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SCS)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4例行SCS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固定于患者腹部或臀部皮肤脂肪层下。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SF-36生活质量评分、经皮氧分压(TcPO 2)和双下肢皮肤温度改变,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14例糖尿病足患者在IPG电极置入后1 d、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5±1.2)分降至(2.6±0.8)、(2.0±0.7)、(1.6±0.6)、(1.0±0.9)、(0.9±0.9)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 P<0.05);治疗后12个月时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TcPO 2分别为(23±5)、(38±6)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双下肢体表温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 P<0.05);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 结论:脊髓电刺激可缓解糖尿病足患者的疼痛,也可改善下肢的微循环和血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并发症少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应用及随访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预防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不良事件的处理及随访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植入ICD的19例患儿(男12例,女7例)既往住院及门诊资料,包括病史、ICD植入方式、ICD术后程序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及ICD恰当/不恰当放电和心室电风暴的处理,并做随访研究。结果:共纳入19例患儿,植入术前均出现过1次或多次晕厥,植入ICD时的年龄为(12.30±2.08)岁,体质量为(40.00±13.93) kg。11例植入胸大肌下间隙,6例植入胸大肌筋膜下间隙,2例分别植入左侧腹部及左侧腋下。患儿术后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时间为3.2年(0.3~11.1年),患儿均存活,无电极断裂、脱位、静脉血栓、心脏穿孔、囊袋血肿、破溃、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2例(63.2%)患儿有放电治疗事件,包括10例(83.3%)恰当识别/治疗事件,2例(16.7%)不恰当识别/治疗事件,其中5例出现心室电风暴。7例(36.8%)ICD具有远程监测系统,其中4例(57.1%)监测到不良反应,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及时处理,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结论:ICD是目前预防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最可靠的方法,需根据年龄、体质量和发育条件选择不同的植入方式;术后恰当/不恰当放电治疗事件,需及时明确病因、优化药物治疗、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膀胱腔内电刺激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治疗神经源性UA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膀胱腔内电刺激(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活动低下症(UAB)患者膀胱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神经源性UA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已确诊为神经源性UAB,且病程>3个月;既往常规进行间歇导尿排空膀胱,或具有间歇性导尿指征(残余尿量占功能膀胱容量>40%)的患者;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能够与研究者良好交流并愿意遵照整个试验要求者;在IVES治疗前未接受过除口服药外的其他治疗方法。排除标准:尿动力学检查中,膀胱顺应性过低(<20 ml/cmH 2O)者;合并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者;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症状性泌尿系感染未治愈者;合并肾积水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5倍)者;膀胱及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认知能力障碍者;孕妇或准备怀孕者;膀胱黏膜损伤患者;体内已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试验前3个月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研究的其他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经尿道插入双极导管电极进行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对照组接受电路为断路的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IVES的刺激参数:双向方波,强度1~30 mA,频率10~20 Hz,脉宽200μs,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30 min,连续治疗20个工作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残余尿量、排空效率、24 h间歇导尿次数、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美国泌尿协会症状指数生活质量评分(AUA-SI-QOL),以及不良事件。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2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共50例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4例。