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在减重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QLB-LSAL)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择期行LSG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QLB-LSAL组和TAPB组,各45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神经阻滞,均每侧单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两组阻滞后不同时间的阻滞平面节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补救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LB-LSAL组切皮后1、5 min MAP和HR,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 h VAS评分,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TAPB组(P<0.05).QLB-LSAL组阻滞后5 min、10 min、6 h、24 h的阻滞平面节段,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多于TAPB组(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以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QLB-LSAL联合全身麻醉可使LSG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并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复合手术室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在复合手术室中运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在全凭静脉麻醉或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完成ERCP胆管取石,接着完成LC.结果 18例顺利完成ERCP联合LC同期治疗,3例改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BDE),无中转剖腹手术,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8例,无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复合手术室中运用ERCP联合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简化了手术流程,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LR、Aβ、IGF-1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β-淀粉样蛋白(A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POCD组及非POCD组.对两组术后24 h内血清NLR、Aβ、IGF-1水平进行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POCD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NLR、Aβ、IGF-1水平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OCD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7 d共有54例患者出现POCD.POCD组NLR及Aβ水平高于非POCD组,IGF-1水平低于非PO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94、6.108、6.481,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长、NLR及Aβ上升、IGF-1下降是患者术后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年限高是患者术后发生POCD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NLR、Aβ、IGF-1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OC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779、0.794、0.910,联合检测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血清NLR、Aβ、IGF-1水平异常可能与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OCD有关,通过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POCD发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肾折叠术在儿童极重度肾积水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折叠术在儿童极重度肾积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5例极重度肾积水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1岁,年龄范围为7个月至8岁;患侧为左侧10例,右侧5例。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治疗组,A组8例,采取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肾盂成形术,B组7例,采取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联合肾皮质折叠缝合术。所有患儿的肾盂分离距离均>40 mm,术前检查提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致肾积水,其中1例合并肾外伤。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肾周引流管和导尿管。观察术后患儿恢复情况,了解其尿路感染、肾功能恢复情况和肾脏形态恢复情况。所有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范围为110~195 min,术后2~3 d拔出肾周引流管,7~10 d拔出导尿管,6~8周拔出输尿管内支架管。A组患儿中5例术后出现反复尿路感染;5例中的2例经抗感染治疗痊愈,肾脏体积较大;5例中的3例行肾造瘘术,术后1例感染治愈后行顺行肾脏输尿管造影检查提示肾脏排泄基本通畅,拔出造瘘管后恢复顺利,但肾脏形态较大,另2例经顺行肾脏输尿管造影检查提示肾脏容积较大,排泄缓慢,夹闭肾造瘘管后患侧腰部疼痛,提示局部梗阻,再次行腹腔镜肾盂成形并肾脏折叠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未再出现反复尿路感染。B组患儿中的3例在留置内支架管期间出现暂时性的尿路感染,经拔出支架管并积极抗感染后治愈。所有患儿复查核素肾动态显像显示分肾功能较前好转,肾小球滤过率提高,排泄曲线有下降段,B组患儿肾小球滤过率恢复程度较好于A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在肾脏形态及肾皮质厚度方面,B组优于A组。结论:腹腔镜肾折叠术联合肾盂成形术适用于儿童极重度肾积水肾脏形态和功能的修复,有助于肾内尿液的排空和尿路感染的控制,肾脏形态恢复好,极重度肾积水合并肾皮质较薄时,肾折叠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BC与NMIBC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并发症及功能预后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的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IBC 51例(MIBC组),NMIBC 52例(NMIBC组)。MIBC组男49例,女2例;年龄(58.1 ± 8.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2分48例,3分3例;行开放RC 2例,腹腔镜RC 34例,机器人辅助RC 15例。NMIBC组男49例,女3例;年龄(55.7 ± 9.9)岁;ASA评分1~2分51例,3分1例;行腹腔镜RC 41例,机器人辅助RC 11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采用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评估并发症严重程度,Ⅰ~Ⅱ级为轻度并发症,Ⅲ ~Ⅴ级为重度并发症。根据并发症与原位新膀胱的相关性分为新膀胱相关及非新膀胱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及原位新膀胱功能预后情况。 结果:MIBC组与NMIBC组手术时间[(421.2 ± 119.7)min与(439.8 ± 106.2)min]、术中出血量[400(300,700)ml与400(300,625)ml]、淋巴结清扫数量[(14.9 ± 8.3)枚与(14.8 ± 8.5)枚]、肠道功能恢复时间[5(4,6)d与5(3,6)d]、术后住院时间[20(15,28)d与22(19,2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MIBC组较NMIBC组脉管内癌栓比例更高[23.5%(12/51)与5.8%(3/51), P=0.011],淋巴结转移比例更高[17.6%(9/51)与0(0/52), P=0.001]。NMIBC组的5年总生存率显著优于MIBC组(97.6%与7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MIBC组与NMIBC组日间需尿垫比例[14.6%(7/46)与6.7%(3/45)]、日间排尿间隔[(2.0 ± 0.7)h与(2.4 ± 0.7)h]、夜间需尿垫比例[47.9%(23/48)与53.3%(24/45)]、夜尿次数[(3.1 ± 1.5)次与(2.3 ± 1.7)次]、夜间需尿垫数量[1(0,1)块与1(0,1)块]、日间尿失禁率[25.0%(12/48)与11.1%(5/45)]、夜间尿失禁率[62.5%(30/48)与62.2%(28/45)]、性功能保留率[15.8%(6/38)与25.0%(1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MIBC组与NMIBC组术后轻度并发症[41.2%(21/51)与51.9%(27/52)]、重度并发症[21.6%(11/51)与19.2%(27/52)]、新膀胱相关并发症[27.5%(14/51)与25.0%(13/52)]和非新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9.2%(20/51)与25.0%(13/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MIBC与MIBC患者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在新膀胱功能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无显著差异,且NMIBC具有较好的肿瘤学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胆总管结石病、胆总管结石、T管引流、T管、鼻胆管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管、ENBD引流,cholelithiasis,common bile duct stone,jaundice,obstructive,Jaundice,gallstone,T-tube drainage,T-tube,t-tube,biliary tract drainge,drainge tube,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tube,endoscopic drainage tubes,endoscopic drainage tube,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60年1月至2019年5月。