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指肠乳头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分析的临床资料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的7例患者。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59.3岁,其临床特点与壶腹部恶性肿瘤相似,较难鉴别,术前穿刺活检阳性率较低,术前诊断困难,预后较差,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辅助分级和预后评估有所帮助,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或可作为本病首选的治疗方案。本组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者5例,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者2例,1例患者LPD术后因腹腔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偶发性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诊治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偶发性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诊断分析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收治的9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1例经门诊定期观察等待3年后行手术治疗。结果:各病例手术均顺利,无术中术后大出血及腹腔脏器副损伤,手术时间45~11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L,平均60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5 d,平均3.5 d;住院时间6~12 d。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各病例术后随访中,肿瘤无一例复发。结论:对于门诊中常见的肾上腺偶发占位病例,临床中的诊治原则首先是排除恶性及内分泌功能性问题,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采用后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方法安全可行,肿瘤大小并不是腔镜手术的决定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巨大肾肿瘤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中腹主动脉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3岁。因“消瘦、乏力4年”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乏力,无腰背部疼痛,于当地医院检查提示:左肾占位。CT示:左侧腹膜后-左肾恶性肿瘤,12.0 cm×6.6 cm×16.7 cm;肿块右缘邻近腹主动脉,包绕左肾动脉,前缘紧贴并推挤左肾静脉(图1、2)。泌尿外科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物巨大,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考虑腔镜下难以完整剥离肿物,遂中转开腹,肿物剥离过程中大出血,术中紧急止血钳钳夹后3-0 Prolene线缝扎止血,待肿瘤完全切除后探查腹膜后怀疑腹主动脉误扎,腹主动脉远端、股动脉未触及明显搏动(图3A),术中失血量约4 000 ml。重新探查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并依次阻断,剪除腹主动脉线结,见到腹主动脉前壁2处大小约0.5 cm×0.5 cm破口(图3B),剪开腹主动脉破口见腹主动脉后壁内膜损伤,固定后壁内膜片后裁剪人造血管补片完成腹主动脉修补(图3C)。腹主动脉术中阻断时间约34 min,术毕可触及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搏动,未见到明显肠缺血和肾梗死改变,可触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转往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术后1周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术后病理:左肾恶性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肉瘤样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7例(深圳大学总医院15例,武汉市第一医院2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59±14)岁。所有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3个月动脉瘤体隔绝治疗效果及血液复流情况、门静脉内血栓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 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1±30)min,术中出血量为187(90~420)mL,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为(9±4)×10 9/L,红细胞计数为(3.5±0.9)×10 12/L,血红蛋白为(86±17)g/L,血清白蛋白为(36±7)g/L,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7±4)d,术后住院时间为(11±4)d。(2)并发症情况。17例患者术后均有腹水,予利尿剂口服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未见腹腔内大出血、消化道瘘、胸腔积液、感染、脓肿形成、发热、血管栓塞等并发症。(3)随访情况: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8.6(7.0~84.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脾动脉瘤腔隔绝完全,其内未见血液复流;门静脉内未见血栓形成;无死亡患者。 结论: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的时机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难治性细菌性肝脓肿(PLA)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山东省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山东省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RFA为主要手段治疗的49例难治性PL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发病距RFA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RFA组(≤72 h)和延期RFA组(>72 h ),分别为27例和22例。RFA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超声及CT引导完成,术后评价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患者RFA治疗后均获得临床治愈(有效率100%),且均未发现严重感染、胆汁瘘及大出血等并发症。与早期RFA组相比,延期RFA组的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8.1±1.6)d比(9.5±1.5)d],住院费用更高[(3.4±0.2)万元比(3.8±0.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FA治疗难治性PLA的最佳时机为发病72 h之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手术及临床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腹膜后平滑肌肉瘤(RPLMS)手术患者的临床结果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收治并手术的97例RPLM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7例患者中原发性RPLMS 49例,复发性或前次未完整切除者48例,最常见症状为腹痛、腹胀(30例)和腰背部疼痛(2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RPLMS切除术,其中64例联合器官切除术,19例联合部分下腔静脉切除术,2例联合髂外动脉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总体R 0/R 1切除率为84.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6.8%,包括肠瘘4例,胰瘘1例,膀胱阴道瘘1例,尿瘘1例,胆瘘1例,腹腔内出血2例,下腔静脉、下肢静脉血栓7例,胃瘫3例等,其中1例腹腔大出血患者在术后30 d内死亡。术后病理提示梭形和多型性为最常见的病理亚型。 