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女:16/10例与13/11例, P=0.598)、年龄[(40.7±13.5)岁与(38.5±12.3)岁, P=0.543]、病程[0.71(0.42,1.63)年与0.79(0.42,1.50)年, P=0.695]、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325(178,380)ml, P=0.724]、排空效率[17%(0,47.8)%与21%(0,38.0)%, P=0.960]、24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2,4)次, P=0.692]、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307.5±75.0)ml, P=0.391]和AUA-SI-QOL [5(4,5)分与4(4,5)分, P=0.3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末,试验组残余尿量[250(40,350)ml与300(200,390)ml, P=0.034]、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276.5±68.8)ml与(315.4±67.3)ml, P=0.049]和AUA-SI-QOL[4(2,4)分与4(3,5)分, P=0.02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排空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14.5,84.5)%与18%(0,35.8)%, P=0.041]。24 h间歇导尿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次与3(2,4)次, P=0.174]。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25(178,380)ml与300(200,390)ml, P=0.832]、排空效率[21%(0,38.0)%与18%(0,35.8)%, P=0.943]、24h间歇导尿次数[3(2,4)次与3(2,4)次, P=0.239]、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07.5±75.0)ml与(315.4±67.3)ml, P=0.257]和AUA-SI-QOL[4(4,5)分与4(3,5)分, P=0.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250(40,350)ml, P<0.001]、排空效率[17%(0,47.8)%与33%(14.5,84.5)%, P<0.001]、24 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1,4)次, P=0.011]、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276.5±68.8)ml, P<0.001]和AUA-SI-QOL[5(4,5)分与4(2,4)分, P<0.001]均有显著改善。治疗期间,试验组出现1例腹部不适,对照组出现1例尿道不适,分别经调整刺激强度和导管位置后不适感消失,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神经源性UAB患者的膀胱排空效率,改善膀胱感觉,使用安全,操作简便易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联合肌电图检查在妊娠相关下腰痛康复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究超声联合肌电图检查在妊娠相关下腰痛康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的妊娠相关下腰痛患者30例为下腰痛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未育女性30例为健康组.通过超声对两组研究对象腹肌收缩、放松状态下厚度进行测量,腹部触诊检查法对两组研究对象腹直肌分离距离进行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腹肌收缩增厚率,对两组研究对象站立、俯卧、坐姿、后伸、前屈、右侧弯、左侧弯及飞燕式等各体位肌电图RMS值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下腰痛组患者收缩(0.65±0.14)cm、放松(0.33±0.05)cm状态下腹肌厚度均显著低于健康组[收缩(0.81±0.21)cm、放松(0.40±0.0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72、4.909,均P<0.05).下腰痛组研究对象脐下3 cm位置(2.78±0.46)cm、肚脐位置(2.95±0.52)cm及脐上3 cm位置(2.89±0.49)cm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显著高于健康组[脐下3 cm位置(1.89±0.25)cm、肚脐位置(1.92±0.31)cm及脐上3 cm位置(1.95± 0.2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11、9.319及9.123,均P<0.05).下腰痛组患者腹直肌(6.76±1.83)%、腹横肌(12.63±2.33)%、腹外斜肌(7.65±2.08)%及腹内斜肌(10.53±2.11)%收缩增厚率均显著低于健康组[腹直肌(10.65± 2.11)%、腹横肌(15.69±2.76)%、腹外斜肌(10.97±2.58)%及腹内斜肌(14.66±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28、4.640、5.487及6.647,均P<0.05).下腰痛组患者各体位肌电图A、B、C、D电极RMS值[A:站立(13.09±0.86)、俯卧(2.38±0.26)、坐姿(3.92±0.24)、后伸(13.12±0.51)、前屈(21.96±2.87)、右侧弯(17.82±2.97)、左侧弯(5.52± 0.54)及飞燕式(23.59±2.80);B:站立(13.15±0.82)、俯卧(2.41±0.09)、坐姿(4.26±0.28)、后伸(13.35±1.30)、前屈(22.59±3.22)、右侧弯(3.97±0.21)、左侧弯(17.76±3.02)、飞燕式(23.55±2.78);C:站立(6.11±0.35)、俯卧(2.16±0.17)、坐姿(2.97±0.20)、后伸(13.32±1.65)、前屈(4.95±0.53)、右侧弯(2.89±0.32)、左侧弯(3.15±0.27)及飞燕式(13.09±1.97);D:站立(6.11±0.36)、俯卧(2.28±0.13)、坐姿(3.02±0.11)、后伸(12.39±0.97)、前屈(4.95± 0.45)、右侧弯(3.42±0.32)、左侧弯(3.07±0.32)及飞燕式(13.01±2.25)]均显著高于健康组[A:站立(11.22±0.57)、俯卧(2.05±0.21)、坐姿(3.53±0.20)、后伸(11.16±0.42)、前屈(16.98±2.31)、右侧弯(14.76±2.55)、左侧弯(3.59± 0.46)及飞燕式(20.34±2.61);B:站立(11.19±0.78)、俯卧(2.19±0.06)、坐姿(3.52±0.23)、后伸(11.22±1.16)、前屈(18.11±2.97)、右侧弯(2.90±0.19)、左侧弯(14.99±2.87)及飞燕式(19.26±2.65);C:站立(5.36±0.31)、俯卧(1.81±0.11)、坐姿(2.43±0.16)、后伸(11.62±1.05)、前屈(3.31±0.42)、右侧弯(2.06±0.25)、左侧弯(2.37±0.23)及飞燕式(11.12±1.33);D:站立(5.30±0.32)、俯卧(1.99±0.08)、坐姿(2.36±0.09)、后伸(10.72±0.86)、前屈(3.31± 0.36)、右侧弯(2.45±0.26)、左侧弯(2.29±0.18)及飞燕式(11.42±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t=9.927、5.408、6.838、16.250、7.404、4.282、14.900 及 4.650,B:t=9.486、11.140、11.190、6.696、33.580、14.510、3.642 及 6.118,C:t=8.786、9.468、11.550、4.761、13.280、11.200、33.050 及 4.540,D:t=9.211、10.410、25.430、7.056、15.590、12.890、11.640及2.861,均P<0.05).