫产术再行主动脉手术;4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分期进行,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行主动脉手术、2例主动脉手术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当天自然流产。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孕(32.9±7.4)周。主动脉手术方式:7例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右冠状动脉Cabrol分流+全弓置换(或主动脉弓置换)±支架置入术,1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3)母儿结局: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中,9例(9/11)孕妇存活,2例(2/11)死亡,死亡的2例孕妇发病前均有双下肢缺血表现;9例孕妇分娩后共获新生儿10例(其中1例为双胎),2例分别为孕早期(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自然流产、孕中期(孕26 +3周)剖宫取胎术后胎儿死亡。10例新生儿中,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651±784)g;其中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随访(5.6±3.6)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 结论:妊娠合并AD发病凶险,胸背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多学科协作诊治,母儿可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脉夹层Ⅱ期经假腔隔绝促进主动脉重构的早中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Ⅱ期经假腔隔绝(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FLEVOR)促进主动脉重构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本中心收治的主动脉夹层Ⅰ期近端修复术后Ⅱ期行FLEVOR手术的患者,观察其临床转归、假腔血栓化以及主动脉重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年龄(51.3±14.9)岁。4例既往因Stanford A型夹层行开放手术,8例B型夹层近端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距近端修复术的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6年。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未观察到内脏缺血、截瘫或院内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6.7个月,3例患者假腔存在血流灌注,8例患者假腔完全血栓化,72.7%的患者腹主动脉最大径减小。结论:FLEVOR手术能够有效经假腔隔绝血流,诱导假腔血栓化,促进主动脉重构,同时保护脊髓和内脏动脉血供,减少Ⅱ型内漏返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ore C-TAG分段释放联合潜望镜技术处理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分段释放技术联合"潜望镜"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破口处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胸主动脉远端假腔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主动脉CTA影像资料显示内脏区主动脉存在夹层再破口,支架远端夹层动脉瘤形成。均采用Gore C-TAG支架的分段释放定位联合"潜望镜"技术方法处理夹层远端破口。手术成功率100%,无中转开腹和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复查主动脉CTA显示夹层远端破口隔绝完全,分支血管灌注通畅。结论:采用Gore C-TAG支架分段释放技术联合"潜望镜"技术方法处理夹层远端破口技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近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7例(深圳大学总医院15例,武汉市第一医院2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59±14)岁。所有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3个月动脉瘤体隔绝治疗效果及血液复流情况、门静脉内血栓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 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1±30)min,术中出血量为187(90~420)mL,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为(9±4)×10 9/L,红细胞计数为(3.5±0.9)×10 12/L,血红蛋白为(86±17)g/L,血清白蛋白为(36±7)g/L,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7±4)d,术后住院时间为(11±4)d。(2)并发症情况。17例患者术后均有腹水,予利尿剂口服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未见腹腔内大出血、消化道瘘、胸腔积液、感染、脓肿形成、发热、血管栓塞等并发症。(3)随访情况: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8.6(7.0~84.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脾动脉瘤腔隔绝完全,其内未见血液复流;门静脉内未见血栓形成;无死亡患者。 结论: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中转开腹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2岁,因“突发背部及腹部疼痛不适9 h”入院。CTA示:B型主动脉夹层(图1)。1周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沿左侧股动脉入路送入猪尾导管,沿途逐段造影明确位于真腔,将猪尾导管送至升主动脉(图2A),交换8F长鞘至主动脉弓部。沿长鞘送入抓捕器捕获左侧肱动脉泥鳅导丝经左股动脉鞘管引出建立导丝轨道,沿长鞘送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沿左侧股动脉入路导入单内嵌分支覆膜支架(34-28-200 mm),紧贴左颈总动脉远心端释放,完全释放后回撤输送系统至支架下端。此时DSA透视下见支架逐渐向远端移动(图2B),支架下端移位至第一腰椎水平后支架固定。