结论:RPLMS症状不典型,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联合多脏器、大血管的扩大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谨慎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0~21岁病态肥胖患者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0~21岁病态肥胖患者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手术(LS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减重中心行LSG 200例,对其中10~21岁病态肥胖患者89例(44.5%)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SG手术完成情况、围手术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3、6、12及≥24个月时的减重相关指标以及糖代谢、血脂代谢、维生素、肝功能及其他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由于每个随访时间点的例数与术前例数均不一致,故组间比较仍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仍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889例患者中男性35例(39.3%),年龄(18±2)岁;体质指数(38.5±4.8)kg/m 2,>40 kg/m 2者37例;合并有脂肪肝63例(70.8%),高尿酸血症34例(38.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1例(34.8%),胃食管反流20例(22.4%),2型糖尿病8例(8.9%),高血压2例(2.2%)。8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SG手术,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未出现大出血、胃漏以及感染病例;术后短期内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及疼痛症状,多于术后第2天可以缓解。术后3、6及12个月的体质指数值分别下降至(31.5±5.8)kg/m 2、(28.6±4.3)kg/m 2和(26.3±4.4)kg/m 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时,总体质量减少百分比(%TWL)分别为(31.3±9.3)%和(33.1±10.5)%,与术后3个月时(20.5±5.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EWL)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时分别为91%(70%,113%)和95%(74%,118%),与术后3个月时的56%(45%,72%)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检测水平分别由术前的44.4(25.5,100.5)U/L和29.0(9.5,48.0)U/L下降到≥24个月时的14.0(10.8,18.3)U/L和13.0(10.5,17.3)U/L,糖化血红蛋白由术前5.6(5.3,5.8)%下降到术后≥24个月时的5.3(5.0,5.4)%;高密度脂蛋白则由术前1.0(0.9,1.2)mmol/L增加到术后≥24个月时的1.4(1.1,1.6)mmol/L;维生素B 12由术前350.0(256.8,441.3)μg/L下降到术后≥24个月时的230.3(195.4,263.9)μg/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SG 对于10~21岁的病态性肥胖患者疗效良好,但仍需要长期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救治壶腹周围肿瘤大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性,58岁,因“发现十二指肠肿物8年,黑便5 d,心悸1 d”于2023年2月12日由救护车转送至我院。患者8年前于外院体检发现十二指肠肿物,当时患者无腹痛腹胀,无呕血、黑便,无畏寒、发热,皮肤巩膜无黄染等,考虑为良性病变。定期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未予治疗。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无呕血,无头晕、黑矇,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等不适,之后每天均有黑便,量不多。1 d前患者出现心悸,无腹痛、发热等不适,遂至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70 g/L,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降部肠壁增厚,环3/4周,增强后呈等血池强化(图1A)。入院后立即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十二指肠降部可见环绕3/4周黏膜粗糙、增厚,伴活动性渗血(图1B),内镜下止血困难。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止血也未成功,血红蛋白降至46 g/L。于当地医院行输血、补液治疗,用救护车转送至我院。患者既往无腹部手术史,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育有1子1女,已绝经。身高158 cm,体重57 kg,体重指数22.8 kg/m2。体检:神志清,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未及腹腔包块,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4次/min。急诊室评估:心率120次/min,血压100/65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0次/min,手指脉搏氧饱和度100%。急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11×10 9/L,红细胞计数3.19×10 12/L,血红蛋白64 g/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纤维蛋白原1.75 g/L。诊断:壶腹周围肿瘤伴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代偿期),重度贫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米非司酮致早孕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腹腔内大出血休克病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早孕合并子宫肌瘤患者流产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及不足。方法:本文报道1例早期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要求终止妊娠。拟药物流产后行辅助清宫术。结果:患者仅服用米非司酮第2日突发剧烈下腹痛,腹腔少到中量积液。拟诊“血腹待查:异位妊娠?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纠正休克同时急诊行剖腹探查术。反复探查盆腹腔,未见明显出血点,术中见阴道内极少量积血,绒毛自行排出,予以清宫。最后考虑出血为子宫内出血反流至腹腔所致。结论:早孕合并子宫肌瘤属于高危流产范畴,尤其是大于5 cm的子宫肌瘤,此类患者需严格把握药物流产适应证,并加强监护和管理,避免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球囊封堵联合瘤腔内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技术在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球囊交替封堵联合瘤腔内人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技术在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8例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5例,年龄(62±5)岁(范围:46~88岁)。瘤体最大径(65.2±10.5)mm(范围:47.3~100.5 mm),均为肾下型rAAA。患者均在急救绿色通道流程下应用肾下和肾上主动脉双球囊交替封堵联合瘤腔内人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技术成功完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收集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救治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间主动脉支架形态、内漏发生率、分支支架通畅率及支架感染率。结果:28例患者术前准备时间(45.5±8.5)min(范围:20~100 min),手术时间(100.0±15.5)min(范围:85~210 min),ICU停留时间(7±2)d(范围:1~17 d),住院时间(13.5±2.5)d(范围:5~43 d)。手术救治成功率为92.9%(26/28);死亡2例,1例死于术后多灶性腔隙性脑梗塞并发消化道大出血,1例高龄(84岁)患者因术前腹主动脉瘤破裂出现大量腹水,术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中肾上主动脉球囊阻断时间(13±2)min(范围:12~30 min)。22例术中瘤腔内注射纤维蛋白黏合剂(14±2)ml(范围:6~28 ml)。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57.1%(16/28)。26例存活患者术后随访(30±3)个月(范围:13~48个月),3年随访率为69.2%(18/26),随访期间患者主动脉支架均在位良好,无明显移位。术后6个月内漏发生率为11.5(3/26);术后36个月18例患者均无内漏发生,肾动脉、髂动脉分支支架通畅率为88.9%(16/18);术后支架感染率为7.7%(2/26),分别为术后1个月和6个月各1例,予长时间强化抗感染治疗后均康复。结论:在规范急救流程下,rAAA患者在EVAR术中采用双球囊交替封堵配合术中瘤腔内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的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内漏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长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