结论 使用超声联合肌电图对妊娠相关下腰痛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对患者腹肌厚度、腹直肌分离距离、腹肌增厚率及肌电图变化情况进行检测,为妊娠相关下腰痛症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对提升妊娠相关下腰痛症状治疗总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低频电刺激可缓解妇科开腹手术术后疼痛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低频电刺激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7 月间,在蚌埠医学院泰兴临床学院妇产科进行开腹手术的患者 63 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31 例和低频电刺激组 32 例.低频电刺激组予以患者可耐受范围内进行刺激,每日 1 次,每次 30 min,每次刺激强度需重新测定.对照组选取相同穴位处粘贴电极片,连接治疗仪,但不给予电流刺激.30 min后去除电极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术后评分、手术结束至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结果 术后 48 h VAS评分,低频电刺激组(3.6±1.2)vs.对照组(4.5±1.4),疼痛程度降低(P<0.05);术后 72 h VAS评分,低频电刺激组(1.7±0.9)vs.对照组(3.3±1.4),疼痛程度降低(P<0.01).首次排气时间(26.9±6.7)h vs.(35.5±13.0)h低频电刺激组相对对照组时间短(P<0.05);首次排便时间(49.0±5.4)h vs.(64.4±13.8)h低频电刺激组相比对照组时间短(P<0.05).结论 低频电生理刺激能减轻妇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促使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缩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经皮神经调控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4
胃排空延迟(DGE)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恢复的主要原因.现已证明针灸疗法在治疗PD术后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方面上的显著作用.经皮神经调控治疗(TN)是采用表面电极代替针灸的一种安全的电刺激疗法,能为PD术后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对PD术后DGE的定义和分级、发生机制、针灸治疗DGE的理论与机制、针灸疗法及TN在腹部手术后的应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内脏脂肪面积/腿部肌肉质量与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内脏脂肪面积(VFA)/腿部肌肉质量(LMM)与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 选择109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HD将患者分为CHD组45例和非CHD组64例,根据Gensini评分将CHD患者分为轻度狭窄13例、中度狭窄22例、高度狭窄10例.使用多电极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VFA(腹部)、LMM(大腿),计算VFA/L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FA、LMM及VFA/LMM对T2DM患者并发CHD的影响.结果 CHD组VFA、VFA/LMM高于非CHD组,LMM低于非CHD组(P均<0.05).CHD重度患者VFA、VFA/LMM高于中度和轻度狭窄患者,LMM低于中度和轻度狭窄患者(P均<0.05).高VFA/LMM、高糖化血红蛋白、长T2DM病程是T2DM患者并发CHD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VFA/LMM增高与T2DM患者CHD发生和冠状动脉病情加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基于WiFi数据传输的胎儿心电检测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9/2
胎儿心电监护是一种能实时反应宫内胎儿心脏变化情况的常规临床检测手段,目前临床胎儿心率检测大多采用的是超声多普勒,这种方式技术难度大,操作专业性强,且价格昂贵.介绍了一种基于母体腹部电极法的胎儿心电检测系统,通过母体腹部电极感知微弱胎儿心电变化,并通过相应的放大滤波电路得到混合心电信号,最后将所得到的信号通过WiFi传输至上位机.上位机利用自适应滤波算法得到胎儿心电信号估计.该系统可行性强、操作专业性低、成本低且较为便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基于胸部电阻抗法的无拘束心排血量检测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开发了基于胸部电阻抗法和嵌入式技术的无拘束心排血量检测系统.利用PIC嵌入式单片机PIC18F4520的PWM功能以及滤波电路产生频率为50 kHz、有效值为2 mArms的恒流正弦信号,并作为激励信号施加在位于两耳后部和右下腹部的激励电极上;通过位于胸部正中线上的检测电极提取电信号并经检测电路处理后得到人体胸部的电阻抗,据此计算心排血量.采用基于染料指示剂稀释法的检测装置和本研究开发的基于胸部电阻抗法的无拘束心排血量检测系统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恢刺夹脊穴结合SET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观察和评价恢刺夹脊穴结合SET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针刺治疗进行比较,寻求一种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中医特色理论有机结合形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色中医康复技术.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运用恢刺夹脊穴结合SET训练进行治疗1次/d,6次/周,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运用常规针刺进行治疗,30 min/次,1次/d,6次/周,连续治疗2周.采用VAS疼痛评分、腰痛症状积分表、表面肌电图对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2组VAS计分、腰痛症状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2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在A、B、C、D电极RM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表面肌电在E、F电极RMS值均有升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3)整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恢刺夹脊穴结合SET训练能明显减轻腰突症患者疼痛及症状积分,提高临床疗效.激活并强化腰腹部核心肌群肌力,加强脊柱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