左侧肱动脉入路引入导管造影示:支架内血流淤滞,支架远端不显影,考虑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堆积于支架下端,堵塞腹主动脉及内脏动脉(图2C)。与家属沟通后决定中转开腹,采用腹部正中切口,腹腔探查见肠管及肝脏颜色暗淡。将小肠推向右侧,打开后腹膜,显露腹主动脉,离断左肾静脉,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分别套带控制。将肾动脉上方、下方腹主动脉套带控制,阻断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后,于腹主动脉前壁纵行切口约5 cm,可见内膜堆积,近端内膜向远心端折返,将内膜小心剥离,6-0滑线固定远心端内膜,4-0滑线缝合腹主动脉前壁切口,开放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见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搏动良好。检查剥脱内膜长度约20 cm,其上可见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开口(图2D)。沿左肱动脉入路引入导管至支架内造影,可见:支架内及腹主动脉血流通畅,腹腔干未见显影,肠系膜上动脉显影,但支架下端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双侧肾动脉显影良好。于小肠系膜游离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直视下逆行穿刺肠系膜上动脉,置入鞘管,将导丝沿鞘管送至腹主动脉建立通路,沿导丝送入8 mm×80 mm自膨式裸支架,精确定位后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释放。再次造影见: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显影良好。重建左肾静脉。术后给予禁饮食、抗感染、抗凝、补液等治疗,患者康复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CTA:主动脉及支架内血流通畅,锁骨下动脉远心端残留少量内膜组织,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显影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负压伤口疗法联合局部皮瓣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移植人工血管后窦道愈合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8年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收治1例67岁男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入院后血管外科给予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右腋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切除+支架取出术,同时积极抗感染。人工血管旁路术后7 d,患者人工血管表面皮肤红肿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溢出,诊断为人工血管窦道愈合不良。笔者科室医师联合血管外科医师早期在局部麻醉下行人工血管窦道切开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待局部感染控制、创面血运改善后,Ⅱ期在全身麻醉下行人工血管窦道切除+人工血管部分改道+局部皮瓣推进术。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皮瓣外形良好,创面愈合可。本病例提示确诊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窦道愈合不良后,积极开放感染窦道,采用VSD技术处理肉芽创面,随后对植入的人工血管进行改道,制备新鲜的局部皮瓣覆盖人工血管,创面覆盖新型银离子敷料,可取得较佳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o-touch技术在胰头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初步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No-touch技术在胰头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广东省中医院胰腺中心所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例胰头癌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63.6±12.2)岁。所有患者术前评估,无动脉侵犯或远处转移,均为可切除病例。所有患者均应用No-touch技术,即先不进行Kocher游离,不翻转、不牵拉胰头十二指肠区域,通过优先钩突解旋,完全离断入胰和出胰血管、神经、淋巴管,隔绝肿瘤,最后才移动胰头十二指肠区域,进行整块切除,并采用Child法行消化道重建。评估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11例患者手术时间(422.2±102.2)min,出血量(102.7±65.4)ml。术后发生胰瘘2例,生化瘘1例,B级瘘1例,无C级瘘,无胆瘘,胃排空延迟1例,无术后腹腔出血,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提示合并淋巴结转移6例,淋巴结阳性率(4.8±4.4)%,均获得R 0切除。随访获得11例患者术后生存资料,1例于术后1个月发现肝内转移,术后9个月死亡;1例术后2个月出现肝脏转移;余患者现均无瘤存活。 结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No-touch隔离切除技术实现了肿瘤的整块切除,可安全有效应用于胰头癌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脏动脉瘤腔内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s)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46例内脏动脉主干VAAs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18例VAAs行腔内隔绝术;28例VAAs行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结果:18例腔内隔绝术造影示瘤腔均完全隔绝,技术成功率100%(18/18);28例行联合栓塞后26例瘤腔致密填塞,2例瘤颈显影。术后CTA平均随访(36.5±2.3)个月,覆膜支架隔绝VAAs后,瘤腔完全隔绝率100%(18/18),载瘤动脉通畅率94.4%(17/18);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VAAs,瘤腔填塞获完全隔绝率85.7%(24/28),载瘤动脉通畅率92.9%(26/28),两组间比较,瘤腔完全隔绝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15, P=0.048),载瘤动脉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74, P=0.786)。 结论:VAAs覆膜支架修复或可解脱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