纳入比较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过程中留置鼻胆管与T管引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高质量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LCBDE联合术前、术中行鼻胆管引流术设为鼻胆管引流组,LCBDE联合术后行T管引流术设为T管引流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治疗费用、手术失败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 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 MD)及其95% CI表示。采用 I2和 Q检验分析纳入文献异质性,若 I2≤50%或 P>0.10时,认为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 I2>50%且 P≤0.10时,认为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分析计量资料时,纳入RCT>4篇,进行亚组分析。纳入RCT≤4篇,同时分析NRCT。分析计数资料时,RCT与NRCT合并分析。纳入研究≥10篇,采用漏斗图检验潜在发表偏倚,纳入研究<10篇则不检验。 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研究共26篇,包括9篇RCT,4篇半随机化研究和13篇病例对照研究。半随机化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纳入NRCT。累计样本量2 098例,其中鼻胆管引流组1 114例,T管引流组984例。(2)Meta分析结果。①术后住院时间: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6.53,95% CI为-8.64~-4.43, P<0.05),9篇RCT进一步亚组分析,无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88,95% CI为-8.32~-3.45, P<0.05);伴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8.77,95% CI为-12.39~-5.15, P<0.05)。②带管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46.01,95% CI为-83.64~-8.37,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24.05,95% CI为-32.93~-15.18, P<0.05)。③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17.80,95% CI为-31.11~-4.48,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64,95% CI为-10.16~-1.12, P<0.05)。④术后胆瘘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50,95% CI为0.28~0.89, P<0.05)。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35,95% CI为0.17~0.73, P<0.05)。(3)发表偏倚分析。对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胆瘘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15篇纳入文献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检验结果显示:以术后胆瘘发生率为指标进行漏斗图分析,各点大致分布在倒置漏斗内,对称性尚可,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 结论:对于内镜不能取石,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联合T管引流比较,前者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后胆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益生菌肠道准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益生菌肠道准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年1—6月131例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实行益生菌肠道准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80例(试验组),传统法肠道准备和术后处理5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166.33 ± 15.18) ml比(226.47 ± 16.46) ml、(42 365 ± 3 921)元比(51 048 ± 4 772)元和(13.32 ± 1.03) d比(13.98 ± 1.2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首次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益生菌肠道准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的LDPPHR治疗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40.6±7.1)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吲哚菁绿过敏反应,术中吲哚菁绿染色显影胆总管效果良好。手术时间(325.71±23.00)min,其中胰胃吻合时间(18.32±1.52)min。术中出血200(150,300)ml,无术中输血。术后发生A级胰瘘3例、胆瘘1例、胆道狭窄1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1例患者术后间断发热,于术后1月门诊复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提示胆道狭窄,再次入院后经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痊愈出院。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技术辅助LDPPHR安全、可行,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减少了空肠吻合步骤,有效提升了手术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1 ml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 ml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 ml)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 ml)。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L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LN检出率、SLN分布部位及SL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LN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L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L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LN总检出率(71%,15/21)、双侧盆腔SLN检出率(43%,9/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 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 P均<0.05]。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9例,其中8例SLN阳性、1例SLN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SL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56例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L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56),SL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包括7例SLN阳性和1例SLN阴性患者,SL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2)SL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LN 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髂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髂总12.0%(55/459)和骶前9.8%(45/459)。宫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 P均<0.05]。(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L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结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L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 结论:SL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L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L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堵塞致不孕的疗效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堵塞(TO)致不孕的疗效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8例TO致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术式分为治疗组40例(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和对照组38例(接受宫腔镜治疗)。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输卵管通畅及1年内妊娠情况,手术前后测定血清性激素及应激反应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45.17 ± 8.76) min比(34.01 ± 6.2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血清雌二醇(E 2)、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皮质醇(Co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较术前均上升,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术后Cor、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2.19 ± 7.32) mg/L比(33.05 ± 8.24) mg/L、(7.28 ± 2.63)mg/L比(11.89 ± 3.84) mg/L],E 2、FSH、LH、TSH水平高于对照组[(181.48 ± 21.24)ng/L比(136.00 ± 19.56) ng/L、(30.51 ± 5.76) U/L比(24.84 ± 6.0)U/L、(34.62 ± 6.57) U/L比(29.37 ± 7.25) U/L、(3.12 ± 0.65) mU/L比(1.93 ± 0.54) 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输卵管完全通畅率、1年内宫内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92.50%(37/40)比76.32%(29/38)、75.00%(30/40)比52.63%(2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治疗TO致不孕疗效较好,能有效促输卵管再通,改善性激素水平,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提高妊娠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